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评价辜鸿铭?

回答
辜鸿铭啊,这位先生说起来可真是个奇人,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时代的矛盾集合体。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说好与坏,得掰开了揉碎了,看看他身上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特质,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赋予他的光环和阴影。

时代的弄潮儿与旧时代的守墓人——矛盾的统一体

辜鸿铭最让人津津乐道,也是最引人争议的一点,就是他身上那种浓厚的“旧”与“新”的冲突感。他生于晚清,却又在西方教育体系里浸润多年,这让他成为了一个典型的“西学中用”的代表人物,但他的“用”和别人不一样。

“洪宪”帝制的支持者,却也懂西方的政治哲学: 他一生推崇中国传统的君主制,甚至在袁世凯称帝时,他毫不避讳地站在袁的阵营,这在当时追求共和的时代洪流中,无疑是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他写《张文襄奏议》序,称赞张之洞,洋溢着对清朝体制的怀念。但他并非是那种愚忠的、闭塞的守旧派。他对西方的政治哲学、历史、文学都有深入的研究,甚至能用英文流利地辩论,还能写出英文著作。这说明他并非不懂“新”,而是他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他认为在当时的中国,君主制比他所看到的西方所谓的“共和”更适合中国的国情,更能维持社会的稳定。这种“反潮流”的坚持,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认同,以及他对西方文明某些弊端的洞察。

“辫帅”的幕僚,却也保留了中国的士大夫风骨: 他曾做过张之洞的英文秘书,后来又在清末民初时期游走于各大军阀之间,成为他们的“智囊”或顾问。但即便是在乱世之中,他也没有完全被那些军阀的粗鄙所同化。他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甚至在一些场合,他的言行举止都带着几分文人的傲骨。他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为了捍卫中国文化,不惜与听众激烈争辩,甚至用英文骂粗话。这种鲜明的个性和不妥协的精神,虽然可能显得不合时宜,但也正是他身上一种难能可贵的真性情。

“为中国辩护”的文化大使——为国人扬眉吐气

辜鸿铭的另一面,是他在国际上为中国文化进行的辩护。在那个西方列强普遍轻视、误解甚至妖魔化中国的时代,他站出来,用流利的英文,用他渊博的学识,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中国人的精神》——一部充满东方智慧的宣言: 这本小册子可以说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了。在书中,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阐述了中国人“仁”的精神,强调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文明”而非“野蛮”。他指出,中国人之所以能忍受西方的侮辱和误解,是因为他们有自己内在的精神支撑,有对文明的自信。他并不回避中国文化的某些弱点,但他更看重的是其内在的生命力。这本书在当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让西方世界看到了一个与他们刻板印象中不同的中国,也让当时的中国人感到了一种民族的自豪感。

“三个女人打架,是中国革命”的惊人论断: 这句话出自他,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诞,但背后却有着他对中国社会观察的独到之处。他认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往往不是由激烈的政治斗争引起,而是由一些看似琐碎、日常的事件所催化。他用这种略带戏谑的方式,指出了中国革命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心理因素。这种解读,既有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也有他作为一名文化人的独特视角。

争议与局限性——历史语境下的审视

当然,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瑕,辜鸿铭身上也有其明显的争议和局限性。

对共和制的怀疑与对君主制的拥护: 他的政治观点,在今天看来确实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是倒退。他对西方民主制度的批判,以及对传统君主制的怀念,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影响,他试图寻找一种能够维持稳定秩序的力量,而他认为这种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找到。然而,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他的政治理想终究未能实现,甚至被视为阻碍历史前进的因素。

对西方文化的片面批判与对中国传统的过度理想化: 虽然他能够用西方语言和思想与人交流,但他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有时也显得过于简单化,甚至带有一定的偏见。同样,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颂扬,也存在着过度理想化的倾向,忽略了传统文化中一些不适应时代的部分。他更像是一个文化的守护者,而非一个能够主动革新的人。

总而言之,如何评价辜鸿铭?

