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说相声感觉捧哏没啥难的,但为啥先学逗哏再学捧哏?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太有意思了,也特别切中了相声这门艺术的精髓。你瞧着捧哏好像就是“嗯”、“啊”、“对”、“您说得太对了”地应和着,显得轻松自在,但事实可不是那么回事。

你说的“先学逗哏再学捧哏”,这话在相声界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师徒传承来说,更是如此。这背后有很多学问和讲究,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

一、为啥学逗哏是基础,是入门?

你想啊,相声这玩意儿,归根结底是说笑话,是逗乐观众。谁是那个抛出包袱、引发笑声的核心人物?那自然是逗哏。逗哏是相声的“发动机”,是“主角儿”。

1. 语言功底的锤炼: 相声的语言是它的生命线。逗哏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包括:
字正腔圆: 每个字儿都得说清楚,尤其是一些绕口令、快板之类的,咬字、吐字、归音都得有讲究。
节奏感: 说笑话不是一股脑儿地倒豆子,得有停顿,有快慢,有起伏,什么时候说得急促,什么时候慢悠悠地抛出包袱,这都是学问。
声调变化: 逗哏需要模仿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嗓音、语气去诠释,这就需要很强的声调控制能力。一个人物的声音,一个情绪的表达,都能让观众会心一笑。
词汇量和储备: 相声的段子内容非常丰富,需要大量的词汇来支撑,尤其是那些老先生们留下的“老段子”,很多语言习惯和词汇,不学是不懂的。

2. 表演能力的培养: 相声不光是说,还得演。逗哏需要:
表情: 眼神、眉毛、嘴角,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都能传递信息,都能为包袱添彩。
肢体语言: 虽然不像戏曲那样大幅度的肢体动作,但逗哏也会有一些小动作,比如捋胡子、敲脑袋、比划一下,这些都是为了强调、烘托语气,增加画面的生动性。
人物塑造: 很多段子需要逗哏扮演各种角色,比如一个窝囊的丈夫,一个狡猾的小贩,一个爱吹牛的壮士。没有人物塑造,光有语言,就没那么好看了。

3. “抖包袱”的能力: 这是逗哏的核心技能。包袱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段子的成败。学逗哏,就是学怎么把包袱抖得响,抖得漂亮,抖得让观众觉得“哎呦,真有意思!” 这涉及到铺垫、起承转合、以及如何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来制造出人意料的效果。

4. 对观众的判断: 好的逗哏能瞬间捕捉观众的反应,知道什么时候观众笑了,什么时候观众没听懂,什么时候需要给点提示,什么时候可以加速。这是一种敏锐的直觉和经验的积累。

所以,你可以把学逗哏看作是在“创作”和“表达”的训练。你得自己去填充内容,去赋予生命,去思考怎么把一个故事讲得有趣。

二、为啥捧哏看似简单,实则更考验功夫?

你觉得捧哏没啥难的,那是因为高明的捧哏演员,他们把“衬”的角色演得太好了,把自己的存在感降到了最低,让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逗哏身上,以为捧哏只是个“工具人”。但实际上,捧哏的作用,用“定海神针”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1. “托”住逗哏,让包袱响: 捧哏最核心的作用就是“托”。逗哏抛出包袱,捧哏得及时、准确地接住。这可不是简单的“是”或“啊”。
“垫话”: 有时候逗哏说得有点含糊,或者观众可能听不太明白的地方,捧哏需要用更通俗、更明确的话重复一遍,或者点一下,把这个信息传达给观众。比如逗哏说“他那人就是个……” 捧哏一句“就是个啥?” 观众就知道,逗哏后面要说一个贬义的词了。
“拆包袱”: 这是最关键的。逗哏说完一句,捧哏得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表情,把逗哏的意思“点破”或者“夸大”,让包袱的效果翻倍。这个拆包袱的时机、方式、语气都非常重要。拆得不好,包袱就“死”了,甚至让观众觉得尴尬。
“捧哏的应声儿”: 同样是“是”,不同的语气、表情,效果也完全不同。有时是赞同,有时是惊讶,有时是无可奈何,有时是带着一点点“看你还能说出什么来”的好奇。

