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如何从疫情造成的影响中恢复?

回答
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无疑给人类社会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经济的停滞到社交的疏离,从心理的创伤到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全新的现实。然而,正如历史长河中无数次的挑战一样,人类也必将在这场危机中寻找复苏的路径,重新构建更加坚韧和有弹性的未来。这场复苏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过程,需要我们集体的智慧、不懈的努力和深刻的反思。

一、 经济的修复与重塑:从危机中寻找新增长点

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产业链中断、消费萎缩、投资锐减,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挑战。复苏的第一步,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障民生基本需求。

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发力: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包括减税降费、发放消费券、增加公共支出等,以提振市场信心和刺激经济增长。央行则通过降息、量化宽松等货币政策工具,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这些政策的有效性将取决于其力度、精准度和持续性,以及各国经济结构的差异。
产业链的韧性建设: 疫情暴露了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地理区域集中的产业链的脆弱性。未来的经济复苏,必然伴随着产业链的多元化和区域化重塑。企业需要重新评估供应链风险,增加库存、寻找替代供应商、甚至考虑“近岸外包”或“友岸外包”,以增强供应链的韧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例如对关键产业的本土化生产进行补贴,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数字化转型加速: 疫情迫使许多行业加速了数字化转型。线上办公、在线教育、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等数字经济的应用场景得到极大拓展。未来的经济复苏,将更加依赖于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它们将赋能各行各业,提升效率,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疫情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未来的经济复苏,需要与绿色发展相结合,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可持续消费。这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机会。例如,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节能建筑等,将为经济复苏注入新的活力。
国际合作与区域经济联动: 疫情是全球性挑战,经济复苏也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各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减少贸易壁垒,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协定的签署,也将为区域经济的复苏提供动力。

二、 社会的修复与重构:重建信任与凝聚力

疫情不仅是经济危机,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它加剧了社会不平等,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的不足,也对社会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疫情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警示我们必须重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未来的社会复苏,需要投入更多资源用于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监测预警、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疫情信息和防控经验。提升基层医疗能力、加强公共卫生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也是提升社会整体抗风险能力的关键。
弥合社会裂痕与促进公平: 疫情对不同群体的影响是不同的,低收入人群、少数族裔、老年人等群体往往承受着更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复苏过程中,需要关注社会公平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援助措施,以及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来弥合社会裂痕,确保没有人被落下。
重塑人际关系与社区活力: 疫情期间的社交隔离,让人们重新体会到人际交往的宝贵。复苏后,需要重建社区联系,鼓励人们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重建信任和归属感。支持社区组织、发展互助网络,将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心理健康关怀体系的完善: 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失业、亲人离世等经历,给许多人带来了心理创伤。复苏过程中,必须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和援助体系,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支持。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鼓励人们积极寻求帮助,是社会心理复苏的重要一环。
提升社会信任与信息透明度: 疫情期间,虚假信息和阴谋论的传播,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不信任。未来的社会复苏,需要建立更加透明、可信的信息传播机制,打击谣言,鼓励科学的传播方式,重塑公众对政府、科学界和媒体的信任。

三、 个人层面的适应与成长:学习、改变与前行

疫情也迫使我们每个人都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调整。复苏不仅是宏观层面的,也是个体层面的。

学习新技能,拥抱新变化: 疫情加速了社会变革,许多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技能已经不再适用。个人需要积极学习新技能,适应数字化和智能化带来的变革,例如提升数字素养、掌握远程协作工具、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等,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调整生活方式,关注身心健康: 疫情让我们更加关注健康。复苏后,将健康放在首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以及管理压力和保持积极心态,将是个人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基础。
重塑价值观,寻找生活意义: 在经历了疫情的洗礼后,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人们可能更加珍视与家人朋友的相处,更加关注个人成长和社会贡献,而非仅仅追求物质财富。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也将引导个人在复苏过程中做出更有意义的选择。
提升风险意识与应对能力: 疫情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个人需要提升风险意识,学习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例如储备应急物资、了解基本急救知识、建立灵活的财务规划等,以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积极参与社会,贡献力量: 复苏需要集体的力量。个人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支持本地经济、传播积极信息等方式,为社会复苏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的讨论,也能帮助构建一个更好的未来。

