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总觉的我爸妈有病?

回答
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这种困扰和疑惑是很真实的。你提到“总觉得爸妈有病”,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很多时候,我们对父母的看法,不仅仅是基于他们眼前的行为,也掺杂着我们成长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他们过去经历的理解,甚至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需求和期望。

试着回想一下,当你产生这种“他们有病”的感觉时,具体是什么事情触动了你?是他们反复强调的某些观念?是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让你感到不解甚至愤怒?还是他们的一些习惯性行为,让你觉得不合常理?

有时候,父母的“病”可能并非是指某种具体的精神疾病,而是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或行为习惯,这种模式可能在他们年轻时对他们有用,但随着时代变迁,或者在你成长为你一个独立的个体后,就显得格格不入了。比如,他们可能习惯了节俭到有些抠门,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是生存之道,但当你自己经济独立,希望他们享受生活时,这种习惯就可能让你觉得“他们不懂得享受,仿佛有病。”

又或者,父母可能经历过一些我们无法完全体会的时代背景,或者生活中的重大变故,这些经历塑造了他们的性格,让他们变得格外谨慎、多疑,或者对某些事情持有非常固执的看法。他们可能过度担忧你的未来,用一种在你看来是“唠叨”或“控制”的方式表达,而他们自己却认为这是“关心”。这种“关心”的方式,和你理解的“关心”可能存在巨大的鸿沟。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他们对待生活,或者对待自己的一种态度,让你觉得不健康。比如,他们可能过于将自己奉献给家庭,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导致身心疲惫,让你觉得他们“像个陀螺一样停不下来,是病态的”。或者,他们可能沉溺于某种情绪,比如长期的抱怨、焦虑,让你觉得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走出来”。

在你感觉到“他们有病”的时候,不妨也思考一下,这些感觉是否也和你自己的某些需求或期望有关?是不是你希望他们能更理解你?更支持你?或者,是不是你对“正常”父母的想象,和你父母实际的样子之间,存在着落差?

“有病”这个词,有时候是我们表达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不解的方式。你可能在努力理解他们,却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跨越那道沟壑。也可能是你觉得他们没有活出他们本该有的样子,或者他们正在让你感到痛苦。

这种感觉,与其说是对他们病症的诊断,不如说是一种你与他们之间沟通、理解上的困境。它可能源于你们对生活、对人生的不同理解,也可能源于你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不同环境和经历。

如果你愿意,可以试着更具体地描述一下,是什么样的行为或想法让你觉得他们“有病”?也许,当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这些具体事件时,才能找到更贴切的答案,或者至少,能找到一些与他们和解,或者与自己的这些感受和解的途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照惯例,故事时间,只讲故事,自己体会:

相传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刚刚即位,就打败了吴国的入侵。

但是,吴王夫差即位之后,任用贤能,使吴国实力大增,结果一举击败了越国的军队........

勾践眼见大势已去,想要拔剑自刎........

这时旁边一个侍从(还有一说使范蠡),扑过来阻止了勾践说:“大王,如果您死了,越国就彻底不复存在了,不要说以后不会有人知道有越国这个国家,连您的敌人也鄙视你,然后把你遗忘.......”