在我看来,评价辜鸿铭,不能简单地用现在的眼光去套用。他是一个活在两个时代夹缝中的人,一个试图用旧的文化武器去对抗新的时代洪流的孤独战士。

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化辩护士和传播者。 在中国最需要自我认同和民族尊严的时刻,他用他独特的才华和勇气,为中国文化赢得了一席之地。他的学识、他的口才、他的勇气,都值得我们尊敬。

他是一位深刻的文化观察者。 他对中国文化有着入木三分的理解,对西方文明的弊端也有着敏锐的洞察。他提出的许多观点,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有其启发意义。

他是一位具有复杂性的历史人物。 他的政治立场、他的个人经历,都使他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的坚持固然令人敬佩,但他的思想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

辜鸿铭就像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被时代的车轮反复打磨,却始终保留着自己的形状。他也许不能被所有人理解,他的思想也许不被所有人认同,但他身上那种对文化的执着,对民族的赤诚,以及那种不畏强权的独立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学习的。他不是一个完人,但他是一个有趣的灵魂,是一个不甘沉沦的时代见证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我们一直在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啥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我们本来就和西方的自然禀赋,文化传统,历史条件不一样。我们根本没办法按照西方的路径发展,开辟殖民地。啥叫中国梦,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

辜鸿铭其实说的对。。但是为啥之前一直不让提他。

因为1970年以前,我们需要苏联的援助。为了得到苏联的工业化。不得不说自己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因为1978年以后,我们需要美国的投资。改变中国农轻重比例。为了招商引资,不得不说自己信仰市场经济。

但是其实呢。我们信仰的不是纯粹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版本。我们改革开放也不是完全按照西方自由主义的模式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满着儒家思想的精神。这位先贤或许也非常乐于从遥远的过去世界向我们阐释“善与恶、君子与小人、人内心和谐、家庭和谐、国家和谐……”的道理。这一点可以从国家系列讲话中旁征博引《论语》及其他儒家经典语句中得到说明。

user avatar

辜鸿铭捍卫中国传统,主要的原因并非中国传统有多好,而是在西方长大的他看来,西方跟东方一样烂,却在根本不存在的道德高地指责东方人野蛮落后。

大清缠足;欧洲束腰
大清养妾,好歹还有名分;欧洲贵族们玩弄情人,用完就扔
大清残民以逞;英国何尝不是在南非建集中营、在爱尔兰制造大饥荒,苏州城中惨死的长毛和在巴黎尸积成山的公社社员、沙皇屠刀下的灰色牲口、死在普鲁士人铁蹄下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有区别吗
大清皇室独裁腐败;那英女皇、曾经的法皇、还有德皇、奥皇、沙皇,他们抿心自问他们就比大清皇帝高尚到哪里去吗

对于辜鸿铭来说,东方和西方就像两坨屎,同样臭不可闻,但是至少在东方他发现一种自省的精神,一种对“世风日下”的痛心疾首和批判(尽管这是由东方的衰落带来的),所以他果断投入到东方的怀抱中,并且本能抗拒一切西化的特征

在和外国人的争论中他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

“你们并不比中国人高尚一丝一毫,甚至更加的野蛮和肆无忌惮,你们只不过是拥有机枪和大炮罢了”

在辜鸿铭的世界里,西方人指责东方人野蛮,恰恰是因为东方人没有西方人那么野蛮

所以辜鸿铭才会刻意留着辫子,他拒绝向他认为丑恶而堕落的西方做任何妥协,尽管东方和西方一样黑暗,但东方至少在揭露和批判这些黑暗,而不是如同西方一样把一切埋藏在虚伪的繁荣背后。他不反对别人剪辫,是因为辫子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他自己留着辫子,是因为如果他剪了辫子,等同于向“西化”妥协。如果中国为了超越西方变成了西方,那么在他看来这就如同勇者为了打败恶龙而变成恶龙一般令人扼腕,他宁可回到他梦中的理想国。至少那里有中国先贤打造的,仁义礼智信的和谐的幸福的国度。

