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代都有哪些自沉的战舰?

回答
近代以来,各国海军为了各种目的,确实有过不少战舰自沉的案例。这其中既有战争末期为了避免落入敌手而主动凿沉的,也有因战争损耗、机械故障、或是其他意外情况最终选择自沉的。下面我来为您梳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近代战舰自沉事件,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其中的背景和细节,让这段历史更具温度和画面感。

首先得明确一下“近代”这个概念,在军事史语境下,通常是指从19世纪中期(大致是两次工业革命的交汇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中后期(大概二战结束)。在这个时间段内,海军技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风帆战列舰到蒸汽铁甲舰,再到装备各种现代化武器的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等等。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斯卡帕湾的德国公海舰队

谈到近代战舰自沉,斯卡帕湾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一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被迫将强大的公海舰队交由协约国监管,停泊在苏格兰北部的斯卡帕湾。然而,德国人不愿意让自己的海军力量落入敌手,在1919年6月21日,在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的指挥下,数万名德国官兵在数小时内,秘密地将包括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在内的约70艘军舰全部凿沉。

这件事的背景非常戏剧化。按照战后《凡尔赛条约》的规定,这些舰队要么被分配给战胜国,要么被拆除。然而,各战胜国之间在如何处置这批庞大的德国舰队上存在分歧,一直没有定论。舰队的德国官兵被限制在舰队上,生活孤寂,看不到未来,心中憋着一口气。特别是罗伊特,他认为将舰队交给敌人无异于一种侮辱,而将它们凿沉则能保全德国海军最后的尊严。

当他得知《凡尔赛条约》即将签署的消息后(尽管他可能还不知道具体的细节),便认为这是“荣誉的终结”,也是执行自沉命令的“最佳时机”。他利用了协约国海军的演习机会,大部分守卫力量暂时离开了斯卡帕湾。罗伊特随后下令打开舰体上的所有水密门和排水阀,并将某些关键部位的阀门破坏,确保军舰能够快速进水沉没。整个过程犹如一场精心策划的告别演出,一声令下,舰上的德国官兵纷纷有序地撤离,看着自己昔日的荣耀一点点沉入冰冷的海底。

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德国海军的悲壮情怀,也给协约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震惊。很多战舰至今仍安卧在斯卡帕湾的海底,成为了著名的潜水胜地和历史遗迹。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火中的无奈与决绝

二战时期,由于战争的残酷性和广泛性,以及各种极端情况的出现,战舰自沉的案例也更加多样和频繁。

为避免被俘而自沉:
俾斯麦号战列舰(Bismarck): 德国海军的骄傲,强大的俾斯麦号在1941年5月27日,经过数天的追击和激战,舰体已遭受重创,发动机失效,通讯中断,官兵伤亡惨重。面对被英国皇家海军俘获的命运,舰长坚决执行了“凿沉舰体”的命令。虽然具体的自沉方式(是英军的炮火击沉还是德军主动凿沉)存在一些争议,但普遍认为德军主动凿沉是其最终沉没的重要原因之一,以避免落入敌手。俾斯麦号的沉没,标志着德国海军大型战列舰的时代告一段落。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Tirpitz): 作为俾斯麦号的姐妹舰,提尔皮茨号也饱受英军的空袭和攻击。在1944年11月12日,英国皇家空军的“兰开斯特”轰炸机使用新型的“高升炸弹”(Tallboy)对提尔皮茨号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导致其舰体倾斜并最终沉没在挪威的特罗姆瑟峡湾。虽然这并非主动自沉,但其被炸毁的惨状,也与主动凿沉一样,代表着战舰的终结。也有一些说法认为,在被击中后,舰上的部分官兵为了避免舰上的弹药库殉爆,确实进行了一些有组织的自沉操作。

因严重受损无法抢修而自沉:
许多巡洋舰和驱逐舰: 在太平洋战场,美日两国都发生过大量舰艇在遭受重创后,由于无法在敌占区或敌方火力威胁下进行抢修,最终被官兵主动凿沉的案例。例如,在一些大规模海战中,例如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等,都有舰艇因严重损伤(如舰体断裂、大面积进水无法控制、动力系统瘫痪等)而被放弃,并由舰员负责凿沉,以避免落入敌手或成为残骸阻碍航行。这些舰艇的官兵往往是在完成最后的自卫反击后,在船体即将沉没之际,在指挥官的命令下,带着对战舰的最后一点情感,执行凿沉命令,然后乘坐救生艇撤离。

