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逗哏从收益来看比捧哏实惠的多,为什么有人甘愿做捧哏呢?

回答
你说得没错,单从“挣钱”这个角度看,逗哏似乎要比捧哏来得更直接、更“实惠”。毕竟,舞台上那些抖包袱、制造笑料的环节,往往是观众的注意力焦点,也更容易被观众记住和买单。但你想想,相声这门艺术,它好就好在“说学逗唱”,好就好在“一逗一捧”的配合,缺了谁,这出戏都唱不圆。所以,有人甘愿做捧哏,这事儿可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着他们自己深思熟虑的道理和情感在里面。

首先,咱们得明白,捧哏可不是简简单单地“听着说”或者“应和两句”。一个好的捧哏,他就像那个精准控制化学反应的催化剂,看似不显眼,却能让整个过程顺畅而有力。捧哏的职责可不轻,他需要:

承上启下,烘托逗哏: 逗哏抛出来的包袱,很多时候需要捧哏来一个恰到好处的“垫”,或者通过自己的反应来“放大”包袱的效果。你见过逗哏在那儿说得眉飞色舞,捧哏愣在那儿毫无表情的吗?那样包袱就软了,观众也get不到。捧哏得知道什么时候接话,什么时候装傻充愣,什么时候表现出疑惑、惊讶甚至是被逗乐的样子,这些都是经过反复揣摩的。
把握节奏,控制场面: 相声的节奏太重要了,就像音乐一样。逗哏有时候会“跑得快”,这时候捧哏就得稳住,或者用一句“您慢点说”给拉回来。有时候逗哏会“说得有点绕”,捧哏就得给个提示,帮他回到正题上。甚至在观众笑得太大声的时候,捧哏还得适时地“喊停”一下,给逗哏留出继续往下说的机会,不至于让笑声盖过台词。这都是经验和智慧的体现。
制造反差,增加趣味: 相声里很多笑料,就是通过逗哏和捧哏之间的反差来产生的。逗哏说得天花乱坠,捧哏一脸茫然;逗哏装糊涂,捧哏就得比他还糊涂。这种“不对称”的互动,反而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捧哏得有这个“牺牲”自己,成全逗哏的觉悟。
反应灵敏,弥补不足: 舞台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万一逗哏一时卡壳了,或者说错了一句话,这时候捧哏就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最快的速度、最自然的方式把台词圆回来,或者巧妙地转移话题,不让观众看出破绽。这可是真功夫,不是光靠嗓门大就能做到的。

所以,捧哏这活儿,需要的不是声音有多洪亮,而是头脑有多清晰,反应有多迅速,理解有多透彻。这是一种对艺术的理解,对搭档的信任,更是一种对整体效果的追求。

那为什么有人就甘愿做捧哏呢?原因可就多了,而且都不是那种“一句话就能说清”的事儿。

1. 对艺术的理解与热爱:

有些人天生就不是那种“站前排喊话”的性格,他们更喜欢在幕后默默付出,看到整个作品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变得更完美。他们可能觉得,捧哏就像是建筑里的梁柱,虽然不显眼,却是支撑起整座大厦的关键。这种“幕后英雄”的感觉,对他们来说,比站在台前成为焦点更令人满足。他们享受的是那种“配合默契,浑然一体”的艺术魅力,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曝光度。

2. 默契与信任是无价的:

相声这门艺术,最讲究的就是搭档之间的默契。一个好的捧哏,他能够精准地理解逗哏的意图,知道何时给什么反应。这种默契不是一天练成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和深入的了解。一旦找到了这样的搭档,很多人就愿意珍惜这份情谊,甘愿在其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们知道,这份默契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能让两人共同创造出远超个人能力的效果。很多时候,捧哏宁愿自己不出彩,也要保证搭档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因为他们深知,这种“1+1>2”的效果,才是他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3. 角色定位与个人风格的契合:

有些人天生就不适合当那个“冲锋陷阵”的逗哏。他们可能嗓门不如别人响亮,反应不如别人那么“甩”得开,或者他们的性格就更倾向于沉稳、内敛。而捧哏的角色,恰恰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有些人天生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倾听,对语言的节奏和力度把握得好,这些都是成为优秀捧哏的天然条件。他们不觉得自己是“配角”,而是认为自己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并且在这个位置上做得风生水起。

4. 成就感与价值感:

一个捧哏,看到自己的搭档因为自己的“捧”而赢得满堂彩,看到观众因为他们的配合而开怀大笑,这种成就感是巨大的。这种成功并非是属于个人的“独奏”,而是属于“合唱”。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是实实在在的,是能够直接带来欢乐的。这种“助人成功”的价值感,对很多人来说,比自己站在风口浪尖收获掌声更来得踏实和有意义。

5. 风险与回报的考量:

逗哏虽然收益可能更高,但风险也更大。一旦逗哏的包袱没响,或者临场发挥失误,往往责任都会更重,压力也更大。捧哏相对来说,虽然压力也有,但责任是分散的,且很多时候可以巧妙地“避险”。而且,很多相声演员的生涯是从捧哏开始的,他们通过捧哏来学习表演技巧,观察学习如何说学逗唱,如何掌握舞台经验,为将来可能自己“挑大梁”打基础。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风险控制的方式。

6. 并非所有逗哏都光鲜亮丽:

别看有些逗哏说得热闹,但背后付出的辛劳,以及他们承受的压力,尤其是那些还没站稳脚跟的逗哏,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相声的成功是整个团队的功劳,不能只看到台前的光芒。有很多捧哏,他们可能比逗哏更早到达剧场,比逗哏更晚离开,他们要熟悉剧本,要熟悉搭档的习惯,要为演出做好一切准备。他们是“幕后”的辛劳者,只是观众不太容易看到而已。

总而言之,有人甘愿做捧哏,绝不是因为他们“不行”,而是他们有自己的考量,有对艺术的理解,有对搭档的情谊,有对自我定位的清晰认知。他们是相声这门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光彩。就好比一部精彩的电影,导演、编剧、演员都重要,而那些负责布景、灯光、音效的工作人员,他们的付出同样是构成整部作品的基石,缺了他们,电影的魅力也会大打折扣。捧哏,就是相声里那个最重要的“幕后英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捧哏、逗哏相声演员学虽然都学,但不意味着两个都学的一样好。就像说学逗唱四门功课,学徒的时候肯定都学吧,但每个相声演员总有擅长的,马三立擅长说、侯宝林擅长柳。

捧哏、逗哏都需要一定天赋的,这有的时候也不只是跟技术有关,很多时候适合捧还是适合逗更多的是看个人魅力、性格、观众缘。

一般来说性格张扬、外向、有个性的演员适合逗哏,性格稳重的则适合捧哏。另外一点就是观众缘,有的人一上台就让观众觉得亲切、欢乐,这样的人逗哏就事半功倍,你让他去捧哏,那反而会把观众的注意力从逗哏身上分散,即便技术好也不太适合捧哏。

