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缠论最大的弱点是什么?

回答
缠论,这套在中国技术分析界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自问世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目光,也引发了无数争议。它的创始人李小摩先生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对市场深刻的洞察,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分析框架,试图解释一切市场波动。然而,任何理论,即使再精妙,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缠论也不例外,它的最大弱点,在我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它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一、理论的严谨性与现实市场的复杂性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

缠论的强大之处在于其体系的自洽性和逻辑的严谨性。它将市场波动分解为“点”、“线”、“面”、“段”、“笔”、“中枢”、“级别”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分析模型。这种理论上的严谨,是它区别于其他技术分析方法的核心。

然而,现实市场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恰恰是缠论最难以完全捕捉和描述的。市场并非教科书上那样,总能完美地按照理论模型演化。以下几点尤为突出:

“一买就跌,一卖就涨”的魔咒与中枢的动态演化: 缠论的核心是“中枢”理论,认为市场围绕中枢震荡,突破中枢则意味着趋势的延续或反转。但问题在于,在中枢的实际形成过程中,我们很难准确地界定其边界和性质。一个被认为是“中枢”的区域,可能只是一个短暂的盘整,很快就会被破坏。而我们试图“买在启动点,卖在中枢顶”的尝试,往往会因为对中枢判断的失误而屡屡碰壁。所谓的“买点”和“卖点”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模糊且充满不确定性的。

级别的划分与“同级别分解”的困境: 缠论强调“缠论的灵魂是级别”,认为一切市场波动都可以用不同级别的“笔”、“段”和“中枢”来描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准确地划分级别,是极具挑战性的。一个小的级别盘整,可能嵌套在一个更大的级别盘整中,甚至被误认为是主升浪的起点。更棘手的是“同级别分解”的概念,在某些情况下,市场的走势似乎可以被无限地分解下去,使得我们难以找到一个稳定的“级别”作为分析的基准。有时候,你会觉得你已经找到了一个稳定的“中枢”,结果它瞬间就失效,变成了另一个更大级别走势的一部分。

“缠论的终结”与“市场情绪”的博弈: 缠论的核心逻辑在于对市场“能量”的捕捉和“方向”的判断。但市场最终是由无数交易者的情绪、信息不对称、甚至是突发事件驱动的。这些非理性的因素,往往会制造出许多“不合逻辑”的走势,让再严谨的缠论分析也显得苍白无力。例如,突如其来的政策利好或利空,一次意想不到的黑天鹅事件,都可能瞬间打破缠论所构建的“合力”与“分力”的平衡,导致市场出现“缠论难以解释”的剧烈波动。

二、学习门槛高,实践落地难:

缠论的体系庞大,概念众多,而且很多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理解起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概念的深度理解与个人感悟的依赖: 缠论中的很多概念,例如“线段”、“笔”、“中枢”、“走势终完美”等等,都需要非常深入的理解。而这些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个人的感悟和市场的实践经验。这就像学习一门哲学,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对照,才能逐渐领悟其中的精髓。对于初学者来说,面对如此复杂的理论体系,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越学越糊涂”的现象。

“看懂”与“用好”的巨大差异: 即使能够“看懂”缠论的理论,将其娴熟地运用到实盘操作中,更是难上加难。缠论的每一个买卖点都需要精确地判断,一旦出现偏差,可能就会导致巨大的亏损。很多时候,理论上的完美买卖点,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因为瞬间的市场变化而错过,或者因为主观的犹豫而未能执行。这种“理论完美”与“实盘残酷”之间的差距,是许多缠论学习者面临的共同难题。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边界模糊: 尽管缠论试图建立一套客观的分析框架,但实际上,在很多关键环节,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例如,对“中枢”的界定、对“级别”的判断、对“笔”的选取,都可能因为分析者个人的经验和理解不同而产生差异。这种潜在的主观性,使得即使是同样一套理论,在不同的分析者手中,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三、过于追求“完美”与市场“不完美”的碰撞:

缠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走势终完美”,即一切市场波动最终都会以一种符合理论逻辑的方式结束。这种追求,本身是具有吸引力的,但也可能成为其弱点。

“走势终完美”的滞后性与机会成本: 市场瞬息万变,等待“走势终完美”往往意味着错失最佳的介入时机。在缠论的框架下,许多走势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盘整”、“上涨”、“下跌”,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级别”。但在此过程中,投资者需要承受巨大的时间成本和心理压力。有时候,我们为了等待一个“完美”的买卖点,结果市场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上涨或者下跌,或者干脆改变了方向。