即使那本来就只是一场梦罢了。

———————————————————————

我觉得我要声明一下,我一不支持辜鸿铭的主张,二也没打算为辜鸿铭辩解什么,我只是想要用另一个视角去看问题,即使你觉得辜鸿铭是个疯子最好也去探讨一下他是为什么疯的,哪怕是希特勒那种人也不是天生就要图犹的。

越对比我就越发现,辜鸿铭那些批评者们比他本人“中国化”多得多,看来一个人的底层逻辑确实还是很大程度上受教育方式影响的,连批判辜鸿铭不“忧国忧民”的说法都出来了。

这话你们对因为反战被学校开除的罗素说去吧,对认为“德意志所到之处文化即被败坏”并且狂热爱着被自己祖国打的一败涂地的法兰西的尼采说去吧。

虽然辜鸿铭狂热的爱着中国的一切以至于矫枉过正,他还是证明了自己洗不掉他维多利亚知识分子的本色,而他的批判者们才是真真正正的“中国人”。对于辜鸿铭来说,没有比这两者之间的鸿沟,更滑稽的喜剧,更痛苦的悲剧了。

user avatar

有谁看过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有谁看过辜鸿铭的《春秋大义》。

谁知道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拥有爱丁堡大学,莱比锡大学,巴黎大学、柏林大学13个博士学位,谁知道他曾经给伊藤博文讲孔学,和托尔斯泰手书交流,并被其请教,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的中国人。

他曾经警告西方人:就是因为你们发明了机关枪。这是你们的优势。我们是一个不设防的民族,你们可以靠武力把我们这个种族灭绝。我们的哲学家曾有过用法律和秩序治理国家的梦想,你们却用枪炮把这一梦想打得粉碎。现在你们又来向我们的青年人传输你们的经验。你们将你们邪恶的发明强加给我们。可是你们难道不知道我们是一个对机械有著天赋的民族吗?难道你们不知道我们拥有四万万世界上最讲实效,最为勤奋的人们吗?难道你们真的认为我们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学会你们的技术吗?当这些黄种人也可以制造出同样精良的枪炮并迎面向你们开火时,你们白种人还会剩下什么优势吗?你们求助于机关枪,可是到最终你们同样将在枪口下接受审判。

然后几十年后我们就做到了。

辜鸿铭最经典的段子基本都是一些看起来奇怪的事迹,辫子演讲,茶壶比喻纳妾理论,在自己家里接见世界名流,然后痛斥各国在华名人等等,觉得他是个诙谐幽默的人,可是从没有人注意他处的时代,他好像一个异类。

为什么他是异类,因为唯一一个向全世界宣扬中华文化的;为什么民国大师们通通攻击辜鸿铭,因为辜鸿铭相信中国的崛起在于中国自身的文化;为什么所有中国人讨厌他,因为他把大家都觉得该抛弃的东西牢牢抓在手里不肯扔掉。

先看看辜鸿铭干了什么,他在19世纪末开始把《论语》《中庸》这些典籍翻译,并在西方主流刊物上发表;1909在欧洲发表《中国的牛津运动》引起巨大影响;1915发表《中国人的精神》在西方再次引起巨大轰动与影响,尤其是在一战的德国。

到今天《中国人的精神》仍是西方一些主流大学,汉学系里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到今年为止100多年过去了,辜鸿铭一直在影响西方人,让西方人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中国。而在一百前那个谁便一个欧洲末流弱国都可以欺负中国的年代,辜鸿铭做的事情更显重要,可是到今天仍然没有一本书能超越《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让西方更加了解中国的骨子的精神世界。