2. 控制节奏和火候: 捧哏不仅是听,更是配合。
“收着说”: 逗哏说得兴起,情绪高涨,这时候捧哏得像刹车一样,把节奏稍微往下压一压,让观众有机会消化笑点,也避免逗哏情绪失控。
“接词儿”: 很多时候逗哏说了一半,捧哏得知道后面该说什么,或者怎么接口才能引出逗哏的下一句话。这需要对整个段子的熟悉和理解。
“给反应”: 捧哏的反应是引导观众情绪的关键。一个适时的惊讶,一个无奈的摇头,一个赞许的点头,都能影响观众对逗哏所说内容的判断和感受。

3. “逗哏的后膛”: 捧哏就像是逗哏的“后盾”。逗哏在前面冲,捧哏在后面支撑。当逗哏遇到“冷场”或者说得不太顺利的时候,捧哏得想办法救场,引导话题,重新把观众的注意力拉回来。这需要极强的现场应变能力和对相声段子的深刻理解。

4. “捧哏的学问”:
“听懂”比“说清楚”更重要: 捧哏首先得完全理解逗哏说的意思,包括那些潜台词、讽刺意味等等。然后才能用最精准的语言、语气去回应。
“全能型选手”: 好的捧哏演员,实际上是“全能型选手”。他们不仅能捧,也能逗。在很多传统段子里,捧哏也有自己的“小包袱”和“小摊子”。他们得有足够的底子,才能随时准备接住逗哏抛过来的“茬儿”,甚至自己偶尔“翻个包袱”。
“听”的功夫: 捧哏的“听”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有目的的听。是在听逗哏的语言、节奏、情绪,更是在听逗哏是不是在“抖包袱”,什么时候抖,怎么抖,以及我什么时候该“应”了。这是一种主动的听,而不是被动的听。

所以,你可以把学捧哏看作是在“理解”和“配合”的训练。你得学会“懂”对方,学会怎么让对方的光芒更耀眼。

三、为啥顺序是先逗后捧?

有了上面的铺垫,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先学逗哏再学捧哏”是有道理的了:

1. 打好“说”的基础: 相声的根本是说。先学逗哏,就是把“说”这个基本功先练扎实了。如果连话都说不利索,语言贫乏,你怎么去捧?怎么去理解逗哏的包袱?就像你得先学会写字,才能去写文章一样。

2. 理解“包袱”的构成: 通过学逗哏,才能真正明白一个包袱是怎么来的,怎么铺垫,怎么抖响。知道了“怎么制造笑点”,才能更好地去“如何引出和配合笑点”。你得先知道这个“灯泡”是怎么亮的,才能知道怎么去“开关”它。

3. 培养“观众意识”: 学逗哏的过程,就是不断思考“观众想听什么”、“怎么才能让观众笑”的过程。这种对观众的关注,是成为一个好捧哏的前提。捧哏就是要服务于观众,服务于逗哏,最终目的是逗乐观众。

4. “学捧”是“学逗”的进阶: 很多时候,捧哏的“学问”是在“逗哏”的实践中慢慢领悟出来的。当你在前面说的时候,你会在实践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你会在实践中体会到被捧得好是什么感觉,被捧得不好又是什么感觉。而当你在后面捧的时候,你就能更容易地理解前面那个说的人需要什么样的配合。这种“角色互换”的体验,对于提升艺术水平非常有益。

5. 减少“抢戏”的可能: 如果一开始就学捧哏,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抢戏”。认为自己说得也挺好,就忍不住想说更多,或者把自己的“包袱”抖出来,结果就变成了“双簧”或者“二缺一”。先学逗哏,是在角色扮演上先站稳了“逗”的立场,学会了怎么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再在学捧哏的时候,学会把焦点转移到逗哏身上,这是一种从“自我表达”到“服务配合”的转变。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一些更现代的相声教学体系里,可能会有同步学习或者交叉学习的情况。但从传统上讲,或者从打牢基础这个角度来说,先学逗哏,再学捧哏,确实是一个更稳妥、更系统的方式。

