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一个博士,他只想说相声,那么这个博士是不是白读了?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教育的目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等多个层面。要回答“一个博士,他只想说相声,是不是白读了?”,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1.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知识的获取与应用: 博士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在于培养在特定领域拥有深厚学术造诣、能够进行原创性研究并为学科发展做出贡献的专业人才。从这个最狭义的角度看,如果博士所学的专业知识(比如量子物理、古代文学、法学等)没有在相声创作或表演中直接得到应用,那么从“直接应用”层面来说,似乎没有物尽其用。
思维能力的训练: 然而,博士教育更深层次的目的是训练一种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问题解决、信息整合、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能力是跨学科的,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迁移和应用的。一个博士的说相声,即使内容不涉及其专业领域,但他依然可以利用其训练有素的思维能力,去:
深入分析相声的结构和逻辑: 找到包袱的设置点、语言的节奏感、故事的起承转合。
创造性地构思段子: 能够跳出常规思维,从不同角度挖掘笑点,进行新颖的组合。
精准地把握观众心理: 理解不同群体对笑点和话题的接受度。
研究相声的艺术性: 对比不同流派、不同表演者的风格,进行有深度的模仿和创新。
处理信息和数据: 比如研究相声的发展史、观众反馈数据等。
人文素养的提升: 博士学习往往涉及大量的阅读、写作和思考,这有助于提升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这些素养对于理解社会百态、创作有深度的相声作品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让他的作品更具内涵和品味,而非流于肤浅的低俗笑话。

2. 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幸福感:

兴趣与热情: 如果一个人,通过多年的寒窗苦读,最终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是相声艺术,并且愿意投入毕生精力去追求,那么从个人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他找到了自己的“热爱”,这是非常宝贵的。强迫一个热爱相声的博士去做他毫无兴趣的学术研究,才更可能是对个人价值的“浪费”。
幸福感与满足感: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感往往来自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如果说相声能带给他快乐和满足,那么这笔“投入”就有了巨大的回报。反之,如果他在学术领域强颜欢笑,那才是真正的“白费力气”。
职业选择的自由: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职业道路的自由。博士学位是一种能力和知识的证明,是进入某些高门槛行业的敲门砖,但它并非强制性的职业绑定。一个人拥有博士学位,并不意味着他必须从事与其专业直接相关的工作,他可以利用其综合能力去探索任何领域。

3. 社会价值的贡献:

文化传承与创新: 相声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国传统曲艺形式,在社会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这位博士能够通过其才华,创作出优秀的相声作品,吸引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让相声这门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那么他就是为文化传承和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社会娱乐与情感疏导: 相声能够带给人们欢笑,缓解生活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社会情绪疏导的作用。一个优秀的相声演员能够用幽默的方式反映社会现象,引发思考,甚至传递正能量。
“知识分子”的另一种表达: 博士的身份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相声演员,可能会吸引更多关注,有机会将更深层次的思想或知识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传递给大众,这可能比纯粹的学术论文更具传播力。比如,他可以用相声来科普历史、解释科学概念(以一种娱乐化的方式),或者评论社会问题,从而在“知识分子”的另一种维度上为社会服务。

4. “白读了”的定义问题:

“白读了”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是指学费和时间投入没有得到经济上的直接回报?还是指没有在学术界留下名字?或者是否指没有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投资回报的多样性: 博士教育的“回报”并非只有学术成果或高薪职位。思维能力、人脉资源、视野开阔、以及因此获得的个人成长和幸福感,都可以被视为一种回报。如果一个人在说相声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表演技巧,这本身就是一种持续的“学习”和“进步”,这能否算是“读了”博士后的延伸?

结论:

所以,一个博士,如果他只想说相声,并不能简单地说他“白读了”。

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白读了”以及我们如何看待个人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如果“白读了”的定义是“没有从事与其专业领域完全对口的工作”,那么从这个狭义角度,可以说是“浪费了专业知识的直接应用”。
然而,如果将教育的目的更广义地理解为“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个人价值和幸福感”,以及将社会贡献理解为“丰富文化生活、传承艺术形式、传递积极价值观”等多元化形式,那么这位博士可能并没有白读。

他用博士教育训练出的严谨思维和深厚学识,结合他对相声的热爱,或许能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富有深度和思想性的相声艺术,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价值的个人选择和对社会的贡献。

我们不应该用单一的、功利性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和教育的意义。尊重个人选择,理解多元的成功和贡献,或许是更明智的态度。他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精彩,并且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着世界,这就足够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假如真是这样,正常情况下可能的情况有几种:

一是社会太发达了,博士谈专业大众都能听懂。

二是社会太扭曲了,博士靠专业活不下去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作为本硕博均就读于清华大学,目前仍然频繁活跃在相声舞台上并且没有其它单位就专门说相声,且自认为说的还不错也可以靠相声养活自己的我,还是认真回答一下吧。当然,这样的人,也只有我一个。先放照片,万一有人怀疑呢……