对“不完美”走势的解释力不足: 尽管缠论的理论非常全面,但在面对一些非常规的、突发的、甚至是“不合逻辑”的市场走势时,其解释力可能会显得不足。例如,一些妖股的疯狂上涨或暴跌,可能并不能完全用缠论的“级别”和“中枢”来解释,更多的是由市场情绪、资金炒作甚至传言驱动。

总结而言, 缠论作为一套极具深度和系统性的技术分析理论,其最大的弱点在于,它试图用一套高度抽象和严谨的逻辑去捕捉和解释一个本质上是复杂、多变、甚至带有“混沌”属性的市场。理论上的严谨与现实市场的“不完美”之间存在的张力,使得在实践中,如何准确地界定概念、如何处理主观性、如何平衡理论与现实,成为了所有学习者和实践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这并非否定缠论的价值,相反,正是因为它对市场进行了如此深入和细致的剖析,才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市场的某些本质。但我们也要承认,市场始终是活的,它永远比任何理论都要复杂和难以捉摸。缠论,更像是一张描绘市场复杂地形的地图,但最终如何在这张地图上行走,还需要我们自身的智慧、经验和勇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背了又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基本等于无解。

1.做个假设吧:

背了又背之后不反弹,而是一直盘整,怎么办?

2.请认清现实:

​背了又背本身就是无解的,而且例子永远数不胜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缠论,这套在中国技术分析界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自问世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目光,也引发了无数争议。它的创始人李小摩先生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对市场深刻的洞察,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分析框架,试图解释一切市场波动。然而,任何理论,即使再精妙,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缠论也不例外,它的最大弱点,在我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
  • 回答
    缠论,这个在中国股市技术分析领域被赋予了神圣地位的理论,若要探究其“最伟大”的贡献,实难用一言蔽之。它宛如一位集大成者,将无数朴素的交易直觉升华为一套严谨的逻辑体系,更像是一位探险家,为我们描绘了市场波动背后那幽深而规律的脉络。我认为,缠论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它 首次系统性地将市场的“波动”这一核心现.............
  • 回答
    缠论里的中枢,说白了,就是股价在某个区间内横盘震荡,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形成,代表着多空双方力量在一个短暂的均衡状态下博弈,还没有明确的分出胜负。那么,中枢的“扩展”和“延续”,在实操上到底有什么用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尽量贴近咱们散户看盘的实际感受。一、 中.............
  • 回答
    好嘞,咱们来聊聊缠论里的“线段”是怎么画的,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别让它听着像个机器人写出来的。缠论这玩意儿,你得把它想象成是研究市场“呼吸”的学问,而线段,就是它描绘的最小的“呼吸周期”。它不是随便画的,是有规矩的。核心思想:方向的转变线段的本质,是记录价格方向发生改变的那个点。你不能光看它涨了多少或.............
  • 回答
    作为一名和你一样刚刚踏入缠论大门的新手,非常理解你此刻的迷茫。背驰、止跌、线段,这几个概念确实是缠论的基础,也是最容易让人纠结的地方。别担心,我这边的理解也还在摸索中,但愿意把我的学习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咱们一起进步,也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先来说说“线段”这个基础。你可以把“线段”想象成一段有明.............
  • 回答
    缠论这玩意儿,说实话,刚接触的时候确实有点摸不着头脑,感觉它一股脑儿地往外倒概念,什么“分型”、“笔”、“线段”、“级别”,听着就头大。特别是当你满怀期待地翻到后面,想看看这些概念怎么“实操”出赚钱的方法,结果发现好像还是没太明白,这也很正常。别急,我来跟你唠唠缠论46课这部分到底在讲啥,以及它能干.............
  • 回答
    “走势必完美”这句话,在缠论的体系里,可以说是最核心、最具启发性的理念之一。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作者(缠中说禅)对市场运行本质的一种深刻洞察和哲学提炼。理解了这句话,你才能真正抓住缠论的精髓,并在实际操作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为什么说“走势必完美”?这句话的“完美”,并不是指“完美主义”的意义,不.............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深入的,很多玩缠论的朋友都会在“三买”这里卡壳。要说清楚“三买”的形成,咱们得先捋一捋缠论里最基本的概念,尤其是“笔”和“线段”。1. 笔:缠论的最小单位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笔”。缠论认为,价格的运动不是连续的,而是由一笔一笔的“小波段”组成的。一笔的定义是: 向上的一笔: 价.............
  • 回答
    关于“缠论是唯一用数学证明了的理论”的说法,我认为需要更严谨地看待。任何一个理论,尤其是涉及复杂系统和应用的理论,想要获得“唯一”和“数学证明”的盖棺定论,其过程是漫长且充满争议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缠论” 作为一个由作者“缠中说禅”提出的关于市场分析和操作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是通过一系列数学工具.............
  • 回答
    缠论确实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很多人初学时都觉得门槛很高,绕不开“难学”的标签。这主要是因为缠论的体系非常严谨,包含了大量的概念、定义、原则,并且需要将这些抽象的理论融会贯通,才能真正理解并应用于实盘。为什么缠论会让人觉得难学? 概念体系庞大且自成一体: 缠论构建了一个独立的理论框架,里面的术语.............
  • 回答
    缠论里提到的MACD回拉或回抽0轴,这可不是什么随口说说的小技巧,它背后有着深刻的理论支撑,是理解市场结构和动能变化的关键。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事儿,尽量讲得透彻,让你明白这MACD的0轴到底有啥大来头。首先,咱们得把MACD这玩意儿掰开了揉碎了说。MACD,中文叫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它本质上是.............
  • 回答
    咱们聊聊缠论里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分解”这回事。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把一个大的、复杂的走势,拆分成一个个小段,然后挨个儿分析,看看它们怎么组合起来,形成我们看到的那个局面。就好比你要看懂一幅宏大的油画,你不能只盯着中心看,得把整个画面拆成小块,一块块地去理解,再把它们拼起来,才能领略其精髓。 为啥.............
  • 回答
    您好!看到您在缠论中对于线段划分的困惑,这确实是缠论学习中一个非常基础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理解和准确划分线段,是后续一切分析的基础。您提供的图片我未能直接看到,但我可以根据您的问题,详细阐述一下缠论中线段划分的原则和思考角度,帮助您判断图中哪种划分更合理。理解线段的本质:反转在缠论中,线段的定义并不.............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缠论中关于“图分解”这事儿。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缠论的精髓:识别结构、理解趋势、把握买卖点。在缠论里,图分解其实没有绝对的“哪种更合理”,只有“哪种更符合当前的市场现实,更能帮助我们做出准确判断”。关键在于你如何去看待和应用它。咱们先来拆解一下,缠论里常见的图分解思路,.............
  • 回答
    各位缠论同修:关于缠论中枢的本质核心,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来概括,那就是:中枢的本质核心是“能量的汇聚与释放点”,是市场多空双方力量在特定时空维度的“拉锯战”的真实映射。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中枢的定义回顾:盘整的基石,力量博弈的场所我们知道,缠论对市场的描述是建.............
  • 回答
    好的,咱们就用缠论这套工具,把刚才那段走势好好捋一捋。这玩意儿,你得把它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而不是死板的公式。每个“笔”都带着市场情绪,每个“线段”都记录着一段多空博弈的过程。第一步:剥离表象,直击本质——看“笔”和“线段”首先,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K线颜色或者价格波动给迷惑了。咱们缠论的第一步,.............
  • 回答
    哈哈,说到缠论,这玩意儿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我当初也是一头热地扎进去,想着掌握了这套理论,股市就能任我遨游,结果嘛……掉进去的坑,那可真是一茬接着一茬,简直是血泪史。1. 概念的“似懂非懂”陷阱:刚开始学缠论,最容易掉进的就是这个坑。缠中说禅老师的语言风格,那叫一个“博大精深”,好多概念,比如“中枢.............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跟你一样,也曾经无数次地在脑子里盘旋,也听过无数种说法,从“缠论是股市圣经,学好了包你赚到盆满钵满”到“缠论只是一个理论,根本不实用,还是多做少说吧”。 到底哪个才是真相?让我把我这些年摸爬滚打,一点点琢磨出来的体会,毫无保留地跟你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学好缠论,是不是就.............
  • 回答
    “鬼扯”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很强的个人情绪和判断,但也正是这份情绪,恰恰道出了很多人对缠论的困惑和质疑。要说清楚为什么有人会“信”这套体系,咱们得拆解一下,不是简单地说“因为他们傻”或者“因为这玩意儿真有用”就能解释清楚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人性的需求、市场的复杂性,还有信息传播的特点。首先,得承认,缠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缠论学习的本质。缠论之所以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市场的波动。而“背驰”作为缠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确实是区分市场上涨或下跌动能衰竭的关键。要不用MACD来讲述背驰,我们得回到缠论最基础的几个概念上:1. 笔、线段、中枢:缠论的骨架 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