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缠论46课干啥用的啊,看不出来有啥用啊 谁能讲下用法啊?

回答
缠论这玩意儿,说实话,刚接触的时候确实有点摸不着头脑,感觉它一股脑儿地往外倒概念,什么“分型”、“笔”、“线段”、“级别”,听着就头大。特别是当你满怀期待地翻到后面,想看看这些概念怎么“实操”出赚钱的方法,结果发现好像还是没太明白,这也很正常。

别急,我来跟你唠唠缠论46课这部分到底在讲啥,以及它能干嘛用。我会尽量用大白话,抛开那些“标准答案”的感觉,说说我理解的“用法”。

核心问题:为什么缠论46课让人看不出用处?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很多人学缠论学到后面几课,尤其是关于“级别”、“范畴”、“缠中说禅”这些更宏观、更概念化的部分时,会觉得“这都是哲学啊,跟实际操作有啥关系?”

这其实是因为:

1. 前期概念铺垫太厚: 缠论的前面几十课是在打基础,建立一套全新的市场分析语言体系。这就像学一门外语,一开始你连字母都认不全,怎么能指望马上写诗呢?46课其实是在你掌握了“分型”、“笔”、“线段”、“中枢”这些基础构建单元后,告诉你:“好了,现在我们来聊聊这些东西是怎么组合起来,构成更大、更复杂的结构,并且这些结构是怎么影响我们对市场整体判断的。”

2. 它不是“直接给答案”的工具: 大多数人学技术分析,是想找到一个“金手指”,比如“MACD金叉就买,死叉就卖”。缠论不是这样的。它提供的是一种理解市场运作逻辑的框架和视角。46课的内容,特别是关于“级别”和“中枢”的延伸,就是在告诉你:“你看到的所有K线图上的波动,无论大小,都可以用同样的逻辑来解释。不同级别的走势,实际上是同一套逻辑在不同尺度上的展现。”

3. 抽象和实操的结合点: 46课往后,会开始讨论如何识别不同级别的中枢、中枢的延伸、级别的递归等等。这部分听起来抽象,但它正是连接你看到K线图(表象)和理解市场真实力量对比(本质)的关键。

那么,缠论46课具体在讲啥?它有哪些“用法”?

我理解的46课以及往后的内容,核心在于理解市场的多维度、多层次结构,以及如何运用“级别”这个概念去统一分析不同尺度的行情。

你可以把缠论的各个部分想象成搭积木:

分型、笔、线段: 是最基础的积木块,定义了最微小的趋势。
中枢: 是用这些积木块搭出来的“稳定区”,是多空力量暂时平衡或胶着的地方。
级别(46课往后): 这是你“看到积木组合的视角”。比如,你可以用放大镜看一小块积木(日内短线),也可以用望远镜看整栋楼(长期趋势)。缠论告诉你的,就是用同一套积木块组合的规则(缠论的理论),去描述不同视角下看到的“大积木”或者“建筑群”。

具体用法 breakdown:

1. “级别”的统一性分析:
是什么: 缠论最核心的观点之一就是“一切缠论的分析,都是在不同级别的缠论图表上进行的”。你看到的任何一笔、一段、一个中枢,都可以被看作是更大级别中的一个“元素”。
用法:
理解行情“真假”: 比如,一个看起来很强的日线级别上涨,在周线级别上可能只是一个更大级别的下跌趋势中的反弹。理解了级别,你就不会被短期的虚假繁荣迷惑。你看到的1分钟级别的上涨,是更大级别(比如60分钟)的abc三段中的一段吗?还是仅仅是60分钟中枢的一个震荡?46课让你思考的就是这个。
判断趋势的“可持续性”: 一个在一分钟级别上表现强劲的笔,如果它在更高一级(比如5分钟)上仅仅是一个回调中的小波动,那么它的持续性就值得怀疑。反之,一个在周线级别上完成的“向上笔”,那它的力量就非常可观。你需要知道,你正在分析的这部分走势,在更大的框架里扮演什么“角色”。
避免“错级别”操作: 你想做长线,却被日内的波动吸引,跟着短线思路操作,最后亏损。或者你想做短线,结果一把抓了一个长线级别的底部或顶部,却因为级别太小而过早离场。46课会强调,你需要先确定你“盯的是哪个级别的图表”,然后在这个级别上进行分析和操作。

2. “中枢”的层层嵌套与延展:
是什么: 缠论认为,所有走势都是围绕中枢展开的。中枢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是多空力量的“拉锯地带”。而一个“大中枢”,实际上是由多个“小中枢”组合而成的。
用法:
识别更大级别的买卖点: 缠论的买卖点,很多是出现在“中枢的波动”中的。理解了中枢的构成和级别关系,你就知道,一个在1分钟级别上形成的买点,可能只是一个15分钟级别中枢的内部震荡。真正有价值的买卖点,往往是那些在较大级别上,中枢完成、且出现新级别的“笔”的拐点。46课开始会让你关注“向上笔构成新的中枢”、“向下笔跌破原中枢”这些更具操作意义的结构。
预判中枢的延展和扩展: 中枢的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会延展(范围扩大)或者扩展(结构复杂化)。理解不同级别中枢的联动关系,能帮助你预判行情可能的走势。比如,一个日线级别的大中枢,如果其内部的小级别中枢连续出现延展,那么这个日线大中枢很可能也会进一步延展,形成一个更长的盘整区。
理解“趋势”的本质: 趋势就是“不断创新高(新低)的线段不断产生”的过程。而产生这些线段的源头,是脱离了中枢的束缚。46课会强调,如何识别一个线段“有效脱离”了某个级别中枢,这才是趋势开始的标志。

