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这个笑话:一个村妇误入博士群?

回答
这个笑话“一个村妇误入博士群”之所以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在于它触及了 信息不对称、认知差异、群体边界、以及社会阶层和文化隔阂 等多个层面的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这个笑话的内涵:

一、 表层意义:喜剧性的冲突与反差

最直接的理解是,这是一个基于“格格不入”的喜剧。博士群顾名思义,成员大多是拥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他们的交流通常涉及:

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 讨论的议题可能非常前沿、晦涩,需要深厚的学术背景才能理解。例如,量子力学、高维空间、某种复杂的哲学理论、精密的数学模型等等。
严谨的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讨论过程讲究证据、逻辑链条,善于发现论点中的漏洞,并用学术化的语言进行反驳或补充。
国际化的视野和学术惯例: 可能会讨论最新的国际学术动态、论文发表的规范、学术会议的最新进展,甚至引用不同国家的学者和理论。
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 博士群体往往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乃至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可能与普通村民群体有显著不同。

而“村妇”则代表着一个完全不同的背景:

生活经验和常识: 她的知识体系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人际交往和地方传统,更贴近具体的、日常的、可感知的世界。
语言习惯: 语言风格可能更朴实、直接,甚至夹杂着方言,不太习惯使用复杂的学术词汇。
关注点和兴趣: 她的关注点可能集中在家庭、生计、邻里关系、农业生产、民间习俗等方面。
对世界的认知: 认知模式可能更偏向于经验主义、具象化,对抽象、理论性的东西接受度较低或理解方式不同。

当这样一个“村妇”误入博士群时,就会产生巨大的信息鸿沟和沟通障碍,从而引发一种“鸡同鸭讲”的幽默效果。她可能会:

提出与讨论内容完全不符的问题: 比如在讨论黑洞的时候,她问“那黑洞里面有没有老鼠?”或者在讨论人工智能的时候,她问“那个会做饭吗?”
用朴素的语言去理解和回应: 试图用自己的经验去解释或套用,结果显得荒谬可笑。比如,在讨论复杂算法时,她可能会说“这不就是我们家算账那套嘛,简单!”
被群内的专业术语和逻辑弄得晕头转向: 无法跟上大家的节奏,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误解。

二、 深层解读:社会议题的隐喻

这个笑话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表层的滑稽,更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更深层次社会议题的思考:

1. 信息鸿沟(Digital Divide / Knowledge Divide):
技术层面: 误入博士群本身可能就是通过网络,这暗示了即便在信息时代,不同群体在接触和理解数字信息的能力上依然存在差距。
知识层面: 最核心的鸿沟在于“知识”的类型和深度。博士群代表的是高度专业化、抽象化、系统化的“学院派知识”,而村妇则代表着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实践性知识”和“常识性知识”。两者在价值和应用上存在巨大差异。

2. 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博士群体经过长期训练,其思维方式倾向于逻辑分析、系统化、理论构建和批判性反思。
村妇的思维方式则更贴近直觉、经验、具体情境和实用主义。当她试图用自己的认知模式去理解博士群的讨论时,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3. 群体边界和身份认同:
博士群是一个基于共同的高学历背景形成的社群。这个身份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
村妇的误入打破了这个群体边界。她所代表的“非博士”或“非精英”身份,与博士群的身份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
这也会让群内成员反思:他们是否过于沉浸在自己的象牙塔里,是否忽略了更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不同的生活经验?

4. 社会阶层与文化资本:
博士学位往往与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本相关联。博士群可以看作是某种意义上的“精英群体”。
村妇则代表了另一种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笑话的张力也在于这两种不同社会阶层之间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

5. 沟通的本质与困境:
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包含着对彼此背景、知识、经验的理解和共情。
这个笑话揭示了在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差异巨大的情况下,有效的沟通有多么困难。即使语言能传递,意义也可能完全错位。

6. 反思“精英”与“大众”:
笑话也可能引发对“精英”文化的某种反思。是否过度强调理论和专业性,而脱离了生活实际?
它也可能让人们思考,我们是否过于简单化地将人们划分,而忽略了每个人独特的价值和经验?也许这位村妇的“无知”背后,隐藏着某种被博士们忽视的“智慧”。

