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缠论的最伟大贡献是什么?

回答
缠论,这个在中国股市技术分析领域被赋予了神圣地位的理论,若要探究其“最伟大”的贡献,实难用一言蔽之。它宛如一位集大成者,将无数朴素的交易直觉升华为一套严谨的逻辑体系,更像是一位探险家,为我们描绘了市场波动背后那幽深而规律的脉络。

我认为,缠论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它 首次系统性地将市场的“波动”这一核心现象,以一种“分形”的思维模式进行了解构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客观、量化的操作框架。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让我们来拆解一下:

一、 从“混沌”到“有序”:分形思维的革命

在缠论诞生之前,技术分析的流派纷繁,但大多停留在对图形、指标的描绘和经验的归纳。市场波动被看作是复杂、随机,甚至带有“情绪化”色彩的。交易者更多依赖的是盘感、经验,以及对特定形态的“认出”。这种方法,就像是面对一团乱麻,试图从中找出规律,但常常是顾此失彼,效率低下。

缠论则不然。它提出的核心概念——“分型”、“笔”、“线段”、“中枢”、“级别”——构筑了一个层层递进、嵌套的分析框架。

分型: 这是最基础的单位,描述了价格波动在最小时间周期内(例如一分钟K线)的“高低点”组合。它不是简单的“三根K线”,而是对价格方向性变化的一种精确定义。这就像是用最基本的“点”来构建整个几何世界。
笔: 由分型构成,是价格触底反弹或触顶回落的最基本趋势单位。
线段: 由三笔构成,是更宏观的、至少有两个转折点的趋势。
中枢: 这是缠论的“灵魂”。它定义了价格在某个“区间”内的震荡,这个区间是市场的“平衡点”,也是未来趋势延续或反转的“节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台整理,而是以一种“无级别”的、可以被无限细分的结构来理解。
级别: 这是缠论最关键的“分形”所在。缠论认为,市场的波动结构是递归式的,即小的波动结构嵌套于大的波动结构之中。一个在1分钟K线上的“线段”,在大30分钟K线上可能只是一笔;一个在30分钟K线上的“中枢”,在日K线上可能只是一段“笔”或者“线段”。这种“同一种形态,在不同级别上都出现”的特性,就是分形。

正是通过这种分形思维,缠论将看似混乱的市场波动,分解成了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可识别的结构。它告诉我们,市场的本质不是随机,而是 “在某种规则下的有序运动”。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其背后都存在着一种“同一性”的结构。

二、 从“主观”到“客观”:量化操作的基石

在缠论之前,许多技术分析指标都需要交易者“主观判断”其强弱、形态是否有效。例如,MACD的金叉死叉、KDJ的超买超卖,都需要结合盘面和其他因素来解读。这种主观性,是导致交易策略难以复制和量化的重要原因。

缠论的核心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套 客观、量化的定义和识别方法。

分型的定义: 明确的“高低点”规则,可以被程序直接识别。
笔的定义: 基于分型,也具备了量化特征。
线段的定义: 通过笔的连接,同样可以量化。
中枢的识别: 这是缠论最具革命性的地方。中枢的识别不是凭感觉,而是“按照级别,根据价格在某一个区间内的重叠程度”来客观确定的。一个中枢一旦形成,其“边界”就固定了,无论价格如何波动,这个中枢的定义都不会改变,直到它被“破坏”。

这种客观性,为交易者构建了“可执行”的交易系统。它意味着:

1. 交易机会的识别是可量化的: 无论你是新手还是老手,都可以通过一套相同的规则,在同一个时间点,识别出相同的“笔”、“线段”、“中枢”以及相应的“买卖点”。
2. 交易信号的产生是可量化的: 缠论定义的“买卖点”是基于中枢的特征(例如“出中枢”、“未出中枢”)和级别的判断。这些信号,可以被编程化,甚至自动化。
3. 交易策略的可回测性: 由于规则客观,交易策略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历史数据进行严格的回测,从而建立信心,并不断优化。