在那个年代,所有的主流学者,包括胡适、钱玄同、鲁迅、陈独秀、赵元任等等等等等等等等都认为,中国文字应该拉丁化。

鲁迅最为偏激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刘半农认为汉字不灭,则中国新文化不灭。

这些人都认为全盘西化,才是中国人的出路。西化,西化,西化当时所有学者认为唯一的一条路。没有人认为中华文化是一个可以延续下去,并让中国强大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大家都想中国强大,都认为中国文化无可救药。

可是就是在这一片西化思潮里,辜鸿铭坚持认为,中国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希望,并且亲自向全世界布道,并且成功的向全世界布道,而且因为全世界的反响。

辜鸿铭坚持向世界灌输中国人的性格是: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deep,broadandsimple)”,此外还有“灵敏(delicacy)”

中国是经过几千年检验并验证的文化,

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种心灵的生活”,因此,“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如说它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对于抽象的、刻板的科学技术当然是没有兴趣的。辜鸿铭以此回应和解释西方人关于中国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套话:“中国人缺乏精确性”。他形象地说:“中国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精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在辜鸿铭看来,不屑于精确的中国人,其“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这就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永葆青春的秘密”。他引用“最具中国味道的英国诗人华滋华斯”的长诗《丁登寺》,展现出中国人心灵与理智完美结合而产生的那种“安详恬静、如沐天恩的心境”。正是这种心灵状态和精神境界,赋予了中国人那种“难以言状的温良”。
“真正的中国人”的温良,在“真正的中国妇女”或“理想妇女”身上得到了尤为充分、完满的体现。中国男人的“温文尔雅”,在中国妇女那儿变成了“神圣的、奇特的温柔”。辜鸿铭承认,在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理想妇女身上也存在着这种温柔,比如基督教的圣母马利亚,但是与中国的观音菩萨相比,中国的理想女性要在“轻松快活而又殷勤有礼”方面更胜一筹。他认为《诗经》中的《关雎》一诗描绘出了中国理想女性的三个本质特征,即“悠闲恬静之爱,羞涩或腼腆以及‘debonair’一词所表达的那种无法言状的优雅和妩媚,最后是纯洁或贞洁”。谈及中国女性,中国人纳妾的问题自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辜鸿铭将这种现象的“合理存在”归因于中国妇女的“无我教”,或曰“淑女或贤妻之道”:“正是中国妇女的那种无私无我,使得纳妾在中国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并非不道德。”这显然是一种狡辩,不过这种狡辩也从另一个角度强化了中国妇女幽美而贤淑的理想形象。
中国男人和女人为什么会具有上述精神特征?辜鸿铭认为,这是中国的“良民宗教”长期教化的结果。所谓“良民宗教”,即指孔孟之道,其“精华”是义与礼,“特别是礼,更为中国文明的精髓”。辜鸿铭比较了中国与欧洲宗教教义之不同:“欧洲宗教要人们‘做一个好人’,中国的宗教则要人们‘做一个识礼的好人’;基督教叫人‘爱人’,孔子则叫人‘爱之以礼’。”他自然而然地联系到当时欧洲陷于“一战”炮火的残酷现实,指出这场战争的道德根源正在于不讲礼义而崇信强权。因此,他要把中国人礼义并重的良民宗教奉送给欧洲,以制止这场世界大战,“把欧洲文明从毁灭中拯救出来”,并为战后文明的重建提供一把“钥匙”。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去拯救西方文明,这正是《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所标举的“春秋大义”之所在。
历史的发展证明,辜鸿铭的“春秋大义”并没有产生“乱臣贼子惧”的实际效果,他对中国“良民宗教”的普世功用显然是过于自信了。不过,在“一战”前后的欧洲,特别是德国,由于人们身受战争苦难,对于自身文明的价值普遍感到失望乃至绝望,而对和平安宁的东方产生了某种朦胧的欣羡,辜鸿铭其人其书就成了他们心目中“希望的使者”。不仅大学里有人组织“辜鸿铭研究会”,成立“辜鸿铭俱乐部”,他的名字还广泛流传于普通民众之口。在这股“辜鸿铭热”的推动下,欧洲人对中国与中国文化的了解有所加深,辜鸿铭笔下遵奉良民宗教、社会有条不紊的中国与温文尔雅的中国男人、幽美贤淑的中国女人的形象也广为人们所熟知,乃至成为身陷战乱之中的欧洲人心向往之的一个乌托邦。真实与否姑且不论,辜鸿铭所阐发的“中国人的精神”和他以中救西的“春秋大义”,在中国人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历程中,无疑写下了独特而醒目的一笔。