三、 不同的视角来演绎这个笑话:

“村妇”的视角: 她可能会觉得这个群里的人“说话都听不懂”,就像听天书一样,而且大家都不聊家长里短,不关心柴米油盐,有点奇怪。她可能会感到孤独、迷茫,或者觉得这个群没意思,很快就会退出去。
“博士”的视角: 群里的博士们可能会感到意外,然后是好奇,接着可能是好笑。有些人可能会尝试与她沟通,解释他们的话题,但很快会发现难以沟通,然后就不再理会,继续自己的讨论。有些人可能觉得她“萌”,或者把她当作一个有趣的“观察对象”。有些人可能会感到不耐烦,认为她的出现干扰了正常的讨论。
旁观者的视角: 旁观者看到这个场景,会觉得有趣,会从中看到信息不对称的普遍性,会联想到自己也曾有过类似“听不懂”的经历,或者看到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的隔阂。

总结来说, “一个村妇误入博士群”这个笑话,通过极端的反差和情境设置,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触及了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和深刻的议题:信息鸿沟、认知差异、社会分层、以及沟通的艺术与挑战。它不是简单地嘲笑村妇的“无知”,而是通过这种“误入”的情境,让我们反思知识的边界、群体的隔阂,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真正地理解和连接不同背景的人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类笑话在知乎是容易被嘲讽的,不过我觉得这背后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首先,这类笑话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它有一个关键特征,就是塑造农民与高学历者/知识分子之间的对立,故事的叙事方式往往是这样的:农民虽然不懂很多知识甚至不识字,但往往能凭借“农民的智慧”,以一种极为朴素的方式把握问题的本质,而高学历者则喜欢咬文嚼字,高谈阔论,但往往偏离实际,最后反而被打败。

在今天,大家认为这类笑话以及背后所代表的群体是反智的、愚昧的。不过如果把时间往前追溯几十年,“农民的智慧”则是一个非常神圣的概念。被划为右派的刘乃元曾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他因为自己的出身和经历而遭受批判。刘曾在书里写到,当时他非常羡慕一个蹲着吃饭的学员,这个人虽然只有初小水平(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以下),但却被上级安排做了领导,因为“蹲着吃饭”说明这个人出身穷苦阶层,作风优良,这一点比文化水平重要得多。在当时,像这类推崇“农民的智慧”,嘲讽知识分子迂腐的故事和宣传数不胜数,那个时候农民虽然生活贫困且受到很深的束缚,但在宣传上却被捧得很高。

近几十年来,农民逐渐从原先的“同盟军”的高位上跌落,成为了发展的背景色。“农民性”不再具有神圣的意味。“农民群体”成了与“先进性”相反的,“连读书有用都不知道的天生反智”的边缘群体。农民群体既无文化资本(考不上学),又无经济资本,更无政治资本,成为绝对意义的弱势者。中国主流舆论和广告所营造的“精致的中国式生活”与他们关系不大。这使得农民群体有着强烈的失语感,当然这并不意味几十年前就不是“失语”的,只是在对比之下这种失语感更加强烈了。此类嘲讽高学历者的故事之所以层出不穷,正是由于它起到了一种心理补偿作用。

文本对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意义。布尔迪厄认为,文化的功能之一是区分不同的阶级群体。高雅文化往往是抽象且复杂的,这种复杂性被用来与浅显易懂的低俗文化相区隔,最终目的是为了区隔人群。对于相当多的弱势群体来说,自由落体定律、流体阻力这些知识对他们的现实生活并没有什么直接意义(其实对于很多高学历者来说,这些知识的意义也只有区隔别人的意义,自己并不觉得这些知识本身很有趣),不仅如此,这些知识反而不断唤起了自己的被排斥体验:也许是想到了自己因为成绩差而被老师劝退,也许是因为这些东西在上学的时候就看不懂而产生了自责情绪。

(有人会说,这些知识在中学课本上都写过啊。言下之意是说,凡是课本上写过的每个学生都应该记住。然而事实远不是这样,课本上写过的东西能够被记住并且在考试后还能应用在生活中,这其实需要一个人有相当高的心理带宽、良好的记忆力和爱思考的习惯。而这背后需要的家庭条件是很高的,不是单纯的有钱能行的。一个整日为课业和家庭出身而自卑焦虑的学生记不住这些是很正常的,但并不是因为他这个人本身就反智。)