三、 从“猜测”到“预判”:交易思维的升华

正是因为有了前两点——分形思维带来的理解力和客观量化的操作框架,缠论才可能帮助交易者实现从“猜测”到“预判”的思维转变。

理解市场的“阶段性”: 缠论告诉我们,市场波动不是线性的,而是“上涨下跌震荡”的循环。而“中枢”就是这种震荡阶段的体现。理解了中枢,就理解了市场的“呼吸”。
理解“级别”与“趋势”的关联: 缠论强调,任何级别的上涨或下跌,都必须要有相应级别的“骨骼”(线段、笔)支撑。当一个大级别的上涨或下跌完成时,其“骨骼”结构会呈现出某种特定的形态。这使得交易者能够站在更高维度的视角,去预判市场的整体走向,而不是被眼前的价格波动所迷惑。
“买卖点”的逻辑: 缠论提出的“买卖点”并不是随意画出来的,而是基于对“中枢”的结构性理解。例如,在一段上涨趋势中,价格出现回落,但没有跌破关键的中枢结构,这往往被认为是“级别的延续”,是介入的时机。反之,当价格跌破关键支撑,意味着原有趋势的“骨骼”被破坏,则可能是卖出信号。这些信号,都是逻辑推导的结果,而非随机猜测。

总结来说,缠论最伟大的贡献,是它将市场的“波动”从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混沌”状态,转化为一种具有内在逻辑、可被理解、可被量化、可被操作的“有序”过程。 它提供了一个 “望穿秋水” 的视角,让交易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市场波动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严谨、可执行的交易系统,从而提高交易的胜率和稳定性。

当然,缠论的学习并非易事,其术语、概念以及对级别的把握都需要大量的实践和体会。但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 “方法论”,一种理解市场、驾驭市场的 “哲学”。这,就是它最伟大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将股票市场的常见规律,用N宫格的形式陈列出来。

