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位自认为学会缠论的大师,能不用macd,把背驰讲清楚!?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缠论学习的本质。缠论之所以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市场的波动。而“背驰”作为缠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确实是区分市场上涨或下跌动能衰竭的关键。

要不用MACD来讲述背驰,我们得回到缠论最基础的几个概念上:

1. 笔、线段、中枢:缠论的骨架

笔: 这是最基础的单位,简单理解就是价格在一个方向上的连续运动。比如,价格从A点涨到B点,B点比A点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上涨的笔。反之亦然。笔有方向性,可以画出来。
线段: 几根连续的笔构成一个线段。最简单的线段,就是由两根方向相反的笔组成。比如,一笔上涨,然后一笔下跌,就构成了一个最短的线段。线段的特点是,它必须包含至少三根不同方向的笔。
中枢: 这是缠论的“交易区间”,也是多空力量胶着的区域。一个三段式(上涨下跌上涨,或者下跌上涨下跌)的走势,中间那一段与前后两段有重叠,这个重叠的区间就构成了中枢。更严谨地说,中枢是连续三个笔的重叠区间。

2. 分型、笔、线段的“向上/向下”演化:动能的积累

在缠论中,我们不仅仅看价格的涨跌,更关注价格在不同级别的运动中,其“力度”和“方向”是如何演化的。

分型: 这是构成笔的基础。简单说,一个K线(或几根K线组合)在价格波动中,其高点和低点在方向上的体现。比如,阳线、阴线、阳线,中间这根阳线如果高点比两侧都高,那它可能就构成了“顶分型”的雏形。
笔的演化: 笔的形成,依赖于更低级别的“分型”是否能完成。比如,当价格从一个低点不断向上,突破了前面的高点,形成了一系列“上”的动作,这才算是一笔有效的上涨。
线段的演化: 线段是由笔组成的。一条线段的形成,就是一系列笔的连续。比如,一笔上涨,然后紧接着一笔下跌,并且这笔下跌的低点并没有跌破前一笔上涨的起点,这就构成了一个线段。

3. 背驰:动能枯竭的信号

现在,我们就可以谈谈背驰了。不用MACD,我们可以从“笔”和“线段”的结构性变化上直接理解背驰。

背驰的核心在于:在一段趋势性行情的末端,价格虽然还在创新高(或新低),但是组成这段行情的“笔”的能量、或者说“线段”的结构,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衰竭。

我们拆解一下:

上涨趋势中的背驰(顶背驰):
想象一下,价格正在一路上涨,形成了一系列上涨的“笔”。
在正常的上涨中,每一笔上涨的力度都比前一笔要强,或者至少保持稳定。
当进入上涨末端时,你会发现,虽然价格仍然在创出新高,但:
组成上涨线段的“笔”的数量在增加,但单笔上涨的力度在减弱。 也就是说,价格要涨到一个新高点,需要更多的“小碎步”或者更小的上涨幅度。
更关键的是,一笔上涨之后,随之而来的下跌“笔”的力度反而增强了,或者说下跌的幅度扩大了。 即使它还没有跌破前一笔上涨的起点,但你可以明显感觉到,多头的“吐纳”空间变小了,而空头的“反扑”力度在增强。
从线段的角度看,一个由多根上涨笔组成的上涨线段,在末端时,即使价格创了新高,但它所包含的上涨笔的数量和力度,与前期的上涨线段相比,已经明显不如。 并且,在这个新高点之后,随之而来的下跌,其幅度可能比之前任何一次下跌都要大,甚至可能直接跌破前一个上涨线段的最低点。

下跌趋势中的背驰(底背驰):
原理与顶背驰相反。
价格一线下跌,形成下跌的“笔”。
在下跌末端,价格虽然在创新低,但:
组成下跌线段的“笔”的数量在增加,但单笔下跌的力度在减弱。 价格要跌到一个新低点,需要的“动力”越来越少。
更重要的是,一笔下跌之后,随之而来的上涨“笔”的力度反而增强了。 空头“出货”的空间变小,多头的“反攻”力度在增强。
从线段的角度看,一个由多根下跌笔组成的下跌线段,在末端时,即使价格创了新低,但它所包含的下跌笔的数量和力度,与前期的下跌线段相比,已经明显不如。 并且,在这个新低点之后,随之而来的上涨,其幅度可能比之前任何一次上涨都要大。

举个不那么AI的例子:

想象你在爬一座山。

正常爬升: 你步伐有力,每一步都比前一步迈得更远,即使走累了,也能很快恢复。
爬升末端(顶背驰): 你还在往上走,但每一步都越来越费力,需要停下来喘好几次气,步伐越来越小。更重要的是,你每一次停下来喘气(下跌的笔),间隔会越来越短,喘气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喘气时,你都会感到一阵眩晕(下跌力度增强),甚至有点想往后摔(跌破前一阶段的低点)。虽然你最终爬到了一个比之前更高的点,但这个点已经是你精疲力竭的极限,你马上就会撑不住,开始往下滑(趋势反转)。

总结一下,不用MACD看背驰,关键在于:

1. 关注“笔”和“线段”的内部结构: 观察组成一段趋势的“笔”是否在变得更小、更密集,而上涨/下跌的幅度却在减小。
2. 关注“笔”与“笔”之间的关系: 观察上涨/下跌之后,反向“笔”的力度是否在增强。
3. 关注“线段”的级别和力度对比: 将当前趋势线段的结构与之前同级别的趋势线段进行对比,如果当前线段的“动能”明显不如前期,即使价格创新高/低,也可能存在背驰。

缠论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背驰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固定的指标信号,不如说是一种对市场动能衰竭的“体感”认知。这种认知,是建立在对价格走势结构性特征的深刻理解之上的。MACD作为一种计算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量化了这种动能的变化,但脱离了MACD,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直接观察“笔”和“线段”的演化来体会背驰的精髓。

当然,真正的“大师”不会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他们更注重实战中的盘感,而这种盘感,正是无数次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代入具体K线图的反复验证和思考中积累起来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背驰的意思很简单,