辜鸿铭学贯中西,他明白欧洲文化的,一个是基督教文明的延伸,一个是希腊文明的延伸,一个是古罗马文明的延伸,无论哪一种文明,在辜鸿铭眼里,都不及中华文明的厚重。

在他看来那些留过几年学的学者们,根本没有搞懂文化真正深层次的东西,那些民国的大师们,对西方根本就是一知半解,和今天的精日没什么区别。一味西化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

所有的学者们都在自晦的时候,唯独辜鸿铭认为中国有希望,完全在于自己的文化与精神,这是让国内大师们不爽的,辜鸿铭是在世界掌有话语权,民国那些大师们又有几个经常和国外学术界有交流,根本没有,包括胡适之流,在国外学术界眼里就是末流存在,而国外学术界眼里,辜鸿铭才是高山仰止的人。

所以他们踏上中国土地上的时候,别人都是跪舔的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急忙赶往辜鸿铭府上排队,聆听辜鸿铭的教化。在民国那些舔狗大师眼里,这是都么令人恼火的事情,自己舔狗半天的人物,去舔狗一个国内人人喊打的人。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辜鸿铭的牛逼之处,他们是一群在小圈子里自嗨的文人,可是又是这群人掌有国内话语权。

辜鸿铭在国内迎来的是一生骂名,食古不化,老迂腐,不过辜鸿铭还是在这件事上昏了头,参加复辟,更是成为别人攻击他的痛点。

国内文人对于他的批判一直影响国内对于辜鸿铭的看法,把他当成一个嬉笑怒骂的狂人,可是辜鸿铭才是民国时代真正的大师。

他所坚持的事情,现在正在发生,全世界学术界对于中国人的看法,现在还在受他影响,可是大家不知道,也不愿去了解。

去了解一个学惯中西,一个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拥有爱丁堡大学,莱比锡大学,巴黎大学、柏林大学13个博士学位,曾经给伊藤博文讲孔学,和托尔斯泰手书交流,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的中国人。请问民国哪个大师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过超过他的成就。

在民国,泰戈尔来华,就让国内大师狂舔好久却不知道,那个真正让全世界佩服的大师,就在中国,大家只愿相信,他是一个狂人,不懂时事的狂人,可是却不知他看透了一百年,看透了乱世背后对于自身文化的坚持。

真理永远掌握少数人手中,现在来看民国时期对于文化的自信来讲,真理掌握在辜鸿铭手里,不过我们只愿意相信他是一个怪老头。

user avatar

辜鸿铭近来得到热捧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所经历的历史,在我们这40年里又重复了一个小轮回。

还记得我们的80年代,90年代吗?米国是灯塔,米国脂肚是人类的终极脂肚。我们中国从文化到脂肚都有原罪。公知横行于体脂内外。

这时候有个人站出来,大吼几声,“米国灯塔个皮,那就是坨屎,我们中华文明才牛比”, 这个人在当时一定会被喷成坨屎。

这个人在历史上的映射就是辜鸿铭。他是少数在中华文明最自卑时,仍保留对中华文明自信的人。因为我没看过他的书,不确定他的成就是否被吹嘘(因为太多民国大师,从文化大师到科学大师到武术大师,都是被吹出来的)。也不能确定他是真自信,还是看穿了西方文明文化的野蛮粗鄙,还是仅仅嘴硬不服。

