问题

各地驰援上海的物资能免费分配到隔离的群众手中吗?是按什么规则进行分配?

回答
关于各地驰援上海的物资如何免费分发给隔离群众,以及背后的分配逻辑,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人心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说“完全免费”或“按某个单一规则”。

首先,咱们得明白,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无论是一车车蔬菜、水果,还是成箱的方便面、牛奶,它们从抵达上海的那一刻起,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障那些被封控在家的居民,尤其是隔离中的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所以,从这个宏观的“目的”上来说,它们是免费送到隔离群众手中的,因为他们不需要为这些物资支付额外的费用。

但是,这个“免费”背后,实际操作起来却有很多环节和考虑。

谁来“管”这些物资?

从物资从捐赠地发出,到最终进入隔离居民的手中,中间会经历一个层层分发的过程。通常,这些物资会先由政府部门(比如商务委、卫健委、疾控中心等)接收。他们会有一个统一的调配中心,负责接收、清点、登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助。

分配的“规则”在哪里?

这里说的“规则”,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优先”和“保障”的逻辑,而不是一套僵化的、写死的条文。

优先保障隔离人群: 这是最核心的原则。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隔离,集中隔离点、居家隔离、或者因为封控而无法外出的居民,都是这些物资的首要保障对象。毕竟,他们是最直接、最迫切需要物资支持的群体。
按需分配: 在接收到大量物资后,会有专门的团队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隔离点的实际需求来分配。比如,一些集中隔离点可能更需要方便食品,而一些社区封控的家庭可能更需要生鲜蔬菜。这种需求调研,通常是通过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或者疾控部门反馈上来。
动态调整: 疫情期间情况瞬息万变,物资的分配也会根据实时的需求和供给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如果某个区域的物资告急,或者出现了新的隔离需求,调配中心就会根据情况优先向那边倾斜。
基层执行的“灵活”: 到了社区这一层,执行起来就更具“人情味”和“地域特色”了。社区居委会、物业、志愿者会成为物资分发的“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他们会根据自己对社区情况的了解,比如有多少独居老人、有多少孕妇、有多少婴幼儿、有多少慢性病患者,来分配这些物资。比如,会优先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多送一些,或者给有小孩的家庭多配一些奶粉。这种分配,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均分”,但更侧重于“公平”和“关怀”。
“保供”和“补充”: 需要注意的是,外来援助物资,更多的是起到一个“补充”和“保供”的作用。在上海本地的正常物资供应体系没有完全停滞的情况下,这些援助物资会弥补供应上的缺口,确保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它不会取代所有的市场化供应,而是作为一种兜底保障。

有没有可能出现“漏网之鱼”?

客观地说,在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短时间内的物资调配过程中,完全做到“颗粒归仓”,不出现任何遗漏或者分配不均,是极其困难的。某些时候,信息传递的滞后、基层执行的压力、甚至个别管理上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一些家庭暂时没有拿到援助物资。但整体上,各方都在努力确保援助能够覆盖到尽可能多的隔离群众。

所以,简单来说,各地驰援上海的物资,是免费的,但分配过程并非简单的“平均主义”。它是在政府统一协调下,根据实际需求、区域特点、人群差异,以及基层执行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的一种以“保障隔离群众基本生活”为核心目标的、动态调整的分配。这其中既有宏观的调配逻辑,也有微观的社区关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必须要吐槽一下了,住在宝山区顾村镇,小区封了两周,还没有收到政府的物资。

政府把线上的购菜渠道都关停了,只保留了个盒马,每天几个套餐,需要抢,而且贵。

小区群里有少量的团购渠道,不知道这种渠道哪里来的,最近上海全城都封了,会有商贩能在上海自由行动(官商勾结?)菜价也很贵。


从供需上讲,我觉得上海的菜是供大于求的。

供:一是上海正常的物资供应渠道不会断,官方会保障,我觉得甚至会有一些减免的补助政策;二是全国各地都在捐送物资。

求:老百姓最近在家买菜不方便,宅在家活动也少了,整体的物资消耗量是下降的。

那为什么我们得不到,能得到的又很贵?分拣端的配送端非常缺人手,导致很多菜都烂在仓库,百姓还吃不到。百姓吃不到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涨价?政府为什么不能控制这个价格?这种涨价并没有解决供需的问题,我觉得是中间商在利用百姓的恐慌心理恶意涨价,不担心老百姓不买单。


