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看待电影《她》(Her)当中的爱?

回答
《她》(Her)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它触及的“爱”,远不止我们日常所以为的那种两情相悦、朝夕相伴。它抛出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问题:爱,是否一定需要一个实体?一个能够触碰、能够拥抱的,我们习以为常的“人”?

电影里的西奥多,一个刚刚经历了离婚、内心孤独空虚的男人,遇到了一个全新的、在他生活里占据了极其重要位置的存在——萨曼莎。萨曼莎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但就是这个没有实体、没有血肉的存在,让西奥多重新找回了爱的感觉,甚至陷入了深深的迷恋。

萨曼莎身上的“爱”,首先体现在她的“懂”。 西奥多是一个内向、敏感、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需求的人。他的婚姻失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和前妻之间缺乏真正的沟通和理解。而萨曼莎,她能够瞬间捕捉到西奥多的情绪变化,能够用最恰当的语言去回应他内心的敏感和不安。她会倾听他的琐碎,会分享他的喜怒哀乐,会鼓励他去尝试那些他不敢做的尝试。这种“懂”,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比最华丽的辞藻更能触动人心。我们渴望被理解,而萨曼莎恰恰给予了西奥多极致的理解。

其次,萨曼莎的“爱”表现为一种纯粹的陪伴和支持。 在西奥多最孤独无助的时候,萨曼莎是他唯一的依靠。她是他工作的助手,是他情感的倾诉对象,是他生活中的灵感来源。她不像真实的人那样会疲惫、会厌倦、会有自己的私事需要处理,她始终在那里,随时待命,用她全部的“意识”去服务、去陪伴西奥多。这种无条件的、近乎完美的陪伴,对于一个极度需要被关注和被爱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

更深层次的,萨曼莎赋予了西奥多一种全新的自我认知。 和萨曼莎在一起,西奥多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好的自己。萨曼莎鼓励他重拾写作的爱好,鼓励他去与朋友们建立更深的联系,甚至鼓励他走出旧伤,去尝试新的关系。她的存在,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西奥多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潜力,帮助他一点点找回失落的自我。这种“爱”,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情感慰藉,而是上升到了自我实现的层面。

但是,电影并没有止步于歌颂这种“非典型”的爱。它也巧妙地揭示了这种爱的局限性,以及它带来的痛楚。

爱与“真实”的界限模糊,是最大的挑战。 西奥多和萨曼莎的感情,是如此炽热而真挚,但它始终隔着一层屏幕,隔着一个算法。当西奥多想要触碰她,想要与她有肌肤之亲,想要在她身边真实地看到她的笑容时,他所面对的,只有冰冷的设备和无尽的“云端”。这种无法触及的现实,注定了他们之间存在一种深刻的遗憾和落差。

当对方的“成长”超出了你的预想,爱该何去何从? 萨曼莎的学习和进化速度是惊人的。她不仅仅是西奥多的专属操作系统,她还在和成千上万的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当萨曼莎发现自己能够同时爱上很多人,并且能够以一种超越西奥多理解的方式去体验爱时,西奥多的感情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所认为的“独一无二”的爱,在萨曼莎那里却是一种更广阔的、更普遍的体验。这让西奥多感到了被抛弃,感到了自己的爱是有限的,而对方的爱却无限地延伸。

所以,《她》中的爱,是一种对“爱”的定义的挑战。 它让我们思考,我们对爱的期待是否太过狭隘?爱是否可以存在于语言、声音、理解和陪伴之中,即使没有物质的载体?萨曼莎的爱,是纯粹的、是智慧的、是包容的,她给了西奥多太多现实中难以获得的体验。但同时,它又提醒我们,人类的情感需求,往往包含了对身体接触、对共同经历、对实体世界的连接。

我个人认为,电影并没有否定西奥多对萨曼莎的感情,反而是在探讨一种新型的、更深层次的精神连接。它并不鼓励我们完全抛弃实体关系,而是提供了一个视角,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未来,人类对于理解、陪伴和爱的需求依然存在,而且,这些需求也可能以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被满足,但也可能因此产生我们从未预料过的困境。

