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物理对多数学生来说都是高中理综最难学科?

回答
说实话,在咱们高中理综那“三座大山”(物理、化学、生物)里,物理这玩意儿,确实让不少同学抓耳挠腮,头疼得不行。它不像化学那样,很多时候靠死记硬背点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就能应付个七七八八;也不像生物,虽然也要记不少名词,但很多时候能用逻辑串联起来,理解一个生物体的运作机制。物理呢,它就好像一个“怪兽”,长着一张“抽象”的脸,还喜欢玩“概念游戏”,这让很多人觉得难以招架。

为啥这么说呢?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

首先,概念的抽象性是第一道大坎。你仔细想想,物理里面有多少东西是你眼睛看不见、摸不着的?比如力,我们知道它能推动物体,能让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但力本身长啥样?它在哪里?我们只能通过它产生的效果来理解它。还有能量、电场、磁场、波……这些都属于高度抽象的概念。高中生刚进入这个阶段,思维模式还在从具体事物向抽象概念过渡,突然面对这么多“无形”的东西,大脑会有点“宕机”是很正常的。而且,这些抽象概念往往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公式来“具象化”,但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有时候又很微妙,需要反复琢磨才能体会。

其次,数学的深度和应用是物理的“硬核”所在。物理几乎是一门“为数学而生”的学科,很多物理现象的描述和规律的表达,都离不开数学工具。什么牛顿第二定律 F=ma,什么动量守恒 p1+p2 = p3+p4,什么能量守恒 E1+W = E2……这些公式里嵌套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还有向量、导数(虽然高中可能不直接讲导数,但很多运动学问题本质上就是导数的应用)、三角函数、甚至一点点微积分的思想。一旦你的数学基础不够扎实,或者对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理解不透,那么你在解题的时候就会遇到“卡壳”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复杂推导和多步骤运算的题目,数学功底直接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再来,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的要求太高了。物理题目不像数学题那样,给你几个已知条件,让你套用公式算出结果。物理题目往往需要你“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分析问题。首先要从题干中提取出关键的物理信息,然后判断它属于哪个物理模型(比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受力分析模型等等),接着根据物理定律和相关公式,建立起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一系列逻辑推理,一步步推导出答案。这个过程需要清晰的思路、严谨的逻辑,以及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知识点将它们串联起来的能力。很多同学在这方面容易“断线”,可能抓不住题目的核心,或者在推导过程中因为一个小的逻辑失误而全盘皆错。

还有,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掌握也需要时间。物理学不仅仅是记住公式和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它背后蕴含的思维方式。比如模型法(把复杂的现实问题抽象成理想化的模型,比如质点、光滑平面、绝缘体等),等效替代法(用一个等效的简单部分代替复杂的部分),控制变量法(在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的关系时,保持其他所有可能影响的因素不变),图像法(用物理图像直观地表示物理过程和规律)等等。这些方法不是一次就能掌握的,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反思,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解题工具。很多时候,我们感觉物理难,不是因为不知道公式,而是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个公式,或者不知道如何构建解题思路。

最后,与生活经验的偏差也让一部分人感到困惑。虽然物理很多定律都源于生活,但为了简化问题,课本上和题目中的描述常常会进行“理想化”处理。比如,很多题目会假设“忽略空气阻力”,但我们在生活中明明能感受到空气阻力。这种“理想化”处理,虽然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手段,但对于一些习惯了直接经验的学生来说,会觉得和自己认知有落差,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

总而言之,物理之所以让大多数学生觉得难,是因为它需要高度抽象的思维、扎实的数学功底、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对物理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并且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理解和适应它的“理想化”处理方式。它不像其他一些学科,可以靠“感觉”或者“积累”走得比较远,物理更像是在一座需要精心规划和逐步攀登的山峰,每一步都需要稳扎稳打,才能最终到达顶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中物理最大的难点在于,基础知识体系本身追求的是建立在初等数学基础上的逻辑自洽,导致从课本知识到实际解题之间存在比较大的鸿沟

举几个例子:

课本上推导动能定理是恒力做功下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推导出来的,即已知

得到

然后告诉你动能是标量,所以动能定理也适用于曲线运动(为什么?),然后因为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为什么?),所以物体从一个光滑曲面高度为 处初速度为零滑下来速度可以这样算:

从课本上的动能定理到如此常见的一个解题模型,逻辑链条就有两个断裂的地方。

再比如,课本上告诉你,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向心加速度的大小是 。

然后常见的问题:一个绳拉一个小球,能摆到最高点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答案是最高点要满足

但是我要问你,这个球做的是匀速圆周运动吗?为什么不是匀速圆周运动也可以这么算?