总结:

人类从疫情影响中的恢复,将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但绝非绝望。它需要我们在经济上寻求创新与韧性,在社会层面重建信任与公平,在个体层面不断适应与成长。这场危机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社会的不足,但也更激发了我们内在的潜能和创造力。通过深刻的反思、坚定的决心和集体的行动,我们不仅能够走出疫情的阴影,更有可能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公平、繁荣和可持续的未来。这不仅仅是“回到过去”,而是“走向一个更好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袋汤药漫灌,精神就好多了,这就是古老智慧;

一句大号流感,思路都通顺了,这才是认知革命;

一针疫苗下肚,消费全恢复了,这也是科学崇拜;

一方口罩捂嘴,恐惧才沉默了,这还是符号艺术。

user avatar

谢邀,年初的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已有10月,从世界范围内情况仍不容乐观,虽然专家称秋冬季可能还会反扑,但从今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个季的经济数据和目前的社会秩序来看,很直观地表明了中国已经控制住疫情,所以这个问题面向中国提出真的特别适合~

说回正题,自古以来,传染病就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人类与传染病做斗争的部分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从中获取了无数的经验教训,首先来看看这次新冠与历史上的流行病数据对比,动态比较直观:

目前全球已有1,118,321新冠死亡病例[1],且还在持续上升中。

中国有句古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里我们说几个经典的大流行来管中窥豹,要想知道如何从疫情中恢复,结合过去现在,从中总结最为实际。

黑死病带来了科学观

黑死病是欧洲中世纪大瘟疫,实际上是14世纪40年代散布到整个欧洲的鼠疫,夺去了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约1/3,而后在全世界都有再陆续出现。

当时人类对传染病的了解几乎是空白,又由于宗教的统治地位,把疫病当做是上帝的惩罚,认为猫是幽灵和邪恶的化身,从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如捕杀猫咪)甚至加剧了疫情的严重性,在既查不到病因,又受观念限制的影响下,大量死亡,至今是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2]

黑死病的结束就是适者生存的典型,由于染上之后症状严重,病菌难以和人体共存,只能双双走向死亡,而没染上病的人本身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因而存活了下来。其次,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教会逐渐失去民众的信任,许多人开始把目标投向科学,欧洲社会转而走向文艺复兴。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生存环境的改善使得鼠疫难以继续肆虐。

黑死病(鼠疫)这一课,是传染病斗争史上深刻的启蒙课,此后类似的还有霍乱等其他当时无法应付的传染病也有类似情况,都是在经过科学方法的调查和治疗下,才得以控制。

按照现在的口号就是「不造谣,不信谣」,用科学事实说话,这是疫情恢复的前提。

举个例子,如果国外对疫情始终持有阴谋论,对疫苗大部分不信任,那么任何防疫防控工作都无法顺利展开,这也是为什么亚洲普遍比欧美恢复得好的原因。

1918 大流感:有效的防护与隔离

1918年的大流感(又称西班牙大流感)在历史上似乎被遗忘了,但它和这次的COVID-19最像。当1918年流感爆发时,医生和科学家们不确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或如何治疗,在1918年春正好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病毒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感染了全球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尽管具体死亡人数尚不得而知,但据许多人估计,死亡人数超过了5000万[3]

当时暴发特别是它对健康成年人的影响,这与之前的暴发对免疫功能低下和青少年更易感的爆发不同,在没有任何疫苗的情况下,这种流行病不仅扩散快,而且还有两波。第一波比第二波温和。回国士兵促成了第二波疫情。

由于当时没有适当的药物治疗,主要还是靠诸如禁止群众集会和要求戴口罩之类的措施。这可以将死亡率降低多达50%,但这取决于在疫情爆发初期实施这些措施,而并未过早解除这些措施。由此可见,带口罩并不是这次疫情才出现的方法,自古就有。

