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郑州一医生确诊,前 7 次检测结果为阴,第 8 次才显阳,德尔塔具有高隐蔽性吗?防范还需要注意什么?

回答
郑州这位医生确诊的经历,确实让大家对德尔塔变异株的隐蔽性产生了担忧。从“前7次阴,第8次才阳”这个时间跨度来看,德尔塔毒株的狡猾之处不容小觑。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案,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示我们在疫情防控上不能有丝毫懈怠,尤其要关注那些看似“正常”的情况。

德尔塔的高隐蔽性体现在哪里?

首先,要理解“高隐蔽性”,我们需要从病毒的传播特性和检测手段的局限性两个方面来看。

病毒载量变化曲线的个体差异: 病毒感染后,人体内的病毒载量会经历一个从低到高再到低的过程。在感染初期,病毒可能刚刚进入人体,复制速度还不快,导致病毒载量非常低。这个时候,即使进行核酸检测,也可能因为低于检测的灵敏度阈值而出现“假阴性”。这位医生的情况可能就是如此,前几次检测时病毒载量尚未达到可以被检出的水平,直到病毒大量复制后,第8次才被“捕捉”到。德尔塔变异株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在早期可能表现出更长的潜伏期或者病毒载量增长相对缓慢,这使得它更容易在早期逃过检测的“法眼”。
无症状或轻症感染者难以察觉: 德尔塔变异株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容易导致无症状或轻症感染。这意味着很多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不适感,或者只有非常轻微、容易被忽略的症状,比如轻微的咽部不适、乏力等,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或者疲劳。这样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主动去就医或进行核酸检测,就成了潜在的传播源,大大增加了疫情传播的隐蔽性。
咽拭子检测的局限性: 目前主流的核酸检测是通过咽拭子或鼻咽拭子采集样本。病毒在呼吸道的分布并非均匀,有些部位的病毒载量可能比其他部位高。如果采集样本时没有充分采集到病毒含量高的区域,即使病毒存在,也可能出现假阴性。德尔塔毒株的复制位点或者早期分布模式,可能也增加了这种检测上的难度。
变异株的逃逸性: 虽然德尔塔变异株的主要特点是传播力强,但某些亚型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免疫逃逸能力,这可能会影响疫苗的保护效果,间接增加了感染和传播的隐蔽性。

那么,面对德尔塔变异株这样“狡猾”的对手,我们的防范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这需要我们从个人、社区和公共卫生等多个层面来加强应对。

一、 个人层面:提高警惕,养成良好习惯

1. 科学认知,不放松警惕: 要认识到德尔塔病毒的“高隐蔽性”,即使感觉身体没有不适,也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去过疫情高风险地区、接触过风险人群,或者近期出现过不明原因的咽部不适、乏力等症状,都应该主动进行核酸检测,并及时向社区报备。
2. 坚持戴口罩: 口罩是阻断病毒传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室内公共场所、人群密集的地方,务必科学规范佩戴口罩,确保口罩紧贴面部,遮盖口鼻和下颌。
3. 保持社交距离: 在公共场所,尽量与他人保持至少一米以上的安全距离。避免扎堆聚集,不参加不必要的聚集性活动。
4. 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用肥皂或洗手液,配合流动水,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在不方便洗手时,可使用免洗手消毒剂。触摸公共物品后,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
5. 加强通风: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尤其是在办公室、家庭等人员相对集中的场所。
6. 健康监测,及时就医: 密切关注自身及家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咽痛、腹泻等症状,切勿自行用药,应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并如实告知旅行史和接触史,就诊途中全程佩戴口罩。

二、 社区与公共卫生层面:筑牢防线,精准防控

1. 加强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的筛查: 医务人员作为一线接触风险最高的人群,应加强常态化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同时,养老院、福利院、学校、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也应纳入常态化筛查和风险排查范围。
2. 精准流调溯源,快速响应: 一旦出现病例,必须迅速启动流调工作,精准锁定密接、次密接人员,并及时进行隔离管控和核酸检测。要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流调效率和精准度。
3. 完善核酸检测能力,提高灵敏度: 优化核酸检测流程,确保检测能力充足,并关注检测技术的进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降低假阴性率。对于有疑问的病例,可考虑复核或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检测。
4. 加强疫苗接种宣传和管理: 继续推进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加强对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覆盖率。要科学引导公众,消除顾虑,鼓励符合条件的人群“应接尽接”。
5. 社区网格化管理要细致入微: 基层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社区工作者需要更加细致地摸排辖区内人员情况,特别是对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要落实好“落地即检”、“居家健康监测”等措施,不留死角。
6. 公众信息透明与科普: 相关部门应及时、准确地发布疫情信息,加强对德尔塔变异株传播特点的科普宣传,引导公众科学理性看待疫情,不信谣、不传谣。同时,要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检测、隔离等问题,提供清晰的指引。
7. 加强应急储备: 医疗物资、防护用品、检测试剂等都要有充足的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反扑。