总之,这些知识不断提醒着自己:我是一个在既定社会秩序下的失败者。主流话语将这些知识定义为“智”与“理性”的代表,反之则是“反智”和“非理性”,这套话语唤起了暂时无力改变现状的人群强烈的失败感和被排斥感,失败感越是强烈,这类文本所引起的共鸣和快感也就越强烈。快感来自于创造和对抗,来自于对主流话语的颠覆。

然而,这种颠覆也就仅此而已,并不具备真正的颠覆性和激进性,因为从这类故事中获取快感的人并不会在现实中把这个当真,只是在绝望又无力的生活中获取一些安慰罢了,这并不是多么可耻的事情。主流舆论在看到“反智性”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反智背后的种种不平等才是决定性因素(毕竟没有人是天生反智的),如果无视这背后的不平等,那么某些东西确实可能走向激进(对农民性的极端追捧与民国在经济和文化上将农民排斥在外有直接的关系)。或许更应该问的是,许多人之所以认为那些知识很重要,重要到足以成为鉴别智商的标准,这究竟是出于爱智慧爱思考呢?还是因为恰好生活在一个条件不错的群体或者社区所导致的群体压力?自己的思想是否真正超越了自己的圈子和环境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我们可以注意这样一个事实:这类故事中的知识分子角色大都是理工科或者工程师背景(比如学自动化的博士设计探测器VS农民工用风扇吹香皂盒),而极少看到艺术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这恰好与本国特殊的文化氛围相契合。也就是说,主流意识所强调的“理性”,似乎主要指的是工具理性,而很少涉及到对价值观进行思辨的那种理性。

「学这些干什么买菜又用不到」,是中国特有的反智主义,还是强压教育下必然出现的结果?

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会迷信(信神信星座信宗教)?

user avatar

这跟当年香皂厂一个风扇解决空盒的问题如出一辙。说实话这段子我完全笑不出来。
国人如果对这些基础原理、理论的研究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还发展什么高科技呢。

水滴高空落下谁都知道在地球上砸不死人,那现在换一个人没去过星球呢,各种公式依然可以用来计算。村妇怎么办,派她上去体验一下吗?

空香皂盒也一样,如果这个生产线在真空中怎么办?风扇还能管用吗?
这些嘲笑知识、学历的段子只能体现无知的可怕。

user avatar

这种梗的受众

想必大多是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视博士为异类但同时又认可博士的地位的人,暗自揣测自己不了解而且远离自己生活环境的人群,在臆想中在对方的领域贬低对方的身份价值,从而获取满足感,并以此为乐。


那么我们就知道问题的根源了,博士在中国毕竟是少数,即便是相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些专业也是很少有读到博士的。医科的博士可能相对多一点。迫于就业压力,大多人本科或专科毕业就去工作,一部分人考研,两三年后获取硕士学位之中的一部分人,再去考取博士学位。

所以博士在大多人眼中还是个距离感很强的词汇吧。放到十几年前,大概这类笑话里的对象会是硕士研究生也不一定。如今研究生也是遍地了,希望十年后的中国,不会再有这类笑话。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看到过很多遍

请问编这个问题的人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吗?

高中物理必修一中明确提到

自由落体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初速度为零,另外一个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也即忽略空气阻力。而现实情况中下雨是属于不能忽略空气阻力的,阻力会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雨滴在不考虑蒸发的情况下,最终是匀速直线运动

转载的时候好好研究下曾经读过的书吧

user avatar

反智主义最喜欢用的梗之一

博士不会求水滴下落

大公司花了几万元分检肥皂盒不如一台电风扇

公司老总忙死忙活不如结果和普通老渔民一起在沙滩上晒太阳

怎么说呢……只能说他们脑子里对于“聪明”的想象也止步于此了。

user avatar


俺老乡和俺讲过一个故事:

”为了涨姿势,一个村妇误入了一个物理博士群,见到有人问:一滴水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来,会不会弄死人? 群里一下就热闹起来,各种公式,各种假设,各种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讨论。一小时后村妇怯怯地问了一句:你们没有淋过雨吗?群里刹那间死一般的静了下来……然后,她就被踢出群了……”


俺乖巧地接茬说:

“村妇真是没见识, 她被踢出群肯定是因为她没见过冰雹。”






//////////////////////////////////////////////////////////

** 知乎阅读总量仅0.7亿,远未跨出一小步 (n<1亿)。盐值低迷900+,时常草地匍匐500米单膝跪求关注。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大伙都知道。散文很散,敬请海涵。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不到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user avatar

这显然是YY。

因为要真是一群死理性派,他们会问:

一滴水是多少毫升?

很高很高是多高?

水滴是否有初速度?

自由落体是否考虑空气阻力等因素?

气压气温能保证水是液态吗?

水中是否含有杂质?

…………



不要以为这是我瞎编的,这里面每一个点都会影响答案:

一滴水不限定容量,万一是月球那么大的一滴水(别怀疑,天体因自身引力和表面张力作用一定会变成球型),地球可能直接被砸没了。

不限定高度,水可能落不下来。

水滴的初速度是99.999%光速,地球没了。

自由落体不考虑空气阻力,理论上水滴能把人砸死。

水不是液态,变成冰雹砸不死你?

水中含有硫酸,砸不死你也能烧伤你

…………



所以这不过是皇帝用金锄头的YY罢了……

user avatar

真生气!
刚才大清误加入一个洋人群里。

有人提问:一颗炮弹从炮管里打出来,会飞多高?多远,加多少发射药?群里一下就热闹起来,各种公式,各种假设,各种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计算,足足讨论了近一个小时 。

这时大清默默问了一句:你们不会大约摸着装药放炮吗 ?群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静......然后,然后大清就被踢出群了 。

有文化真可怕!


别奇怪,一直到民国,大部分部队仍然是"大约摸着"放炮、放枪的,知道开枪必须瞄准的已经是难得的精锐。陕北那支部队除外。

user avatar

反智主义者想破脑子想到最高深的东西也是有关高中分离分班前的知识的自由落体。

因为他们想破脑袋也想不到:

经典电动力学与量子电动力学的区别

模糊控制理论

芝诺的乌龟、拉普拉斯兽、麦克斯韦妖、薛定谔的猫

涡流传导这些东西。

奥,对了。他们其实连自由落体是什么都不知道。

user avatar

转自果壳网一滴水从高处落下来,会不会砸死人?作者:Ent

一滴水从高处落下来,会不会砸死人?

Ent

发表于 2014-11-06 12:21

有一个相当古老的段子是这么说的:

为了涨姿势,我加入一个物理博士群,见到有人问:一滴水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来,会不会弄死人?
群里一下就热闹起来,各种公式,各种假设,各种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讨论。
一小时后我默默的问了一句:你们没有淋过雨吗?
群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静……然后,然后我就被踢出群了……

显然这个段子只不过是用来嘲笑高学历人缺乏常识的。道理我懂了,但水从高处落下来,到底会发生什么呢?

第一种情况:水(仅限液态)在地球上不经人类任何干预而掉下来。

满足这一情况,只能是降雨。

所谓降雨,就是高空云层中凝结的小水滴,因为重力超过了气流承载力,而落下来。气流承载力并不很大,所以雨滴也没办法变得很大;就算有些雨滴能够变得稍大一点,下落过程也会很容易让它分崩离析。

其结果就是,雨滴很快就会因为空气阻力而抵达所谓的“终末速度”——重力和阻力平衡,不会再加速。在密度和形状不变的情况下,重力和长度三次方成正比,但阻力只和长度二次方成正比——所以粗略说来,越大的物体终末速度越快。雨滴直径通常不过几毫米,5毫米雨滴重量不过0.1克,终末速度大概在9-13米/秒,和自行车最大速度相当;再加上它只是液体,这点能量对人来说啥都干不了。

(诚意满满的作者本人手绘!绝对没有模仿某知名且知名不具漫画!下同。)