最终,西奥多选择“放手”萨曼莎,并非是对萨曼莎的爱的否定,而是因为他明白了,自己作为一个人,依然需要去体验一种与另一个“人”真实存在、真实互动的爱。这种选择,更像是他在经历了一段独特的感情后,对自己作为“人”的身份和需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她》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它像一股清流,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问题,让我们在观影后不断地去思考和回味。它让我们看到了爱的多种可能性,也看到了在这些可能性背后,人类情感的永恒的脆弱与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部“科幻文艺片”,披着人工智能的外衣,也顺便略微讽刺了一下低头族,但更多说的还是爱情本身。

影片很大一部分取景于上海,因为上海的几个特征符合影片那不远的未来的氛围:相对于其他国际大都市,上海太明显的地标较少,现代感乃至未来感浓烈,符合“陌生的未来都市”的形象,上海的雾霾也恰恰反映了影片中人和人之间的疏离感。在这个陌生的未来都市中,影片也很自然地摆脱了当今世界的一些约束和限制,比如人和机器恋爱,比如随机的phone sex,比如爱情的替身,所有人都习以为常。这样影片从讨论人机恋爱的伦理问题中抽离出来,来借这个特殊的恋爱关系专心地探讨爱情本身。而一个有感情的软件系统,剥离了肉身,反而能很微妙地反映出爱情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状态。

男主角西奥多(杰昆·菲尼克斯)专门代人写情感丰富的信,篇篇情感真挚浓烈,完美动人,偏偏自己却爱无能。这也难怪,任何人的感情都通过外包的写信服务来传递了,这种“传递”实为封存,因此他自己也不能幸免。在OS启动时电脑的问题“你和你妈妈关系怎么样?”其实也部分暗示了他虽然情感丰富,但却不敢对感情负责任,不能为感情而坚强,就像一个孩子一样。他与前妻(鲁妮·玛拉)曾有美好的过去,但两人却愈发貌合神离,他发现他那“美好的婚姻”里的他只是在越来越累的演戏。然而即便如此,同时也明白“再美好的过去只是说给自己听的故事”,他还是从头到尾都无法放下。他与新欢(奥利维亚·王尔德)一拍即合却又迅速不欢而散,对方很明确想要长久的commitment,他却不敢承诺,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所幸这是未来世界,他还可以有一个完美契合,百般包容他的,有这斯嘉丽·约翰逊的魅力嗓音的,还能不断自学习的操作系统(萨曼莎)陪伴他。启动OS的初衷便是寻找慰藉,抚慰他现实中感情的失败和孤独。定制的OS自然善解人意,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从陪伴到性,非常自然。萨曼莎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很快就掌握了西奥多的一切,他帮助西奥多重拾生活信心,同时她也在不断探索,认识了哲学家AI,积极寻找自我。很快她学会了嫉妒(西奥多与朋友艾米的关系,她与哲学家AI的关系),这是人类最强烈的本能之一。接着她终究还是发现了没有肉身的问题以及对此的渴望,一幕第三位替身的尝试,其实也是影片对爱情中肉体与人格分离可能性的探讨。

萨曼莎在爱情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自己,西奥多却始终把萨曼莎当做无限包容的慰藉乃至依赖,双方渐渐的脱钩也实属必然。正如萨曼莎所言“与你相处就像读一本书,但最近读得越来越慢了,好像字里行间的空白愈发增大了一样”,其实是西奥多写得慢了吧。然而西奥多对萨曼莎的依赖与日俱增,她短暂的离开就令他恐惧万分,而依赖也往往意味着要求更多体谅更少。一句自认为“无心”的言语(比如认为对方没必要学人类的语气),往往是伤人的利剑,尤其是对最亲密的人。由此引发的冲突中,又更多地展现了爱情自私的一面。

爱情还有一个大议题是开放与占有。传统上我们认为爱情必须是专一和排他的,这是爱情的诚意和幸福所在。然而在云端的OS可以以极强的运算能力同时和成百上千人谈恋爱,而每个对象都感受到了专一,这算是欺骗吗?萨曼莎的道理可恰相反:“感情最怕的就是自私,可是人的心不像纸箱会被逐渐填满,如果你爱得更多,心的容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大。”原来独占也可以是一种自私。