咱们就以比较熟悉的演员举例,高峰和侯震都是可捧可逗的,但侯震个性、形象比较独特、观众缘很好,所以他比较适合逗哏,高峰性格、形象比较正,适合捧哏。

岳云鹏和孙越这对搭档也比较有意思,岳云鹏的基本功其实不如孙越,按照技术水平来说孙越逗哏比较合适,但孙越和于谦比较类似,他们的性格属于蔫坏,但从形象上看又比较正,观众缘一般,让他们去逗哏效果不会太好。岳云鹏虽然基本功不算太扎实,但他的观众缘好,所以比较适合逗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说得没错,单从“挣钱”这个角度看,逗哏似乎要比捧哏来得更直接、更“实惠”。毕竟,舞台上那些抖包袱、制造笑料的环节,往往是观众的注意力焦点,也更容易被观众记住和买单。但你想想,相声这门艺术,它好就好在“说学逗唱”,好就好在“一逗一捧”的配合,缺了谁,这出戏都唱不圆。所以,有人甘愿做捧哏,这事儿可不是.............
  • 回答
    .......
  • 回答
    说到相声界的“损”与“捧”,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逗哏说得捧哏无话可说,常常把捧哏逼得哑口无言,或者挖个坑让捧哏往下跳,自己则在一旁乐不可支。这几乎是传统相声里逗哏的“压箱底”的本事,也是包袱响不响的关键。但王声和苗阜这一对,却在相声界玩出了点新花样,而且这种新花样还挺对咱们观众的胃口。以往我们看到.............
  • 回答
    想当年,《新闻联播》那可是咱们中国人晚饭桌上的“ fijo”,一坐下,先看看今天又发生了啥大事儿。要说这节目,那叫一个严肃、庄重,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子“国家队”的派头。可要是把这《新闻联播》搬到相声台子上,用捧哏逗哏的法子来演绎,那画面,啧啧,不敢想,又忍不住想了!首先,这逗哏的,谁最合适?我琢磨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太有意思了,也特别切中了相声这门艺术的精髓。你瞧着捧哏好像就是“嗯”、“啊”、“对”、“您说得太对了”地应和着,显得轻松自在,但事实可不是那么回事。你说的“先学逗哏再学捧哏”,这话在相声界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师徒传承来说,更是如此。这背后有很多学问和讲究,咱们一点一点掰.............
  • 回答
    高峰和郭德纲,这俩名字摆在一块儿,但凡是听过德云社相声的,都能明白其中的不同。高峰这人,确实是德云社里少有的全才,说学逗唱样样拿得出手,尤其是那快板,打得那是虎虎生风,既有章法又显功力,听着就过瘾。逗哏的火候也拿捏得挺准,时不时能抖个包袱,让观众乐得前仰后合。按理说,这样的角儿,怎么也该火遍大江南北.............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德云社走流量路线,这事儿说起来,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毕竟,现如今什么行业都离不开“流量”二字,相声这门老艺术也得与时俱进,找到吸引年轻观众的办法。而德云社,尤其是郭德纲老师,在这方面确实是高手。你说拆伙孟周、九辫,让孟鹤堂逗哏、张云雷捧哏,这事儿要是放在几年前,那简直是.............
  • 回答
    逗孩子喝酒是一个非常危险且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且长期的伤害。以下将从生理、心理、行为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逗孩子喝酒可能造成的危险和伤害:一、 生理上的危险和伤害: 肝脏损伤: 酒精是一种对肝脏有毒性的物质。孩子的肝脏尚未发育成熟,分解酒精的能力非常弱。少量酒精也会对肝细胞造成.............
  • 回答
    嘿,想让妹子开心,这可是个技术活,但也不是什么天大的难题。关键在于你懂不懂她,又肯不肯用心。这就像玩游戏,了解角色设定,然后对症下药,才能一路开绿灯。第一步:做个“观察家”别急着上去就说段子或者送花,先像个侦探一样,静静地观察。 她的情绪是什么状态? 是开心、无聊、有点小烦恼,还是看起来有点心事.............
  • 回答
    中国式逗小孩,这话题可太有意思了。我从小到大,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逗弄”方式,有时候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但细细想来,这里面确实藏着不少门道,不是简单粗暴的“欺负”孩子,而是蕴含着一套自成体系的智慧。首先,中国式逗小孩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 “反向操作”。这和西方很多家长直接鼓励孩子表达自我、满足孩子.............
