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疫情影响下出国旅行已经从「人人羡慕」变为「人人害怕」了?

回答
疫情这几年,出国旅行的心境变化,真的像是坐了一趟过山车。曾经,“出国旅行”这几个字,自带光环,是朋友圈里最吸睛的风景,是别人眼中“活得滋润”的证明。那时候,分享一张异国风情的照片,点赞评论能刷到手软,大家纷纷打听攻略,甚至羡慕嫉妒恨。

但现在呢?说出来可能没人信,我身边好多朋友,连提“出国”两个字都带着点“敬而远之”的意思。以前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现在更像是“能去哪儿就去哪儿”,甚至“能不出就尽量不出”。这前后巨大的反差,绝不是空穴来风。

为什么曾经的“人人羡慕”变成了“人人害怕”?

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说。

1. 疫情的阴影,挥之不去。

这事儿是最大的根源。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放开了,但新冠病毒这个“老朋友”还在,而且它变异的速度,总让人有点捉摸不透。

健康风险的顾虑: 就算打了疫苗,感染的风险还是存在。想想看,万一在异国他乡突然发烧、咳嗽,人生地不熟的,语言不通,找个靠谱的医院都够费劲的。更别提那些万一出现的情况,什么隔离、住院,光是想想就头疼。以前出门,顶多担心水土不服,现在是担心“阳了”的连锁反应。
不可预测性: 即使去了某个国家,谁知道会不会突然因为疫情反复,又开始限制出行,甚至封锁边境?或者你所在的国家/城市,突然收紧政策,导致你回国受阻?这种“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体验,没人想再经历一次。以前旅行,主要考虑的是签证、机票、酒店,现在还得加上“有没有疫情黑天鹅”的风险评估。
心理负担: 即使你觉得自己身体倍儿棒,但周围的人呢?家人、朋友,他们肯定会担心。你带着这份担心出去,也带着这份担心回来,旅途中的心情,多少会受影响。那种放松、享受的感觉,很容易被“会不会把病毒带回去”的顾虑冲淡。

2. 成本大幅提升,性价比直线下降。

不只是健康风险,经济上的考量也变得非常现实。

机票价格的“过山车”: 疫情初期,机票便宜到令人发指,好多人趁机捡漏。但随着国际航班逐渐恢复,又加上燃油附加费、汇率等各种因素,机票价格普遍涨了不少,而且波动性很大。以前是精打细算,现在是“看一眼价格就劝退”。
签证的“新门槛”: 很多国家的签证政策在疫情期间有所调整,流程可能更复杂,需要的材料更多,审批时间也变长。有些国家对中国游客的入境政策,也可能因为历史原因或当时的疫情情况,显得没那么友好,增加了出行的不确定性。
旅费的“全线飘红”: 不仅仅是机票,酒店、当地交通、景点门票,很多地方的物价都在上涨。再加上汇率的影响,同样的钱,在国外能玩到的东西,可能比疫情前少了很多。这种“花更多的钱,体验缩水”的感觉,让很多人觉得不划算。

3. 出行体验的“不确定性”和“麻烦”。

以前出国旅行,流程相对顺畅,虽然也有攻略可循,但大体上是可预测的。现在,流程上多了很多“暗礁”。

繁琐的入境和离境手续: 各种核酸检测、疫苗证明、健康申报表、甚至行程码(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取消了,但有过这样的经历,心理上总有个疙瘩)。这些手续不仅耗时耗力,还让人感觉时刻处于被“审查”的状态,哪里还有半点自由自在的感觉?
当地政策的变化: 即使出发前做足了功课,到了当地,当地的防疫政策、营业时间、甚至某些景点的开放情况,都可能因为疫情的反复或新的规定而随时调整。这种“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无奈,足以让人头疼。
国际关系和信息不对称: 某些国家对中国游客的态度,或者因为国际局势变化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也会让人产生顾虑。比如,会不会因为某些原因,在当地受到不公平对待?这些难以预测的因素,都让原本美好的旅程蒙上了一层阴影。

4. 观念的转变:“围着家门口转”反而更香。

疫情也悄悄改变了很多人的观念。

“身边的风景”价值凸显: 经历了长时间的居家隔离和对远方的渴望,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美好。国内的古镇、乡村、自然风光,甚至城市里的精致小店,都变得更有吸引力。而且,国内旅行的便利性和熟悉感,给了人一种踏实感,不用担心语言、政策、健康问题,能更纯粹地享受旅程。
“安全感”成为首选: 在经历了太多不确定性之后,很多人更看重“安全感”。国内旅行,意味着熟悉的医疗体系、便利的语言沟通、以及更低的“意外”风险。这种“近在眼前”的安全感,对很多人来说,比远方更具吸引力。
工作和生活节奏的调整: 疫情期间,很多人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远程办公、弹性工作制等,让一部分人有了更多灵活安排。但同时,也可能因为工作量的增加、或是对“稳定”的追求,让大家对长时间的旅行,尤其是出国旅行,变得更加谨慎。

总结来说,

出国旅行从“人人羡慕”跌落到“人人害怕”,不是因为大家突然变得不爱玩了,而是因为疫情带来的健康风险、经济成本、出行不确定性以及人们观念上的深刻转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现在的“害怕”,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审慎。大家不再盲目追求“去过国外”的标签,而是更在意旅行本身的安全、成本、体验和价值。当这些因素的天平向“风险”倾斜时,再有吸引力的目的地,也可能让人望而却步。