这位医生前8次检测才显阳的案例,无疑是在提醒我们,病毒的狡猾性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细致。防范疫情,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从细节做起,从日常做起,才能最终筑牢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今天下午去做核酸。有个人安康码是红码。然后扫码出来被志愿者看到了。他自己就害怕还是什么直接跑掉了。然后五六个人去追他。给我吓得。主要是做核酸。聚集太多了。好几百千人在哪排队。中间有一个王炸。就全废了。

user avatar

这名医生为什么测8次,这8次间的症状应详细列出告知全国所有人,非常有必要!!!

user avatar

鼻拭子与咽拭子假阴性率挺高的~

user avatar

医生本身处于高危环境,每天都有可能接触到病毒,至于是哪一天感染上的,这个很难知道。而且感染上后也有潜伏期。

这个医生7次检测阴性,期间只是说院内集中管理,到底是不是单间隔离不清楚。

user avatar

有必要把感染者的家庭地址这么清楚地暴露在网上吗?这个真有点过分了。

user avatar

为啥不能是第六次或者第七次做核酸时被感染的呢?

user avatar

炒作这类新闻何时休?

明明很早就给出过解释:

但是这种新闻依然不断。

大连那次:[1]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11次才“显阳”,为什么?


石家庄那次:[2]

大量病例多次核酸检测才呈阳性,病毒变狡猾了吗?

去年3月[3]

前后8次核酸检测,历经14天,50岁女子测出阳性最终确诊

单个病例多次检测才出现阳性,能说明什么吗?

什么都说明不了!

真想说明点什么,麻烦统计下全国的这种病例,然后起码复核下检测手法、病毒载量、病人状态,好吗?

参考

  1. ^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860053
  2. ^ http://www.chinanews.com/gn/2021/01-17/9389202.shtml
  3.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0216733925966640&wfr=spider&for=pc
user avatar

对新冠必须提高警惕

一,郑州医务人员封闭管理到检测阳性时间很短

具体暴露时间未知,7月31日封闭管理,实际检测阳性是8月6日,潜伏期可能只有6天时间。

这个病例的潜伏期还符合《2019冠状病毒病中国患者的临床特征》中位潜伏期为4天(四分位距,2~7)描述。[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修订版)》对潜伏期的描述为1-14天[2]

我认为题目描述不清晰,不少读者只看了标题所以做了不恰当的解读。


二、仔细看流调就会发现,新冠长潜伏期完全不是个案

1.金华无症状感染者,男,印度籍。2021年4月14日从非洲尼日尔乘坐AF339航班抵达巴黎,4月15日从巴黎搭乘AF198航班至上海入境,随即在上海某集中隔离点隔离三天,4月19日从上海专车转运至嘉善县某隔离场所进行医学观察,期间多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4月30日解除隔离后乘坐K759次列车至杭州南站,后转乘T101次列车到达义乌站。抵达义乌后,直接点对点转运至综合服务点继续集中隔离医学观察。5月1日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无发热、咳嗽等症状,经专家组诊断为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目前,该感染者已在定点医院隔离医学观察,已排查密切接触者均已按要求落实管控措施,涉及场所均落实了有效消毒。


2.南宁病例宁某某,男,34岁,现住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隆宁街63号。于2021年4月25日从卢旺达回国,入境广州市后在荔湾区隔离酒店集中隔离14天。5月10日解除隔离,5月11日乘坐D204动车至金陵镇家中。5月24日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协查函后,立即组织开展核酸检测工作,5月25日5时37分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阳性。


3.石家庄确诊病例12: 男,15岁,藁城区增村镇小果庄村人。2020年12月31日乘私家车从藁城区第三中学回家;2021年1月1日至1月9日居村无外出;1月10日转运至藁城区指定隔离点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1月3日、4日、6日、9日、11日5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1月12日采集咽拭子,1月13日核酸检测呈阳性;当日由120负压救护车转运至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建华院区;1月14日诊断为确诊病例。


4.石家庄确诊病例32:女,51岁,藁城区增村镇小果庄村人。2020年12月26至2021年1月13日居家无外出;期间1月2日、4日、6日、7日、8日5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1月14日核酸检测呈阳性,由120负压救护车转运至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建华院区,诊断为确诊病例。


