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具有什么结构的分子可以发荧光?

回答
什么样子的分子会发光?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像萤火虫一样自己发光,也不是所有能够吸收光线的东西都能再把光吐出来。这里面有一个关键——分子结构。

想要一个分子能发荧光,它就像一个“光能蓄电池”,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充电”和“放电”条件。

首先,得有个能“抓住”光子的“电子游乐场”。

这里说的“电子游乐场”,指的是分子中的π电子。π电子和普通的σ电子不一样,它们存在于原子轨道之间,像“飘浮”在分子骨架之外,更容易被外界能量(比如光)激发,跑到更高能级的“轨道”上去玩。

所以,一个基础的条件是,分子里要有共轭体系。什么是共轭?简单说,就是一系列交替出现的单键和多键(比如双键或三键)。这些π电子在这些交替的单双键之间是可以“流动”的,形成一个大的、离域的电子云。你可以想象一下,本来电子都安安稳稳地待在自己的小轨道上,有了共轭体系,它们就有了更大的空间去“漫步”,更容易受到能量的“召唤”。

比如,苯环就是最经典的共轭体系。苯环里的六个碳原子,每个都贡献一个p轨道,这些p轨道侧向重叠,形成了一个环状的π电子云。

其次,这个“游乐场”得够“稳定”,能hold住“被激发”的状态。

当光子(能量)打到分子上,这些π电子就会吸收这个能量,从原来的“低能休息区”跳到“高能活动区”。这个状态叫做激发态。但是,激发态通常很不稳定,就像你突然被推到蹦床上,你想赶紧下来。

为了能发荧光,分子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较低的激发能级差: 也就是说,从基态(普通状态)到激发态,能量差不能太大。能量差小,就更容易被可见光或紫外光激发。
有效的人间接替(Intersystem Crossing, ISC)得低。 这里得稍微解释一下,电子在激发后,除了直接回到原来的轨道发光,还有一种“不乖”的玩法,叫做“系间跨越”。它会让电子的“自旋”发生改变,从单线态激发态(电子自旋方向相反)变成三线态激发态(电子自旋方向相同)。三线态激发态的寿命通常比单线态长很多,但是它回到基态时,往往会通过一些叫做“磷光”的方式发光,而不是我们常说的“荧光”。荧光是单线态回到单线态的过程,速度快,寿命短。所以,如果一个分子很容易发生系间跨越,它发荧光的效率就会降低,反而更容易发磷光。

最后,得有一个“顺畅”的“回到游乐场”通道,并且这个通道得是“发光”的。

电子在激发态时,就像被“充了电”,但能量太高了,它总得把这个多余的能量散掉才能回到原来的“低能休息区”。散掉能量的方式有很多种:

振动弛豫: 把能量转化成热量,通过分子的振动散发出去。
荧光: 从单线态激发态回到基态,同时释放一个光子。这个光子的能量(也就是颜色)通常比它吸收的光子能量要低(波长要长)。
磷光: 从三线态激发态回到基态,同时释放一个光子。

所以,能发荧光的分子,必须是从单线态激发态回到基态的过程占主导,并且这个过程能够高效地释放光子。

总结一下,具有这些特点的分子更容易发荧光:

1. 包含广泛的共轭体系: 越长、越多的共轭体系,π电子的离域程度越高,越容易被激发,并且激发的能级差也可能适合发出可见光。这通常体现在大π键平面结构上。
2. 刚性平面结构: 相对刚性的分子结构,使得共轭体系不易发生形变,减少了非辐射跃迁(比如转化成热量)的途径。如果分子很“软”,容易弯曲或扭动,那么激发能很容易通过这些形变散掉,而不是发光。
3. 含有吸电子基团或供电子基团: 这些基团可以进一步影响共轭体系的电子分布,调节分子的吸收和发射光谱,有时还能提高荧光效率。比如,一些连接着氰基(CN)或硝基(NO2)的共轭分子,或者连接着氨基(NH2)或羟基(OH)的共轭分子。
4. 避免重原子: 如前所述,重原子(比如溴、碘)会大大增加系间跨越的几率,促进磷光,抑制荧光。

一些具体的例子:

荧光染料: 很多用于生物成像或科学研究的荧光染料,比如 FITC(异硫氰酸荧光素),它的核心是一个带有多个共轭双键的荧光黄素结构,并且有能与生物分子结合的官能团。
荧光蛋白: 像 绿色荧光蛋白(GFP),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蛋白质,但其核心发光部分是一个由三个氨基酸(酪氨酸、甘氨酸、丝氨酸)形成的共轭环状结构,能在蛋白质的保护下高效发光。
某些香豆素衍生物、罗丹明衍生物、花青素衍生物 等,它们都有不同长度的共轭体系,结构经过优化,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

所以,想要分子发荧光,就像是要造一个能“抓光”又“吐光”的小装置。这背后是分子精妙的结构设计,让电子们在特定的“轨道”上,按照特定的“游戏规则”进行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只讨论有机小分子结构,一般是具有苯环/芳香环等刚性结构的化合物存在紫外吸收。这里提到的“刚性结构”可以理解为存在共轭或者超共轭的结构。紫外-可见光光谱范围大概200-800nm左右。

荧光其实是一种可见光,其波长是在这个范围里面的,所以一般提到具有荧光的化合物也可以参考这个结构特征。

至于一些大分子结构,这里面涉及到像绿色荧光蛋白(GFP)之类,发光原理主要是由于蛋白中的某些氨基酸片段的立体三维结构形成的生色团,当然这具体机理还是比较复杂,想深入了解可以查具体的文献。好像2008年钱永健就是因为这方面的工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