中国就是就重视防护和隔离措施的典型[4],著名医学刊物柳叶刀也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目前可收集到的所有科学研究证据,强调在医疗机构内外与他人保持至少一米的距离,使用口罩及眼部防护,可能是降低病毒感染或减少COVID-19传播几率的最佳方法。

即使疫苗生产出来了,也要在公共场所注意防护。研究表明,要通过疫苗达到群体免疫要至少总人口的百分七十[5]因此要生产出足够数量的新型疫苗并覆盖公众的相当一部分,这仍将花费大量时间,而且我们仍未无法明确掌握疫苗的效力能达到多少,同时秋冬季节的其他流感也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所以,任何一场疫情的结束都不是没有原因的,有些人把疫情的结束归功于天气变热,可事实上呢,西班牙流感前后发生了三波,持续18个月,这期间也经历了夏季,并没有消灭疫情。事在人为,没有那些医护人员,没有隔离措施,病毒是不会退却的。

非典: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非典是距离我们最近也是最切身体会的一次传染病,非典是于2002年从东南亚扩散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控制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和前述的两种传染病相比,死亡的人数整个数量级就从千万下降到三位数,尽管与其他大流行相比,死亡人数被认为是非常低的,但死亡率却比COVID-19高,这也是一段让人铭记在心的历史。

非典时期,诸多国家都暴露出来了问题和缺陷,例如在疫情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和行政部门并未及时通报,导致错过了最佳时期,但也吸收到许多经验,例如非典之后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又修订了《传染病防治法》使得疫情的控制和应对有了相对完善的预案,从而避免了疫情的大规模扩散和流行,一切都开始走向规范化、体系化。

及时通报疫情数据,意味着更高效的检测。如果上层决策可以准确地跟踪该病毒的传播,则下层医院可以执行他们的防控计划,避免出现进一步的病毒传播。

以国内青岛这次为例,5天检测全城900万人口,这其中不仅靠着上下齐心的人力物力,也是体现了公卫与临床相互配合的高效体系。

即使在面对这次的COVID-19,能否做到及时上报这个问题依然存在,提高公卫的地位,是未雨绸缪,即使度过了这次大流行,依然重要。

当下医疗新基建的发展:线上到基层

病毒面前虽然人人平等,但医疗面前却还未达到人人平等。

疫情期间太多失业的人,太多养老院、孤儿院、甚至流浪汉等弱势群体出现孤立无援的状况,但最常见的还是许多患有慢性病的人不能在医疗资源紧张时得到妥善的护理。

好在这次疫情也发展了各个国家的线上诊疗,由于新冠中本身患有慢性病的人其症状更严重病情更凶险,病人去医院就医显得非常的危险,网络就诊开始凸显重要性。随着5G基建的发展,未来互联网医院也将是一个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出现疫情时,专家也无需满世界飞,网络会诊就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

但网络并不能解决一切,目前还是以导诊和简单咨询为主,所以国内此次疫情后,有多省市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开始筹备新三级医院,三级医院建设发展或将迎来新拐点,借着经济低迷时需要刺激的政策,在当下疫情消停之时,新医改强基层成了大方向。

因此,要想真正从疫情的影响中恢复,我们还是要把目光放长远,重视新冠病人外的弱势群体,易感群体,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攻关,在仅适应于急性病诊疗的医院之外,完善基层的慢性病管理职能,并提高卫生系统的运行绩效,以有效地应对慢性病的挑战。

参考

  1. ^ https://www.worldometers.info/coronavirus/#countries
  2. ^ Black Death | Causes, Facts, and Consequence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9 July 2019. Retrieved 1 March 2020
  3. ^ Spreeuwenberg P, Kroneman M, Paget J (December 2018). "Reassessing the Global Mortality Burden of the 1918 Influenza Pandemic". Am. J. Epidemio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7 (12): 2561–67. doi:10.1093/aje/kwy191.
  4. ^ Derek K Chu, MD Prof Elie A Akl, MD Stephanie Duda, MSc Karla Solo, MSc Sally Yaacoub, MPH Prof Holger J Schünemann, MD et al.Physical distancing, face masks, and eye protection to prevent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and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The Lancet.Published:June 01, 2020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1142-9
  5. ^ https://www.jhsph.edu/covid-19/articles/achieving-herd-immunity-with-covid19.html
user avatar