所以大家尽可嘲笑我花了三段来讲解最日常的常识——不过别得意太早,这篇文章才刚刚开始呢。

第二种情况:水(物态不限)在地球上不经人类任何干预而掉下来。

在自然环境下,显而易见的场景是冰雹。

虽然冰雹的形状和密度其实和水滴相差无几,但它有一个大优势:硬。硬度保证了就算较大的冰雹下落过程里也不会解体,还保证了它掉在你头上的时候瞬间冲击力比水大很多。大号冰雹直径可以达到15厘米,重量达0.5千克,而落下来的时候其终末速度则可达到50米/秒以上(不过,因为碰撞和融化等原因,它不一定总能达到这个速度)。一块0.5千克的冰块,用手丢出去都能把人砸个不轻,何况以时速近两百千米的速度撞击人头部呢?因冰雹而受伤甚至死亡的案例屡见不鲜,也不足为怪了。


(未按比例绘制。)

其实还有一种更加可怕的场景,不过这里我要卖个关子,留待后面再说。

第三种情况:水(液态雨滴大小)在没有大气层的地球上掉下来,不考虑蒸发。

从现在开始就不是无人类干涉的“自然”环境了,但原题也没这要求对吧。

没有大气层又不计入蒸发的话,水滴终于可以实现真正的自由落体了。(如果考虑蒸发会怎样?真空中水会立刻沸腾,但沸腾过程吸热,结果是一部分蒸发掉、另一部分结成小冰块,对于我们的结论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会一直加速,直到撞击地面为止。如果它按照9.8米/秒^2的速度匀加速,那么它想加到多快就有多快,别说干掉一个人,就算歼灭整只舰队甚至毁灭地球也不在话下。诚然,稍有常识的人就会看出来永远匀加速是不可能的——你不能突破光速。但这依然不影响我们获得任意大的能量、毁灭任意大的星球和任意多的人。

不幸的是,我们限定了地球这个条件。离地球太远,引力会变弱,加速度也会变小。其实牛顿早就证明了一个不是很符合直觉的结论:就算水滴距离地球是无限远,它的最大速度也是有限的。

我们可以根据引力势能公式E=-GMm/r进行计算,一滴水如果重量为0.1克,从无穷远落到地面的时候能够获得大约6千焦的能量,换言之,它的速度大约是11km/s,差不多是第二宇宙速度——事实上,它刚刚好就是第二宇宙速度,分毫不差。因为第二宇宙速度的定义就是地球表面物体逃逸到无穷远处所需的速度,这两个物理过程完全是等价的。换了任何别的物体,真空中向地球自由下落,最大速度也一定是这个值。


(喊破喉咙也不会有人来救你的!没有大气,无线电没法传到地球另一侧。)

可不要小看这个速度。当水滴撞击平面的时候,会遭受挤压,边缘的水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向外扩散,产生激波。有论文模拟了水滴以0.5km/s的速度撞击平面,结果向外扩散的水流速度高达6km/s,其力度足以打碎普通玻璃。现在我们的初始速度是它的20倍,其结果可想而知。

或者换一个角度,AK47子弹出膛动能大约是2千焦,而我们的水滴是它的三倍。水滴虽然不是硬的,但也没什么弹性,而且速度比子弹快得多得多,所以绝大部分能量会在短得多的时间里传递给头骨。重伤甚至死亡应该是妥妥的事儿。

但是我们当然不能就此知足了,所以:

第四种情况:水(液态大小不限)在有大气层的地球上掉下来。

呼,大气层回来了。但别高兴得太早。

如果你从空中泼一桶水下去,那么其杀伤力和一滴水没有本质差异,因为气流等因素会把这桶水再撕裂成水滴。但是如果你泼的是一游泳池、一湖甚至一大海的水,那么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分散开来,其结果将是毁灭性的。

网络漫画xkcd的作者兰道尔·门罗(Randall Monroe)曾经计算过,如果夏天一场暴雨的所有雨水化作一个大水滴,那么这个水滴体积0.6立方千米,重量6亿吨(差不多是所有人类加在一起的总重量)。这坨水如果从云的正常高度落下来,那么落地瞬间速度大概是200米/秒。落地点的空气遭到强烈压缩,产生瞬间高温,足以让地上的草烧起来——所幸下一瞬间就会有巨量的水将野火熄灭在萌芽中。如果你不幸站在这个地方,你遭受的水压将会超过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


