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缠论中枢的扩展和延续有什么实操的意义?

回答
缠论里的中枢,说白了,就是股价在某个区间内横盘震荡,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形成,代表着多空双方力量在一个短暂的均衡状态下博弈,还没有明确的分出胜负。

那么,中枢的“扩展”和“延续”,在实操上到底有什么用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尽量贴近咱们散户看盘的实际感受。

一、 中枢的扩展:市场在酝酿更大的风暴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中枢的扩展,并不是说中枢的震荡区间变大了,而是说,在原有的中枢基础上,又形成了新的、包含原中枢的更高级别或更宽泛的中枢。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水库,原本的蓄水区是一片平坦的盆地(这是低级别中枢)。突然有一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导致水位上涨,淹没了盆地周围的一些低矮丘陵(这是低级别中枢的扩展)。现在,新的蓄水区变得更大了,包含了原来的盆地和新淹没的丘陵。

在缠论里,中枢扩展的实操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预示着更强的上涨或下跌动能:
上涨中枢的扩展: 当一个上涨过程中形成的低级别中枢(比如三分钟或五分钟级别)开始扩展,形成一个更高一级别的中枢(比如十五分钟或一小时级别),这通常意味着,多头在完成一轮小的上涨后,并没有立刻选择出货,而是选择在更高的平台进行休整和蓄力。这种休整,如果最终以向上突破的方式结束,往往意味着下一轮的上涨会更加猛烈,因为参与的资金量更大,博弈的时间也更长。咱们散户在看到这种情况时,可以留意这个扩展中枢的上沿,如果股价有效突破并站稳,那么它就是个非常好的买入信号。
下跌中枢的扩展: 反之,当一个下跌过程中形成的低级别中枢扩展成更高级别的中枢,这说明空头在完成一轮小的下跌后,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选择在更低的区间进行二次探底或吸筹。如果这个扩展中枢最终被跌破,那么下跌的动能会进一步增强,跌幅也可能更大。咱们在看到下跌中枢扩展时,就要提高警惕,做好止损或规避的准备。

2. 提供更稳固的买卖点:
做多: 当股价从一个低级别中枢区域向上攻击,然后又回到这个区域进行巩固,并且形成了一个更高级别的中枢时,这个高级别中枢的下沿或者低级别中枢的下沿,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位。如果股价在该区域企稳,并且出现放量上涨的信号,那么在这个高级别中枢的底部区域进行买入,往往能获得更稳定的利润空间,风险也相对较低。你可以理解为,市场在为下一波行情“打地基”。
做空: 同理,当股价在下跌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下跌的低级别中枢,然后又在更低的区间扩展成一个更高级别的中枢,那么这个高级别中枢的上沿,就成了重要的压力位。如果在该区域出现放量下跌的信号,那么在这个高级别中枢的顶部进行卖出,也相对更加安全和有效。

3. 识别主力意图:
中枢的扩展,尤其是级别越高的扩展,往往意味着有更大级别的资金在其中运作。它们在构筑一个更大的交易平台,用来吸纳更多的筹码或者洗出不坚定的散户。了解中枢的扩展,能帮助我们判断出是机构在“耕耘”还是散户在“瞎玩”。如果观察到一个中枢在不断地进行同级别或更高一级的扩展,而成交量并没有异常放大,或者呈现出一种“温水煮青蛙”的吸筹态势,那么很可能是有主力资金在悄悄地建仓。

二、 中枢的延续:行情还有“后劲”

相比于扩展,中枢的延续就更容易理解了。它指的是,在一个级别上的中枢形成后,股价并没有立刻选择方向突破,而是在原有的中枢区间内,继续进行着相同级别的盘整,并且这个盘整的次数和时间都在增加。

还用刚才水库的比喻,中枢延续就像是这个水库在原来的蓄水区里,水位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而且这种稳定的状态持续了很久。

在实操上,中枢延续的意义主要有:

1. 确认中枢的有效性与巩固:
一个中枢如果只是短暂形成就结束,往往难以成为强大的支撑或压力。而一个持续了很长时间、或者出现多次同级别“abc”子段运行的中枢,其有效性就大大增强。这说明多空双方在这个区域的博弈已经非常充分,多方(或空方)在这个区域的控制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
对于我们散户来说,看到一个中枢在持续延续,而且成交量没有出现极端放大的情况,这通常是一个好信号。它说明主力资金在这个区域的建仓或洗盘过程还在继续,而股价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意味着向上的力量还在积蓄。

2. 提供多次低吸高抛的机会:
如果一个上涨趋势中的中枢持续延续,那么在每一次股价回落到中枢的下沿时,都可以视为一个较好的低吸机会。因为这个中枢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多次验证,它的下沿往往能提供有效的支撑。只要大趋势没有改变,中枢的延续就意味着多头力量仍在,每次回踩都是积蓄力量的过程。
反之,在下跌趋势中,如果一个下跌的中枢持续延续,那么在股价反弹到中枢的上沿时,可以视为一个较好的高抛机会。当然,在下跌趋势中操作风险更大,必须严格设置止损。

