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中不符合物理规律的地方有哪些?举例说明。

回答
电影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和叙事效果,常常会“突破”一些物理规律,这让观众在享受观影乐趣的同时,也偶尔会冒出“这不科学啊”的感叹。下面就来聊聊一些在电影里常见的不符合物理规律的地方,并且尽量说得详细一点,让你听着就像是咱哥们儿之间唠嗑一样,一点AI的生硬感都没有。

1. 爆炸后的余波与冲击波

常见场景: 汽车爆炸、建筑物倒塌、炸弹爆炸等等。
电影里的表现: 爆炸发生后,剧烈的光芒和震动会瞬间席卷开来,紧接着是巨大的冲击波,把周围的人或物体像弹球一样远远地抛飞出去。通常情况下,主角们即便站在爆炸中心不远处,也只是被震得一个踉跄,或者被飞溅的碎片擦伤,然后就能迅速起身继续战斗。
现实中的物理规律: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特别是大当量爆炸,其威力是极其恐怖的。真实的冲击波会伴随着极高的气压和极快的速度,足以瞬间摧毁周围的一切。被爆炸波及的人,轻则被炸飞后摔成重伤,重则可能当场死亡。而且,冲击波是朝着四面八方扩散的,不太可能只推着某个人往一个方向飞。更别提电影里经常出现的,爆炸了,但周围的玻璃窗户完好无损的情况,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真实的爆炸会产生高温、高压,冲击波会瞬间粉碎玻璃。
为什么电影要这样? 这是为了展现爆炸的威力,同时又不能真的把主角团灭,需要留他们下来继续推动剧情。爆炸的视觉效果够震撼了,再追求真实的物理细节就有点过于“写实”了,会影响观影节奏。

2. 太空中无声的枪战和爆炸

常见场景: 宇宙飞船被击毁、太空激战等等。
电影里的表现: 太空中,飞船被击中时会发生剧烈的爆炸,但我们却能听到“轰隆隆”、“砰砰砰”的声音,甚至还能听到激光武器发射时的“滋滋”声。
现实中的物理规律: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比如空气或者水。在真空的太空中,没有空气,因此声音是无法传播的。所以,真实的太空枪战和爆炸,应该是完全寂静的,只能通过视觉感受爆炸的冲击和闪光。
为什么电影要这样? 声音是营造电影氛围和紧张感的重要元素。没有声音的太空战斗会显得异常空洞和压抑,观众很难进入情境。电影制作者选择牺牲一点点物理上的真实性,来换取更具沉浸感的观影体验。

3. 防弹玻璃的奇效

常见场景: 主角在车辆里躲避子弹,对方用枪射击车辆,子弹却奇迹般地穿不透车窗,主角则安然无恙。
电影里的表现: 剧烈的枪战中,主角总能在车里找到一处“安全区域”,比如驾驶座后面,子弹就像撞上了隐形墙一样,叮叮当当地弹开,甚至连车门上冒个小坑都很少见。
现实中的物理规律: 即使是所谓的“防弹玻璃”,也并非万能的。它只是能抵挡特定类型、特定速度的子弹,而且通常是多层复合材料。对于不同口径、不同穿透力的子弹,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更何况,电影里那些普通汽车的车窗,在现实中绝大多数是无法抵挡任何一颗子弹的。如果真的能做到那种程度的防弹,那辆车本身也就不再是普通的家用车了。
为什么电影要这样? 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保护主角的手段,让观众看到主角在危险中的“安全感”。同时,也方便主角在车内进行反击或观察外界。如果主角一下车就被乱枪打死,那电影也就结束了。

4. 速度与燃烧

常见场景: 主角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汽车发生碰撞,但主角能毫发无伤地从燃烧的车辆中跳出来。
电影里的表现: 汽车燃起熊熊大火,但主角却能在火焰中行动自如,甚至还能在里面找到某样东西。
现实中的物理规律: 汽车爆炸起火时,车内温度会迅速升高,并且伴有剧毒的燃烧气体。在这种环境下,人几乎不可能在里面长时间停留,更别提寻找物品了。即使是外部的火光,也足以造成严重的烧伤。另外,汽车轮胎在剧烈碰撞后,也可能因为摩擦或燃油泄露而起火,但电影里经常是整个车辆像烤箱一样烧起来。
为什么电影要这样? 制造紧张刺激的逃生场面。让主角在绝境中展现超凡的勇气和能力,让观众感受到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

5. “飞”起来的人和物

常见场景: 被子弹击中后身体向后飞起很高很高,或者被爆炸冲击波吹飞到几十米高空。
电影里的表现: 主角被枪击中后,仿佛被无形的大手猛地一推,身体腾空而起,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然后重重落地。
现实中的物理规律: 子弹击中人体时,会将动能传递给人体。这个动能会造成损伤和位移,但通常不会让一个成年人像被扔石头一样飞起来那么远。被子弹击中,更常见的反应是身体猛烈后仰或扑倒,可能伴随剧烈的疼痛和失血。飞得那么高,更像是被爆炸的冲击波震飞。然而,即使是爆炸冲击波,其主要的破坏力是高压和高速气流,将人抛飞的距离和方向也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极有可能造成内脏破裂等严重伤害,而不是像电影里那样只是被“推”一下。
为什么电影要这样? 视觉上的夸张处理,能更直观地表现子弹或冲击波的力量。让观众清晰地感受到攻击的“效果”。