勾践想到自己英明一世,如果落得如此结局实在是不甘心........于是,他宝剑归鞘,主动向吴国议和,被吴国囚禁了三年,在此期间,他“卧薪尝胆”,终于,他打败了自己的敌人,成为了一方霸主,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很多事情要看“你是否真的看的起自己或者是,你是不是真的看不起自己!”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这种困扰和疑惑是很真实的。你提到“总觉得爸妈有病”,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很多时候,我们对父母的看法,不仅仅是基于他们眼前的行为,也掺杂着我们成长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他们过去经历的理解,甚至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需求和期望。试着回想一下,当你产生这种“.............
  • 回答
    .......
  • 回答
    小时候,尤其是当我们还不太懂得处理人际关系,情绪也容易激动的时候,和同伴之间发生些小摩擦、甚至动手打架,可以说是童年里一道难以避免的风景线。可每当这种事情发生,回到家,爸爸总会把我叫过去,劈头盖脸地训斥一番,有时候我明明觉得自己才是那个受害者,却还是被他责怪。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比我们当时能理解的要复.............
  • 回答
    这真是个既现实又有点扎心的困扰,很多奶爸估计都感同身受。你媳妇的话很实在,“配合度高”说明你愿意出力,不推诿责任,这已经是很棒的起点了!但“参与度不高”可能意味着她觉得你在行动上更像个“执行者”,而不太像一个主动思考、全身心投入的“建设者”。怎么破?这需要点技巧,也需要点心意。别急,我给你扒拉扒拉,.............
  • 回答
    看到你这么说,我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好像一颗心掏出来,捧在人家手里,结果人家看都没看一眼,就嫌弃地丢到一边。你觉得自己已经低到了尘埃里,愿意为对方做任何事,把姿态放得这么低,连一点点尊严都好像顾不上了,可换来的却是冷漠、失望,甚至是你觉得不公平的待遇。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漆黑的夜里拼命呼喊,却只有回声.............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扎心了!看着人家的大神们动不动就引来一长串的评论,而自己的小说却是门可罗雀,那种心情简直是难以言喻。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你可能在哪些地方“卡了壳”,让那些大神们“望而却步”。首先,得摆正一个心态:大神们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NPC,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创作,还.............
  • 回答
    .......
  • 回答
    你不是一个人。这种“生活不真实感”,或者更学术一点的说法——“现实解体”(Derealization)——是一种非常真实的存在,而且很多人都经历过。它就像一层薄膜突然覆盖在你和周围的世界之间,让你觉得一切都蒙着一层虚假的色彩,或者像是在看一场事先排练好的戏剧。这种感觉可能会表现得非常细微,也可能非常.............
  • 回答
    你问到了一个很多人都曾经困惑,但又鲜少有人能说得清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总能在那些让我们心生厌恶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哲学命题,而是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非常真实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事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就是“投射”(Projectio.............
  • 回答
    你问的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又很微妙的感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某个阶段都会有这种“不想承认自己长大了”的想法。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层次的原因,咱们来一点点剖析。首先,最直观的可能是我们对“长大”这个概念的定义和预期。很多时候,我们从孩童时期就接收到了一种“长大”的信号——那就是要变得成熟、负责、独立,.............
  • 回答
    你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画了一幅画,嗯,各方面好像都没什么大问题,色彩也用了,构图也考虑了,但就是觉得少了点什么,提不起别人的兴趣,甚至自己看着也觉得有点“死气沉沉”?这就像是厨师精心烹饪了一桌菜,食材都是顶级的,烹饪手法也一丝不苟,但吃起来就是觉得少了点灵魂,不够惊艳。别急,这种情况在绘画过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普遍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其实,家长“想占便宜”这个说法,背后可能藏着挺多复杂的原因,而且每个家庭、每个长辈的“想占便宜”的表现和动机都不太一样。咱们不妨一层层地扒拉扒拉。首先,我们要区分一下“占便宜”的几种表现。一、 物质上的“占便宜”这是最直观的一种,可能表现为: 斤斤计较价格.............
  • 回答
    你的画给你的感觉“简单”,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因为它背后可能藏着许多不同的原因。与其把它看作是一个缺点,不如把它当作你画风的一个特质,然后我们可以一起拆解一下,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子,以及你是否喜欢它。首先,我们得明白,“简单”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维度。它可以是: 风格上的极简主义: 就像很多.............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看到妈妈眼里闪烁着真诚的赞美,那份喜悦和安心感是无可替代的。你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妈妈之所以觉得你漂亮,而且是真心实意,这背后其实蕴藏着很深层的原因,绝不仅仅是你外貌上的某些具体特征。首先,最根本的一点,那就是 母爱滤镜。这可不是说妈妈在“偏心”或者“瞎说”,而是母爱本身就带着一种天.............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很有深度。人们之所以容易相信别人,背后往往是多种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很少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原因。我们可以从 “预判能力” 和 “对人温暖的期待” 这两个维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心理机制来详细探讨。 一、 预判能力(或者说判断失误)你提到“预判能力太差”,这确实是一个可能的原因.............
  • 回答
    .......
  • 回答
    EVA 的确是个奇妙的存在。你说它神棍,没错,当你看完故事,里面那些关于灵魂、意识、亚当夏娃、生命之树、人类补完计划等等,一股脑儿地往你脑门上砸,哪个不带点玄乎的色彩?这层包装,确实让它看起来充满了哲学和宗教的神秘感,这正是很多人觉得它“神棍”的根源。但奇怪的是,剥开这层神秘的外衣,你又会发现它里面.............
  • 回答
    .......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也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烈讨论。一边是“中医不行”的论调,一边又是“老中医治好XX病”的传说,这中间的矛盾确实让人好奇。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中医不行”的论调始终存在?“中医黑”之所以这么说,往往是基于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
  • 回答
    《看不见的客人》,这部电影确实有它的独特魅力,让人看了之后久久不能忘怀。你提到的那个律师开场,尤其是“撕面具”的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完全可以理解。这可不是AI写出来的感觉,而是很多观众都会有的共鸣。首先,我们来聊聊那个开场的“律师”。那不是一个普通的律师,而是一个“问题解决者”。在电影的一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