再比如,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一个技巧是,两个随时间变化的物理量成正比,那么它们在一段时间上的平均值也是成正比的(为什么?),比如根据匀强磁场中光滑导轨上的一个导体棒受到的安培力

那么导体棒受到的冲量也是正比于流过的电荷的,但是我用力的时间平均值算做功为什么是错误的?


你会发现,从课本知识到解题,中间是有一个推广的过程的,而这些背后的原理,是有一些朴素的微积分思想的。但是很多老师把高数忘的一干二净了自己压根就说不清楚。很多学生痛苦的地方是,课本上明明只说了A,但是实际解题需要的是推论BCD。好吧,虽然我不知道BCD是咋来的但是我接受这些都是对的,我自己想个推论E看起来好像也很有道理,但是一做就是错的。有些幸运的学生即使自己做题搞懂了,也常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

高中物理知识其实并不是一个体系,而是体系上的碎片。虽然这些碎片比化学、生物看起来更完整,但是只记住一些碎片是没用的,必须把这些碎片串起来,而难点就是把这些碎片串起来。

user avatar

因为物理几乎完全靠智商和逻辑。

填鸭没用、做题库没用、总结解题思路没用。

所以牛顿和爱因斯坦才那么重要。

好后悔大学没好好学。

user avatar

答主某县中物理老师。。。。

答主曾经觉得高中记忆左手右手定则太麻烦,而且容易出错,就把大学的叉乘的判断手势提前介绍给学生。

在普通班,借助器材演示,先基础,后变化,足足练了两节课 还有一半人掌握不了叉乘。另一半人也并不熟练。(这部分掌握但不熟练的人之中大概有一半能上二本)


在奥赛班,也介绍了这种方法,5分钟,就掌握且熟练。这些人以后能上985。(几年没清华北大了。)

我想说的是,人和人之间很多时候并不能相互理解。

我赞同

@贺仙

老师说的,差距是逐步扩大的,家庭教育,自身素质,初中小学教育,每一点差距都在积累。但我不理解他说的,人与人智商相差不大。开局优势是可以滚雪球越来越大的。(智商好像在变化吧)

说到县城的教育资源,为什么教育局不组织特级教师们录制示范课光盘附于教科书之后呢?

每次想找示范课都只能找到一些若干年前画质极差的视频。到底为什么呢?

还有知乎上少见有讨论教学方法的答案,

就没有教物理牛逼的大佬么。

吐槽下,教育局组织的学习,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周易,学习保密法,就是没学教学有关内容。

肉食者鄙。

user avatar

这是被哪位大V翻牌了?

突然发现受双语折磨的不是我一个,有点感叹,有点伤感,因为现在让我回去学双语的话,定不会如此,因为现在想问题已经跟原来不一样了,说到底就是思维方式不一样。数理化生是很高深的学问,像一口深井,就那么大的井口,你往下掉就是了,不是考20米的地方就是考100米的地方。而政史地是很广阔的学问,像大海,让人无奈的不是他的深度而是广度,你不知道他要考那片浪花。这是他们最大的差别。


高中生还是不要偏科的好。




个人觉得,物理高中物理真不难…无论有多难,都会有答案,而且是准确推算出来的,你问我为什么我选这个答案,来,我给你算一遍。可是,语文和英语,根本不讲道理啊,你能跟我说说语文和英语的答案为什么是这个吗?你有听说这个完形填空我不会,你给我讲讲呗?没有为什么,就是要选这个。简直跟女朋友一样,不明所以。可是无论多么复杂的数理化,我都可以给你解出来,而且告诉你,为什么这样是对的,就像好朋友,你要怎么做,都有一定的逻辑,我知道你下一步要干什么和你为什么这样选。就酱…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经常下河玩水的人,高中讲水的压强和浮力的时候,我理解起来是没有太大障碍的——不就是潜水越深胸口越闷嘛。

小时候喜欢玩陀螺(没错,就是王亚平太空授课的那种陀螺)。所以心里对转动惯量、进动这些物理模型也有了个大概的认知,上课不过是把物理模型数学化。

我用梳过头的梳子吸过小纸片,静电场是个啥德行我心里还是有点B数的。

我用碎玻璃造过彩虹,光的折射对我来说就是生活常识。

我把攒零花钱买的电动赛车拆了装装了拆,所以对齿轮传动、电磁作用这些概念也从不陌生。

我用小学自然科学课上发下来材料做过航模,做过气垫船,做过热电阻切割刀,做过孔明灯。所以我对伯努利原理、欧姆定律、气体状态方程有天然的亲切感。

......