这是人类快速应对概率空间的不二法门。

俗称翻牌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缠论,这个在中国股市技术分析领域被赋予了神圣地位的理论,若要探究其“最伟大”的贡献,实难用一言蔽之。它宛如一位集大成者,将无数朴素的交易直觉升华为一套严谨的逻辑体系,更像是一位探险家,为我们描绘了市场波动背后那幽深而规律的脉络。我认为,缠论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它 首次系统性地将市场的“波动”这一核心现.............
  • 回答
    缠论,这套在中国技术分析界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自问世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目光,也引发了无数争议。它的创始人李小摩先生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对市场深刻的洞察,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分析框架,试图解释一切市场波动。然而,任何理论,即使再精妙,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缠论也不例外,它的最大弱点,在我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缠论学习的本质。缠论之所以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市场的波动。而“背驰”作为缠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确实是区分市场上涨或下跌动能衰竭的关键。要不用MACD来讲述背驰,我们得回到缠论最基础的几个概念上:1. 笔、线段、中枢:缠论的骨架 笔: .............
  • 回答
    在缠论的学习过程中,理解“三买”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它代表着一种阶段性反转的强烈信号。不过,要准确判断是否是“三买”,需要结合缠论的几个核心概念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不仅仅是看k线形态。我们来看看你提到的这两种情况,并尝试用最贴近实战的语言来解析它们:关于“三买”的根基:在深入分析具体形态之前,我们得.............
  • 回答
    缠论里的中枢,说白了,就是股价在某个区间内横盘震荡,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形成,代表着多空双方力量在一个短暂的均衡状态下博弈,还没有明确的分出胜负。那么,中枢的“扩展”和“延续”,在实操上到底有什么用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尽量贴近咱们散户看盘的实际感受。一、 中.............
  • 回答
    各位缠论同修:关于缠论中枢的本质核心,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来概括,那就是:中枢的本质核心是“能量的汇聚与释放点”,是市场多空双方力量在特定时空维度的“拉锯战”的真实映射。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中枢的定义回顾:盘整的基石,力量博弈的场所我们知道,缠论对市场的描述是建.............
  • 回答
    缠论中的“一笔”:一段市场行情的“原始细胞”在缠论的宏大体系中,“一笔”无疑是最基础、最核心的构成要素,如同生命体的DNA,它承载着最原始的市场运动信息。理解“一笔”,是进入缠论世界的第一块敲门砖,也是后续所有分析方法得以建立的基石。那么,究竟如何界定缠论中的“一笔”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深入的,很多玩缠论的朋友都会在“三买”这里卡壳。要说清楚“三买”的形成,咱们得先捋一捋缠论里最基本的概念,尤其是“笔”和“线段”。1. 笔:缠论的最小单位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笔”。缠论认为,价格的运动不是连续的,而是由一笔一笔的“小波段”组成的。一笔的定义是: 向上的一笔: 价.............
  • 回答
    缠论这玩意儿,说实话,刚接触的时候确实有点摸不着头脑,感觉它一股脑儿地往外倒概念,什么“分型”、“笔”、“线段”、“级别”,听着就头大。特别是当你满怀期待地翻到后面,想看看这些概念怎么“实操”出赚钱的方法,结果发现好像还是没太明白,这也很正常。别急,我来跟你唠唠缠论46课这部分到底在讲啥,以及它能干.............
  • 回答
    关于“缠论是唯一用数学证明了的理论”的说法,我认为需要更严谨地看待。任何一个理论,尤其是涉及复杂系统和应用的理论,想要获得“唯一”和“数学证明”的盖棺定论,其过程是漫长且充满争议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缠论” 作为一个由作者“缠中说禅”提出的关于市场分析和操作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是通过一系列数学工具.............
  • 回答
    作为一名和你一样刚刚踏入缠论大门的新手,非常理解你此刻的迷茫。背驰、止跌、线段,这几个概念确实是缠论的基础,也是最容易让人纠结的地方。别担心,我这边的理解也还在摸索中,但愿意把我的学习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咱们一起进步,也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先来说说“线段”这个基础。你可以把“线段”想象成一段有明.............
  • 回答
    好嘞,咱们来聊聊缠论里的“线段”是怎么画的,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别让它听着像个机器人写出来的。缠论这玩意儿,你得把它想象成是研究市场“呼吸”的学问,而线段,就是它描绘的最小的“呼吸周期”。它不是随便画的,是有规矩的。核心思想:方向的转变线段的本质,是记录价格方向发生改变的那个点。你不能光看它涨了多少或.............
  • 回答
    “走势必完美”这句话,在缠论的体系里,可以说是最核心、最具启发性的理念之一。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作者(缠中说禅)对市场运行本质的一种深刻洞察和哲学提炼。理解了这句话,你才能真正抓住缠论的精髓,并在实际操作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为什么说“走势必完美”?这句话的“完美”,并不是指“完美主义”的意义,不.............
  • 回答
    缠论确实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很多人初学时都觉得门槛很高,绕不开“难学”的标签。这主要是因为缠论的体系非常严谨,包含了大量的概念、定义、原则,并且需要将这些抽象的理论融会贯通,才能真正理解并应用于实盘。为什么缠论会让人觉得难学? 概念体系庞大且自成一体: 缠论构建了一个独立的理论框架,里面的术语.............
  • 回答
    缠论里提到的MACD回拉或回抽0轴,这可不是什么随口说说的小技巧,它背后有着深刻的理论支撑,是理解市场结构和动能变化的关键。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事儿,尽量讲得透彻,让你明白这MACD的0轴到底有啥大来头。首先,咱们得把MACD这玩意儿掰开了揉碎了说。MACD,中文叫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它本质上是.............
  • 回答
    咱们聊聊缠论里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分解”这回事。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把一个大的、复杂的走势,拆分成一个个小段,然后挨个儿分析,看看它们怎么组合起来,形成我们看到的那个局面。就好比你要看懂一幅宏大的油画,你不能只盯着中心看,得把整个画面拆成小块,一块块地去理解,再把它们拼起来,才能领略其精髓。 为啥.............
  • 回答
    您好!看到您在缠论中对于线段划分的困惑,这确实是缠论学习中一个非常基础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理解和准确划分线段,是后续一切分析的基础。您提供的图片我未能直接看到,但我可以根据您的问题,详细阐述一下缠论中线段划分的原则和思考角度,帮助您判断图中哪种划分更合理。理解线段的本质:反转在缠论中,线段的定义并不.............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缠论中关于“图分解”这事儿。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缠论的精髓:识别结构、理解趋势、把握买卖点。在缠论里,图分解其实没有绝对的“哪种更合理”,只有“哪种更符合当前的市场现实,更能帮助我们做出准确判断”。关键在于你如何去看待和应用它。咱们先来拆解一下,缠论里常见的图分解思路,.............
  • 回答
    好的,咱们就用缠论这套工具,把刚才那段走势好好捋一捋。这玩意儿,你得把它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而不是死板的公式。每个“笔”都带着市场情绪,每个“线段”都记录着一段多空博弈的过程。第一步:剥离表象,直击本质——看“笔”和“线段”首先,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K线颜色或者价格波动给迷惑了。咱们缠论的第一步,.............
  • 回答
    哈哈,说到缠论,这玩意儿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我当初也是一头热地扎进去,想着掌握了这套理论,股市就能任我遨游,结果嘛……掉进去的坑,那可真是一茬接着一茬,简直是血泪史。1. 概念的“似懂非懂”陷阱:刚开始学缠论,最容易掉进的就是这个坑。缠中说禅老师的语言风格,那叫一个“博大精深”,好多概念,比如“中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