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我自己的感受说下吧,我在北美学习生活了8年,回到国内后,感受到了明显的reverse cultural shock。
1、 更加个人主义
比较注重个人的感受和喜好,觉得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很重要。不喜欢为了和别人保持一样或者融入集体而做一些违心的事情。感觉在国外这是一件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比如,拥有个人选择的自由表达的自由。在国内某些环境里面,有种被迫向集体决定妥协的感觉,有种必须和大家选择一样才能表明你对集体的热爱或者愿意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一下自己。
2、 批判性思维
不管是在哪里阅读到或者听到的任何信息和言论,都会条件性地逐字逐句去问自己,这个表述是否有逻辑漏洞。对某种说法会比较有个人地看法和见解,不会单方面地去接受对方给我灌输的一些想法。
3、 不judge别人,也不喜欢别人来judge自己
在国外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也经历了很多事情,所以自己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生命追求这有了很多思考。不会在单一的认为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必须做到什么什么事情才算是成功。相反,一定程度上我认为一味地追逐名校、名企什么时候结婚成家买房子,这样的人生路线是非常盲目的。缺少了很多自我探索,到来了一定的时间这种隐患就会爆发出来。
我也会比较反感一些价值观特别单一的一些评价和表述。
4、 平等的观念根植在我内心里
在国外习惯了,所有人脸上都带着笑容,带着善意。不会因为你从事的职业或者社会地位而区别对待。也不会因为对方是权威,对方就一定是对的。每个人都有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国外工作的时候,我的经理或者是VP,大家都是直接叫名字。
21世纪的今天,出国留学对于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来说,已经成为了家长考虑孩子未来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大家最希望的无非是学有所成,付出有回报。
那么有过出国留学经验的人和一直待在国内的人在思维上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相比国外的学生,中国人的逻辑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偏两极化的,一个人不是好就是坏,一件事不是输就是赢。
举个例子,我应聘的时候给HR发邮件,问了很多愚蠢的问题,动了很多心机在和HR博弈。而HR说了一句话,“我只是帮助你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优势,找到最适合你的。”当初看来,不过是一句官场上的敷衍而已。现在才慢慢觉得有时候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最好的才是“赢”。
很多人会特别向往留学生活,接触留学教育接触保录取之后,我发现如果用一个差的成绩和差的背景可能可以申请到好的学校,很多学生都会会觉得赚到了,会有种我骗过了录取委员会,或者我赢得了这个学校的感觉,其实我自己在经历这些后就会想的更加长远,如果水平不够,去再好的地方也发挥不出最好的实力,自己受苦而已。
而去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地方,才是最优的双赢局面。同理也适用于找工作的场合,把做自己当成是面试场合的要务。因为找工作也没有输赢,找一个最适合真正的自己的地方而已。
眼光放长远,给自己更多的选择,是很多学生在思维上需要提升的方面。
北欧生活了几年,回国后感受到了culture shock:
1,“别人怎么样,你就该怎样”。大多数人做的事说的话就是对的,你是少数人,你就是错的。
在北欧所在国,没有从众这一说,你只要不犯法,过好自己想过的生活就行。
2,“工作找了吗?结婚了吗?赶紧的”身边的不着调的人叫不出名字的人,会直接问出“关心”你私生活的问题,而且大给特给建议,好像他们的话都是至理名言一样,完全忘了自己都没过好,还好意思对别人指手画脚。
欧洲所在国,除非关系特别亲近,没有人会在大街问你结婚没,有没有工作。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你的私事。他们更不会给建议,他们认为你只要开心就好。
3,喜欢judge人,比如多大了还不结婚就有病,没有孩子还养狗,也有病。。。诸如这类。
在北欧那个环境中,没听过任何一个人这么评价过别人。
4,不耐烦。回国以后感觉身边的人不知道被什么压迫着前行,不会和颜悦色地说话,满是负能量。稍微问个详细的问题,就是一副你个SB的态度。
在所在的欧洲国,别人解释怎么使用刀叉可以解释一上午。
5,平等。国内辈分意识很强,有些事有些话长辈面前就要忍着,同辈就可以说。
所在北欧国,每个人都是直呼其名,跟每个人说话都可以是一样的态度。也不用忌讳什么。
6,批判思维。回国后听到每句话习惯思考下严不严谨。