当中国人对自己越来越自信时,对那两个年代的自我诋毁越来越羞愧时,辜鸿铭们自然会翻盘。

实际上两个时代还是有区别的,五四时期还有个口号“反帝”,而河殇时期是”一夜米国人”。

实际上两个时代两种人都有。民国时期也有跪舔西方的胡适们;也有嘴里虽然夸张到要取消汉字改拉丁符号,但实质上反帝救国的鲁迅们。后者是主流。而河殇时代反之。

实际上以教员之智,都曾吹捧崇拜过华盛顿,斯大林,和米国苏联。但他们的内核精神始终是让中华再起。反帝反霸反封建。

所以五四时期与河殇时期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前者有些极端或错误的思潮只须理解动机背景和修正(比如当年鲁迅等要去汉字化的动机与白话文一样,都是为了教育易于普及,而不是被少数人垄断,其目标被简化字部分实现。实际上汉语汉字到目前为止都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文字,有没有进一步降低门槛的需要仍有讨论意义,不过在2020年国人恢复自信前不适于讨论),而后者只提供羞耻与教训。

逆时代潮流的辜鸿铭只能是:可理解可同情,最多对这个(可能有才的)倔老头心生一丝敬意而已。

更何况他还捧了满清的臭脚,可能他真是对中华文明自信,忠于满清只是一层皮。但那条辫子的时代实在扎心,那玩意儿实在是中华文明之耻(被强制剃那么难看的头,真不符合中华文明之本,比裹脚还恶心,毕竟裹脚还是自愿的)。辜大爷好像支持了满清复辟,这个尤其不能忍,辫子确实在他心中了而不是他的狡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辜鸿铭啊,这位先生说起来可真是个奇人,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时代的矛盾集合体。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说好与坏,得掰开了揉碎了,看看他身上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特质,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赋予他的光环和阴影。时代的弄潮儿与旧时代的守墓人——矛盾的统一体辜鸿铭最让人津津乐道,也是最引人争议的一点,就是他身上那种浓.............
  • 回答
    《三体》系列中,程心的角色无疑是其中最引人争议的。她承载了人类最后的希望,却也因为她的一些选择,让无数读者感到扼腕叹息,甚至认为她辜负了地球。要评价程心“辜负”了地球,需要深入剖析她在关键时刻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背后的人性和社会环境。首先,我们要明确,“辜负”这个词在这里并非简单的指责,而是指向程心.............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的皇室人口与国家财政负担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用户提到的“五千万人口养百万朱姓皇室”这一说法存在明显的数据误差,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人口与皇室规模的误读1. 明朝总人口的估算 明朝人口在鼎盛时期(如万历年间)约为500.............
  • 回答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其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议题。以下从历史背景、运动过程、影响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清政府的腐败与衰落 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因腐败和政治腐败导致国力衰退,无法有效应对列强侵略和内部动.............
  • 回答
    关于“吃牛排蘸黑胡椒汁的人家境一般,有钱人都蘸黑胡椒粉、盐”的言论,这一说法显然是一种带有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的简化归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对“调味品与阶层”关联的逻辑拆解1. 经济条件与调料选择的关系 这一言论的核心逻辑是:经济条件优越的人更倾向于使用“更高贵”的调味品(如黑.............
  • 回答
    评价历史上的曹丕:一位复杂而重要的历史人物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魏文帝。在中国历史上,曹丕是一位极具争议但又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继承了父亲曹操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建立并统治魏国的皇帝,其政治、文学、军事方面的成就和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评价。一、政治上的承上启下与制度创新曹丕最大的.............
  • 回答
    评价国内媒体停播202122赛季第28轮英超:一次复杂的多角度审视国内媒体停播202122赛季第28轮英超比赛,无疑是当时中国足球产业和体育传播领域的一件大事,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的原因或影响。一、 事件的背景与直接原因首先,我.............
  • 回答
    张学良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在“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关键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公众讨论的焦点。评价他的行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他个人的经历、性格和政治立场等多方面因素。一、 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节点“九一八事变”是.............
  • 回答