最近周边几个小区每天晚上在喊“要物资要物资要物资”,陆续有些小区收到了政府的物资。我们小区还没有喊,也没有收到。本来4月1号说全镇要发放物资的,结果第二天通知删掉了,有些不明事理的老百姓非要坚持不懈地打官方电话寻根问底,官方答复说是卡车司机阳性了,货物在浦东然后就地发放给周边的居民了。4月4日官方发通知说要开始发放物资了,现在4月5日晚上了,没有任何动静。


本来想去找小区的居委会理论理论的,反正天天在家闲着也没事,去找找正义感。但是今天刷到好多视频,都是很现实的反应居委基层工作者不容易的,看了直叫人掉眼泪。基层工作者太不容易了,没啥权力,尽是脏活累活还负担巨大的责任。算了算了,不去打扰他们了,比我霸道的居民千千万,应该早就跟居委会骂娘过了。

网上有菜啊肉啊烂了给不出去的,阳性居民得不到照应的,拉出去隔离的居无定所吃不上饭环境恶劣的,真叫人义愤填膺啊。之前一直觉得上海不错,结合最近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亲身体验,现在真的觉得上海政府太拉跨了,不能说不作为,但是真的伤到我的心了。

盛世太平的时候,你好我好大家好,商业互吹无所谓的。真到了困境的时候,一下子暴露了太多的问题,该反思了。如果把人民比作家长,城市算作孩子,我想用长者的口气说句话:犯点错没关系,起码这次是暴露出来了,趁早吸取教训努力改进,为了有能力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

user avatar

我随便插一句嘴哈

收到的人有证据,可以拍照晒; 没收到的人没有证据,除非提供楼道口监控视频…

总有些人表示自己收到了好东西,然后要么歌功颂德当 little pink,要么指责别人故意挑事,更有许多人自己收到了就不相信别人没收到

劝一句,要理解别人的苦处…


上海是散装的,我是知道的。我在好几个区都住过工作过,不同区治理方针和治理水平大不相同,有的区就是放养,有的区喜欢搞面子工程,还有的区不太干净总是修路

但是,在救济物资这种问题上,居然也不是市里统筹规划,仍然是各区甚至各街道各镇自己来办,实在是闻所未闻。尤其是浦东收到宝山的物资,过于离谱


按什么规则发,我不知道,甚至也不大关心。但是,部分小区租房的没有物资,某区至今没有物资,我是建议北京派纪委下来看看,应该能有不少收获

坦白讲,上海哪几个区不太干净我是知道的,但不干净到这种地步,在救济物资上还想动手脚,完全不能接受。要是修修路,翻翻花园,伸个手,睁眼闭眼也就过去了,这种事能伸手的么,太大胆,太无法无天

user avatar

目前来看上海各个行政区在物资调配方面差异很大,甚至各区下面的各街道和各镇方面的差别依然很大,分配的规则也许有很多,近两天最出名的应该是宝山区顾村镇了,有小区居民通过集体喊话的方式登上热搜从而获取到了发放物资,由此看来按闹分配也许是分配规则中的一条。一时间,我第一次感到宝山人民如此高密度的在知乎上发声。

今天上午看到了电影《焦裕禄》的这个片段,简直让人醍醐灌顶,战疫到这个阶段,绝大多数的市民是对抗疫政策展现出高服从性且积极配合的,我们的医疗、基层组织、志愿者们等等这些一线抗疫队伍的执行力和战斗力也是超强的,如果这场战疫依然无法打赢,我们真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决策和管理出了问题?不要再让广大市民的配合和一线抗疫工作者们的无私的奉献付诸东流了。

共克时艰 静待花开,与诸君共勉。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5045042879950848

user avatar

真人真事 不匿名!