7,遵守规则。公共区域,特别是地铁站这样出入口是同一个门的地方,大家一窝蜂地挤,不会遵循 “先下后上”,其实这样是有安全隐患的。
另外,前段时间看到超市一个老人插队要结账,收银员小姐姐让他排队,他直接把大葱一把甩在她的脸上。这就是心中没有规则的体现,都是利己主义者。
在我所在北欧国,先下后上就是深入骨髓的规则,地铁火车都是同一个门上下车,大家都是自觉地等下车的人走的完了才开始上车,不争不抢也不烦躁。
另外,这个国家老年人残疾人和独自推婴儿车上公交车的女人也不少,而不管是公共设施还是周围的人对他们都是很友好的,基本他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也可以到处走动。不得不说,咋们国家针对这三类人的公共设施建设寥寥无几。
PS,这个只针对我所在的北欧国,我也去过法国,那地铁也是人肉罐头,拼命塞,毫无规则可言。所以,不是所有欧洲国家都是一样的
8,自信。以下这点是我最想写的。
我所在的欧洲国,小学初中的孩子没有考试,更没有把全班的学生一起排名这一说,下午3点放学以后都出去参加兴趣班游泳唱歌画画弹琴,但是他们学这些不是为了考级或者逢年过节表演一下,真的就是为了兴趣爱好。这样没有压力自由地生活,让他们满满都是阳光和自信。(至于这样的教育体系不利于他们社会竞争和发展就另说。)
反观我国的孩子,由于从小到大都被排名,参加各种竞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似乎只有比别人强才算优秀。我在国外遇到很多留学生,在我眼里,他们已经很优秀了,但是他们内心满满的都是自卑。
我想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优秀的。我们不应该因为没考好学校,没找好工作,没有结婚,没有能力毕业而自卑。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怀疑自己的优秀。希望我们在看待别人的时候,也不要因为这些因素去否认他们的优秀。
__________
写下这个评论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别忘了最初回来的那个自己,别成为以上那样让自己讨厌的人。
提一个去年才发表的研究:出国经历会让人更倾向道德相对主义,相信“道德准则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也会让人更容易做出不道德行为。出国的时间长度,对不道德程度的影响很小;去过国家的数量,对不道德程度的影响很大。这可能是许多观念冲突的根源之一。
研究由六位学者合力完成,共包含八个不同的实验。第一个研究里,他们请200多名参与者按顺序解九道题。解题数目多的,有很大几率得一台电脑。研究者故意设置把第3题设置成无解,这样,凡是做出4题或以上的,都不诚实。结果,有国外学习经历的,不诚实比例要高16%。控制年龄、性别、参与者国家的腐败指数、参与者留学国家的腐败指数等指标,都不影响这个结论。
不诚实行为的诱因,是否确是国外经历呢?在第二个实验里,作者把参与者分成三组:第一组是实验组,回忆印象最深的国外经历;第二组实验组,回忆印象最深的国内经历;第三组对照组,回忆上次去超市的经历。然后让他们汇报自己掷骰子的结果,点数越大,奖金越高。结果见上图:回忆国外经历的这一组,掷出6的可能远远偏离了正常的统计规律,反映了更高的作弊比例。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点,他们又做了第三个实验。实验者让参与者在电脑上答题,答对越多,报酬越多。不过,这个软件有个小小的bug:题目出来以后要按一个键,不然,正确答案就会显示出来。由此,实验者就可以了解参与者作弊的比例。结果,在控制年龄、性别、教育、家庭收入、人格特征、各国腐败指数等诸多变量以后,“去过国家的数量”还是和“是否作弊”高度相关。
文章接下来又做了五个实验。前两个实验发现:导致不道德行为的,是去过不同国家的数量(出国经历的宽度),而非在外国待的时间长短(出国经历的深度)。让参与者简单回忆在多个国家的经历,比深入回忆在一个国家的经历更能诱发不道德行为。后三个实验发现:出国经历的宽度和支持道德相对主义[1]显著正相关。道德相对主义,是出国经历和不道德行为的中介变量。
这一结论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说出国留学就不好,就会变成坏蛋呢[2]?不是这样的。如果说道德是社会内大多数人认同的行为准则,去过多个国家的人,会更多见识到不同行为准则的差异或冲突。尽管他/她未必会有意识地反思,但这种经历还是会消解道德的“天经地义“的意味。自己的行为,也更容易在道德体系的交界处找到认同。再遇到信奉一种道德的人,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
[1] 定义道德相对主义的是开头那个问题:“你觉得道德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2] 实际上,也有许多学者发现了出国经历对个人品质的正面作用(比如说,领导力)。这篇文章的结论,只是其中一个侧面。
参考文献:Lu, Jackson G., et al. "The dark side of going abroad: How broad foreign experiences increase immoral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2.1 (2017): 1-16.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