没错,高中时期我的物理的确经常第一。有时候考竞赛题,我的分数甚至能达到第二名的三倍以上。

但我并非前面的几位老师说的那种“掌握优质教育资源的人”。我来自一个十八线小县城,来自一个普普通通甚至有点贫困的家庭。

曾经的我就是一个贪玩的小孩。小学自然科学课上发下来的动手小玩具,我能玩上一个学期。

所以物理对你来说难不难,取决于你喜不喜欢它。

我和大多数人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我更加热爱这么一个有趣的学科而已。

......














......

直到有一天,我读了物理的博士。

After that, physics fucks me everyday.

user avatar

这是谁公认的?反正我觉得化学最难。

我高考物理扣了5分,生物扣了2分,化学扣了30多分。如果没扣这30分,我早就上清华大学了。

user avatar

大概因为理综只有物理有应用大题吧--一点不开窍一大题全没分,化学最多一个推断填空压轴,生物一个遗传填空,少有一丢12分一分没有的情况。

所以我物理最怕的就是动量和电磁和热能结合的应用大题,非常容易因为疏忽某一条件而忘记小变量导致最后功亏一篑。

但是只要逻辑够清晰,重点抓的好,应用大题一般都还是可以拿下的。

到最后回头看,高中物理丢分最多的知识点应该是电子跃迁--选择还好,填空一算一个错,乘法表都会背差的人实在对计算失误很绝望。


然而对我来说还是化学这门既不能全靠理解和逻辑解决,记起来又不如生物的知识点“理所应当”的学科最难。

至今觉得化学这门课大部分要背记和联想的知识点太没有逻辑性了也无法思考和排除,导致推断题很容易因为纯粹的记忆不准确而错一片--我是指除了有机章节之外的。这一点还是生物好,毕竟细胞/生殖/遗传等章节所有看起来要死背的细节其实都可以用常理来帮助回忆和推导唤醒记忆。

