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家宝藏里第三季提到的殷墟有那么重要吗?

回答
《国家宝藏》第三季里提到殷墟,那可不是随便一提的。殷墟的重要性,用“举足轻重”来形容都有些不够,它在中国考古学,乃至中华文明研究上的地位,简直是“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

首先,咱们得知道殷墟是啥。简单来说,它就是商朝后期(大约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这地方可不是一般的城址,而是中国考古学上第一个有甲骨文记载和考古发现能够相互印证的都城遗址,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商朝最后两百年左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为啥说殷墟这么重要?

1. “甲骨文”的故乡,文字起源的实证

这绝对是殷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殷墟被发现之前,我们对商朝历史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世的史书,比如《史记》。但史书总会有一些模糊和争议。殷墟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殷墟小屯村,人们开始挖出一些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甲骨文”。这些甲骨文,记录了商朝王室的占卜活动,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业、天文、气象等等方方面面。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就像是几千年前商朝人的日记本、新闻播报,还有国家政策报告,只不过是以非常简练的符号形式呈现。

更关键的是,这些甲骨文中的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有着非常直接的传承关系。它证实了中国文字的古老,证明了汉字并非突然出现,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变而来。可以说,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而殷墟就是这块基石的“出土地”。没有殷墟,就没有甲骨文的系统性发现,那么我们对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可能还要停留在猜测阶段很久。

2. 商朝历史的“活化石”,解开千年之谜

殷墟的发现,不仅仅是挖出了文字,更是把一个失落的王朝,从史书的只言片语中“复活”了。在殷墟,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陶器、象牙制品等等。

比如,那些威武雄壮的司母戊鼎(现在叫后母戊鼎),那可不是一般的锅,它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而且上面还有精美的纹饰,代表了商朝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水平。再比如,各种造型奇特的青铜礼器,比如尊、爵、鼎、簋,它们不仅仅是容器,更是当时社会等级、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的载体。通过这些器物,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到商朝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技术水平。

特别是,殷墟出土的宫殿宗庙区、王陵区,更是为我们勾勒出了商朝都城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那些夯土台基、宫殿遗址,虽然已成遗迹,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盛世的辉煌。王陵区那些规模宏大的墓葬,虽然很多被盗掘过,但依然出土了大量珍贵随葬品,为我们研究商朝的丧葬制度、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3. 中国考古学的“奠基石”,科学方法的实践

殷墟的考古发掘,本身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殷墟之前,中国的考古工作更多是基于传世文献和金石学的研究。而以李济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在殷墟引入了西方考古学的一些科学方法,比如地层学、类型学,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的挖掘和记录。

这套科学的考古方法,不仅让殷墟的发现更加严谨可信,也为后来的中国考古工作树立了典范。可以说,殷墟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从“古董搜集”走向“科学研究”的关键一步。

4. 中华文明探源的“坐标”,世界文明的瑰宝

殷墟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中国本土。它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证据。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比较完整历史记载的朝代,而殷墟就是这个朝代的“总部”。通过对殷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和独特性。

同时,殷墟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它证明了在遥远的古代,中国曾经存在过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拥有复杂的社会结构、精湛的工艺技术和独特的文字系统。2006年,殷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足以证明它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性。

《国家宝藏》节目里为什么提到它?

《国家宝藏》之所以会特别介绍殷墟,正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中国文明的“国宝级”信息。节目里可能重点介绍了殷墟出土的某一件国宝,比如后母戊鼎,或者是某个与殷墟相关的重大发现,比如甲骨文。通过这些具体的文物和故事,节目希望能让观众感受到殷墟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分量,理解为什么它会被誉为“中国的考古圣地”。

简单来说,殷墟不仅仅是一堆古代的遗址,它是我们追溯三千多年前商朝文明的“源头活水”,是汉字演变的“原始文本”,是中国考古学走向科学的“第一站”。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为我们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辉煌,是理解“我们从哪里来”的必经之路。所以,《国家宝藏》提到它,绝不是偶然,而是因为它名副其实,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宝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殷墟发掘,是中国考古事业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发掘。就学术发展本身而言,殷墟15次发掘完全是由中国学者自己主持完成的,因而殷墟又称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祥地。