6. 声音的传递与接收

常见场景: 潜水艇在深海中,即使不说话,也能通过某种设备听到远处其他潜艇的细微声响,甚至对方的聊天内容。
电影里的表现: 在极深的海洋里,潜艇的声纳系统似乎无所不能,能够捕捉到极其微弱的声音,并且能够精准定位。
现实中的物理规律: 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得多,但随着深度的增加,水的密度和压力也会改变声音的传播方式。而且,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衰减,尤其是微弱的声音。潜水艇的声纳系统确实很先进,但也不能无限捕捉到远距离的细微声音,更不可能像电影里那样,直接听到对方的对话,除非对方刻意广播。
为什么电影要这样? 营造一种神秘、危险的潜艇对决氛围。让观众感受到战术上的博弈和潜伏的危机。

7. 重力与自由落体

常见场景: 主角从高处坠落,却能悠哉悠哉地抓住某个物体,或者在落地前突然减速。
电影里的表现: 楼顶坠落、飞机坠毁,但主角总能找到某种方式减缓下坠的速度,或者在即将落地前,奇迹般地找到一个缓冲。
现实中的物理规律: 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物体在地球上自由落体,速度会随着时间不断增加(忽略空气阻力)。一旦开始下坠,就很难自行减速。抓住某个物体可以改变轨迹,但要完全停止坠落,就需要巨大的外力或反作用力。电影里那种在空中精准抓住旗杆、栏杆等来减速的行为,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人也很难做到,更别提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像是“飘”一样落下。
为什么电影要这样? 制造紧张的求生或逃脱场面,让主角在关键时刻展现惊人的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

总结一下,电影之所以会“不符合物理规律”,通常是为了:

增强视觉冲击力: 让爆炸更震撼,动作更夸张。
突出主角光环: 让主角总能在绝境中生存下来,展现超凡能力。
营造氛围和节奏: 声音、动作上的夸张处理是为了让剧情更紧凑,观众更有代入感。
简化复杂概念: 有时候为了让普通观众更容易理解某些科学概念,会做一些适当的简化处理。