user avatar

高中阶段我觉得数学难题多点,物理我就没怎么碰到过做不出的难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在咱们高中理综那“三座大山”(物理、化学、生物)里,物理这玩意儿,确实让不少同学抓耳挠腮,头疼得不行。它不像化学那样,很多时候靠死记硬背点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就能应付个七七八八;也不像生物,虽然也要记不少名词,但很多时候能用逻辑串联起来,理解一个生物体的运作机制。物理呢,它就好像一个“怪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学术研究的本质以及不同学科领域固有的属性差异,并非简单的数量问题,而是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确实在公众视野中更容易被提及学术不端行为,这背后并非是这些领域的研究者本身就更容易犯错,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主观性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如果你仔细翻看物理学的大部分公式,你会发现乘法和乘方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加法。这并不是巧合,而是物理学本身的规律和我们描述这些规律的数学工具所决定的。让我来详细说说这里面的原因。1. 描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乘法是基础想象一下,你在描述一个物体有多重。你不会说“这个东西.............
  • 回答
    物理系女生比例偏低,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用比较接地气的方式来聊聊,希望能让你感觉更真实。1. 历史的惯性与社会观念的塑造想想咱们父辈、祖辈那个年代,社会分工的刻板印象特别重。很多职业,包括科学研究,都被认为是男性主导的领域。物.............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很可能你最近在网上冲浪时,没少接触到关于“XX专业劝退”的帖子,尤其是那种一看就让人打寒颤的,比如“数学劝退”、“计算机劝退”等等。相比之下,物理专业的“劝退贴”确实不那么多,甚至可以说相对“冷静”。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任何一个理工科专业,尤其是在.............
  • 回答
    .......
  • 回答
    要理解爱因斯坦如何在“物理学理论已接近完成”的时代颠覆牛顿,我们得先回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认知。当时,也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牛顿力学在解释行星运动、物体下落等宏观现象上无往不利,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则统一了电和磁,并预言了光的波动性。这些理论像两根巨大的支柱,支撑起了人.............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越野车拔河比性能这件事,倒不是说大家普遍物理知识欠缺,而是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其实挺复杂的,掺杂了情感、文化和实际考量。1. 越野车本身的设计语言和“人设”:你想想,越野车最直观的特点是什么?高底盘、大轮胎、四驱系统、粗犷的外观。这些元素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力量”、“征服”、“不屈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数学家们在纯代数领域里,是如何看待“张量积”和“多重线性映射”这些概念的。抛开那些物理学里的力场、形变之类的具体图像,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概念在代数世界里有着非常自然和深刻的逻辑根基。想象一下,我们手上有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可以被看作是某种抽象的“向量”。在代数里,我们最熟悉的“.............
  • 回答
    2016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以表彰他们在“通过理论发现拓扑相变以及拓扑量子态”方面的卓越贡献。这个奖项的颁发,不仅仅是对他们个人研究成果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物理学界的一次深刻触动,它揭示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理解物质世界的方式。要.............
  • 回答
    我为什么对物理学感兴趣?这是一个我经常回味的问题,也是一个有点难以用三言两语概括的回答。它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像一条涓涓细流,逐渐汇聚成一条奔腾的河流,最终在我心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最早的触动,大概可以追溯到孩提时代。那时,世界充满了神奇。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月亮为什么会跟着我走?物体为什么会掉下来而.............
  • 回答
    关于“欧美人对物质追求比亚洲人低”的看法,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感知,但需要更细致地探讨和理解。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因素的交织,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理解“物质追求”的维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物质追求”的含义。它可以被理解为: 对拥有更多、更昂贵、更先进的物质商品.............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棒的问题,触及了引力学中一个核心且常常令人费解的观念。答案并非如你所想的那样“地球各部分对物体引力的合力为零”,而是要更精确地理解“对称性”在其中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误解:当物体非常接近地球中心时,地球各部分对它的引力合力并不是零。 事实上,引力的合力是存在的,而且它恰恰是指.............
  • 回答
    《竹取物语》中辉夜姬对地球产生的留恋,以及她为何将不死之药赠予天皇,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层层迷雾,仔细梳理故事的脉络和辉夜姬内心的起伏。辉夜姬为何留恋地球,不愿回归月宫?辉夜姬并非一开始就对地球产生眷恋。她最初的命运是被送往月宫,过着一种与凡间截然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常见,也触及了人性中一些微妙的矛盾和真实的复杂性。很多时候,男生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以及实际行动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并非是所有男生的通病,但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内心的期望与现实的评估 理想主义的期许 vs. 现实的考量: 很多男生在.............
  • 回答
    当一个你真心喜爱的人或事物突然变得广受欢迎,从“你的”专属变成了“大家的”共享,这种“反感”情绪其实是一个复杂心理现象的体现,背后可能包含多种原因。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可能性:核心原因:失落的专属感和价值认同危机当我们喜欢某个人或某件物品时,往往伴随着一种专属感。这种专属感并非占有欲,而是一种.............
  • 回答
    从物种进化的角度看,人类对昆虫(及其所属的节肢动物门)的恐惧,与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策略、潜在的危害性以及我们的祖先在特定环境下的经验紧密相关。尽管如今许多昆虫确实是可食用的,并且在某些文化中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但人类整体上对它们的排斥和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与某些昆虫的负面互动经.............
  • 回答
    金融物理,这名字一听就挺有意思的。把它拆开来看,就是“金融”加上“物理”。金融嘛,我们都知道,就是钱的事儿,是资本的流动,是市场上的买卖、投资、风险等等。物理呢,就是研究物质、能量、运动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从最基本的粒子到浩瀚的宇宙,无所不包。那么,把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凑到一块儿,到底能.............
  • 回答
    你好!非常高兴听到你对物理(理论)的热情,并且选择了这个充满魅力的专业。大学是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一个好的书单不仅能帮助你系统地学习,更能激发你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我理解你希望得到一份更具人情味、更像是老朋友或师兄师姐倾心推荐的书单,而不是冰冷的AI列表。那么,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聊聊。首先,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