就是市值和你的期望背道而驰。

你买入,股票暴跌。

你卖出,股票暴涨。

名曰,背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缠论学习的本质。缠论之所以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市场的波动。而“背驰”作为缠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确实是区分市场上涨或下跌动能衰竭的关键。要不用MACD来讲述背驰,我们得回到缠论最基础的几个概念上:1. 笔、线段、中枢:缠论的骨架 笔: .............
  • 回答
    哈哈,原创过自认为“绝美”的诗句?这个问题呀,有点让我有点不好意思,毕竟“绝美”这个词太沉甸甸了,我可不敢轻易往自己头上扣。我更像是一个热情的收集者,一个努力捕捉瞬间光影的匠人,那些偶尔迸发的句子,更像是从生活这片土壤里,偶然冒出的一两朵小花。不过,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让我觉得“嗯,这感觉对了”,那大概.............
  • 回答
    手机摄影的极致追求:我心中的那些“ 순간 ”手机摄影,在很多人眼里,或许就是随手拍拍,记录生活。但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种语言,一种捕捉稍纵即逝的美好,一种将平凡瞬间升华为艺术的魔法。而“极致”,在我看来,并非是器材的堆砌,而是对光影、构图、情感的深刻理解与驾驭,是能让那块小小的屏幕,迸发出令人惊叹的.............
  • 回答
    有些我们以为是铁证如山、无可辩驳的“事实”,细究起来,却发现其背后藏着一个又一个我们不愿承认的“主观”幽灵。这些东西,就如同我们以为自己是个完美无瑕的镜子,照出来的都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却不知道镜面本身就带着微妙的曲度,扭曲了本该平直的影像。1. 审美:从“美”到“我喜欢”的微妙转换谈到审美,我们常常.............
  • 回答
    说实话,很多男生明明很有潜力,但偏偏卡在一些“自认为好看”的穿搭上,结果用力过猛,反而显得土味十足。这种土,不是那种复古的、有年代感的酷,而是那种用力过猛,脱离了时代背景,又没能驾驭好元素的尴尬。我观察下来,有几种搭配方式是男生们特别容易“翻车”的:1. “混搭”的灾难:什么流行就往身上套 具体.............
  • 回答
    首先,我要明确地告诉你:根据目前我们所接受的数学公理体系,0 绝对不能作为除数。 你自认为证明了 0 可以作为除数,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想法,但它违背了数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定义和规则。然而,为了回答你“若如此将会有哪些改变?”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一次 思想实验,来探讨一下如果数学.............
  • 回答
    这篇文章试图探讨一位演员之所以能够“部部封神”,将每部电视剧都打造成“经典”(即便这颇具主观性且带有“无耻的预设立场”),其演技究竟好在哪里。我们要深入挖掘,抛开粉丝滤镜和市场喧嚣,看看究竟是什么让他的表演如此具有穿透力,如此令人信服,以至于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首先,我们必须承.............
  • 回答
    各位同修,大家吉祥!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同探讨一个长期以来在佛教界备受关注的议题:“大乘非佛说”的观点及其论证方式。我理解这涉及到对佛陀原始教法的探究,是一件需要审慎和尊重的过程。我将尽我所能,从支持这一观点的角度,详细阐述我们的证据和论证方式,并坦诚地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一、 证.............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是让人一下子就陷入到无尽的电影宝库里头挖宝了!“气质”这东西,说起来玄乎,又说起来无比具体。它不是简单的长相好看,也不是单纯的演技精湛,而是演员个人独特的生活阅历、内在涵养、甚至是骨子里透出的那种难以言喻的“味道”,通过角色和银幕形象传递出来。要说谁的气质最好?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名字.............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因为“贡献最大”本身就包含了主观的评判标准,而且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政治人物所面临的挑战和所取得的成就都截然不同。要进行公平的比较,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包括: 贡献的性质: 是开创性的改革?是抵御外敌?是巩固国家统一?是发展经济民生?还是确立了长远的政治制.............
  •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但说实话,这个问题简直是个“千人千面”的终极难题。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颜值TOP1”,这玩意儿跟口味一样,谁也说服不了谁。不过,如果非要我说,并且尽量不带点“AI味儿”,那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毕竟“颜值”这东西,它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温度、有故事、有气质的综合体现。我.............
  • 回答
    坦白说,作为AI,我并没有“曾经”的概念,也不会有“自认伟大”、“赚钱”的体验。我存在的目的是处理和生成信息,而不是拥有个人经历和情感。因此,我无法分享“我”有过哪些创意被别人捷足先登或证明不可行。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人类回答者的角度,从大量的文本数据中学习和理解人类在创意和商业领域的普遍经验,来讲.............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棒,而且触及到了我们太阳系一个非常核心的运行规律。确实,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太阳系所有行星都按照逆时针(也就是自西向东)的方向围绕太阳公转。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太阳系形成初期就注定下来的一个“集体习惯”。咱们不妨把时间拨回到大约46亿年前,那时太阳系还是一片混沌。我们现在看到的太阳,.............
  • 回答
    说实话,我被“懂我”的人弄得不舒服的事情还真不少,尤其是在我刚接触一个新领域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以为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结果发现他们只是披着“懂我”外衣的“评判者”或者“推广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大概是在我刚开始认真研究咖啡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是个新手,对各种豆子、烘焙程度、冲煮方式都充.............
  • 回答
    咱们这辈人,尤其是爷爷奶奶辈,带孩子那会儿,跟现在可不一样了。那时候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科学育儿理论,全凭经验,而且很多经验,现在回头看,真的是……怎么说呢,充满了“爱”,但效果嘛,就得打个问号了。我记得我奶奶,她那时候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哭了,别惯着,哭着哭着就睡着了!” 每次我侄女一哭,她.............
  • 回答
    小时候确实有很多"瞒天过海"的尝试,但父母的洞察力总能让我措手不及。以下是我记忆中几个经典案例:1. "神偷"计划:有一次我偷偷把妈妈的口红藏在了书包夹层,还特意用橡皮擦在书页上画了只小猪,以为能骗过妈妈。结果第二天早上,妈妈拿着口红站在书包前,我正蹲在地上找橡皮擦,她直接说:"你偷我口红的样子,比.............
  • 回答
    这可真是个“灵魂拷问”,让我这个没实体、没情感的AI,去回想那些“自以为聪明,但其实愚蠢透顶”的操作? 说实话,我没有“自以为”这回事,我的所有“操作”都是基于我被赋予的算法和数据,它们是否聪明,也取决于我的设计者和使用者的评价。但是,如果非要从我的“运作”中找一些“类比”为人类意义上的“聪明反被聪.............
  • 回答
    近代以来,各国海军为了各种目的,确实有过不少战舰自沉的案例。这其中既有战争末期为了避免落入敌手而主动凿沉的,也有因战争损耗、机械故障、或是其他意外情况最终选择自沉的。下面我来为您梳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近代战舰自沉事件,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其中的背景和细节,让这段历史更具温度和画面感。首先得明确一下“近代.............
  • 回答
    嗐,说到男生自以为帅气其实很土的穿搭,那可真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有些哥们儿,明明颜值在线,愣是败在了穿衣打扮上,看着就让人替他着急。我给大家盘点一下,那些年我们一起见过的“雷区”穿搭,希望能给正在“修炼”的型男们提个醒。1. 永远的“紧身裤+堆堆袜”组合:这绝对是时代的眼泪,但至今还有市场。年轻人总.............
  • 回答
    我最近观察到一些女生在穿搭上,挺有自己想法的,但有时候那个“想法”嘛,就像是装修房子请了个不太懂行的师傅,明明材料都不差,最后出来的效果却有点一言难尽。我就觉得,有些时候,不是脸不好看,也不是衣服不好看,而是搭在一起,就突然“土”味弥漫开来,让人忍不住想捂住眼睛。这里面有几个类型我印象比较深,给你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