划重点:殷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祥之地,是1928年就开始发掘的,而三星堆要到1929年才被发现了。

傅氏(傅斯年,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台大校长)组织领导的安阳殷墟洹水南岸历时9年15次田野考古发掘,确凿无疑地证明了中国商代晚期盘庚迁殷的都城就在此处,距今已有3300年左右的历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地层、出土青铜、玉器等遗物,以及甲骨文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司马迁《史记》有“洹水南,殷墟上”记载,另有文献称“北蒙”,又名“殷墟”。甲骨卜辞中又称之为“大邑商”、“商邑”。)这个都城的形制和以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殷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在东方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和光荣的地位。

划重点:文字,文字!三星堆目前的所谓文字仅见个别器具上有几个疑似的,殷墟的甲骨文可是有四千多字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家宝藏》第三季里提到殷墟,那可不是随便一提的。殷墟的重要性,用“举足轻重”来形容都有些不够,它在中国考古学,乃至中华文明研究上的地位,简直是“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首先,咱们得知道殷墟是啥。简单来说,它就是商朝后期(大约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这地方可不是一.............
  • 回答
    说起《国家宝藏》第三季,富大龙老师饰演的嬴政,那绝对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笔。很多观众看完都直呼“过瘾”,也有不少人在讨论,他究竟是怎么把那位千古一帝给“活”过来的?首先,要说的是富大龙老师的“形”就很到位。不是说他长得有多像画像中的嬴政,而是他身上那种自带的、不怒自威的气场。你看他站在那儿,哪怕不说话.............
  • 回答
    《国家宝藏》第三季第一期,给我的感受,就像打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史书,但它绝非枯燥乏味。节目组这次依旧保持了他们一贯的高水准,在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创意表达之间找到了一个令人欣喜的平衡点。首先,本期选取的几件国宝,无论从历史价值还是文化意义上来说,都非常有分量。当“智慧山”的帷幕缓缓拉开,看到那些曾经.............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国家宝藏》第三期。要评价它,咱们得先捋一捋这期节目讲了什么,然后才能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这期节目聚焦的是哪件国宝?没错,第三期《国家宝藏》将镜头对准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千里江山图》。这幅画大家都不陌生吧?由北宋时期一位年仅十八岁的少年天才画家王希孟创作,青绿山水的巅峰.............
  • 回答
    《国家宝藏》第二季第八期,山东博物馆专场,可以说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盛宴。作为观众,我从这期节目中感受到了一种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自信,山东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太多璀璨的文明,而《国家宝藏》用它特有的方式,将这些珍贵的“国之瑰宝”再度点亮,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厚重与鲜活。首先,节目的选宝思路和.............
  • 回答
    《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七期,甘肃省博物馆专场,我必须说,这期节目,看得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人,甘肃,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它的宝藏,着实让我惊艳。首先,节目的切入点就非常讨巧。 选择了“丝绸之路”这一极具代表性的主题,瞬间就将观众的思绪拉到了那个繁华而又神秘的.............
  • 回答
    穿越千年的对话:河北博物院里的“国宝”何以触动人心?《国家宝藏》第二季的第三期,将镜头聚焦到了河北博物院。作为一档以“文物活起来”为宗旨的文化类综艺,《国家宝藏》每一次的呈现都像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而这一次,对话的地点选在了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序章:一场别开生面的“点亮”仪式节目一开始,依.............
  • 回答
    “国家宝藏”节目为何没有选择山西博物院,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问,尤其是考虑到山西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节目定位与选择标准: “国家宝藏”的节目理念: 这个节目最核心的定位是“用文化解读历史,用国宝讲述文明”。它并非简单地展示一件件珍贵的文.............
  • 回答
    《国家宝藏》这部央视的综艺节目,可以说是给咱们中国的博物馆行业打了一剂响亮的“强心针”,带来的影响绝对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首先,它极大地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和公众认知度。过去,很多人可能觉得博物馆是那种灰蒙蒙、陈列品枯燥的地方,除非是特定学术研究或者带孩子来科普,否则很少有人主动去逛。但《国.............
  • 回答