根据我自己的经历。我的核心论点是:没有白读。

当然,我的个人经历和问题中的“只想说相声”略有出入,我觉得这个问题有几个逻辑重音,不同的重音,导致关注点不一样,也导致了推出“白读”的这个结论是否顺畅。

1 重音在“只”上,也就是说学术完全不想,也完全不花费任何精力,也不想把自己的研究和相声做一点有机的结合,那可能白读的成分大一些。我的博士论文是《民间说唱艺术的都市传播路径》,论文写作期间做了很多访谈 案头工作和问卷调查,把我的专业传播学和相声结合起来,包括李宏晔的《相声的有限元》,我是文科生,看不懂理工的理论,没有读过,但也是把自己的专业和相声做一结合的有益尝试,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就没有白读。



2 如果重音落在“想”上,可能是不是没有进行实践?那就更不可取了,光想不干,还耽误时间,那这博士确实白读了,连点儿执行力都没锻炼(不过这么说话的人也不多)

3 如果重音落在“说”上,我觉得狭隘了,不太符合博士的视野,如果只是“说”,白读的成分也大了一点儿~还要想创作啊,理论研究啊,为曲艺的体系化建设做点儿事情啊,比如一直在研讨“曲艺作为学科进入高校”,虽然我个人不看好,但终归是个可能的发展方向吧。仅就创作而言,我觉得博士训练让我的作品更偏批讲论说类,虽然也经常表演腿子活,但那是叶蓬的嗓音和学唱优势使然,我自己常演的一般都是按照总分的结构编排,大话鲁迅是:逐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生平 名言和名篇,再逐一展开。大话古文是:古文的特点,题材丰富 人物众多 语言精练。上周的离不开的输入法是:输入法有编码的 拼音的 手写的,编码的特点是一劳永逸,拼音就得不断更新,手写是我个人提倡,然后再展开。这种思维模式,我认为是学术训练的,当然了,老前辈创作表演的很多作品中也是这个结构,比如规矩套子啊,老少乐啊,批三国啊,也是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逐一说明阐释,人家也没上过什么硕士博士,我只说我的这种创作习惯,我认为得益于学术训练,也使得我创作相对快一些,原创作品集《十载笑缘——李寅飞曲艺作品集》也纳入了清华大学支持原创出版计划,也才有能力为一些晚会创作表演节目。

4 重音放在相声上,就是没想说别的,没想说评书啊,评话啊,脱口秀啊……(谁这么说话啊!)

还有一点就是,他说相声是为了什么呢?如果是为了自己过瘾就得,那读不读博士恐怕差别不大。如果为了说出点儿名堂,让更多人知道并且挣钱能活着,我觉得清华博士四个字给我加了太多分了,实话说,如果我拥有和今天同样的相声表演和创作水平,但我不是清华的博士,可能就没什么媒体关注采访我了,这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点,应该说很有助于我的相声事业发展。