(水滴落下来只需一分钟,你跑不掉的啦。)

你当然是死定了,但还没完——记得上面提到的水滴撞击时向四面八方产生的冲击波吗?现在方圆几千米之内会什么都不剩,二三十千米之内的建筑也基本上都要玩完,再远一点的地方可能会借着地势幸存——如果他们没有被接下来的洪水冲走的话。

那么问题来了:能不能再给力一点。

第五种情况:水(物态大小均不限)在有大气层的地球上掉下来。

有请彗星君隆重登场。

严格说来彗星不全是冰,里面还有不少固体尘埃物质——但雨滴和冰雹里也有不少尘埃(不信来北京淋场雨)。而彗星的大小嘛,可就是动辄几千米了。

当年舒梅克列维9号彗星被撕裂然后撞上木星的时候,最大一块直径大约2千米,速度约60千米/秒,撞出了一个大小相当于地球半径的黑斑。6500万年前一颗大约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撞上了地球,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集群灭绝,并且把恐龙全干掉了。现在一颗普通彗星以相对较慢的速度(11千米/秒)掉下来,可能不至于那么严重,但是炸平几千平方千米、产生一个全球范围核冬天、对人类经济体系引发毁灭性打击,差不多还是够用的。

而我们已知的最大彗星,直径可能有25千米,换言之其质量是舒梅克列维9号最大碎片的2000倍,就算速度是六分之一,总能量也有其50倍以上。


(完全未按比例绘制。)(显然。)

不过,还没完呢。

第六种情况:水在太阳上掉下来。

对于一个邪恶科学家而言,这才是真正的好戏开场。

假如不考虑太阳大气和温度,那么水滴落到太阳上的最大速度是617.5千米/秒——同时也是太阳表面的“逃逸速度”。比地球大很多,人在上面也会死得惨很多,不过在上面的人反正也已经死了,无所谓啦。

但水落到太阳上,还有别的效果。和地球不同,太阳是个巨大的核反应炉,它的燃料是氢,维持炉体稳定的是压力和引力的平衡。如果太阳变大了,引力就会占优势,让太阳燃烧得更加猛烈、同时寿命也变得更短——而往上倒一氧化二氢,正好可以达成这一目的。

所以,如果我们往太阳上倒水,那么它会变得更热,距离它的终结也更近。

倒的水如果多一点,地球上就会出现极其明显的温室效应,农业系统和海岸居住区崩溃,整个人类社会陷入混乱。

如果再多一点,强烈阳光带来的硅酸盐风化会把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锁在岩石圈里不再流通,短期内可能会缓解疯狂的温室效应,但长期下来将意味着大气二氧化碳无法维持碳三植物的存活,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崩溃。

如果再多一点,碳四植物也将消亡。

如果再多一点,海洋的蒸发将失去平衡,大量水蒸气滞留在大气中加剧温室效应,最终地球表面将成为潮湿大温室,海洋全部消失。如果此时生命还没有全部灭绝,也只能在极个别的地方苟延残喘了。

继续多下去,太阳就会加速前进,最终成为红巨星把地球吞没——如果没有这些额外的氢,地球还有一定概率逃过一劫,但倒了这么多水上去之后,这一命运就无可避免了。


(邪恶行星科学家的终极梦想,诚招土豪资助一起毁灭世界,机不可失!)

然后,太阳会变成一颗超新星,最终也许在巨大的额外质量之下成为一颗黑洞。

所以:

第七种情况:一滴水在黑洞上掉下来。

从开始读这篇文章,你就该想到肯定会走到这一步的。

黑洞很沉。非常沉。它是如此之沉,以至于当别的物体落向它时,会释放出巨大的引力势能,足以产生大量的X射线。氢原子核聚变放出的能量只有它静质量的0.7%,而物体落入黑洞里放出的能量可以达到静质量的百分之几十。