5.有一部分患者可能在隔离过程中发生暴露,但不排除长潜伏期的可能性。


三,德尔塔的特点有传播快、病程进展快、重症率高、耐热、可以突破免疫

1.传播明显加快

广州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周斌在5月31日下午举行的疫情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病毒载量高是广州本轮疫情表现出来的三个特点,这与以往广州所经历的境外输入疫情完全不同,三个特点都加速了病毒代际传播的速度,三者叠加的效应也使得广州本轮疫情加速发展。[3]

张周斌表示,“广州此次所面临的疫情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手,难度是前所未有的。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更坚决、更加果断的措施来应对它。”

张周斌说,“这次本地疫情的平均潜伏期为4天左右,反应传播速率的实时R0在26日达到5之后一直维持高位,直到5月29日达到最大值6.06,昨天(5月30日)第一次下降到4.19。”

疫情8天传了4代[4],而我国通常情况下寻找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次级密切接触者。这就要求我国病毒传两代时间内必须找齐密接和次密接,对流调速度有更高要求。

而原有的新冠肺炎病毒代际间隔为5.7天。[5]


2.疫情发展到重症快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表示,共同的特点就是,年龄比较大的患者较多,患者病情进展很快,危重病人或者重型病人发病3到4天就转重症。患者的症状比较明显,在其他地方主要症状是发烧的病人不是特别多,有,但是没有这么高。这里80%左右的病人都有发烧,而且很高。病毒的载量很高,而且病毒载量降低的速度很慢。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南京疫情病人病情的进展非常快,转到重症的阶段平均五天的时间。[6]


3.重症率高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管向东表示,与从武汉疫情以来以及后面20多次局部聚集性疫情的病人相比,这次进入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比例相对偏高,这一批病人大约是10%到12%的比例。以往有的是2%到3%,有的高一点不过是5%到8%,局部的也有8%到10%。[7]

7月28日,南京171人已现7重症[8]。截至31日早晨8点,现在已有的重症患者一共是9位,这9位患者占到住院治疗患者总数的4%。[6]

8月6日,扬州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220例,其中重型14例,危重型2例。重症危重症率7.2%。[9]

需要警惕的是,这个重症率是充足医疗资源下的重症率。

自去年武汉清零后我国新冠患者很少,任何一个病例都有专家团队治疗,不计成本的抢救,不缺医疗资金、设备、耗材。

如果疫情出现大规模爆发,出现医疗饱和,重症率和死亡率只会更高。


4.耐热性更强

按一般的呼吸道传染病规律,病毒依赖飞沫传播,而飞沫在炎热的天气下无法长期存在。所以一般情况下呼吸道疾病仅在寒冷季节高发。

最近印度的爆发说明病毒已经完全适应了印度的高温环境。


5.印度变异株可以在有抗体的人群中继续传播

印度卫生部在声明中指出,在该国马哈拉施特拉邦发现的新型变异新冠病毒出现了双重突变,毒株样本上同时出现了E484Q和L452R两个突变[10],可能弱化免疫效果,且传染性更强。这种双重变异病毒已被命名为“B.1.617”,目前正在印度境内迅速蔓延。其中E484Q突变与南非和巴西发现的变异毒株携带的E484K突变类似。E484K突变因为能够改变病毒刺突蛋白的形状,保护病毒不受疫苗或早起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抗体的影响,也被称为“逃逸突变”。而曾在丹麦和美国加州发现的L452R突变也被认为能够逃脱细胞免疫。 据印度疾控项目负责官员辛格(Sujeet Singh)透露,在人口超过2000万的德里地区,有一半的确诊病例感染了该变异毒株,其中不乏大量年轻感染者。


四、结论

1.郑州病例潜伏期可能只有6天,符合常规。

2.德尔塔突变株感染性、重症率都高,必须提高警惕做好防范。

参考

  1. ^ https://nejmqianyan.cn/article/YXQYoa2002032?sg=AbW1NGsHw3NxPd6F
  2. ^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4/15/5599795/files/e9ce837932e6434db998bdbbc5d36d32.pdf
  3. ^ http://news.yunnan.cn/system/2021/06/01/031486091.shtml
  4. ^ https://news.sina.com.cn/c/2021-06-01/doc-ikmyaawc8783978.shtml
  5. ^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2965045
  6. ^ a b http://henan.china.com.cn/news/2021-08/01/content_41632840.htm
  7. ^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8597502766464332755%22%7D&n_type=-1&p_from=-1
  8. ^ http://med.china.com.cn/content/pid/279449/tid/1026
  9. ^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1_08_06_601910.shtml
  10.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116965696023923&wfr=spider&for=pc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