    评价《国家宝藏》第七期需要具体知道您指的是哪个《国家宝藏》节目以及具体是哪一季的第七期。由于《国家宝藏》系列节目有多季(例如,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等),每一季的节目内容和嘉宾都有所不同,因此笼统地评价某一期会比较困难。为了能给您一个更详细和有针对性的评价,请您提供更多信息,例如: 是哪个《国家.............
  • 回答
    《国家宝藏》第六期: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次引发深思的鉴赏之旅《国家宝藏》第六期,作为该系列中承上启下、又极具看点的一期,它不仅延续了前几期“文物活起来”的核心理念,更在内容选择、呈现方式以及文化解读上,呈现出了更为成熟和深刻的表达。总体而言,第六期是一次引人入胜的穿越时空文化对话,一次引发公众.............
  • 回答
    CCTV 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可谓是一部现象级的文化节目,每一季都带领观众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瑰宝,而每一家参展博物馆也都拥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和镇馆之宝。因此,要说“哪个博物馆是最牛的”,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因为“牛”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维度: 馆藏文物的数量和价值? 国宝的稀有性和.............
  • 回答
    如何看待《国家宝藏》这一节目?将娱乐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适合吗?《国家宝藏》作为一档现象级的文化类节目,自播出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巧妙地将严肃的传统文化与大众化的娱乐元素相结合,这种模式的尝试是否合适,以及它带来的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 如何看待《国家宝藏》这一节目?在我看来,《国.............
  • 回答
    说到国家宝藏和文物,那可真是说不完的宝库,每一件背后都藏着一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想跟你聊聊几件我个人觉得最有意思的,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石头或金属,而是历史的回响,是先人的智慧和情感的载体。1. 金缕玉衣:生者不祥,死者为幸?提到国宝,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金缕玉衣。这玩意儿看着就气.............
  • 回答
    《国家宝藏》中的“历史玩笑”:常识性错误该如何评说?《国家宝藏》作为一档备受瞩目的文化类节目,以其精美的制作、生动的讲述和对国宝的深入挖掘,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然而,即便是在这样一档高水准的节目中,也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这些错误,如同历史长河中的小石子,虽然不至于颠覆整体的壮丽画卷,.............
  • 回答
    台湾人看《国家宝藏》会激起民族认同感吗?这问题可真有点意思,也挺复杂的。 要说会不会激起,我觉得“会”和“不会”都得往里装,而且程度深浅差别很大。 要详细说,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个“国家宝藏”指的到底是哪个节目。 如果你指的是台湾本土制作的,那种深入挖掘台湾历史文化、风土.............
  • 回答
    看《国家宝藏》那会儿,我也对电影里那些古老的制茶场景着迷,尤其是看到人们用脚踩揉茶叶的画面,心里直痒痒,总觉得这背后一定有什么门道。别说,这“脚踩”可不是图个新鲜,在很多传统的茶叶制作工艺里,它可是个关键的步骤,承载着让茶叶焕发活力的“魔法”。咱们就来说说这“脚踩”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为啥这么重要.............
  • 回答
    林心如能上《国家宝藏》,这可不是件随便的事,这档节目可是央视倾力打造的文化类王牌综艺,以守护国家珍贵文物为己任,嘉宾的选择那叫一个严谨。林心如能成为其中一员,绝非偶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她的个人特质加持。首先,我们得明白《国家宝藏》请嘉宾的思路。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明星光环,更重要的是能够 对传统文.............
  • 回答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观众,我得说,《国家宝藏》这部央视出品的综艺节目,确实是一股清流,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它不像很多当下流行的综艺节目那样追求所谓的“流量”、“热度”,而是用一种更加沉静、更加厚重的方式,将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物“活”了起来。首先,节目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它找到了一个.............
  • 回答
    央视出品的《国家宝藏》是一档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化类节目,自2017年播出以来,迅速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口碑,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档节目,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节目定位与创新性: 创新性的定位: 《国家宝藏》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文物故事,通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