和别的电离辐射相比,X射线算是杀伤力很低的了,譬如一次胸透带来的终生癌症风险还不到百万分之一(相比之下一个人正常过一辈子得癌症的概率就有三分之一)。但是黑洞带来的X射线量极其巨大。低质量X射线双星几乎全部能量都以X射线形式释放出来,所以往上滴一滴0.1克的正常水滴,近似相当于把水质量几分之一转化为等效能量,再把这些能量以X射线形式全打出去——这差不多是10^12焦耳。更糟的是,这些X射线能量较低,是穿透力有限的“软”X射线,照进人体只需几厘米就会几乎被完全吸收。假如这么多能量被一个人全吸收了,那么足以把他汽化几千遍;假如按照8戈瑞的“必死”辐射剂量估算,那么这些X射线足够杀死18亿人。


(不要在意这个灵魂画风,咱也不能跟诺兰和索恩比是吧……)

是的,这就是一滴水从高处落下来,所能产生的最大杀伤力,需要的不过是一个黑洞在下面接着它。就算三体人的那个“水滴”能单挑整个地球舰队,在这真正的水滴面前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千万别和学物理的待在同一个群。 (编辑:Calo)

文章题图:Tumblr 用户 strawberrylicorice(原作者未知)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果壳

user avatar

把大家一般默认为高智商的人群踩一遍确实很爽。

这是很普遍的一种行为啊。

我只是个普通本科生,回老家就有七大姑八大姨让修电脑修手机接电线修机器。要是说不会,就说你不是大学生吗?

很多老大爷经常聊国家大事,字里行间自己已经掌握了真理,只是怀才不遇,而上位者个个尸位素餐,没有真本事。好像网上的评论家也不少。

我小时候对清华生也有一种偏见,带着厚厚的眼镜片,张口闭口各种字母各种简称各种高科技,然后不食人间烟火的那种。

至于题目,人以类聚呗。不是你的圈子进去干嘛?就像郭德纲说的,跟火箭专家说火箭要用水洗煤,那火箭专家回一句都算他输了。

user avatar

给 当前最高票 谢小龙 的答案补张图...