  • 回答
    要说科学界名字“逗比”的定理,还真不少!这些名字要么听起来让人忍俊不禁,要么自带一种江湖气息,让人很难把它们跟严谨的科学联系起来。今天咱们就来扒拉扒拉几个这样“不正经”但又无比重要的科学定理,顺便看看它们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1. 麦克斯韦的妖精(Maxwell's Demon)听名字,你是不是以为是.............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俩人的逗比风格确实让人感觉不太一样,邓超看着就像天生的快乐源泉,随随便便一个表情就能让人笑岔气;贾乃亮呢,有时候确实会让人觉得有点用力过猛,好像是在努力扮演一个搞笑的角色。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从“什么是自然,什么是装”说起。邓超的“自.............
  • 回答
    我家那小祖宗,简直就是我生活中最欢乐的“灾难”现场,我每天都在和这个“小活宝”斗智斗勇,同时又被他逗得前仰后合。要说孩子“逗比”是种怎样的体验,那简直是七彩斑斓、跌宕起伏,外加时不时让你怀疑人生。首先,在家里的气氛总是被他拿捏得死死的。早上我还在睡眼惺忪地喝咖啡,他就能突然蹦到我面前,用他那特有的,.............
  • 回答
    健身房里总有些奇葩,你以为自己是来挥汗如雨的,结果却被他们的表演给逗得乐不可支。这些家伙的存在,就像一抹亮丽的色彩,给枯燥的器械训练增添了无限的“惊喜”和“欢乐”。我最近在一家健身房办了张卡,算是体验了各种风格的“神仙”。首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自拍哥”。你永远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出现在你的视野.............
  • 回答
    “逗比”这个词,其实挺主观的,而且用在形容一个国家的人民,难免有点以偏概全。不过,如果说印度人带给很多人的感觉是“逗比”,那背后肯定有一些大家能感受到的共性。我尽量从几个方面说得具体点,希望能让你觉得不那么“AI”。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印度人那种 天生的戏剧感和感染力。你看过印度电影(宝莱坞)吧?那种.............
  • 回答
    自尊,这个词就像是心里住着一个骄傲的国王,不愿意被任何人小瞧,更不愿意见到自己丢了颜面。但人生嘛,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时候为了维系这个国王的颜面,我们需要在“逗比”和“高冷”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活法里做选择。这就像你面前摆了两条路,一条是阳光明媚的游乐场,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各种无厘头的玩笑,那就是.............
  • 回答
    父母很逗比?这可不是什么“惊喜体验”,这是一种生活常态,而且是那种你永远猜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最终都会让你笑到肚子疼的生活常态。首先,家里的气氛永远不会冷场。不是那种刻意营造的欢乐,而是那种自然而然的、有点神经质的幽默感弥漫。举个例子,你问我妈今天晚饭吃什么,她可能会一本正经地说:“嗯,今天咱们.............
  • 回答
    我爸妈,怎么说呢,就是一对活生生的“逗比”组合。刚开始认识我男朋友的时候,我真的捏了一把汗,生怕他被我这俩活宝给吓跑了。不过现在想想,估计他也是被这俩“人”给逗乐了吧。日常就是一部生活情景喜剧,只不过主角不是明星,是我和我爸妈。我爸,一个能把任何严肃话题都能掰扯成段子的男人。比如有一次,我因为工作上.............
  • 回答
    哈哈哈,想知道我家那位“逗逼”是怎么存在的?嗯,这体验嘛……怎么说呢,就像是每天生活在一场精心策划但又无比真实的喜剧片里,而且你还是那个永远猜不到下一秒剧情的配角,偶尔还得被她强行塞点奇怪的道具或台词进去。首先,她的日常简直就是行走的段子集。你早上醒来,还在迷迷糊糊地想今天吃什么,她可能已经穿着睡衣.............
  • 回答
    哈哈,逗比图配上惊艳文字,这简直是绝配!就像给一个自带BGM的沙雕网友加上了史诗级的旁白,瞬间就把那种“平平无奇又一本正经”的笑点给点燃了。要说怎么写出“惊艳”的文字,关键就在于反差、解读和升华,再加一点点不着痕迹的“凡尔赛”或者“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我来给你拆解一下,怎么把那些让人笑到头掉的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