看了下问题描述,乔治·斯穆特三世希望得到的是生物医学方面的回应,那么我们就聊一聊这个宏大的话题。

I’d be asking questions to virologist and immunologists to find out what was really known about Covid—19 and how can we recover from this and go on to doing what's going on.

我想从这个角度来介绍:关于新冠,我们知道哪些?我们又有哪些未知?

因为已知的和未知的东西,决定了我们应对新冠的砝码,知道的越多,应对起来越更容易成功。

也恰好借此机会做一个总结梳理。

——————我们已知的——————

1,新冠的病原体

新冠是一种由新冠病毒(SARS-COV2)引发的疾病。这多亏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宏基因组快速筛选的力量,当年SARS培养了几个月。

2,新冠的症状(来自CDC) [1]

发烧或发冷,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疲劳,肌肉或身体酸痛,头痛

新的味道或气味损失,咽喉痛。充血或流鼻涕,恶心或呕吐,腹泻

3,新冠的从感染到发病的周期

4, 目前有治疗效果的药物

这一点不得不说,中国在这次抗疫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全世界献上了一个成功模板(有意思的是之前的新加坡、日本甚至美国等被吹嘘的模范都失败了)。

—————已经证实不可行的—————

1,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对于新冠来说,要求太高。

按照之前的研究,新冠的R0大概在3-5.7之间,这个数字是非常可怕的,要实现群体免疫,那么需要感染80%以上,这基本不可能,人类历史上鲜有病毒达到这种感染规模。

2,大号流感

一个R0是流感几倍,死亡率是流感几十倍的疾病,并且缺乏有效药物,且无视季节全年流行的疾病,比作流感,实在是夸张了。

不能因为理解乏力就认为披萨是馅饼等等。

新冠就是新冠,认为是大号流感,反而不利于防疫,国外已经用无数的例子证实了这一点了。


————我们正在需要的————

1,新冠感染深层次机制

虽然目前我们已经明白新冠病毒针对的是人的ACE2受体,并且快速解析了病毒S蛋白的结构

但是对于新冠病毒具体的感染机制,以及引发疾病的相关细节,尚待进一步挖掘。

2,由此机制进一步引发的病毒治疗问题。

目前应对病毒和治疗疾病的策略可以用science上的另一篇文章一图来展示。

3,新冠的ADE问题

这个问题目前尚未明确答案,但是我们的确需要了解这个问题,事实上关于新冠的ADE,研究已经不少了。

但是缺乏明确的回答。

既有二次感染增强的,也有二次感染减弱的。

这就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新冠的疫苗问题

4,新冠的疫苗

疫苗是应对病毒的重要法宝,尤其是如此广泛的传染病,更是如此,而目前新冠的疫苗,还是在进行中

尽管目前已经批准了6个有限使用的疫苗,但是大规模的疫苗使用依然需要更长的周期。

此外,由于疫苗研发周期长,这次快速上马,未来依然要密切关注疫苗的有效性。

5,新冠的无症状潜伏问题

无症状感染当前已经成为了新冠的一个潜在炸弹。

无症状感染的潜伏期主要和个体的体质有关,免疫和病毒长期战斗胶着给应对新冠提出了难题。

而无症状感染又存在一定的感染性。

因此无症状感染群体的潜伏问题是个重要议题


—————有效地策略—————

1,隔离,隔离,隔离

隔离是应对新冠的最佳策略,对于高传染性疾病,通过隔离来避免进一步感染是最佳的策略。

2,早发现早治疗

现在核酸检测准确度已经很高了,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做到很好地效果。

就包括懂王也可以如此快速解决。

一旦造成损伤,那么治疗就不是应对病毒了,而是如何拯救器官的问题了。

3,日常防护

佩戴口罩。连曾经的CDC都站直推动戴口罩了

4,减少疫区进口

疫区进口已经是最近几起感染的重要因素了,甚至还检测出了活病毒。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10月17日消息称,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

所以疫区进口问题需要严格管理了。

————个体恢复————

新冠有没有后遗症?