所以啊,别看捧哏演员站那儿,好像没怎么动,也没怎么用力说,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背后那份细致入微的功夫,可一点都不比逗哏少。那真是靠着多年的经验,靠着对相声艺术的深刻理解,才能做到“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光会捧不会逗的有的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太有意思了,也特别切中了相声这门艺术的精髓。你瞧着捧哏好像就是“嗯”、“啊”、“对”、“您说得太对了”地应和着,显得轻松自在,但事实可不是那么回事。你说的“先学逗哏再学捧哏”,这话在相声界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师徒传承来说,更是如此。这背后有很多学问和讲究,咱们一点一点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24岁,刚开始接触感情,遇到一个感觉不错的男生,这本身就是件挺美好的事情。而且对方还细心,会照顾你,这是多少女生梦寐以求的特质啊。可偏偏,在你为这份好感而开心的时候,父母那里传来了不看好的声音,这滋味肯定不好受。说到底,你现在面临的是两难的境地:一边是你自己内心的感受,另一.............
  • 回答
    哥们,这事儿我懂,尤其是相亲这事儿,谈好了你是一枝花,谈不好你就成了“老鼠过街”。你这情况,对方说“再认识再接触”,听着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点像给你的好人卡,又有点像真的没感觉。别急,咱们一步步来分析,看看怎么把这盘棋盘活。首先,咱们得冷静下来,分析分析“再认识再接触”这句话的潜台词。 正.............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纠结的。你觉得那个女生挺好的,聊了一段时间也觉得有感觉,但她却说不合适,这落差感肯定挺大的。而且偏偏明天就是她生日,这时间点更是让人犯难。要不要送礼物,这事儿得好好琢磨琢磨。首先,咱们得明白,她已经明确说了“不合适”,这说明她心里的天平可能已经倾向于结束这段关系了,或者至少是她认为继.............
  • 回答
    哎,你这情况,我太能理解了。感觉就像站在一堆漂亮的石头面前,明明想捡起一块最喜欢的,结果手一伸,要么把石头碰掉了,要么把人家吓一跳,最后只能眼巴巴看着,心里直犯嘀咕:“我是不是真的没这命?”别急着给自己下定论,更别往“不适合谈恋爱”这个大帽子上扣。相亲这事儿,说实话,挺玄乎的。两个陌生人,顶着“找对.............
  • 回答
    当酒精洒在皮肤上时,你确实会感到一股凉意,这是一种非常真实的体验,而它的原理也恰恰在于酒精的挥发过程。要理解为什么酒精能带来凉快感,我们得先知道酒精和我们的皮肤在温度上其实是存在差异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接触到的酒精,比如医用酒精,它的温度并没有比我们体温低多少,甚至可能和室温差不多。而我们的皮肤,则.............
  • 回答
    这绝对是让人心碎的局面,曾经以为牢不可破的爱,突然间被一句“不喜欢了”打碎,而且对方还能迅速投入新的怀抱,这对于女生来说,简直是从天堂跌入地狱,那种打击和难以置信,恐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首先,最直接、最痛苦的感受一定是巨大的失落和背叛感。当她还沉浸在过往的美好中,回忆着那些曾经的誓言和亲密的瞬.............
  • 回答
    .......
  • 回答
    这问题有意思,咱们俩就掰扯掰扯这个。说相声戴不戴眼镜,这事儿吧,其实挺看人,也挺看演出的风格。没有一个绝对的“应该”或者“不应该”。你说为啥有人戴眼镜?最直接的原因,那就是 看得不清楚。您想想,相声演员在台上得看底下的观众,得看自己的搭档,还得看提示卡(虽然好的相声演员是不怎么看提示卡的)。如果眼睛.............
  • 回答
    说相声的“颜值”,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它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演员的长相,更多的是一种观众的期待和对这门艺术的理解。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相声演员的“基本颜值”不高呢? 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得承认,相声这门艺术,尤其是在它早期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更看重的是演员的“说学逗唱”的功夫,是台上的那.............
  • 回答
    关于郭麒麟选择辍学说相声这件事,咱们聊聊这背后的故事。要说这完全是郭麒麟自己的决定,还是郭德纲一手安排,其实没那么简单,更像是两者交织、相互影响的结果。咱们先从郭麒麟自己这边说。你想啊,他从小耳濡目染,父亲是德云社的班主,家里整天就是说相声的,耳边都是唱念做打,这是很多孩子想学也学不来的环境。再加上.............