    “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 这句话是一句非常生动且充满讽刺意味的俗语,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平、责任分担以及个体生存状态的思考。要详细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字面含义与象征意义的解读: “吃地沟油的命”: 字面含.............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圣雄甘地。甘地是一位极其复杂而又深刻的人物,对印度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评价甘地需要从他的思想、实践、成就、局限性以及他留下的遗产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甘地的核心思想与哲学甘地的思想体系是他评价的基础,也是他行动的指南。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韩雪,一位在中国娱乐圈拥有独特存在感的女明星,她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的,很难用简单的标签来概括。从出道至今,她凭借着多方面的才华、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一些独特的经历,赢得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几个方面来评价韩雪:一、 艺术造诣与职业素养: 演技: 早期作品: 早年韩雪出演.............
  • 回答
    谭嗣同:以生命之火照亮改革之路的悲剧英雄谭嗣同,这位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以其鲜明的思想、不屈的斗志和壮烈的牺牲,成为无数后人心中的民族脊梁和改革先驱。评价谭嗣同,需要从他的思想根源、实践行动、以及他所代表的历史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思想渊源:融合中西,革故鼎新谭嗣.............
  • 回答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原名:Red Star Over China)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翔实的记录和深刻的洞察力,让西方世界第一次真正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这部作品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 作品的背景与创作过程要评价.............
  • 回答
    怎样评价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ory)无疑是20世纪末以来地缘政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的根本性分界线将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尤其是文明之间的差异。这.............
  • 回答
    评价乌克兰不接受俄罗斯提出的建立奥地利或瑞典模式中立国家的提议,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个提议的背后,是俄罗斯试图在乌克兰建立一个被其控制的、缺乏实质性主权和安全保障的国家,而乌克兰的拒绝,则反映了其对国家独立、主权完整以及未来安全发展的深刻考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俄罗斯.............
  • 回答
    苏联大清洗运动,又称“大恐怖”(Great Purge),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斯大林统治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大规模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这场运动的规模之大、手段之残忍、影响之深远,使其成为20世纪最黑暗的历史篇章之一。评价这场运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起因与背景:大清洗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根植.............
  • 回答
    怎样评价俄罗斯方块?——一场永恒的方块消弭之旅俄罗斯方块(Tetris)无疑是电子游戏历史上最耀眼、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评价它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它不仅是一款游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跨越时代和国界的共同记忆。从根本上说,俄罗斯方块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 一、 核心玩法的极致.............
  • 回答
    《摆渡人》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就饱受争议,评价两极分化严重。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看看它到底是一部“烂片”还是“被低估的佳作”,抑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某种存在。一、 影片的核心理念与“摆渡”概念的解读首先,理解《摆渡人》的核心理念至关重要。影片打着“摆渡人”的旗号,试图描绘一群帮助他人.............
  • 回答
    王菲的“幻乐一场”演唱会无疑是2016年乐坛乃至整个娱乐圈的一场盛事,而对她在此次演唱会上的演唱功力和综合表现的评价,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更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一、 演唱功力:“幻乐一场”演唱会的王菲,相比她年轻时的巅峰状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现了成熟的技巧和独.............
  • 回答
    韩寒在《通稿二零零三》中对中国教育的看法,可以用“尖锐”、“讽刺”、“批判性”和“带有青年人的迷茫与反思”来概括。这部作品发表于2003年,那个年代的网络文学刚刚兴起,韩寒凭借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犀利观察,迅速获得了大量的关注。要详细评价韩寒在《通稿二零零三》中对中国教育的看法,我们需要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