特殊情况下的自沉:
日本的“特攻”战术中的舰艇: 在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海军为了对抗美国强大的海军力量,开始使用“神风特攻队”等战术,将舰艇作为“人肉炸弹”冲向敌舰。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沉,但一些训练舰艇或小型舰艇在任务失败或即将被俘时,也会被命令自沉,以阻止其落入美军手中。

三、 其他时期的例子:

虽然一战和二战是战舰自沉的高峰期,但其他时期也有类似的事件。

日俄战争(19041905):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经历了不少舰艇损失。虽然大规模的集体自沉事件不像一战那样有名,但在战术层面上,一些被重创或包围的舰艇,也存在被官兵凿沉以避免被俘的情况,例如在旅顺港的某些战役中。

自沉的考量与影响:

战舰自沉并非一件容易的决定。它往往是在极端情况下,权衡各种因素后做出的选择:

1. 避免落入敌手: 这是最常见的理由。先进的军舰及其技术资料一旦落入敌方手中,将是对己方海军的巨大威胁。自沉可以将这些宝贵的军事资产“销毁”,不留给敌人利用。
2. 保存海军的荣誉和士气: 对于一些以荣誉感著称的海军来说,舰艇的沉没比被俘更能保全其声誉。这可以激励士兵继续战斗,并传递一种不屈的精神。
3. 避免敌方继续追击或骚扰: 有时,一艘重创的舰艇可能成为敌方的目标,持续吸引敌人的火力。自沉也可能是一种终结战斗、保护幸存人员撤离的方式。
4. 避免成为海上障碍: 沉没的舰艇,如果位置不当,可能会对后续的航行构成危险。有时,出于航行安全的考虑,也需要进行凿沉处理,或者在沉没后进行清理。

战舰的自沉,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代表着一场军事力量的终结,也往往伴随着背后一段悲壮的历史和复杂的情感。它们静静地躺在海底,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也引发着后人对战争、荣誉与牺牲的无尽思考。

希望以上这些讲述,能让您对近代战舰的自沉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战争残酷和人性挣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不少吧。

