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物理专业为什么没有那么多劝退贴?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很可能你最近在网上冲浪时,没少接触到关于“XX专业劝退”的帖子,尤其是那种一看就让人打寒颤的,比如“数学劝退”、“计算机劝退”等等。相比之下,物理专业的“劝退贴”确实不那么多,甚至可以说相对“冷静”。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承认,任何一个理工科专业,尤其是在国内高等教育体系下,都会面临一定的挑战,物理也概莫能外。高数、线代、复变、微分方程,这些基础课程就已经够很多人“头疼”的了。再加上理论物理、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等等专业课,那更是“硬核”中的“硬核”。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会感到挫败,这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为什么大家对物理的“劝退”呼声没有其他一些专业那么高涨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物理的“基础性”与“普适性”:

你想啊,物理学,很多时候被誉为“万学之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石。它的研究对象从宏观的宇宙星辰,到微观的粒子世界,几乎无处不在。你学物理,不仅仅是在学一套知识体系,更是在培养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究,是对逻辑推理的严谨训练,是对数学工具的熟练运用。

这种基础性和普适性,意味着学物理的人,即使将来不直接从事物理研究,他们所具备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建模能力,是很多其他专业难以比拟的。所以,即使有人觉得理论物理太难,他可以转去做数学模型分析,可以去搞数据科学,可以去做工程技术,甚至跨界去金融行业做量化分析,因为物理训练出来的那套“硬脑壳”是有通用价值的。

换句话说,物理系的学生,即使“退”,也能“退”得比较体面,有比较多的选择。不像某些专业,学的东西过于窄化,一旦遇到就业瓶颈,可能会感觉“无路可走”。

2. 物理人的“韧性”与“信仰”:

为什么很多物理人有“信仰”?可能跟他们接触到的内容有关。物理学在探索宇宙最根本的规律,这种探索本身就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使命感。你研究一个黑洞,研究一个量子纠缠,这些都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的极致体现。这种对知识本身的追求,可以成为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强大动力。

同时,学物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不断修正认知的过程。你以为你理解了牛顿定律,然后又发现相对论;你以为你掌握了经典力学,然后又进入了量子世界。这个过程本身就在磨练人的心理韧性。经历过“量子力学劝退”但最终挺过来了的学生,他们身上自带一种“打不死”的精神。这种精神,让他们在面对其他挑战时,会更有信心去尝试和坚持。

3. “劝退”的“门槛”与“过滤”:

前面说了,物理的门槛很高。正是因为高,所以很多人在选择专业时,就会“望而却步”。那些最终选择物理专业的学生,往往是对物理本身抱有浓厚兴趣,并且有一定的数学和逻辑基础,或者愿意为这份兴趣付出极大的努力。

这就形成了一种“自然过滤”机制。那些仅仅是“随大流”或者“分数够了”而选择物理的人,很可能在早期就会因为跟不上进度而主动调整方向,或者被分流到其他学院。而留下来的人,对物理的热爱和决心通常是比较坚定的,他们即便遇到困难,也更倾向于“战胜”它,而不是“被劝退”。

因此,在网络上,那些真正学不下去的学生,可能在早期就已经“悄悄退出了”,很少会走到“大型劝退现场”的那一步。而那些留下来的人,即使偶尔吐槽一下课程难,更多的是一种“同甘共苦”的调侃,而不是真的想让别人也放弃。

4. 物理学研究的“长期价值”与“隐性回报”:

虽然物理专业的就业方向很广,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继续深造,从事科研。科研的道路很漫长,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但是,一旦有所突破,其带来的成就感和对人类知识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

而且,很多物理研究的成果,可能在当下看来并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它们为未来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量子计算、新材料等等。这种对“长远价值”的追求,也会吸引一部分更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学生。他们可能不会太在意短期的“劝退”声音,更看重的是长期的投入和潜在的回报。

5. 互联网信息的“视角偏差”:

网络是放大了某些声音。当某个专业确实存在大量学生难以适应的问题时,相关的“劝退”声音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形成一种“潮流”。而物理专业,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真正濒临“劝退”边缘的人相对较少,或者他们的声音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所以就不会有那么多“声势浩大”的劝退贴。

总结一下:

物理专业之所以没有那么多“劝退贴”,不是因为它不难,而是因为它:

基础性强,出路广,即使“退”也有“退路”。
学习过程磨练心性,培养了学生的韧性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物理的纯粹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是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高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胜劣汰”,留下的学生往往更坚定。
对科研和长远价值的追求,让一部分学生更看重内在的成长而非眼前的困难。

当然,这不代表物理专业就“轻松愉快”,更不代表所有学物理的人都能轻松应对。只是说,相比于其他一些更容易引起集中性“焦虑”的专业,物理专业在网络上的“劝退”声浪会显得不那么突出,更多的是一种“深埋在学习过程中的挑战”以及“学有所成后的自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提出三年后,知乎又开了一批新问题,成了大型劝退现场

小结:北大物院是为前10%的学生开设的,其他人都是炮灰;北大提供了充分的转方向机会,但这是北大提供的,与物院无关。部分负责核心课程的老师的教学很糟糕。

基科路线就是可以从大二下开始就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的科研训练,而且做了之后不喜欢还可以换。多体验体验总是好的。毕设也可以跟着对方院系做,大概率可以本科毕业直接过去读博,感觉这样的方式就非常的圆润,柔和。

小结:基科班的制度非常适合quit物理

复旦物理系有很多科研很强的老师,但是教学安排非常糟糕,不建议就读。
复旦物理系每年都有很多人选择延毕多读一年本科,今年甚至有1/5的学生选择延毕
大多数会后悔当初没有去科大学物理
到了最后毕业的时候,学校就会宣传多少本科生毕业后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不同于本科的专业继续深造