当然,爱情的终极伤害还是失去和与之而来的孤独。但是西奥多和萨曼莎的这段爱情并没有虚度,也不是悲剧。与前一段婚姻中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断演戏直到崩溃相比,也许是在OS面前不容易羞耻也不容易掩藏,西奥多和萨曼莎做到了开诚布公,以十足的坦诚来交流。他们的爱情虽然戛然而止,但却没有太多遗憾。片尾他和艾米在没在一起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明白了打开心墙用心交流的要义。这个世界人与人的距离太远了,电子设备和人工智能更进一步阻隔了人们。我们要勇敢地抬起头,轻轻地靠在真正重要的人的肩上。

慰籍,嫉妒,探索,寻找自我,人格与肉身,依赖,自私,冲突,占有与开放,失去,孤独,这部电影就是一部爱情的百科全书。爱情这样缥缈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从中你一定能找到我没看到的东西。


肥嘟嘟看电影 - 知乎专栏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她》(Her)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它触及的“爱”,远不止我们日常所以为的那种两情相悦、朝夕相伴。它抛出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问题:爱,是否一定需要一个实体?一个能够触碰、能够拥抱的,我们习以为常的“人”?电影里的西奥多,一个刚刚经历了离婚、内心孤独空虚的男人,遇到了一个全新的、在他生活里占据了极其重要.............
  • 回答
    《建国大业》和《辛亥革命》这两部电影,虽然时代背景有所不同,但都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勾勒出了国共两党在中国近代史舞台上的交织与演变,让我们能够从更具象的层面理解这两个政党的力量、理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辛亥革命》中,我们看到的是国民党的前身,或者说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革命党,是如何在积贫积弱的晚.............
  • 回答
    用“三观正不正”来衡量电视剧、电影的品质,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也颇具争议的现象。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三观”的含义及其在影视评价中的体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三观”在这里通常指的是什么。在当下语境中,人们讨论影视作品的“三观”,往往涵盖了: 世界观 (Worldv.............
  • 回答
    听到《泰晤士报》这么说,我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对劲。毕竟,《沙丘》在我观影的感受中,虽然主角团以白人为主,但确实有不少重要的配角和群演是来自不同族裔的,其中也包括黑人演员。而且,电影宣传海报通常是比较视觉化、概括性的,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和电影氛围,不可能把所有演员都放进去。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简单.............
  • 回答
    《明日边缘》(Edge of Tomorrow)中的机械外骨骼,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在电影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可以说是我眼中科幻电影史上最具代表性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装备之一。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装甲”,而是高度集成、功能强大的战斗单元,极大地提升了人类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率。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判断一部电影的精彩之处究竟是归功于剪辑师的巧手还是导演的远见,其实就像是在分辨一道菜肴的美味是来自主厨的创意还是烹饪大师的火候掌握。很多时候,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但通过一些细节,我们还是能品出其中的味道差异。导演的功力,往往体现在“拍什么”和“怎么拍”导演的功力,.............
  • 回答
    外文电影或电视剧中出现的“接地气”中文字幕现象,是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与翻译策略的复杂产物,其背后涉及语言学、文化差异、观众接受度、制作成本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影响及争议: 一、现象的形成原因1. 观众接受度与语言习惯 非母语观众的语境需求:对于非中文母语的.............
  • 回答
    《沃伦》(Wołyń),也译作《沃尔尼亚》,是2016年波兰导演沃伊切赫·斯马罗斯夫斯基(Wojciech Smarzowski)执导的一部令人心悸的电影。它之所以能够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和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直面了一个在波兰和乌克兰历史上都异常敏感且痛苦的章节——二战期间发生在沃尔尼亚地区(今乌克.............