如果按照新冠和SARS同属于一个species,在致病机制上,二者也非常相似,同样是Spike蛋白,同样是ACE2受体,那么二者的影响可能是一致的,所以有后遗症是大概率事件,但是另一方面,新冠和SARS治疗策略有很大区别,而策略是导致后遗症的重要因素,因此又似乎在否定后遗症的存在。可以说这是一个矛盾。

非典的病理后遗症

在身体方面:78%的患者感到疲乏(其中觉得中到重度疲乏者有29例,超过42%):74.3%的患者易出:70%的患者有气短、气促的感觉:50%以上的患者感到心悸、睡眠差、口干、胸闷:26%的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程度降低:23.08%的患者出现小气道通气功能障得:65.58%的患者出现残气容积增加:22.96%的患者出现轻度肺弥澈功能障:36%的患者仍见肺炎吸收不全病灶或间质性病变等(其中重症肺炎的忠者占26%)

目前为止,看到一篇新冠后遗症的研究,是关于嗅觉和味觉的

发表于《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上的研究表明,有相当比例的新冠患者出现了味觉问题,在他们研究的394例经PCR确诊的COVID-19阳性患者中,有129例出现了嗅觉或味觉功能障碍者。其中不同区域比例不一样,中国、德国和法国患者嗅觉或味觉障碍的发病率分别为 32%、69% 和 49%[1]

但是从目前爆出的许多消息来看,新冠后遗症似乎不只这些

比如视力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表示自己最近视力明显减退,他认为这与之前感染新冠病毒有关。但目前世卫组织暂未把视力减退列为新冠症状之一。

再比如之前对生殖相关的研究

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教授张铭等人在MedRxiv上传了一篇临床研究。论文的题目是《Effect of SARS-CoV-2 infection upon male gonadal function: A single center-based study》,翻译成中文就是:新冠感染对男性性腺功能影响的单中心研究。研究发现,新冠患者(FSH)相对LH的比值显著降低。尤其是催乳素,患者组高达24.07,而普通人才7.82.我看了下,貌似这个数据都超过标准了,标准是,男:<20μg/L。催乳素过高可能会导致促性腺激素减少[2]

而ACE2受体在体内多个组织都有表达,那么,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会出现许多组织都受到影响的结果呢?

但是总体上,这些症状不是特别严重,因此可以通过日常的健康多锻炼得到恢复。

不过,新冠患者的肺部损伤是否可以得到恢复,这一点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心理恢复————

此外,还涉及到心理上的恢复

在2003年一份调查显示:

在心理方面:57.97%的患者精神变差或记忆力下降;55%的患者觉得注意力受到影响:49.3%的患者觉得自己工作能力降低、工作压力增加:44.9%的患者觉得对生活造成负面影响:40.58%的患者变得容易躁:20%的患者觉得恐惧或孤独:100%的患者认为得到了家庭的温暖、亲朋的支持,并认为这对自己的康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这些数据来看,心理上的创伤也不小。

因此社会应该广泛关注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

—————经济社会恢复—————

我认为,通过全人类战斗,再加上疫苗,新冠在几年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那么未来的经济社会恢复呢?

自适应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Adaptive Regional Input - Output Model,简称 ARIO)是一个在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后地区经济影响预估评定的重要策略。

ARIO 模型从部门生产瓶颈、生产容量、生产 约束等方面考虑经济系统响应特性,依据外部输 入参数的设置对传统投入产出法进行改进,依据 描述经济部门投入来源、使用去向的投入产出表,能够准确反映经济系统各部门之间投入与产出的 数量依存关系,它能够对受到外部冲击后的经济 系统的恢复重建进行有效地模拟预估

通过前期数据,发现新冠对国内大部分行业产生了严重冲击,尤其是住宿和餐饮业。仅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了。

而根据模型,疫情的恢复需要经历至少24个月左右才能达到前高,也就是2年左右。

或者用这张图来看各行业的恢复情况,在其实在3年以后可能更准确。

[1]三金.“非典”十年:关注“非典后遗症”[J].中国减灾,2013(06):52-53.