小结:混乱的教学改革与自我沉浸的负责老师、面子工程PT项目、不到位的学工和心理辅导

小结:赢者通吃

听说物理学基地班转专业的特别多,很多转行做程序员了。我是大三的,我觉得这个专业很不错,重基础宽口径,做啥都行。看到很多师兄说物理学是屠龙技,学了没啥卵用,我就想掌握了基础的数理思维干啥都行啊,连触类旁通都做不到那做啥都不行。

小结:推荐去清北科,除非特别想做声学/凝聚态

不要对老师的授课质量抱有太大希望

总结:

  • 本科进入物理专业的,后面多数都会转行
    从而应届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对于没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物理专业是不是一个好的过渡专业?
  • 由于对教师的考核都是科研驱动的,从而在课程教学上很难尽如人意
  • 在国内物理系的本科学习和科研生活中,一步快步步快、赢者通吃的现象非常普遍
  • 近十年国内物理系普遍都在尝试教学改革,如果负责教师不够谨慎或者学院行政僵化的话,那么实验的学生可能会成为牺牲品

最后一句话总结(来自14级某学弟):

形而上学,不行滚蛋
Metaphysics, or quit physics
user avatar

物理和数学之于生化环材这一类劝退专业来讲,对思维的难度大大提高了。具体表现在科研工作的开展上,非常困难。

数学的研究生我认识不多,但是物理专业和材料/化学/生物的研究生我认识得很多。就拿物理和材料专业的学生科研工作作为例子,讲一下为啥物理不需要别人劝退,而生化环材专业很多人劝退好了。

我自己本人是做凝聚态物理的,老是被老板鄙视物理太差了。我们课题组虽然是实验方向,但是老板对物理的要求还算高,要求我们知道物理图像和计算。比如现在你做的器件,在你所设定的实验条件下可以达到怎样的性能,数值是多少;开组会的时候还需要从基本的物理模型讲起自己的课题的来龙去脉。一旦涉及到物理的东西,思维难度就大大提升了。毕竟又需要数学功底,又需要物理图像,一般的物理类研究生最多干个三五年,就知道自己不是这块料,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就转行了,都不用其他人劝退,自己就走了。毕竟经过了几年的科研训练,已经知道自己的能力垃圾了。

但是像材料这种生化环材的需要别人劝退的学科的研究生,说句不好听的话,很多人心里对自己的能力没点数。我以前觉得能读到研究生,怎么可能能力差到哪里去。后来才发现,很多材料类的研究生缺乏思考的能力。我曾经和一些材料系的研究生有过合作,帮他们做一些材料的表征。因此,我问过他们很多问题:

“你们文章怎么写啊?”

“我们文章都有固定的模板,按照文献上写的那样,把数据填进去就行了。”

“我现在帮你做测试,你知道为什么要测这个吗?”

“不知道。我看文献上大家都做这个测试。”

“你知道现在做的测试的原理吗?”

“不知道。”

“你的目的是检验样品的均匀性,为什么只测样品上这么小的区域?讲道理应该测比较大的区域比较好才对。”

“我看文献上都只测这么小的区域,我也测这么小的好了。”

……

材料系的同学搞到了一堆数据,把数据填到文章里面去,就可以发文章,他们觉得这是自己能力强,然后一直把科研做下去了,然后材料口的研究生爆满,供过于求;

物理系的同学搞到了一堆数据,不知道怎么解释,查了很多资料看了很多文献还是没法不懂其中的物理,觉得自己是垃圾,迫不得已早早就转行了。

所以,我们就不需要劝退了呀,我们有自知之明,先退为敬!

user avatar

不太同意

gyroscope的答案
"教授问:你家兄弟几个?
研究生回答:我是独生子。
教授于是说:你如果学理论物理,那以后谁来养你父母?
(这个教授就是北大物理学院的退休教授俞允强老师。俞老师是北大物理系唯一一个讲课时没有学生睡觉的老师。)"


这个段子我在知乎看见很多次了,但并不是俞老师的原话。当时俞老师参加过多次理论物理招生面试,理论物理需要学生潜心研究,踏实做下去,因此在面试时会考察学生自己是否对这一点有了解。俞老师曾经在物理学院网站对这个段子做过辟谣:

我过去在研究生入学面试时常说这类话:
理论物理很难做,对智商和素质的要求都较高,可是做好了并没有经济回报跟在后头.你是否有思想准备?你估计自己是否有足够大的兴趣,以至甘于清贫的生活也要做理论物理?如此等等. 我是感到考生常盲目性很大,想给他们一个重新抉择的机会.我关心的并不是学生的家庭处境和经济条件.所传对巩小博的话我是不会讲的.它与我面试时的兴奋点不一致.这事情很小,只希望不要以讹传讹.


俞老师是我导师的导师,我进入宇宙学研究领域,俞老师是我的引路人,他并不是劝退党。

事情虽然小,但是希望不要以讹传讹。

user avatar

物理专业的人都是学着这种教科书长大的 还需要再另外劝退吗

user avatar

物理劝退的又不是没见过。

物理分很多方向,一些实验物理,尤其是凝聚态方向的很多实验室,其实就是搞的材料而已。而且一定是纳米材料,几乎不会错。纳米材料期刊影响因子高,大家都往那个上面凑,也不奇怪。

我之前还在某“实验物理"实验室干过半年,这个实验室的传统课题就是长晶体,通过重复劳动长高分子单晶。本质上来说,和施一公干的也差不多。

并不是说,物理就等于爱因斯坦那种理论物理,貌似需要很高的智商和理论基础。物理也有很多方向是甚至不用怎么推式子的,尤其以往材料方向靠的那些物理方向比较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