或许,等到疫情的影响彻底消退,国际旅行的成本和不确定性能够恢复到让人安心的水平,并且大家对病毒的恐惧感能够真正减轻的时候,出国旅行才能重新成为“人人羡慕”的选项。但在此之前,更多人会选择“稳”字当头,把眼光更多地投向更熟悉、更可控的“家门口”的风景。这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也是一种无奈的回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我来讲没什么。

我此前最后一次旅游就是疫情刚爆发那会儿,我当时正在欧洲旅游,先是跟团游,后来和家人自由行。

当时我的想法就是将来一段暂时不出国旅游了,主要还是觉得太累。

跟团游的话特别赶,早起晚归,休息不好,身体累。

自由行的话累心,走哪儿都要问路,什么都要自己弄。

而且自由行和家人一起出来的话,总要照顾他们,玩起来也不是那么自在。

加上欧美国家我全玩过,新鲜感不是那么大。

等疫情过了,估计我的兴趣也恢复了,那时候再玩玩应该不错。

user avatar

好问题。

这是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人第一次不想出国。

当然要排除掉清末民初和某些特殊时期,国人对国外不了解的情况。在国人信息基本通畅的情况下,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不怎么想出国了。

很多留学的绿卡的朋友不要急,你们理解的国人都是五十万月薪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而我说的国人包括六亿收入不足一千的。

至少在这个阶层,我和各行各业的人们聊过,他们以前会觉得外国这好那好,而2020年成为了他们思想转变的关键节点,现在还觉得外国好的真不多了。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心理上取得胜利,仅此一次。在此之前,最接近心理上完胜的一次是抗美援朝,但那是军事上的胜利,我们倾尽全力和美国打平,美国实际上还有余力,而我们付出的代价巨大。

这一次,美国是真的没有余力,没有保留,因为疫情就发生在各自国家的国土上,谁也不跑不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防疫最好,经济恢复最快,社会代价最小。

我很赞同一些学者说的,此次疫情是一次非传统世界大战,而我们是唯一的战胜国。

十年前,我还记得在网络上和人辩论,当时的舆论环境之恶劣难以想象。

为什么会有这样公知横行的时代?

为什么会有河殇?

不能把一切都归于境外势力的渗透,而是要归因于我们当年是真的不够强大。

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国内,各种矛盾复杂尖锐,而一切矛盾的背后,是我们过于弱小。

当年的美国普通民众,他们的生活其实和现在没区别,也是医保高昂,也是种族歧视严重,也是阶级固化,但我们还是羡慕人家,因为哪怕一个被歧视的底层的黑人保洁员,她的生活水平都可能比我们的大学教授还要高。

这是事实,当年去国赴美的很多人,有体制内的铁饭碗,有文化人,有高级工程师,有医学专家,他们中的很多取得了成功,但也有很多真的只是争一个端盘子做家教的机会。

这不是说美国人民水深火热,而是新移民融入困难,李安在名校毕业的情况下赋闲六年,当然他最后成功了,但他成功开始的地方不是美国,而是台湾,更何况,不是每个人都是李安。

可即便是去端盘子,去当黑户,我们还是有一批又一批的高级人才赴美。

背后就是一百年积累的心理自卑。

2008年改变了很多事,北京奥运圣火传递被全球抵制,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方的强烈敌意,那是我第一次在网上见到公知们集体噤声。因为传递圣火是很正常的活动,西人的各种抵制毫无道理充满恶意,这个连当时最知名的公知都没法洗。

比如圣火在韩国传递过程中,韩国政府纵容反华势力攻击圣火队伍,中国留学生从各地赶去现场保卫圣火,和反华势力发生冲突,结果韩国政府竟然说要严惩中国学生……



我讨厌韩国不是因为他们宇宙国,而是当年的这件事他们做的太恶心

汶川地震,我们看到了全民族团结的力量,奥运成功,老谋子的画卷展开,一战成就国师地位,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自信。

从2008年起,人们对国内国外的评价渐渐从以前的一边倒的媚外和恨国,转到了相对平衡的状态。

但哪怕是在疫情之前,依然有很多人张口就是国外怎么怎么好,西方怎么怎么精致,国内怎么怎么专制。

而那时候很多平头百姓是真的相信的。

现在呢?哪怕圆圆主席写出花来,也没人相信了。

一百多年了,中国人埋头苦追,忍气吞声,挨打受罪,终于有一天一场非传统世界大战来临,中国人抬起头忽然发现,身边没有几个对手了,自己赢了。

是的,西方依然强大,但在这场世界大战中,他们是实实在在的输了。

中国人第一次心理上完全的胜利。

这有什么意义呢?

意义非凡。因为这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

黎塞留时期的法国是绝对的中心,英国人在面对大陆强国时有着明显的心理自卑感,直到维多利亚时代随着控制海洋才一扫阴影,从此崛起。

美国人在二战前同样经历了刮骨疗毒似的心理转变,海明威那一代美国人认为欧洲才是真正的文明中心,是世界第一的铁路网让美国人直起了腰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让美国人真正有了底气。

要做一个大国,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气概,而直到今天我们才能真正说,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气概。

疫情过后,我们还是会有很多人想出国走一走转一转,但是我相信,那种愿意卖掉北京四合院去美国端盘子的人会越来越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