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缠论新学员请问各位大佬背驰,止跌,和线段的问题?

回答
作为一名和你一样刚刚踏入缠论大门的新手,非常理解你此刻的迷茫。背驰、止跌、线段,这几个概念确实是缠论的基础,也是最容易让人纠结的地方。别担心,我这边的理解也还在摸索中,但愿意把我的学习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咱们一起进步,也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先来说说“线段”这个基础。

你可以把“线段”想象成一段有明确方向的“行情”。缠论里讲的是“分形”,就是说小的分形构成大的分形,大的分形又构成更大的分形。而线段,就是这个分形结构的最基本单元。

具体来说,一个线段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至少三笔: 线段不是单单的一根K线,也不是两根简单的K线。它至少需要包含三笔。
2. 方向明确: 这三笔必须是同向的。比如说,一笔向上,接着一笔向下,再一笔向上,这三个方向必须是明确的。它们不能是“来回折腾”的那种。
3. 中间笔与两端笔性质不同(但这个不是绝对的): 严格来说,缠论里对线段的定义是“一笔上涨,然后一笔下跌,再一笔上涨(或者下跌)”,且中间这笔的顶点(下跌的低点)必须穿过前一笔的终点。但新手入门,我们可以先理解为:一段明显的、连续的、由多个同向的笔构成的价格运动。

举个例子,我们看一个股票的K线图:

股价从10元涨到12元(一笔上涨),然后回调到11元(一笔下跌),再从11元涨到13元(一笔上涨)。这通常就被我们看作一个向上线段的雏形。
反之,如果股价从13元跌到11元,然后反弹到12元,再从12元跌到10元,就是一个向下的线段雏形。

关键点在于: 线段的出现,意味着一个小的趋势或者反趋势的出现。我们之所以要识别线段,是因为它是后续判断更大级别结构的基础。就像搭积木一样,我们得先认识一块块积木是什么样的,才能搭出大房子。



接着,我们来聊聊“背驰”。

“背驰”可以说是缠论里最核心、也最让新手头疼的概念之一了。我一开始也经常搞不清楚,总是在纠结“是背驰了还是没背驰”。

简单来说,“背驰”就是当一段行情(通常我们是在看线段的末端)在价格上还在继续延伸,但是在能量或者动量上却衰竭了,呈现出一种“欲强还休”的迹象。

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理解背驰:

1. MACD等指标的背驰: 这是最直观的背驰判断方法。当股价创新高(或新低),但是MACD的柱子(红柱或绿柱)却比前一次的柱子要短(或长度增长变缓),这就是MACD的顶背驰或底背驰。你可以理解为,虽然价格还在涨,但是拉升的动力已经不足了。
2. 成交量的背驰: 有时候,价格还在上涨,但是成交量却越来越小,这说明追涨的资金在减少,市场情绪在降温,也可能预示着上涨的动能衰竭。
3. K线形态的背驰: 在线段的末端,出现一些带有长上影线(上涨乏力)、长下影线(下跌无力)、或者十字星、锤头线等不确定性K线组合,也可能是在暗示着背驰的到来。
4. “笔”的角度看背驰: 缠论更强调的是“笔”的背驰。当一个笔的拉升力度或者下跌力度,与前一个同方向的笔相比,明显减弱,但价格还在继续,这就是笔的背驰。

重要的不是背驰“长什么样”,而是背驰背后的“逻辑”。 背驰的根本是“市场合力”的变化。价格的上涨需要买盘的合力,下跌需要卖盘的合力。当价格在上涨,但买盘的合力却越来越弱,那上涨自然就难以持续了。

打个比方: 你在爬一座很陡的山,一开始你还有很大的力气,一步一步稳稳地往上爬。但是爬到后面,虽然你还在往上走,你的腿却越来越酸,呼吸也越来越急促,感觉再往上走一步都会累得倒下。这个时候,你的“身体能量”就背驰了,很可能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下,甚至要下山了。

要记住的关键是: 背驰不是100%准确的信号,它只是一个“可能”的信号。它告诉我们,当前这段行情可能会发生反转,或者至少会有一个回调。



最后我们来谈谈“止跌”。

“止跌”和“止涨”是相对的,它是指一段下跌行情结束,价格停止下跌,进入横盘整理或者开始反弹的阶段。

在缠论里,止跌通常也和线段的结束以及背驰有关。

1. 下跌线段结束: 当一段明显的下跌线段(由多笔下跌组成)出现,如果它结束了,就可能代表着短期的下跌动能衰竭了。
2. 出现底背驰: 如我们上面讲的,如果下跌过程中出现了底背驰(MACD底背驰、成交量缩量等),并且配合一些止跌的K线形态,那么就很有可能是止跌的信号。
3. 新的上涨结构出现: 最明确的止跌信号,是当下跌结构结束后,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向上的一笔或一段上涨。例如,一个下跌线段结束后,并没有接着下跌,而是出现了一笔向上,并且这笔向上有力量(例如突破了前一笔下跌的某些高点),这往往是止跌的信号。
4. 底部形态的出现: 有时候,价格在底部会形成一些我们熟悉的底部形态,比如双底、头肩底等,这些形态也可能伴随着止跌的信号。