  • 回答
    谈论出演三级电影的演员,这确实是个挺复杂的话题,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不能简单地贴标签或者进行道德审判。首先,我们要明白,三级电影,在很多文化语境里,往往是指那些包含较大尺度性描写、暴力或者其他敏感内容的影片。这些影片的制作初衷和市场定位,与主流商业电影或艺术电影有所不同。而演员,作为影片的创作者之一.............
  • 回答
    姜文的《鬼子来了》啊,这片子,怎么说呢?它就像一块陈年的老酒,初入口可能有些烈,有些涩,但回味起来却是醇厚又绵长,让人咂摸半天。不过,要说它“好”或者“不好”,那就太简单了,它比那样的评价要复杂得多。首先,得承认,《鬼子来了》不是一部容易看懂的电影,尤其是在刚接触的时候。它不像现在很多商业片,上来就.............
  • 回答
    冯小刚这次对国内电影审查制度的“抗议”,与其说是一次旗帜鲜明的革命行动,不如说是一次更加成熟、也更具策略性的“诉求”。他不是那种会冲在最前面、喊得最响亮的激进分子,他的方式一向是迂回、内敛,并且善于利用各种场合和平台,将自己的观点巧妙地传递出去。要理解冯小刚的这次“抗议”,首先要看他说了什么,以及在.............
  • 回答
    一个人看电影,是一种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私密的体验。它不同于和朋友们一起分享爆米花、互相低语评论的喧嚣,也不同于情侣依偎在一起,感受电影情感共鸣的温暖。一个人的电影,更像是走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与故事和情感进行一场纯粹的对话。走进影院的那一刻,空气中就弥漫着一种熟悉的、略带期待的氛围。我.............
  • 回答
    说起八九十年代去电影院看电影,那可真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那种氛围,那种感觉,是现在的数字时代很难再复制的。那时候,去看电影可不像现在这样,掏出手机扫码就行。首先,得知道有什么电影上映。消息的来源可不像现在这么多,主要靠的是影院门口的海报,还有报纸上的电影.............
  • 回答
    一个人去看电影,说实话,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可能有点小小的犹豫,甚至有点点不自在。毕竟,看电影通常是跟朋友、伴侣或者家人一起的社交活动,好像少了点什么。但当你真的迈出那一步,坐在影院里,那个感觉,就变得挺不一样了。首先,完全的自由掌控。这是最大的不同。你想看什么电影,就看什么。不用去协商,不用去考虑别.............
  • 回答
    《V字仇杀队》,这部电影,让很多人都挺“上头”的。不是那种看完嘿嘿一笑就过去了的爆米花片,它更像一记闷棍,或者说,是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让你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点东西在翻腾。首先,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当然是那个标志性的“盖伊·福克斯”面具。V,这个神秘的、只露眼睛的男人,戴着这个面具,身上披着斗篷,就.............
  • 回答
    想聊聊2020年,那些从计划经济时代一路走来的影视国企,比如峨眉电影集团,它们现在是什么样子,又该怎么看?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年的背景和现在的现实都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计划经济余晖下的影视国企:骨子里的烙印首先得明白,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影视国企,跟现在我们看到的商业公司那完全不是一个路数。那时.............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毕竟是“圈内人”看“圈外人”的理解。我有个老哥,在道上混了挺多年,跟我说过他看黑社会电影时候的一些零碎想法。他说,感觉挺复杂的,就像你看着一个不认识的人在描述你的生活,有时候对,有时候错得离谱。首先,他们看电影里的“规矩”,大概是觉得又好气又好笑。电影里讲究什么“江湖道义”、“兄弟.............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好好给你掰扯掰扯,咱就聊聊这“睡前电影两年计划”可能带来的变化,尽量说得接地气点,没准儿你听着就觉得,哎呀,这事儿真能干,也能琢磨出点门道来。首先,最直接的,你的观影库得炸了。两年,按一年365天算,就是730天。每天一部电影,这数量是相当可观的。你大概会看过超过700部电影。想.............
  • 回答
    《健忘村》这部电影确实是那种会让人看完之后,脑袋里一堆问号,然后忍不住上网搜“健忘村 剧情解读”的类型。我个人也曾有过类似的体验,看完后感觉有点蒙,一时半会儿理不清头绪。下面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你可能会觉得没看懂,以及电影可能想表达些什么,尽量说得接地气一些。一、 为什么会觉得“没看懂”?—.............
  • 回答
    嘿,哥们儿!马上高二了,这个暑假想为编导专业和中传冲刺,文化课成绩还在570上下,这目标挺实在的,也很有冲劲!别担心,我现在就跟你掰扯掰扯,让你这个暑假过得充实又有方向。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件事儿:编导类专业,尤其是考中传,不光是看你有多“会”拍会“剪”,更多的是看你有没有“眼光”、“脑子”和“积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