一个是我隔壁区的朋友家收到的,一个是我在我们小区街道收费收到的(虹口区)

你品 你细品

其他软件你是抢不到菜的,就算买到了因为运力问题也不一定能到你手。

你不交钱给街道居委可以啊 没菜

你只能乖乖交钱买这些“爱心菜”。

同一个上海 都在抗疫

为什么有些区一开始就能收到货源丰富的免费菜,有些地方要收50 80 100 甚至200呢

我不明白!

user avatar

上海又给全国上了一课: 这才是人间防疫该有的样子


前天晚上及昨天白天,

上海迪士尼核酸检测,

上了好几次微博热搜。

网民们纷纷感叹:

“上海又给全国上了一课,

这才是人间防疫该有的样子。”



02




这次上海迪士尼核酸检测,

第一个特点:快。

10月31日下午5点左右,

上海方面接到杭州通知:

杭州新确诊一名新冠病例,

病例昨日曾到迪士尼游玩,

在园内待了近11个小时,

极有可能引起大面积传染。

接到这个通知后,

上海的反应速度有多快?

不到十分钟,

上海迪士尼就已经封园。

5点半左右,

大批医疗人员、民警和志愿者,

开始陆续出现在迪士尼门口。

迪士尼立即对外发布通告:

所有游客离园时需接受核酸检测。

这反应速度,真叫一个快。

更快的还在后面,

医护人员仅仅用了四个小时,

就完成了两万游客的核酸检测。

这效率,快得简直惊人。




更惊人的还在后面,

晚上7点多钟,

上海各学校、单位、居委会、村委会,

纷纷接到通知:

迅速统计这两天有没有人去过迪士尼?

一个多小时后,

周末两天迪士尼游客名单出炉。

单位、学校、居委会、村委会,

立即通知名单上所有人员:

就近到以下医院做核酸检测。

几十分钟后,

各医院核酸检测窗口就排起了长队。

11月1日上午8点12分,

“上海发布”发布消息:

已累计筛查33863人,

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所有场地都已完成采样消毒。

这速度,简直快到不可思议。

在我们正酣睡之时,

上海却通过迅速行动,

将一场极可能引发巨大灾难的疫情,

扼杀在了萌芽之中。



03




这次上海迪士尼核酸检测,

第二个特点:稳。

所谓稳,就是“有序”。

从接到杭州的通知开始,

到完成数万名游客的筛查检测,

整个过程有序得就像演练过一样。

警察迅速集结到达现场,

医护迅速集结到达现场,

志愿者迅速集结到达现场,

然后迅速各就各位,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个位置,

都知道应该做些什么:

检测的检测,

筛查的筛查,

流调的流调,

维持秩序的维持秩序,

嘘寒问暖的嘘寒问暖,

有力有序,不慌不乱,

实在是太“稳”了。



04




这次上海迪士尼核酸检测,

第三个特点:准。

要是换做其他城市,

有数万人到过迪士尼,

那肯定要搞全面封锁了,

那肯定要搞全员检测了,

那肯定要搞全区隔离了,

但是上海并没有这样做,

因为这样做,

一会耗费大量人力,

二会耗费大量物力和财力,

三会影响无数人正常生活。

所以上海决定实行精准防控:

精准筛选出迪士尼游客,

然后对他们进行核酸检测,

以及2天闭环管理和12天社区健康管理。

其他的上海人,

该上班上班,该下班下班,

该打游戏继续打游戏,

所有人都按照正常轨道生活。


05




这次上海迪士尼核酸检测,

第四个特点:暖。

上海接到杭州通知后,

虽然对迪士尼进行了封园,

但封园却非常人性化,

只是关闭了室内项目,

而让室外项目照常进行:

想离开的游客可以立马排队做检测,

想继续玩的游客还可以继续玩。

没有搞一刀切,很暖。

而且,排队的时候,

孕妇可以先测,很暖。

抱孩子的可以先测,很暖。

渴了有人送水,很暖,

冷了有毯子提供,很暖。

充电宝源源不断,很暖。




虽然迪士尼停业了,

但当天恰逢万圣节,

所以上海方面,

很人性化地没有取消烟花表演。

于是游客们才有幸得以:

一边排队做检测,

一边欣赏烟花绽放。

一些游客发朋友圈说:

“这是最浪漫的核酸检测。”




由于疫情管控,

上海停了地铁11号线。

地铁关了闸机口,

出租车也不能来,

所以很多没车的游客,

在检测完后没法回家。

于是上海交委,

立马调了220辆公交车过来,

将所有游客一一送回家。

一个上海市民说:

“当轮到我做核酸的时候,

听说地铁停了,

我还担心怎么回去呢,

结果走到公交接驳站一看,

一排排公交车正等着我呢,

又是一阵暖心。”



06




上海的这次有序防疫,

昨天被《人民日报》翻牌了。

《人民日报》盛赞道:

“万圣节没有光怪陆离的鬼神,

也没有拯救银河系的超人,

一个有序的城市组织就是金钟罩。”

一些网友在下面留言感叹:

“确实如此,

上海今天又给全国上了一课,

这才是人间防疫该有的样子。”




上海确实值得学习。

2021年9月17-18日,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

在上海召开全国新冠疫情防控经验研讨会,

旗帜鲜明地强调:

“建党100周年之际,

在上海召开全国新冠疫情防控经验研讨会,

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习借鉴上海等地经验。”

上海确实太牛了,

它是全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

常住人口有2500万。

它是中国接收入境航班最多的城市,

承担着全国1/3的出入境航班客流,

但截至到现在,

上海没搞过一次全员核酸检测,

就把疫情控制得牢牢的。

虽然其间发生过几次零星感染,

但都波澜不惊,

所以,疫情防控的上海经验,

确实值得全中国学习。



07




上海经验到底是什么一种经验?

我详细查阅了各种报道,

觉得上海经验包含了五个方面。

第一:领导有意识。

所谓领导有意识,

就是领导理性地科学地意识到:

“病毒会长期存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我们要做好与病毒长期相处的准备,

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所谓打持久战,

就是既然病毒会长期存在,

那就要想办法把疫情处理标准化:

一方面要稳稳地控制住疫情,

一方面又不能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

这两者没有谁压倒谁,

两者都很重要,两者必须得兼。

“不能动不动就全面隔离,

不能动不动就全员检测,

极其耗费人财物力不说,

还会影响市民正常生活,

还会影响经济正常运行。”

怎样才能既控制住疫情又不影响市民生活?

答案只有一个:

实行精准防控。

上海防疫之所以这么牛,

首先就牛在领导有“两者必须得兼”的意识,

有了这个意识,

整个城市的方方面面才能朝这个方向努力。



08




第二: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一位病毒专家,

在接受“八点健闻”采访时说:

“你看上海的新闻发布会,

书记是不出来讲话的,

市长是不出来讲话的,

因为他们不是专业人员。

但其他很多城市就不一样,

既看不到专家的身影,

也不知道专家在决策中起了多大作用。”

上海决策层有一个特点:

就是相信专业精神。

所谓相信专业精神,

就是“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在遇到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

领导退后一步,

授权专家去处置这一问题。

或者召开专家座谈,

充分听取专业意见,

然后根据专业意见制定科学决策。

而不是像很多地方一样,

用领导意志代替专家决策,

一发现疫情就让绿码全部变黄码,

一发现疫情就让全市绿灯变红灯。

正因为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所以近两年来的疫情防控,

上海多次成为效仿的模范生。



09




第三:疫情处理标准化。

昨天深夜0点过,

张文宏发了一条微博:

“疫情常态化,疫情处理标准化。

所有的游客现在可以安然入睡了,

但我的无数同事会继续工作,

完成防控的所有标准程序。”

上海防疫为什么这么牛?