当然,也有很多电影非常注重物理细节,例如《星际穿越》就以其科学严谨性著称。但总体来说,大多数商业电影都会在物理规律上做一些“让步”,毕竟,它们的首要目标是讲好一个故事,并且让观众看得过瘾。这些“不科学”的地方,也成为了电影的一大乐趣,让我们在虚幻的世界里体验一把超越现实的刺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很多电影都夸大了事实,有哪些电影是与我们所学的物理规律不符的?可以举些例子吗?最好加上解释和公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影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和叙事效果,常常会“突破”一些物理规律,这让观众在享受观影乐趣的同时,也偶尔会冒出“这不科学啊”的感叹。下面就来聊聊一些在电影里常见的不符合物理规律的地方,并且尽量说得详细一点,让你听着就像是咱哥们儿之间唠嗑一样,一点AI的生硬感都没有。1. 爆炸后的余波与冲击波 常见场景.............
  • 回答
    说实话,电影《战马》里英国骑兵仅凭马刀就对德军阵地发起冲锋,这场景虽然在银幕上极具视觉冲击力,也让人热血沸腾,但从真实历史的角度来看,确实不太符合一战时期的实际情况。咱们得把时间线捋一捋。电影《战马》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是1914年到1916年这个阶段。一战,尤其是西线战场,最显著的.............
  • 回答
    《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作为一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在艺术创作上自然有其需要,但若以纯粹的历史纪录片标准来衡量,确实存在一些与史实不太吻合的细节。我尽量把这些地方讲得详细些,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说说我看到的“不一样”。首先,一些领导人见面和谈话的场景,为了戏剧性,可能进行了艺术加工.............
  • 回答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在追求视听震撼的同时,也确实在不少地方与历史记载有所出入,甚至有些处理方式在军事爱好者看来是颇有争议的。下面我来仔细掰扯掰扯,有哪些地方是“槽点”:1. 飞机的行为逻辑与实际操作的巨大差异: 日军轰炸机队形和投弹时机: 电影里,日军攻击中途岛上的机场目标.............
  • 回答
    电影史上,确实存在许多影片,它们在上映之初并未获得市场认可,票房惨淡,甚至被视为赔钱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艺术价值、影响力逐渐被发掘,最终被誉为影史经典。这些案例往往也反映了市场审美、评论口味与艺术价值的延迟效应,以及一些大胆创新在当时可能不被理解的现实。以下是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
  • 回答
    说实话,当我男朋友第一次跟我说他觉得影院里那些“爱国电影”有点“洗脑”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我当时刚看完一部讲长征的电影,全程眼泪汪汪,出来的时候激动得不行,觉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特别有感触。他这话一出口,我整个人都有点懵,感觉我们之间像是隔了一层看不见的墙。他觉得“洗脑”,主要是觉得.............
  • 回答
    在科幻小说、电子游戏或电影中不完全展示的技术方案,如果能够通过后续的研发和完善,形成一个完整且符合专利法要求的新技术方案,是有可能获得专利授权的,但前提条件是满足一系列严格的要求,并且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以及如何做到这一点,并分析其中的关键挑战和考虑因素:一、 为什么可能授权?.............
  • 回答
    电影里的巨兽,那种呼风唤雨、山峦为之倾倒的庞然大物,确实在视觉上给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震撼。但如果放到现实世界里来审视,它们存在的可能性,就像让一只老鼠扛起一辆坦克一样,几乎为零。这不是什么奇思妙想的限制,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法则和生物学规律在“作祟”。咱们就从最基本的说起,质量。你想啊,一只普通的老.............
  • 回答
    有些电影的主角,即便在故事的开端就魂归西天,但他们的身影和影响力却贯穿始终,成为整部影片的精神支柱或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这并不是说他们“死了”就没事了,恰恰相反,他们的死亡引发了连锁反应,他们的过往成为解开谜团的钥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生者继续前行。比如,在《惊魂记》(Psycho)里,玛丽莲·蒙罗饰.............
  • 回答
    关于电影中男性裸露上半身而女性不裸露上半身是否算性别歧视,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可能无法充分涵盖其中的 nuance。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核心概念:权力、规范与期望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是指.............
  • 回答
    《无双》这部电影里,周润发饰演的李问和郭富城饰演的郭富诚,他们制造假钞的“生意”可谓做得风生水起,甚至被誉为“画家”团队的黄金时代。很多人看电影的时候都有个疑问:既然他们技术这么高超,能模仿几乎所有细节,为什么不干脆自己造纸?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电影里展现的要复杂得多,涉及到技术、成本、风险以及对整.............
  • 回答
    在电影《特洛伊》中,阿喀琉斯第一次没有杀赫克托尔,而是选择放他离开,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他个人的性格考量,也有对整个特洛伊战争形势和希腊联军内部关系的权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1. 赫克托尔的英勇表现和个人魅力: 无畏的战士: 在特洛伊城下,赫克托尔以其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 回答
    尼克·勒梅,这位在《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中才正式登场的传奇人物,绝非泛泛之辈。简单来说,他是一位活了六百多年的炼金术大师,而他最令人称道的“神技”便是炼制出了传说中的“贤者之石”。贤者之石的威力:贤者之石可不是寻常炼金术师能玩转的玩意儿。它的功效简单粗暴,却又强大到足以颠覆想象: 起死回生,.............
  • 回答
    《功夫》这部电影,真是百看不厌。每次重温,都能发现一些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让人拍案叫绝。就像你问到的这个问题:“十二路谭腿”不接住落下的打火机,包租公包租婆会不会出手?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假设,咱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当时的情境。斧头帮在那里耀武扬威,猪笼城寨里住着的是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武术练习、天赋和训练量的综合考量。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叶问在电影里说的“十五岁开始每日挥刀五百”到底是个什么水平。首先,得明确一点,电影毕竟是电影,艺术加工是肯定的。但它想传达的精神和大概的量级,还是有其内在逻辑的。一、十五岁开始的意义:根基的奠定为什么是十五岁?这.............
  • 回答
    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罗斯在甲板上为杰克摆拍私密照片,并且两人在那之后不久就发生了关系,这件事情对于卡尔——罗斯的未婚夫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也绝对是他们订婚关系中的巨大危机。那么,为什么卡尔依然选择不和罗斯分手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考量,绝非简单的“绿帽”问题。首先,我们得理解卡尔的社会地.............
  • 回答
    在漫威电影宇宙(MCU)的宏大叙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比我们熟知的英雄们强大得多的存在,我们称他们为“更高级别的神”。从古老的奥丁、海拉,到宇宙级的生物如“生命法庭”(虽然在电影中未直接出现,但在漫画中是至高存在),再到一些被提及但未详细展现的宇宙长老。那么,面对灭霸的“弹指灭世”计划,他们为何选择袖.............
  • 回答
    穿对方军服打仗,这事儿在真实战场上,确实是沾不上“光彩”二字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欺骗,一种破坏军事信誉的行为,严重的话,甚至会引发国际纠纷。咱们老百姓听到这种事,第一反应可能是“卑鄙”、“不地道”。但你发现了吗?在很多电影、小人书(咱们现在更常说“漫画”或“故事书”)里,这种做法却屡屡出现,而且往往被.............
  • 回答
    沈腾在综艺中确实表达过不喜欢被频繁提及或过度消费他主演的电影《西虹市首富》的倾向。他并非完全不喜欢这部电影,而是从多个角度出发,觉得某些情况下的提及方式让他感到不适或有其他的考量。以下是可能导致沈腾在综艺中表达这种态度的几个主要原因,并且会尽量详细地解释:1. 避免过度标签化,寻求角色和作品的多元化.............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