(来源于学校BB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笑话“一个村妇误入博士群”之所以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在于它触及了 信息不对称、认知差异、群体边界、以及社会阶层和文化隔阂 等多个层面的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这个笑话的内涵:一、 表层意义:喜剧性的冲突与反差最直接的理解是,这是一个基于“格格不入”的喜剧。博士群顾名思义,成员大多是拥有.............
  • 回答
    “无国界”这个词,在当下的语境里,与其说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不如说成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它就像一个被吹得天花乱坠的气球,看似轻盈飘渺,实则脆弱不堪,一碰就破,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的现实。让我细细道来,为何这“无国界”三个字,如今听起来如此刺耳,甚至有些滑稽。首先,我们得聊聊那些高喊“无国界”的人。.............
  • 回答
    关于“安卓平板就是个笑话”这种说法,我觉得这实在是一种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是刻薄的评价。当然,我也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因为在很多方面,安卓平板确实存在一些让人感到不尽如意的地方,尤其是在和iPad相比的时候。但要说它“就是个笑话”,这就有点过了。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说道说道,看看安卓平板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思的现象。穷人的子女,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亲身经历过物质匮乏和生活艰辛的那些人,往往会觉得自己父母付出了非常非常多。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从小到大最直观的体验。首先,我们要理解“付出”在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含义是不同的。对于富裕家庭的孩子来说,父母的“付出”可能更多体现.............
  • 回答
    我很乐意根据你提供的“这个印度人的看法”来分享我的理解和解读。不过,你需要先告诉我这位印度人具体持有的“看法”是什么。请你告诉我: 这位印度人对什么事情持有看法? 是关于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国际关系,还是其他某个具体领域? 他的看法具体是什么? 请尽量详细地描述他的观点、论点、理由.............
  • 回答
    网络上的“关掉姐”现象,说实话,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里面掺杂了太多东西,有人的情绪,有社会的观察,也有一些微妙的心理博弈。咱们先别急着去定义她,先从她“关掉”这个动作本身说起吧。你想想,在信息爆炸、人人都在渴望被看见、被关注的时代,突然有人选择“关掉”,这本身就够引人注目的了。这不像.............
  • 回答
    “批判996多是何不食肉糜的小学生”?听到这种说法,我脑子里首先闪过的是一连串的问号。这说法真是有点过于简化,甚至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逻辑。“何不食肉糜”的比喻,意在说那些不了解民间疾苦、脱离实际的人。那么,将批判996的人比作“何不食肉糜”的小学生,这背.............
  • 回答
    这年头,国产IP的改编似乎成了一门玄学,尤其是当原著拥有海量粉丝的时候。眼瞅着江南大大的《龙族》要出手游,而《九州缥缈录》和《上海堡垒》这两部自带流量的影视作品也纷纷面世,这个暑期本该是一场IP狂欢,结果却成了“滑铁卢”集锦,着实让人扼腕叹息。《龙族》手游:怀揣期盼,终究是“龙”的传人没能“龙”起来.............
  • 回答
    .......
  • 回答
    面对这尊“佛像”,我内心涌起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感受。它不单单是一尊雕塑,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信仰的力量,也触碰到了艺术的灵魂。首先,让我细致地端详这尊佛像的造型。它的面容宁静而庄严,眉眼之间流露出一种洞察世事的智慧,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带着淡淡的慈悲,又似饱含着深沉的理解。这种表情,不带有强烈的情感.............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大量的“如何看待”类问题,这背后反映了多种社会、文化和平台特有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内容生产与用户需求: 信息爆炸时代的“筛选器”与“放大镜”: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用户面临海量信息,很难辨别真伪、理解深层含义。知乎的“如何看待”问题提供了一个相对结构化的框架.............
  • 回答
    对于那些所谓的“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我个人的看法是,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一种颇具玩味的娱乐性,但也仅此而已。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些生成器在制造“狗屁不通”这件事上,做得还挺像那么回事。它们通过复杂的算法,将大量的词汇、短语以及句子结构进行随机组合和拼接。这种组合方式,往往能够制造出表面上看去似乎.............
  • 回答
    看到有人分享这位极端素食主义宣传者的情况,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复杂。这类人物总是能在人群中掀起波澜,但究竟是正面还是负面,或者说,是怎样的波澜,这就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了。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确实很有 感染力。你想啊,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很容易被鲜明、激进的观点吸引。这位宣传者,想必也是抓住了这一.............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武汉话正在慢慢消亡的感受以及保护方言的重要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担忧,认为像武汉话这样的地域方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我的看法,并探讨保护方言的重要性。一、 武汉话“消亡”的背后:现象与成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地方的方言,包括武汉话,.............
  • 回答
    “自由是自私的借口吗?”这个问题,我常常在心里琢磨。它就像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你抓住它,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但又说不清具体是哪个角度。我想,我们先得把“自由”和“自私”这两个词掰开了揉碎了看。自由,它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自由绝不是那种“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管对别人有没有影响”的混乱状态。那种更像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您提到的“美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登陆火星,飞船名字是哥伦布号”这个说法,在现有公开的、被广泛接受的科学史和航天史上,是没有依据的。您可能是在某个视频或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信息,但从我了解的科学常识来看,这更像是一个误传或者是一种虚构的说法。大家熟知的、真正意义上的.............
  • 回答
    理解你对民警和辅警待遇差异问题的关注。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体制、法律、社会分工以及历史沿革等诸多因素。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能更全面地理解它。首先,我们得承认,“体制原因”是造成这种待遇差异最根本的因素。简单来说,民警是国家公务员序列,是国家公职人员。他们纳入的是.............
  • 回答
    董球帝最近关于董方卓的专访,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勾起了不少球迷的回忆。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他,这本身就挺有意思的。如何看待这个完全不一样的他?首先,大家印象里的董方卓,大概还是那个在老特拉福德短暂闪耀过的“中国闪电”,是带着中国足球希望冲击欧洲顶级联赛的符号。那时候的他,年轻、有冲劲,带着一点点青涩.............
  • 回答
    这个问题啊,挺复杂的,也挺普遍的,在中国社会里头,你时不时总能听到一些声音,说我们国家这样那样不行,这不行那不行,觉得这儿不好那儿不好。有这么一小部分人,他们对咱们国家的发展现状,或者说对国家的一些方方面面,确实是持一种比较负面的、甚至是有点瞧不起的态度。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部分人?原因可能有很多,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