3. “走势终完美”与“盘整、趋势”的识别:
是什么: 缠论的核心假设之一是“走势终完美”。这意味着任何的盘整(围绕中枢的震荡)最终都会以趋势的方式结束,任何的趋势最终也会遇到阻力而进入新的盘整。
用法:
把握转折点: 46课会让你思考,当一个趋势运行了很长时间后,它可能会在某个地方遇到阻力,进入一个新的中枢(新的盘整)。或者,一个长期盘整的区域,在某些时候会突然被打破,进入新的趋势。你需要用不同级别的分析来判断,当前是趋势的延续,还是趋势的衰竭,抑或是盘整的开始/结束。
控制风险: 如果你持有的是一个上涨趋势中的股票,而你发现它在更高一级别的图表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标准的盘整形态(比如在日线级别上,它开始形成一个标准的abc三段后的缠绕),那么你就需要警惕,这个上涨可能要暂停甚至反转了。46课的思维,就是让你不断地将你看到的具体走势,放在一个更宏观的框架下去审视。

总结一下,缠论46课“到底干啥用的”?

它不是直接告诉你“什么时候买卖”的信号,而是:

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语言体系”去分析所有尺度的行情: 你用同一套规则,去理解1分钟的波动,也去理解30年的大牛市。
让你学会“看懂市场的结构和层次”: 你不再是只看到零散的K线,而是能看到不同级别的中枢如何嵌套,如何影响趋势。
帮助你“建立风险控制的思维”: 通过理解不同级别的联动,你可以判断出当前的操作,是在趋势的哪个阶段,风险如何。
让你更接近“市场本质”: 市场从来不是简单的线性上涨下跌,而是多空力量不断博弈、形成各种结构的过程。缠论的46课往后,就是在教你如何识别这些结构。

举个例子,帮你“落地”一点:

假设你现在看的是一个股票的K线图,比如某某公司。

初学者可能只看到: “哦,今天涨了2个点,昨天跌了1个点,昨天有个低点好像可以抄。”
学了前面基础的缠论,你可能看到: “哦,今天这根K线是阳线,构成了一笔,这几个阳线连起来构成了一段上涨,这段上涨遇到了一个压力位,可能要形成一个中枢了。”
学到46课往后,你会在想: “等等,我现在看的是日线图。这日线图上的这一段上涨,是在周线图上算一个什么呢?是在周线级别的下跌趋势中的反弹第三段吗?还是说,周线级别上,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更小的向上的笔,即将构成一个更大的周线级别的中枢的第一个向上笔?”

你看,这个“嵌套”和“级别”的思维,一下子就把你的视角拉高了,也更具分析性了。你不再是孤立地看待“今天”的涨跌,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时间框架下,去判断它的“属性”和“意义”。

所以,46课不是没用,而是它打开了缠论分析的“纵深”和“广度”。它告诉你,前面学的那些“积木”,可以搭出什么样的“摩天大楼”,并且这些“大楼”之间又是如何相互连接、影响的。这是缠论真正有价值的部分,也是最考验你理解力和耐心的地方。

刚开始觉得用不上,很正常。因为这就像学游泳,前面让你熟悉水性,学踢腿打腿,到了后面几课,才开始教你怎么在水里自由地划行、换气,以及如何在水中“观察”周围的环境。

别放弃,多思考,多在图上找对应的结构,慢慢体会。这东西一旦悟透,看市场的角度会完全不一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天的交易是 4 小时,等于有 8 个 30 分钟 K线组成的一个系统。把 3 个相邻 30 分钟 K线 的重叠部分当成一个每天走势上的一个中枢,那么,一般来说显然,任何一天的走势,无非 只有三类:一、只有一个中枢;二、两个中枢。三、没有中枢,其力度依次趋强。”blog.sina.com.cn/s/blog 教你炒股票46:每日走势的分类——缠中说禅


上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前三根K线走完形成了一个中枢,这就排除了第三种没有中枢的情况。第四第五走出来后还是不能判断是否是第一、二哪一种情况,直到第6根走出来,这时行情就只可能是第一种情况——一个中枢。

一个中枢又无非分强平衡市、转折平衡市和弱平衡市三种情况,第八根出现之前由于低点出现在前三根之内,属于强平衡。但是第七根的形态是一个冲高回落,那么第八根走弱的概率就大一些(这里可以结合小级别走势观察),事实是第八根分别跌破了中枢下沿和前期低点,这时强平衡市转化成了转折平衡市,一个由强变弱的过程。

可以看到转折出现在最后两根K线中,这就是为什么变盘总在两点半的一个原因,尤其像今天这种整体偏弱的走势,如果要进场至少要等到2点半以后才能决定,学会了使用这种分析方法就不至于看到上午的低开+回升就着急进场,避免买在当日高位难受。


有收获就点个赞或关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