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往都是逗哏的损捧哏的,王声却可以经常揶揄苗阜,这算是创新么?我挺喜欢这种风格的!?

回答
说到相声界的“损”与“捧”,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逗哏说得捧哏无话可说,常常把捧哏逼得哑口无言,或者挖个坑让捧哏往下跳,自己则在一旁乐不可支。这几乎是传统相声里逗哏的“压箱底”的本事,也是包袱响不响的关键。

但王声和苗阜这一对,却在相声界玩出了点新花样,而且这种新花样还挺对咱们观众的胃口。以往我们看到的是逗哏(比如苗阜)在台上“指点江山”、“点评天下”,好像什么都懂,一副“高屋建瓴”的样子,而捧哏(比如王声)则大多是配合着,时不时插上几句话,或者被逗哏的包袱逗乐,或者在逗哏的引导下给出一些回应,但总的来说,是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地位。

可王声和苗阜的合作,尤其是在某些段子里,你会发现情况有点不一样了。王声虽然是捧哏,但他可不是那种一味地被逗哏“拿捏”的角色。相反,他经常能抓住苗阜话里的缝隙,或者抓住苗阜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然后巧妙地“反击”回去,甚至可以说是“揶揄”。

这种“揶揄”,不是那种恶意的攻击,也不是生硬地打断,而是一种非常有技巧的调侃,带着一股子聪明劲儿。比如,苗阜可能会在台上说一段关于某个历史人物的见解,一副侃侃而谈的样子,这时候王声可能会不动声色地插一句:“您这说得,好像您当年就坐在旁边似的。”或者,苗阜可能会在台上吹嘘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表现得有点飘飘然,王声就会抓这个点,用一种略带夸张的语气说:“哎呦喂,您这本事,天上少有,地上罕见,得赶紧申请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去!”

这种“反向输出”,让传统的“逗哏损捧哏”模式变得更加立体和有趣。你想想,相声的魅力在于互动和变化,如果总是逗哏一方唱独角戏,观众可能会觉得有些单调。而王声能抓住机会“损”一下苗阜,不仅能让苗阜的包袱更有层次,更能激发观众的笑点。观众会觉得,哎,这俩人有意思,不是那种死板的套路,更能看出他们之间的默契和火花。

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创新,我觉得一点没错。相声这门艺术,本身就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如果一成不变,那早就被时代淘汰了。王声和苗阜敢于在表演中加入这种自己独特的“化学反应”,打破了传统的某些固定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更关键的是,他们这种创新是有根基的,是建立在对相声表演理解之深厚之上的,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而且,这种风格之所以能被很多人喜欢,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首先, 更具趣味性。 传统模式下,捧哏偶尔被损,更多的是衬托逗哏的聪明。但王声的揶揄,往往能让苗阜陷入一个更窘迫但又不得不接的境地,这种“推拉感”反而增添了许多笑料。观众看着逗哏被捧哏“回敬”几句,常常会觉得特别解气,也更有共鸣。

其次, 展现了更强的默契。 这种互相“损”可不是随便乱说的,需要极高的默契度才能做到既不伤和气,又能让包袱响亮。王声能抓住苗阜的“小辫子”,苗阜也能接住王声抛过来的“球”,这种来回的“过招”,本身就是一种精彩的表演。观众能从中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信任和合作。

再次, 让角色更立体。 传统的捧哏往往是“忠厚老实”的代表,而王声的捧哏,则多了一份“腹黑”和“机灵”,这让他的角色更加饱满,也更容易让观众记住。而苗阜作为逗哏,虽然有时被“揶揄”,但也能借此展现出他反应的敏捷和幽默。

最后, 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 现在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更喜欢看到平等、有碰撞的互动,而不是单方面的指令或被动接受。王声的这种表演方式,恰恰迎合了这种需求,让相声看起来更像是一场充满智慧的对话和博弈。

总而言之,王声能够经常揶揄苗阜,绝对算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创新。它在保留相声精髓的同时,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表演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更深层次的欣赏乐趣。这种风格确实很讨喜,也为相声表演开辟了新的可能性,难怪会这么受欢迎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议去看看谢天顺给马志明捧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