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部分留学生到国外后更加的「爱国」了?

回答
留学生在国外经历一系列文化、社会和个人转变后,出现“更爱国”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 “他者”视角下的身份认同强化:

文化冲击与对比: 当留学生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文化、语言、习俗截然不同的国家,他们不可避免地会经历文化冲击。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会更加意识到自己与当地人的不同,这种“差异感”会促使他们去思考和审视自己的身份。
对母国文化的重新审视和价值肯定: 在国外,留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负面的刻板印象或误解,或者在某些方面(如社会保障、生活便利性、某些价值观的体现等)感受到与国内的差异。这种对比并非总是负面的,有时反而会让他们更加关注和珍视母国文化的优点。他们会更主动地去了解和讲述中国的历史、文化、成就,并从中获得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被代表”与维护国家形象: 在国际交流中,留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自己的国家。当遇到对中国不了解或存在偏见的人时,他们会有一种责任感,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澄清误解,展示一个更全面、更积极的国家形象。这种维护国家形象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爱国表现。
身份的凸显与“中国标签”: 在国外,无论走到哪里,“中国人”这个标签都会被贴上。这种持续的身份提醒,会让留学生更加关注与“中国”相关的一切,并思考“我是谁”以及“我从哪里来”。

二、 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国内发展成就的凸显: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留学生在国外更容易接触到中国在科技、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巨大进步和成就。当他们看到国内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并更加认同自己的国家。
国际关系中的国家立场: 在一些涉及国际关系敏感的事件或讨论中,留学生可能会因为身处海外,更能感受到不同国家立场和观点的碰撞。当中国在国际上受到批评或攻击时,他们更容易站出来为国家辩护,形成一种“同仇敌忾”的心理。
国内政策和舆论的影响: 即使身处海外,留学生也仍然关注国内的新闻、政策和舆论导向。国内媒体和网络上关于爱国主义的宣传、民族自豪感的塑造,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让他们在海外更加强化这种情感。

三、 个人经历与情感连接:

思乡之情与情感寄托: 身处异国他乡,远离家人和熟悉的社会环境,思乡之情是难以避免的。这种情感上的孤独和疏离感,会让留学生更加珍视与祖国的联系,并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国家的深厚情感。
“在外漂泊”与归属感的渴求: 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可能面临学业压力、语言障碍、文化隔阂、就业竞争等挑战。在这些困难时期,祖国和家乡往往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和情感的港湾,增强了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
对“中国梦”的认同: 许多留学生怀揣着为国服务的理想,希望学成归来报效国家,实现“中国梦”。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他们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并为之感到自豪和骄傲。

四、 社交圈和信息获取:

海外华人社群的凝聚力: 在国外,留学生往往会积极参与当地的华人社群、学生组织等活动。在这些社群中,大家会分享各自的经历,讨论与中国相关的话题,共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关心,这种集体氛围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爱国情感。
信息茧房和选择性接收: 虽然留学生身处海外,但通过互联网,他们依然可以方便地获取国内的信息。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倾向于关注和接受那些能够增强他们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的信息,而忽略或主动规避那些可能引发负面情绪的信息,形成一种信息茧房效应。

需要注意的几个层面:

“爱国”的定义是多元的: “爱国”本身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对于留学生而言,它可能表现为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自豪、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认可、对国家形象的维护,也可能是一种对国家未来的期许,甚至是批判性的建设性意见。并非所有的“爱国”都是盲目的,很多是基于理性的认知和情感的连接。
并非所有留学生都如此: 值得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留学生到国外后都会变得更加“爱国”。也有一部分留学生会因为对国内某些方面的不满而产生疏离感,或者在国外找到新的身份认同,甚至对原有的国家产生批判性的视角。这种差异化是非常正常的。
“爱国”的表达方式不同: 留学生表达爱国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可能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发声,有的可能通过学术研究为国家贡献力量,有的可能选择回国创业或服务,也有的只是默默地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

总而言之,留学生在海外经历的文化碰撞、身份认同的重塑、对祖国发展成就的直观感受以及思乡之情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一部分留学生在异国他乡反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与祖国的联系,并因此强化了爱国情感。这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回溯的正常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8/19日下午更新:

写在前面:评论有大量讨论人权自由的回复,并且有些人批评我不讨论直接落下一句话。我以为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争辩这些价值到底是什么样的,对于我而言,我学习到的东西让我之前的观念收到了冲击。我觉得这才是这道问题的核心。关于自由人权,有合适的机会,我愿意更加深入的讨论。

另外!!下面好多人评论说我乱贴“五毛”“美分”标签啊!我抬头一看,我去题目改了!

必须澄清!!!作者原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一部分留学生到国外后更加的“五毛”了?我也不喜欢贴五毛美分的标签的!!!


8/19日晚更新:

已关闭评论。题主改题,去掉“五毛”二字,使得我的答案被误解为了“乱扣帽子”。评论中大多为就人权、自由的讨论,并非我此答的本意所在。后期评论出现一些不愉快,不宽容。如有对于我个人的指教,欢迎私信。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

正文:

就我个人的例子来说,我觉得我虽然看起来是变五毛了,但其实不是五毛了,而是变得“反美分”了。我不觉得government做的任何事都是值得我拥护的,但是美分们...你们不能政府做的任何事情都扭曲道理地去黑啊...这种美分在网路上占了主流...我总是想喷...于是就好像变成五毛了...

如果说牛津的政治理论课教会了我什么的话,它教会了我

(1) Human Rights好像不是普世价值,只不过是政治的产物。天赋人权呢...英国哲学家边沁认为是"nonsense upon stilts"。

(2) Liberalism好像也不是什么广受赞同的理论,事实上从罗尔斯1970年复兴政治哲学开始,政治哲学的主旋律就是大家各种批判liberalism哇...MacIntyre, Sandel的communitarianism, Okin, Pateman的feminism,还有multiculturalism什么的都是在批判liberalism啊。

我慢慢地开始觉得:不大对劲啊...美分们整天说的“普世价值”真的是普世么?貌似西方人也不觉得这是普世的啊...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越来越困惑。

现实层面上,现在整天上网的青年人们(基本是全部的发达地区青年人吧),已经不是什么“思维被CCTV/环球时报控制的青年人“了,我觉得已经成为了很多有事没事骂government,思维逐渐被美分们控制了的青年人了。于是government的政策总是被黑得体无完肤。我看的很心痛。

我不是五毛...我看到某些报纸上的为中国制度辩护的文章也会觉得很恶心...我只想做个温和批判的中间派...在美分们开始逐渐统治我们网路的时候...我的第一属性就变成了个反美分...可能就成为了你们眼中的“五毛”吧...

======================================================================

下面大家开始大量讨论自由 人权挡也挡不住。

我其实那两段的意思只是说:有些我以前take for granted的东西,现在找到了怀疑的理由。我开始努力地多读书,多探索答案。

我年方弱冠,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我学习得越多,只能让自己感到越发的无知,并且更加愿意去学习。大家多看看书,共勉!

===========================================

ps.欢迎关注相关问题中我的回答:

现在的中国还“民智未开”么?
user avatar

出国后发现国内公知夸外国都他妈没夸到点子上,外国人各种黑中国也黑不到点子上。

我在心里替他们感到桌急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