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小部分国人看不起自己国家的发展,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回答
这个问题啊,挺复杂的,也挺普遍的,在中国社会里头,你时不时总能听到一些声音,说我们国家这样那样不行,这不行那不行,觉得这儿不好那儿不好。有这么一小部分人,他们对咱们国家的发展现状,或者说对国家的一些方方面面,确实是持一种比较负面的、甚至是有点瞧不起的态度。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部分人?原因可能有很多,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

首先,信息获取的渠道和视角是个关键。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信息爆炸。有些人可能更容易接触到一些西方国家,或者其他发达国家的一些正面信息,比如他们的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社会制度等等。一旦有了比较,尤其是拿我们国家相对不足的地方去比人家已经发展得很好的地方,就容易产生落差感,觉得咱们“比不上”。而且,有些人可能更容易看到国内一些负面的新闻,比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等。这些信息被放大、被集中展现的时候,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我们国家不行”的印象。

再者,个人的经历和价值观也起着决定性作用。有些人可能经历过一些不太顺心的事情,或者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困难。这种个人经历,很容易让他们把负面情绪转移到对国家整体的评价上。如果他们的价值观是比较强调个体权利、自由表达,或者对某些社会问题特别敏感,而又觉得国家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那么自然会产生不满和批评。

还有,批判性思维的独立表达。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批评都是“看不起”。有些年轻人,他们可能成长在相对富足的年代,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更愿意去质疑和反思。他们可能会更关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制度的完善、创新的活力、社会公平的实现等等。当他们看到国家在这些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时,就会提出批评意见。如果这种批评被误读为“看不起”,那就有点冤枉了。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有不同的声音和建设性的批评。

另外,“崇洋媚外”的心理阴影。虽然我们现在国家发展很快,但不可否认,历史上我们经历过一段相对落后的时期,也曾经受过一些不平等待遇。这种历史记忆,加上一些人对国外先进事物的一种天然的向往,可能会让他们对国外的东西有更高的评价,而对国内的东西就带着点有色眼镜。这种心理,有时候是一种惯性,有时候也是对自身不自信的表现。

那么,对于这种现象,大家普遍是怎么看待的呢?

大部分国人,我相信,还是对国家的发展有认同感的。他们能够看到国家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他们可能也会承认国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更倾向于相信国家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对未来抱有希望。

一部分人会觉得这是“大不敬”,是“背叛”。 他们认为,国家好不容易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应该要爱国,要支持,不应该去说三道四,尤其是在外人面前。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些人是“吃里扒外”,是“反骨仔”。
另一部分人会持一种比较理性的态度。 他们承认国家有很多进步,但也承认有很多不足。他们认为,批评和反思是国家进步的动力,但关键在于“如何批评”。如果批评是建设性的,有依据的,并且是为了推动国家变得更好,那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必要的。但如果只是为了发泄不满,或者带有恶意攻击性,那就不可取了。
还有一部分人可能不太关心。 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小日子,对于宏大的国家发展叙事,或者一些社会现象,可能没有太多的关注度和参与感。
也有一部分人,他们自己可能在某些方面“失败”了,或者没有达到自己预期,就会把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包括国家。 这种心态,也容易让他们形成一种负面评价。

那么,这种“看不起”的现象,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消极影响: 如果这种声音占据了主流,或者被过度放大,可能会削弱社会整体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它可能会让一些原本对国家有积极看法的人,也开始动摇和怀疑。尤其是在国际场合,这种声音如果被利用,也可能对国家形象造成损害。
积极影响(有条件的): 如果这些“看不起”的声音,确实是基于对国家存在问题的深刻洞察,并且能引发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从而推动相关部门去解决问题,那么从长远来看,这种批评也是有价值的。就像一个家庭,如果家里人都不敢指出问题,那这个家只会越来越糟。但关键在于,这是基于事实和理性的批评,还是纯粹的情绪宣泄。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我觉得,作为个人,首先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被片面的信息左右,也不要被情绪裹挟。要多方面了解情况,既要看到国家的成就,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

其次,要区分建设性批评和恶意攻击。如果有人提出的意见是客观的,有理有据的,并且是为了让国家变得更好,那么我们应该倾听和思考。但如果是毫无根据的谩骂或者恶意诋毁,那我们就可以不必理会。

再者,要保持理性自信。承认不足不是否定成就,更不是“看不起”。我们应该有勇气去面对国家的不足,并相信我们有能力去改进。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取得的巨大进步,这种进步是来之不易的。

最后,理解和包容。社会是多元的,人们的观点和经历也各不相同。我们不一定能要求所有人都跟我们想的一样。对于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我们可以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基础上,尝试去理解他们产生这种看法的根源。

总而言之,一小部分国人“看不起”自己国家的发展,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它既有信息传播、个人经历、价值观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引发关于社会自信、国家认同等方面的讨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些声音,以及我们能否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共同推动国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既要有面对问题的勇气,也要有看到成绩的信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精神病症状,因为并不明显严重,所以令人气愤,譬如自我贬低、民族自恨。