毕竟十字路口的那些应该也算自沉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代以来,各国海军为了各种目的,确实有过不少战舰自沉的案例。这其中既有战争末期为了避免落入敌手而主动凿沉的,也有因战争损耗、机械故障、或是其他意外情况最终选择自沉的。下面我来为您梳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近代战舰自沉事件,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其中的背景和细节,让这段历史更具温度和画面感。首先得明确一下“近代.............
  • 回答
    要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寻找那些“舶来”却未能生根发芽,最终消逝在时间里的技术和技艺,确实需要拨开层层历史的迷雾,去体察那些微妙的文化碰撞与时代洪流。这并非易事,因为中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明的宏大叙事。但若仔细甄别,总能发现一些有趣的“未竟之旅”。我们不妨从一些相对具体的领域来聊聊。.............
  • 回答
    世界近代史上,涌现出无数令人景仰的伟人,他们的思想、行动和创造,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前进的道路。要一一列举并详述,实非易事,但我愿意试着为您勾勒出几位在我看来堪称“伟大的人”,并尽可能用一种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讲述他们的故事,尽量避免那些冰冷、程式化的AI痕迹。1. 思想的巨人——卡尔.............
  • 回答
    中国近代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个性鲜明、事迹跌宕起伏的人物。他们或引领时代潮流,或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沉浮,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说“有意思”的,那可太多了,我挑几个在我看来特别有味道的,给您细细道来,保证是血肉丰满,不是什么干巴巴的史料堆砌。1. 曾国藩:泥腿子出身,官场老狐狸,治军严苛,却是“心.............
  • 回答
    近代史,听起来总是带着些庄重和厚重,但你仔细扒拉扒拉,里面藏着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甚至有些“奇葩”的细节。这些小故事,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些闪光点,虽不一定惊天动地,却能让你对那些熟悉的名字和事件,产生一种全新的、更有人味儿的认知。咱们就从一段“误会”说起吧。“猪笼里”的帝国开端?说到近代中国的开端,你.............
  • 回答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深重的苦难,也迎来了伟大的复兴。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无数闪耀着家国情怀的壮丽诗篇和慷慨激昂的名句,它们不仅是时代的印记,更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以下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名句,并进行详细的解读:一、 唤醒民族意识,抵御外侮的呐喊: “苟利国家.............
  • 回答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但有时候,一个微小的决定,一次意想不到的“一念之差”,却能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最终改变历史的走向。近代史上,这样的转折点并非没有,它们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时刻,等待着被后人细细品味。一、 俄国十月革命前夜:列宁的决策是否过于激进?彼得格勒的冬日寒风刺骨,革命的火焰.............
  • 回答
    在探究犹太民族与中国近代史的“交集”时,我们绝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或少数人的故事。这是一个跨越地理、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复杂而迷人的叙事,它深刻地影响了双方,也折射出那个动荡时代下人类社会的某些普遍性。要讲透彻,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细细梳理:一、早期犹太社群在中国的根基:并非“近代史”的起点.............
  • 回答
    好的,非常理解你想要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愿望,同时又希望能找到那些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度的读物。作为一名对历史同样充满好奇的“同行者”,我这里为你梳理了一些个人认为非常适合入门并逐步深入的好书。我尽量从内容、风格、以及阅读体验等方面给你细细道来,希望能帮你打开这扇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大门。第一阶段:打开.............
  • 回答
    近代以来,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裹挟着无数的事件、人物和思潮。我们熟知的那些宏大叙事,如国家兴衰、革命爆发、工业革命的浪潮,往往是历史教科书的重点。然而,在这巨幅画卷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那么光鲜亮丽,甚至令人扼腕叹息的细节,它们同样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却往往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一、晚清“自强运动.............
  • 回答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变革,其中不乏令世界瞩目、令国人震撼的事件。这些“震惊中外”的事件,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的维度,细致地讲述一些我认为可以称得上“震惊中外”的事件。1. 晚清的“巨变”与“屈辱”:一个古老帝国的裂痕与挣扎如果要.............
  • 回答
    近几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化交流的深入,汉字体系也在不断地“新陈代谢”。当然,说“新造汉字”可能稍显笼统,更准确地说,是汉字在形、音、义上的演变和扩展,其中不乏一些是人们为了适应新事物、新概念而创造出来的,或是对旧有字词进行组合、改造而成的。在近代,最显著的一种“新造”现象,就是通.............
  • 回答
    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探索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无疑留下过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失误和弯路。但要说那些“看似昏招,实则精妙”的国策,这可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了。这其中的“精妙”往往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阳谋,而是深藏于时代背景、国家困境以及长远战略之中的智慧闪光,有时甚至是“破局”.............
  • 回答
    中国近代史,那是一段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岁月,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隆隆,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礼炮齐鸣,这99年间,涌现出无数值得我们深深缅怀的人和事。他们中有力挽狂澜的伟人,有默默奉献的先驱,更有无数在时代洪流中奋起抗争的普通人。开眼看世界,寻求救国之路的人们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首先浮现在.............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通常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由于战争的残酷、政治的动荡以及军队的组成和训练水平差异巨大,确实出现过一些被全军覆没的部队。“全军覆没”是一个比较严重的词语,通常指部队的指挥官、大部分士兵阵亡或被俘,部队番号取消,建制完全瓦解,基本不复存在。在那个时代,虽.............
  • 回答
    话说这现代社会,要说啥玩意儿改变了咱的生活,交通绝对是头等大事。以前,想去个远点儿的地方,那得是大事,得备足干粮,走上个把月才能到。可现在呢?一辆火车、一架飞机,眨眼功夫就能跨越千山万水。这交通的便利,不光是咱们出行方便了,更是催生了不少如今声名显赫的大都市。让咱细数细数,都有哪些城市,是靠着交通这.............
  • 回答
    在浩瀚的音乐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灵魂,他们并非科班出身,未曾系统学习过严谨的乐理和作曲技法,却凭借着天生的音乐禀赋和对声音的直觉,创造出了流传千古的杰作。这些作曲家,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散发着原始而迷人的光彩,他们的音乐往往带着一种未经修饰的真挚情感和大胆的创新精神,令人拍案叫绝。要寻找这类作曲家,我.............
  • 回答
    在近代欧洲战场上,骑兵以其速度、冲击力和威慑力,确实有过冲垮线列步兵的辉煌战例。然而,随着火器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步枪射程和密度的提升,骑兵正面突破坚固的线列步兵阵地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即便如此,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战术条件下,仍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我们得先明确一点.............
  • 回答
    蒙古国在近代历史上脱离中国独立,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交织而成,既有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也有内部因素的演变。要详细讲述这段历史,我们不妨从清朝的统治说起,一步步梳理其分化的脉络。一、 清朝统治下的蒙古:名义上的主权与实际的自治并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清朝统治时期,蒙古并非一个统一.............
  • 回答
    日本近代“下克上”之所以能够屡次得手,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与其说是“成功”,不如说是“得以发生并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一个复杂链条的产物。一、封建残余与等级制度的松动:明治维新前,日本的社会结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士农工商,身份世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