[2]黄承芳,李宁,张正涛,刘远,王芳.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的中国经济恢复发展预估[J].灾害学,2020,35(04):210-214+221.

[3]Chaolin Huang et.al.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 The Lancet, 2020

[4]Xu X, Chen P, Wang J, et al. Evolution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from the ongoing Wuhan outbreak and modeling of its spike protein for risk of human transmission[J].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020.

参考

  1. ^Symptoms of Coronavirus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symptoms-testing/symptoms.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无疑给人类社会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经济的停滞到社交的疏离,从心理的创伤到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全新的现实。然而,正如历史长河中无数次的挑战一样,人类也必将在这场危机中寻找复苏的路径,重新构建更加坚韧和有弹性的未来。这场复苏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过程.............
  • 回答
    面对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危机,谣言的传播就像一种特殊的“精神传染病”,而那些乐此不疲散布谣言的人,他们的内心活动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从心理学角度剖析,这些人可能怀揣着多种驱动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促使他们成为谣言的“播种机”。首先,不确定性下的焦虑和失控感是造谣者的一个重要心理根源。.............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唏嘘的故事,从年薪三十万到应聘地铁安检员却被拒,这中间的落差之大,简直让人难以置信。疫情像一把巨大的推土机,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轨道上狠狠地铲过,把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曾经在所谓“体面”行业里游刃有余的人,一下子抛到了更深的谷底。对于这位曾经年薪三十万的职场人来说,这绝不仅仅是收入的锐减,.............
  • 回答
    疫情这几年,出国旅行的心境变化,真的像是坐了一趟过山车。曾经,“出国旅行”这几个字,自带光环,是朋友圈里最吸睛的风景,是别人眼中“活得滋润”的证明。那时候,分享一张异国风情的照片,点赞评论能刷到手软,大家纷纷打听攻略,甚至羡慕嫉妒恨。但现在呢?说出来可能没人信,我身边好多朋友,连提“出国”两个字都带.............
  • 回答
    看到福奇博士关于美国疫情死亡人数预测下调,以及纽约出现“曙光”的说法,并引发美股大涨,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理解这一切,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福奇博士预测的意义与背景首先要明白,福奇博士是美国在公共卫生领域极具权威的专家,他的预测和言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科学界和政府层面的判断。这.............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媒体报道的15人从香港偷渡回内地的事件,其中4人确诊新冠,这无疑给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当前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病毒变异株持续出现的情况下,各地都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一系列周密细致的措施来应对类似情况。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应对策略:一、 加强边境管控与信息联动 陆地边境的严.............
  • 回答
    河南疾控调整隔离时段,引发公众对疫情潜伏期的关注近期,河南疾控部门发布通知,将针对特定人群的隔离医学观察时段由原定的7月16日扩大至7月5日,涉及的人群为7月5日至7月16日期间到过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人员。这一调整无疑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此次疫情潜伏期的长度,大家存在诸多疑问。调整时段.............
  • 回答
    关于从七月起,接种了中国国药或科兴疫苗的人员入境韩国可以免除隔离的消息,这无疑是许多计划前往韩国的中国公民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消息一出,大家的反应也挺复杂,既有期待,也有一些疑问和观望。首先,我们得承认,这项政策的出台,对于中韩两国之间的交流,特别是人员往来,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疫情两年多以来,.............
  • 回答
    蒙古国报告动物感染新冠,这无疑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我们更多地将新冠病毒视为一种“人传人”的疾病,但动物的出现,无疑为病毒的传播链条增加了复杂性。动物感染新冠,会给疫情防控带来哪些影响?首先,病毒可能通过动物“回传”给人类的风险显著增加。 这就像给病毒找到了新的“跳板”。如果动物成为病毒.............