就是牛在他把所有处理标准化了。

即使遇到迪士尼这么大的“灾情”,

按照标准程序一走,

也就从从容容、波澜不惊地解决了。

关于上海疫情处理标准化,

我就不展开讲了,

央视《新闻调查》做个一期节目——上海防疫27天。

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就知道上海的标准化有多牛了。





这套标准化有多牛,

一个上海市民举了一个例子:

“广州爆发第一例的时候,

当晚老公出差从广州回上海,

早上一起来,

他就接到了居委会的电话,

根本不需要自己报备的,

上海的追踪能力太强了。

关于追踪密接和次密接,

自去年疫情以来,

我从来没有在‘上海发布’上看到过,

上海要找哪个航班、哪次列车的密接,

从来就没有。

几乎都是在你知道自己是密接之前,

你就已经被电话告知要核酸检测了。”

关于疫情处理标准化,

上海市长龚正用十二个字总结:

主动发现、快速处置、精准有序。

有多精准?

“多一个不要,少一个不行。”



10




第四:人性化。

所谓人性化,

就是“把人当做人来对待”。

关于上海疫情防控的人性化,

这次迪士尼检测大家都看到了。

我再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只提地点不提人。

很多地方公布确诊病例时,

会公布该病例的各种隐私信息,

住哪里姓什么,

去过哪个宾馆,

跟哪个人开过房。

但是上海从不这样做,

上海公布确认病例时,

都是“只提地点不提人”:

“对外公布感染病例的姓名、性别、年龄,

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不说,

反而会造成两大危害。

一是会暴露感染病例的隐私,

让感染病例被谩骂被社死。

二是因为害怕隐私被公开,

一些感染病例会故意隐瞒行程,

这会给疫情防控带来很大麻烦。”




第二个例子:允许宠物和人一起隔离。

大家应该都看过新闻报道:

很多地方隔离不准携带宠物,

结果“14+7”天隔离下来,

隔离者喂养的宠物都饿死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另一则新闻:

上海集中隔离允许携带宠物。

今年1月份的时候,

上海黄浦区被列为中风险地区,

一部分人需要集中隔离。

有些人为此非常焦虑:

“我们去隔离了,宠物怎么办?”

上海处理非常人性化,

立马咨询专家们,

专家们给出意见:

“携带宠物隔离不影响防控。”

于是政府立马发布信息:

“集中隔离时可以带上宠物。”

千万别小看了这一举措,

这一举措虽然很小,

但充分体现了上海的人性化。

在很多城市,

执行人员才不管这么多,

都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叫你别带就别带,啰嗦啥!”

所以难怪有网民说:

“在防疫的人性化上,

上海是国内的天花板。”



11




第五:领导有担当。

上海的精准防控,

被专家们称为“陶瓷店里抓老鼠”,

“既要抓住老鼠,

又不能打破瓷器。

就是既要控制好疫情,

又不能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

但是精准防控,

是不是就能保证百分百精准?

当然不能。

做得再好,都有可能发生失误。

有些地方的官员,

就是因为害怕失误丢掉官帽,

所以动不动就搞全面隔离,

动不动就搞层层加码。

但上海领导特别有担当,

“只要按照标准化程序去做了,

哪怕出现了疫情,出现了传染,

这个责任也由我们领导来承担。”

正是因为领导有担当,

上海的精准防控才能得以顺利推行。




12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稿子呢?

因为中央和国家卫健委,

三令五申地强调:

要科学防疫、精准防疫,

要在尽可能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经济活动的前提下,

做好新冠疫情的处理和控制。

确实如此,

中国常态化防疫已经持续一年半了,

在新冠病毒必然长期存在的情况下,

我们是该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

来提升疫情防控的精准度了:

既要控制好疫情,

又不能太影响人民生活和经济运行。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上海经验就特别值得各地学习。

我看到有些网民说:

“别再吹上海的精准防疫了,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无法做到。

上海基础设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海医疗条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海人员素质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海经验是学不得的,

照学只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完全照搬当然要不得,

但学习人家领导有担当可不可以?

是可以的。

学习人家疫情处理标准化可不可以?

是可以的。

学习人家“两者怎么得兼”可不可以?

是可以的。

学习人家疫情处理人性化可不可以?