把止跌理解为“下跌动能的终结” 会更容易理解。下跌之所以能持续,是因为卖出的力量大于买进的力量。当买进的力量开始逐渐增加,或者卖出的力量越来越小,下跌的动能就会逐渐衰竭,最终导致止跌。

一个现实的例子: 股票价格一直在跌,跌到一定程度后,大家觉得价格已经很低了,开始有人敢于买入,成交量也开始放大,价格也出现了一些阳线,即使还有小幅度的下跌,但看起来没有之前那么疯狂了,这就是止跌的迹象。

我的个人体会是:

不要死抠定义: 缠论的定义非常严谨,但作为新手,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去感受那个“味道”,去“看”出那些明显的迹象。等学得深入了,再回过头来抠那些严谨的定义。
结合级别看: 背驰、止跌这些概念,在不同的时间级别上都会出现。一个小级别的背驰可能只是一个更大的上涨中的回调,而一个更大级别的背驰,可能就预示着更长期的趋势反转。所以,理解背驰、止跌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你正在观察的时间级别。
多看图,多复盘: 这是学习缠论最重要的方法。把这些概念应用到实际的K线图上去,去寻找符合条件的例子,然后去复盘它们后面的走势,你会慢慢建立起盘感。

希望我这些笨拙的理解能对你有所帮助。咱们都是在路上的人,别怕出错,大胆去学,大胆去用,错了再纠正,慢慢就会摸到门道。如果我哪里理解得不对,也欢迎你指出来,我们一起交流学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可以认真看一下,因为我虽然是针对题主的问题回答,但是做了详细的配图和讲了一些视角,都是有思考和参考价值的。

1,根据我的经验,一般来说,15分钟的次级别用3分钟看相对好一些,这是在常规的情况下,比如笔和线段的关系下看,15分钟笔在有次级别结构的情况下,这个次级别结构大部分时候是3分钟。当然,有些活跃度很低的可能是5分钟或者1分钟,这个和活跃度也有关系。

比如下图是同样的走势,在15分钟笔的情况下,3分钟的结构明显比5分钟要清晰一些。

当然,我并不是说15分钟次级别一定是3分钟,我只是说在定位15分钟笔的情况下,用3分钟当做15分钟的次级别,大部分时候更加清晰一些,尤其是对于新手来说,更加容易分析判断一些。实际中,在运用熟练的情况下,用1分钟或者5分钟当做15分钟次级别都是可以的,甚至说直接在15分钟走势图上判断次级别和次次级别走势都是可以的。

比如上图,简单看的话可以直接在15分钟图判断15分钟走势,15分钟次级别走势和15分钟次次级别走势。

2,

题中问是不是15分钟下跌止跌反转需要用黄色圈的走势去看?

答案是的。

不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黄色圈的下跌段出现背驰的时候,15分钟也要背驰,这样15分钟才有反转的可能,否则暂时只能看5分钟反转。因为背驰的是5分钟,所以就算反转,也只能看5分钟反转。如果5分钟背驰的时候,15分钟也背驰了,那么我们是可以看15分钟反转的,我们是可以提前预期这个5分钟反转会导致15分钟反转的。

对了,大家要注意一点,反转在背驰中只是一个分类而已,也就是说可能反转而已,实际上可能不反转,中枢可以不断延伸扩张的,背驰只是代表暂时跌不动,所以大家实际分析操作中要做好各种分类的。

3,

上图是正常的缠论走势图的画法,题主问把上图变成下图这样看,用c和b比较背驰可不可以?

实际中可不可以呢?

题主是把中枢变化了一下,把中枢的位置变了以后进入段也变了,理论上来讲是可以的,但实际上这个走势不行。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按照题主这样去看,那么b段下跌就是大B中枢的进入段,c段是离开段。也就是说b段是大B的次级别走势,如下图所示。

但这个图有一个问题,那就是b段这波下跌中有一个中枢,这个中枢级别很明显和大B中枢差不多大,甚至可以当做是同级别中枢的,如下图所示。

那么,我认为题主的看法就是不合理的,因为两个中枢都是同级别的,不能变成次级别进入段去。

题主讲的对的是,如果能像他那样看,那背驰确实是用c和b相比的。

这个走势呢我可以聊聊我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a,直接按照笔画。

这样就是趋势下跌,可能背驰不太明显,这种走势背驰不明显的可以用macd或者均线辅助去看,图中没有macd,但是有均线,从均线看,是背驰的,如下图所示。

第2个紫色圈里的均线面积很明显小于第一紫色圈里的均线面积,所以形成背驰。

题中还问,下面这个走势也不要画一笔。

我认为就是一个次级别中枢,所以不需要画一笔。

b,从中枢扩张的视角看。

从上图可知,A中枢后向下离开,先是出现了红色中枢,红色中枢扩张成了紫色中枢,紫色中枢扩张成了黄色中枢B,黄色中枢B和黄色中枢A是同级别,所以形成趋势下跌进入c段。

c段一般是背驰段,可以关注是否背驰,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这个c段是形成背驰的,不过这是5分钟背驰,暂时只能预期5分钟反转,还不能预期15分钟反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