3. 预判突破方向的概率:
当一个中枢延续的时间越来越长,或者其内部的“abc”子段越来越复杂,往往意味着内部的多空分歧越来越大,也意味着一旦出现突破,其动能就会非常强大。
通过观察中枢延续过程中的成交量变化,可以大致判断出突破的方向。如果在中枢延续的过程中,股价多次向上试探上沿但未果,然后每次回落成交量都明显放大,而向上试探时成交量相对萎缩,这可能预示着多头力量在积蓄,向上突破的概率更大。反之亦然。
更重要的是,在缠论的范畴里,一个级别中枢的延续,其最终的突破大概率会形成一个比原来中枢级别更高的中枢,或者直接启动更大级别的行情。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操指导。

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一支股票在10元到12元之间形成了一个五分钟级别中枢。
延续: 如果股价在1012元之间反复震荡了很长时间,上下波动几次,这就是中枢延续。这说明市场在这个区间内消耗了大量的多空博弈能量。如果最终股价向上突破12元,并且成交量放大,那么很可能意味着这1012元的五分钟中枢,是后面更大一级别中枢(比如十五分钟)的组成部分。
扩展: 如果股价在1012元的震荡后,没有立刻突破,而是继续向上移动,在11元到13元之间又形成了一个新的中枢,而1012元的那个中枢正好落在这个新中枢的内部,并且形成了一个更大的1013元的区间,这就是中枢的扩展。这预示着下一波的上涨可能会更有力,因为股价已经在一个更宽阔的区间内完成了休整和蓄力。

总而言之,在实操中,中枢的扩展和延续,都是我们在判断市场趋势、寻找买卖点、以及评估市场参与者意图时非常重要的依据。

扩展 更多地是在提醒我们,市场正在酝酿一个更高级别、更强劲的行情,它是在为下一轮的爆发做准备。
延续 更多地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中枢的有效性正在被不断地强化和巩固,这是一个稳固的交易平台,我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寻找更精准的低吸高抛机会,同时也是在等待一个更大概率的突破方向。

理解了这两点,我们就能在看盘时更加从容,不会因为股价的短期波动而迷失方向,更能把握住市场的脉搏。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缠论的学习和运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结合实际的盘面多加练习和体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麦,面粉,方便面。

user avatar

扩张、延续还有扩展之类的,我认为都是一样,都是中枢升级了。

中枢升级了那从操作的角度看,对应的买卖点也是升级了,那么中枢升级对于操作的主要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预期更大级别的买卖点,也就是可以预期更大级别的机会。

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旦自己的操作级别中枢扩张了,那走势升级以后出现的买卖点就是更大级别的,这是比自己操作级别更大的级别,还能不能操作?尤其是对于固定级别操作的人来讲,比如日线中枢升级成周线中枢,他做的是日线买点,这个时候出现周线买点自己要不要做?

其实做不做都可以,做的话利用区间套的方法,反而有买点共振,比如你做日线的买点,现在升级成周线买点了,那你等日线再出现日线买点的时候操作,这样就是周线买点+日线买点共振。

如果不做的话,换一个中枢没升级的走势去做就可以了。

这就是中枢扩张、延续对实际操作的意义。


除了前面讲的这个操作意义,中枢升级对分析也能提供更多的视角。

比如我们可以用中枢扩张来辅助我们分析其他视角,具体如下。

1,中枢引力。

中枢扩张说明有更大的力量在束缚趋势的形成,那么操作上就需要谨慎,得预防走势反转,如果要继续操作,那得出现一个有力度的离开,然后找机会顺势操作。

2,多空资金力量强弱。

中枢升级了,说明原有趋势的力量衰竭了,走势陷入了更大的胶着,那就原酿更大的机会。

我们就可以利用中枢引力加一而再再而衰的思路去抓可能离开中枢的机会了。

3,多角度分析操作。

我们可以把中枢升级的视角和其他视角结合起来,如果形成买卖点共振,那我们操作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比如把同级别分解+中枢升级结合起来。


实际中的难点。

1,中枢延续、扩张的定义是什么?

这点缠论原文又讲过,大家可以去看缠论原文。实际上本人认为,中枢延续、扩张都是中枢升级吗,都是一样的。

而中枢就是一个震荡的区间,那么我认为视觉上看到的震荡都可以算是中枢,重叠的多了走势就升级了,并不需要什么标准,因为看一眼就知道中枢有没有升级了,是在不知道的,震荡时间久了或者比开始构成中枢的3笔重叠多了,都可以算是中枢升级。

2,扩张出来的中枢是什么级别的?

这点其实不难,放大级别去看就可以。

而且,我觉得扩张出来的中枢是什么级别的并不重要,昨天还写了一篇相关的文章。

缠论中枢级别(高手无所谓级别)---交易那些事儿 - 白仪的文章 - 知乎 zhuanlan.zhihu.com/p/45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