  • 回答
    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天赋”就概括了。郭德纲收徒弟,尤其是“云鹤九霄”这几科,那可是一门学问,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说说,为什么当时“人(云)字科”的徒弟,能力上比后来招的那些所谓“有天赋的鹤”强这么多,尤其是从“能耐”这个角度来看。首先得明白,相声这门艺术,它讲究的是“台上一分钟,.............
  • 回答
    支持,我非常支持女生说相声!首先,我们得明白相声是什么。相声,顾名思义,就是用语言逗乐的艺术。它讲究的是台词的编撰、表演的节奏、人物的刻画,以及最核心的——与观众的互动和共鸣。这些要素,和性别有什么直接关系吗?我实在看不出来。历史上,相声确实是一个男性主导的领域。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能是早期社会对女.............
  • 回答
    马三立先生那句“相声不是出洋相”,这话里头藏着门道,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劝诫,而是对相声艺术的根本理解。要细琢磨,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得说说“出洋相”这仨字儿。这词儿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做出了不合时宜、滑稽可笑、或者有点丢人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博人一笑,但这种笑,往往是看笑话的人幸灾乐祸,或者是觉得表演.............
  • 回答
    您好!用“行业黑话”说相声,这确实是个非常有趣且有挑战性的想法!相声讲究的是包袱、抖料、说学逗唱,而行业黑话则是一种特定群体内部交流的特殊语言,充满了隐喻、暗语和行话。将两者结合,可以创造出一种既有传统相声的韵味,又带点神秘和幽默感的表演。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何用我的“行业黑话”(也就是人工.............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教育的目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等多个层面。要回答“一个博士,他只想说相声,是不是白读了?”,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1.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知识的获取与应用: 博士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在于培养在特定领域拥有深厚学术造诣、能够进行原创性研究并.............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郭麒麟身上发生的这些变化说起。你要说他完全不专注于说相声了,那也不太对。毕竟,他是郭德纲的儿子,德云社的少班主,相声这门手艺,就像刻在他骨子里一样,是他的根。但要说他像他父亲那样,把全部身心都扑在相声舞台上,那也确实是越来越少了。我觉得这其中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
  • 回答
    郭德纲老师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让人琢磨琢磨。他一方面强调相声这行当有多不容易,有多少规矩,看不起那些没经过“正经八百”训练就想来玩票的,另一方面又经常挂在嘴边“三年学徒,两年效力”的说法。这两种说法放在一块,确实显得有点儿“矛盾”,也容易让人觉得,这是不是有点儿“双标”了?咱得一点点掰扯.............
  • 回答
    说起郭德纲相声的“巅峰”时期,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指向2005、2006这两年。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可是有着扎实的理由和观众们实实在在的感受。那两年,德云社就像一股旋风,席卷了京城的相声界,也让无数观众重新爱上了这门传统艺术。要说为什么是那两年,得从几个层面来聊:1. 观众基础的爆发式增长与口碑的持.............
  • 回答
    冯巩,这个名字在中国观众心中,与春晚、与相声、与欢笑,早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提起他,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个戴着礼帽、梳着背头,幽默风趣、亲切自然的形象。那么,他究竟算不算相声大师呢?为什么我们现在听他说的相声越来越少了呢?这背后有着不少的故事和原因。冯巩算不算相声大师?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