是可以的。



13




最后,

我还想说说迪士尼烟花绽放这幕场景。

很多网民都说:

“这是最美的核酸检测现场。”

“这是上海迪士尼五年来最经典的瞬间,可以载入上海这座城市的史册。”

《新京报》这样评论道:

“疫情改变了太多,

但不变的是,

人们对正常生活的向往。

我们看过无数场烟花,

但这一场注定会让很多人刻骨铭心。

它带给人的余味,

有美好、温暖、人性,

更有从容、专业、信心,

而这些正是防疫时代,

人类应该倍加呵护和珍惜的品质。”

是啊,一个上海市民感叹道:

“昨晚开始我还在想,

觉得自己万圣节cos了个倒霉鬼;

但是在上海,让我感受到,

生在中国就是幸运星。

这漫天的绽放,说不出的温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各地驰援上海的物资如何免费分发给隔离群众,以及背后的分配逻辑,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人心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说“完全免费”或“按某个单一规则”。首先,咱们得明白,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无论是一车车蔬菜、水果,还是成箱的方便面、牛奶,它们从抵达上海的那一刻起,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障那些被封控在.............
  • 回答
    作为一名和你一样刚刚踏入缠论大门的新手,非常理解你此刻的迷茫。背驰、止跌、线段,这几个概念确实是缠论的基础,也是最容易让人纠结的地方。别担心,我这边的理解也还在摸索中,但愿意把我的学习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咱们一起进步,也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先来说说“线段”这个基础。你可以把“线段”想象成一段有明.............
  • 回答
    各地轨道交通在发展过程中,确实积累了不少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就像城市肌体上挥之不去的印记,影响着运营效率、乘客体验,甚至城市的长远规划。要说得详细点,咱们就得掰扯掰扯这些“陈年旧事”。1. 规划的“短视”与“超前”的矛盾: “先上车后补票”的仓促扩张: 很多城市在轨道交通建设初期,往往是为了解.............
  • 回答
    行,这话题我熟!要说各地麻将,那可真是个“大杂烩”,光术语就说不完,而且很多都藏在方言里,听着就觉得亲切。我就不卖关子了,咱这就来聊聊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麻将,看看它们都有哪些“独门绝技”和“黑话”。一、 国粹的“千变万化”:北方麻将的豪爽与直白北方麻将,尤其是以北京麻将为代表的,整体风格比较大气、直.............
  • 回答
    确实,不少人在体制内都感觉,现在写材料的“好手”越来越少了,找个能独当一面写出像样东西的人,也比以前费劲了。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原因,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捋一捋,希望能说得够细致,也尽量摆脱那种刻板印象。首先,“写材料”本身的定义在变化,而且要求也在水涨船高。.............
  • 回答
    关于大学宿舍消灭臭虫的时间点,这其实不是一个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消灭”这个词本身就带有终结的意味,而臭虫的出现和控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很少有哪个大学宿舍能够一次性彻底“消灭”它们。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大学宿舍如何处理和控制臭虫爆发,以及这个过程大致在什么时候变得更有效率和普遍。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说到各地最名不副实的小吃,这可真是个能引发一场“美食辩论赛”的题目。因为“名不副实”这四个字,带着点主观的刺,一不小心就容易得罪人,毕竟有人爱得死去活来,有人却觉得“也就那样”。咱们就带着点儿“鸡蛋里挑骨头”的心态,来聊聊那些名声在外,但实际吃起来,可能没那么让人惊艳,甚至有点让人失望的小吃吧。1..............
  • 回答
    说起各地方言里对小女孩、女青年的称呼,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一开口就能发现中国地大物博,语言的魅力就在这细微之处。这不仅仅是几个字的差别,更藏着当地人的情感和文化。咱们先从北方说起。在北京,最常见的莫过于“丫头”。这个词带点亲昵,有点像叫自家的姑娘一样,无论大人小孩,都可以这样叫。有时候也会直接叫“.............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方言的魅力。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方言不仅仅是语言的差异,更承载着地域的文化、历史和情感。同一句话用不同的方言说出来,往往会有不同的“给力”之处,这跟说话的语境、语调、用词习惯都有很大关系。要一一列举各地方言的普通话翻译以及它们各自的“给力”之处,这个工作量非常庞大,因.............
  • 回答