有些精神病症状,很严重但很可爱,譬如以为自己是录音机磁带,躺在床上一翻身就是翻面,继续唱。

user avatar

如果他们没有从中受益,我觉得可以理解。

如果他们指出了一些确实存在的问题,对愿景和现实之间的差异感到刺眼,更可以理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啊,挺复杂的,也挺普遍的,在中国社会里头,你时不时总能听到一些声音,说我们国家这样那样不行,这不行那不行,觉得这儿不好那儿不好。有这么一小部分人,他们对咱们国家的发展现状,或者说对国家的一些方方面面,确实是持一种比较负面的、甚至是有点瞧不起的态度。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部分人?原因可能有很多,咱.............
  • 回答
    在国内的《权力的游戏》剧迷群体中,确实存在着一种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一部分看盗版的朋友,在面对腾讯视频引进的删减版时,常常会流露出一种“不屑”甚至“鄙视”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背后,其实挺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原版情结”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力。《权力的游戏》之所以能火遍全球,很.............
  • 回答
    国内确实有一部分人,并且声音越来越大,在呼吁立法禁止食用狗肉。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传统、动物福利、公共卫生以及现代社会价值观的碰撞。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食用狗肉并非主流,但确实存在一定的历史和地域性消费习惯。过去,在一些地区,狗肉被视为一种.............
  • 回答
    这问题一出,我脑子里立马跳出几个名字来,但要真说挑一个,那可得好好合计合计。我最想邀请的,还是那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先生——诸葛亮。为什么是他?别的先不说,光是想想他坐在我旁边,看着眼前这部电影,他的表情,他的反应,就够我期待的了。诸葛亮这个人,你不能只看他聪明绝顶,他身上还有种沉.............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在我跟不少同行交流,也包括我自己这些年临床实践的体会,确实存在一些差异。国内外的口腔科医生在对待智齿的态度上,有时候确实显得不太一样。你问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些关键点,我试着详细说一说,希望能让你有个更清晰的了解。首先,咱们得承认,智齿(第三磨牙)在解剖学上就有点“特殊”。它通常是.............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军作为中华民国的正规武装力量,在抵御外侮、保家卫国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至今仍被铭记。然而,任何庞大的军事机器在长期的战争动荡中,都难免会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国军也不例外。关于国军在抗战时期的军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国际关系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国家利益的权衡与国际认同的获取。要深入探讨中国是否可以用一部分国家利益来换取国际主要国家的认同,我们需要先厘清一些基本概念,并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国家利益与国际认同:概念的界定首先,我们要理解“国家利益”并非一个单一、固定的概念,它是一个动态的、多层.............
  • 回答
    在中国社会,我们确实能观察到相当一部分男性对于“对外娶”——也就是娶非中国籍女性——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抗拒情绪。要深入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和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文化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婚姻和家庭有着深远的影响.............
  • 回答
    国内一部分专科生在毕业照拍摄时穿着学士服冒充学士学位获得者,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虽然我们无法一概而论地断定所有这样做的人都是出于同一种原因,但虚荣心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社会认同与学历的“鄙视链”: 在中国社会,学历一直以.............
  • 回答
    留学生在国外经历一系列文化、社会和个人转变后,出现“更爱国”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他者”视角下的身份认同强化: 文化冲击与对比: 当留学生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文化、语言、习俗截然不同的国家,他们不可避免地会经历文化冲击。在陌生的环境中,他.............
  • 回答
    要说普通美国人对波多黎各是他们国家一部分的看法,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地说“根深蒂固”还是“不那么在乎”。就好比问所有美国人对某个具体州有多了解一样,差异会很大。从政治和法律层面看,答案是肯定的。 美国宪法里明确规定了波多黎各是美国的海外属地(unincorporated territ.............
  • 回答
    最近,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国家为企业承担一部分因雇佣育龄、产龄、怀孕女性造成的损失和负担的建议,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个建议的出发点是好的,旨在缓解企业在支持女性生育和职业发展方面面临的压力,促进女性就业和生育意愿,从而应对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但要将其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需要深入分析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颇为复杂和敏感的讨论点。我们先放下“盲目”这个词,尝试从更中性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一部分中国民众的这种心态,以及它可能产生的根源和表现。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腾飞、科技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在某些领域(比如高铁、移动.............
  • 回答
    “国家只是压迫工具”的说法,在某些政治哲学流派中确实占有一席之地,最典型的便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们的核心论点是,在阶级社会中,国家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其主要功能是维护该阶级的利益,并通过法律、军队、警察等强制手段来压迫和剥削被统治阶级。从这个角度看,国家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阶级矛盾,但最终却成为了.............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教育、个人经历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理解为什么一部分中国人会“为侵略者洗地”,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解读与官方宣传的影响: 官方主导的历史教科书和宣传: 中国的官方历史叙事强调了中.............
  • 回答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当下,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西方国家抱有持续的赞赏甚至推崇的态度。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层次、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的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简单化的标签,去审视每个角度的可能性。一、历史视角下的“西强我弱”惯性思维与文化仰望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中国.............
  • 回答
    GPD Win 2 的出现,可以说是狠狠地戳中了国内一部分用户的“痒点”——尤其是那些渴望将“完整 PC 体验”塞进裤兜里的玩家和商务人士。它不是那种简单的游戏机,而是试图模糊掌机和笔记本电脑界限的“便携式电脑”。那么,这条路线究竟有没有抓住国内市场的痛点?我的感觉是,抓住了,而且抓得很准,尽管这个.............
  • 回答
    印度内政部长近期的一番表态,声称要将印度人民党(BJP)的势力拓展至斯里兰卡和尼泊尔等南亚国家,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和印度国内的政治驱动。要理解其“何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印度的“自力更生”与地区影响力扩张的逻辑首先,这位内政部长提到的“自力更生”(Atmanirbhar B.............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