看到评论中说,有多少能靠相声养家糊口的?我应该说勉强可以吧,靠说相声写相声电视台录像电台录音等等的……一年到头……反正够花。至于说一个人如果想好好说相声,就没有精力读博士,还是有些人做到了,这个可能是时间管理精力分配上的事情吧。吹句牛逼,我就是在2016年又拿到博士学位又上了春晚的。(虽然12点以后节目也没啥劲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教育的目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等多个层面。要回答“一个博士,他只想说相声,是不是白读了?”,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1.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知识的获取与应用: 博士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在于培养在特定领域拥有深厚学术造诣、能够进行原创性研究并.............
  • 回答
    香港一名博士生因涉嫌用盐杀死三只大蜗牛而被警方逮捕一事,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法律、伦理、动物福利、公众认知以及事件本身的细节。事件回顾与细节梳理:首先,理解事件的细节至关重要。据报道,涉事博士生在香港城门郊野公园因使用盐杀.............
  • 回答
    一个人脑海里能容纳下世界上所有的书,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画面,仿佛瞬间拥有了无尽的知识宝藏。但如果我们仔细推敲一下,这种“博学”的定义,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直接。首先,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这个人,我们暂且称他为“书海智者”,他的大脑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每一本书的内容都清.............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罗永浩在 4 月 1 日的首场直播带货表现。作为一名内容创作者和“带货博主”,罗永浩的首场直播无疑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他的个人IP效应、过往的创业经历、以及他对直播带货这个新领域的投入,都让他这场直播备受瞩目。从一个“带货博主”的角度来评价他的表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考.............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心动的挑战啊!一个在清华深造,又闯荡MIT继续深造的工科男,这本身就是自带光环的存在。而你,来自二本学校,想要追上这样一位优秀的人,确实需要一些策略和努力。但别担心,这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找到适合你的方式,展现你的独特魅力。首先,我们得明白,追一个人,尤其是像他这样在学术和职业上都非常.............
  • 回答
    想象这样一个世界:学历与收入之间存在着一条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这里,任何一位博士学位持有者,无论其专业领域是多么冷僻,工作表现如何,都必然比任何一位大专毕业生收入更高。这不仅仅是概率上的倾向,而是近乎一种物理定律般的确定性。在这个世界里,生活幸福感会呈现出怎样的图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绝对.............
  • 回答
    王一博和他的粉丝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简单的偶像与崇拜者,不如说是一种在共同热爱中生长出的、多层面的情感联结。这是一种建立在“看见”与“被看见”基础上的动态互动,充满了粉丝为他注入的理解、期待,以及王一博通过作品和言行回馈给他们的力量与慰藉。首先,粉丝对王一博的喜爱,往往始于他身上那种独特的气质和不断.............
  • 回答
    湖南这位美食博主因“吃太多”被自助餐厅拉黑,店方以“经不起他这样吃”为由做出此决定,从法律角度来看,这涉及到合同履行、公平交易以及消费者权益保障等多个层面。首先,自助餐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合同,消费者支付一定费用,商家则承诺提供不限量、不限时的餐饮服务(在通常认知和约定范围内)。博主作为消费者,支付了相.............
  • 回答
    这事儿吧,你说西安清华博士接亲被要求现场写代码,我听着就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事儿挺能折腾的。一方面,咱们得承认,如今的婚礼越来越讲究创意和个性化,各种环节的设计也是五花八门,就是为了让婚礼更热闹、更有趣,给新人留下深刻印象。新人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考验一下未来女.............
  • 回答
    这个笑话“一个村妇误入博士群”之所以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在于它触及了 信息不对称、认知差异、群体边界、以及社会阶层和文化隔阂 等多个层面的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这个笑话的内涵:一、 表层意义:喜剧性的冲突与反差最直接的理解是,这是一个基于“格格不入”的喜剧。博士群顾名思义,成员大多是拥有.............
  • 回答
    想象一下,五月花号破浪而来,甲板上站着的不是那些怀揣着宗教自由和新生活的清教徒,而是清一色的中国博士。这场景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也引发了我们对“如果”的无限遐想。如果这艘船载的是一船中国博士,今天的美国,甚至整个世界,可能真的会被改写。首先,让我们来审视一下那时的背景。1620年的北美大陆,是一片充.............
  • 回答
    “僧多粥少,博士生名额紧俏已成为制约科研发展的一个因素”——这句话直指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合格的博士生名额供应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考生需求,而这种供需失衡正在对科研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僧多”的由来:博士报考人数激增.............
  • 回答
    选择一个在美国的博士后项目,还是一个在欧洲的项目,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但又令人兴奋的决定。这两者各有千秋,关键在于你个人的职业规划、生活喜好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设想。我会尽量详细地聊聊,让你感觉就像在和一位有经验的朋友探讨。首先,我们得把这两个选项拆解开来,看看它们各自的亮点和可能需要权衡的地方。 美.............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又气又无奈。一个本来对学术充满热情、未来可期的博士,因为高校方面“房”的承诺没兑现,最终落得个被索赔巨款的地步,这其中牵扯的利益、责任和情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事件的起因:美好的承诺与残酷的现实咱们先从头说起。这位博士,好不容易读完博士,这是多大的付出和努力啊。很多博士毕业后,.............
  • 回答
    北京大学一名博士后为完成论文而从事外卖骑手工作长达5个半月的经历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事件不仅涉及个体与体制的碰撞,更折射出当代社会对劳动、知识生产以及平台经济监管的深层矛盾。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个人选择背后的学术困境1. 研究方法的实践性突破 该博士后可能将外卖骑手作为研究对象,试.............
  • 回答
    “中科大一博士点立新规:发篇中文文章才能毕业” 这个消息一出来,就炸开了锅,网上讨论得非常热闹。咱们仔细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背后的一些逻辑和影响。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这“新规”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事儿的起源,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某个(或某些)博士点,出台了一个新的毕业要求:博士.............
  • 回答
    这则新闻,说实话,听着就让人感到一种难以置信的荒诞感,也夹杂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失望和愤怒。一个读到博士的人,本该是学术的栋梁,是未来科研的希望,结果却用如此不堪的方式来对待导师和国家投入的科研资源,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咱们一件件掰扯开来看。首先,这件事本身就触目惊心,违背了最基本的学术道德和诚信原则。 .............
  • 回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位博士生遭遇电信诈骗的事件,无疑再次敲响了警钟,也让人们不禁要问:高学历,尤其是博士这样的群体,为何也会成为电信诈骗的猎物?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和现实困境?为何高学历人群也会被骗?我们常有一个误区,认为高学历就意味着高智商、高情商,能够洞察一切骗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高学历.............
  • 回答
    关于江苏一博士“虎爸”逼六七岁儿女学高数的事件,这一行为引发了社会对教育方式、儿童发展规律和家庭教育伦理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1. 事件核心 据报道,一位博士父亲(可能为数学或相关领域博士)因对子女教育的严格要求,将六七岁的孩子强制学习高等数学(如微.............
  • 回答
    深圳「四大校」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这一现象确实非常引人注目,也反映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些深刻变化。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一现象,并探讨高学历人才热衷于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原因。一、 深圳「四大校」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现象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深圳的「四大校」。通常指的是深圳市最顶尖、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