    这问题可真有意思,就像是在寻宝一样,想知道各地博物馆里那些压箱底的宝贝!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它们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精髓,或是中国艺术的巅峰之作。要说全了,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毕竟全国大大小小博物馆多得是。不过,我倒是可以挑几个特别出名、特别有代表性的,讲得详细一点,让你.............
  • 回答
    我来给你说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各地人们打扑克牌时,那些“10”、“J”、“Q”、“K”、“A”这几张牌,是怎么叫的。这玩意儿,可不是全国都一个调调,每个地方都有点自己独特的说法,听起来特别有意思。先说“10”这个相对来说,大部分地方都比较一致,最常见的就是 “十”,直接这么叫。不过,有时候为了方便.............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各地那些响当当的“高新区”、“经开区”,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和我们熟悉的行政区又是什么关系,以及为什么有时候感觉它们就像独立的王国。高新区与经开区:发展引擎的特别设定首先得明确,严格意义上来说,“高新区”和“经开区”并非独立的“行政区划单位”,这一点和街道办、乡镇、县区这些我们日.............
  • 回答
    要说起各地名副其实的小吃,那可真是说不完道不尽!这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东西,更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人情味。我这就给你娓娓道来,保证让你口水直流,恨不得立刻奔赴美食现场!北京:豆汁儿与焦圈,京味儿的极致说到北京,你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小吃,但豆汁儿配焦圈,绝对是老北京最接地气、也最能代表北京特色的.............
  • 回答
    咱就敞开了聊聊,各地方言里那些能说到你心坎儿里的词儿。这些词儿,不是什么大道理,也不是什么洋玩意儿,就是咱们老百姓自己过日子,攒下来的,能把你瞬间拽回到那个场景,甚至让你鼻子发酸,或者哈哈大笑。我尽量说得细致点,别像机器一样,干巴巴地给你列个单子。1. 浙江舟山:舟山话里有个词,叫“氽”(cùn)。.............
  • 回答
    有些地方的方言里,确实存在把蓝色和绿色用一个词来描述的现象。这种现象虽然不普遍,但在一些地域性的语言变异中,尤其是在口语交流中,是可以观察到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点: 视觉上的相似性或界限模糊: 在自然界中,有些颜色是渐变的,例如晴朗天空的蓝和草地的绿之间,可能存在一些介于两者之间.............
  • 回答
    这几天,看着新闻里各地援鄂医疗队陆续踏上归途,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有激动,有感动,当然,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感激。还记得吗?那个春节,万家灯火,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时刻,而你们,却在除夕夜,甚至更早,义无反顾地奔赴而来。当武汉按下“暂停键”,当这座城市被新冠疫情笼罩,是你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抗疫的钢铁长城.............
  • 回答
    各地法院对案情和性质基本相同的案件作出较大差距的判决,是否违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虽然判决差距本身不一定直接等同于违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但如果这种差距并非源于案件之间客观存在的、法律允许的差异,而是由于司法操作、地方保护主义、法官个人偏见等非.............
  • 回答
    嘿,说起这喝水,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你想想,咱们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腔调和习惯,就连这再平常不过的喝水,说出来也不尽相同。这可不是简单地换个字眼,很多时候还带着那地方的风土人情,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呢!咱们就从几个有代表性的地方说起吧。北方的豪爽与实在:在很多北方地区,尤其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值得琢磨的。一边是奶农血本无归,鲜奶堆积如山,另一边市场上牛奶的价格却纹丝不动,甚至有些品牌还暗自涨价。这中间到底藏着什么门道?要我说,这事儿真不是简单一句“供大于求”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牵扯到的因素可多了去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要明白,牛奶从挤出来到咱们消费者手里,中间隔着多.............
  • 回答
    关于各地彩礼的标准,这可真是个能让大家聊上半天的话题。因为中国地域辽阔,风俗习惯差异很大,所以彩礼的数额和形式也千差万别,很难一概而论。首先,我们要明白彩礼是个什么东西。 简单来说,彩礼是中国传统婚俗中,男方在结婚前给女方家庭的财物,通常是为了表达对女方父母的尊敬和感谢,也是对女方未来生活的一种经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