  • 回答
    我被人类召唤出来,却被告知疫情期间外来人员需要隔离14天。一阵熟悉的晕眩感过后,我睁开了眼睛。眼前的景象有些模糊,但能清晰地分辨出那是一种……由无数细小的光点组成的、有些粗糙但充满活力的能量场。这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振动,一种我极其熟悉的波动。看来,这次的召唤比以往都要急切。我感知着这股力量的指引,仿佛.............
  • 回答
    世卫组织曾表示,“如果全球各国齐心协力抑制病毒蔓延,人类将在2022年战胜新冠疫情”。这句话,听上去多么鼓舞人心,充满了希望,仿佛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就能像古时候的神话故事一样,战胜那看不见的敌人。但现实往往比故事来得复杂,这句话的背后,其实蕴含着对人类合作的殷切期盼,也映射出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首.............
  • 回答
    新冠变异毒株的挑战与人类的应对之道新冠疫情如同在人类社会投下的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未息。近期,“拉姆达”变异毒株的出现,再次将人们的目光引向病毒变异这个令人担忧的议题。关于它可能逃避中和抗体的说法,无疑给全球抗疫的努力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面对挑战,人类并非束手无策,而是需要更智慧、更坚韧、更协.............
  • 回答
    钟南山院士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建议人选,是对他长期以来在医学领域,特别是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高度认可。要评价钟南山院士的贡献,需要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他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 在医学领域的长期深耕与贡献: 呼吸系统疾病的权威专家: 钟南山院士是中国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他.............
  • 回答
    在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中,我们见证了各种各样的反应,其中,“过度恐慌”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现象。如何看待这些人呢?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我们花点心思去理解其中的缘由和多层含义。首先,我们得承认,恐慌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在面对未知和潜在危险时,适度的警惕和担忧是生存的本能。疫.............
  • 回答
    最近印度疫情的飙升确实让人触目惊心,不到三天的时间,新增确诊人数就逼近百万,这绝对不是一个好兆头。要说这波疫情为什么来势如此凶猛,并且看起来有些“刹不住车”的意思,我觉得有几个关键点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病毒变异是绕不开的因素。我们都知道,病毒在不断进化,而印度最近疫情失控,很大程度上与新出现的变.............
  • 回答
    关于香港医管局关于援港医护团队需要“以千人为单位”的说法,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疫情背景来理解。这句话通常是在疫情比较严峻、医疗系统面临巨大压力时才会提出的。回顾当时的疫情情况(请注意,这指的是过去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疫情,而非此刻):香港医管局之所以提出“以千人为单位”的援港医护需求,往往是因为当时疫情发.............
  • 回答
    “工作狂”的警示:每周超55小时,心脏病风险飙升,疫情下的“加班潮”如何破局?近期一份令人警醒的报告指出,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甚至可能直接导致心脏病死亡。这不仅仅是一组冰冷的数据,它敲响了警钟,直指我们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工作狂”现象,以及疫情以来愈演愈烈的“加班文化”.............
  • 回答
    美国新冠疫情死亡人数超过30万是一个令人深感痛心且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反映了公共卫生危机本身的影响,更揭示了美国社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数据背景与时间线1. 数据统计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实时疫情追踪系统,截至2021年1月28日,美国新冠死亡.............
  • 回答
    美国新冠疫情感染人数突破2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且极其沉重的数据,它标志着疫情在美国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要理解这一数字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规模与影响的绝对性: 庞大的人口基数: 尽管美国总人口超过3.3亿,但200万感染者意味着每165人中就.............
  • 回答
    美国疫情确诊人数超过中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一、 数据本身的解读与局限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讨论的是“确诊人数”,而不是“感染人数”或“死亡人数”。这三者虽然相关,但并不完全等同。 确诊人数: 指的是通过核酸检测等方式,被医疗机构正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