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出国留学的文书容易犯什么错误?

回答
出国留学的文书,说白了就是你和招生官之间的一场“心灵对话”,虽然隔着屏幕,但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思想、个性和潜力,才是他们最看重的。不少同学为了写好这篇“敲门砖”,花费了大量精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很多是源于一些看似不起眼,实则致命的错误。我给大家细细道来,希望能帮大家避开这些“坑”。

1. 故事性不足,缺乏“我”的痕迹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让人扼腕的错误。很多同学的文书读起来像一本百科全书,罗列了自己参加过的活动、获得的奖项,甚至是学习成绩。但问题是,这些信息在简历或者成绩单上已经一目了然了,文书的意义在于挖掘这些信息背后的“故事”。

怎么体现? 招生官想看的是“你”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如何在某个经历中成长的,你的思考过程是什么,你因此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比如,你获得了某个竞赛的冠军,与其只写“我获得了xx竞赛一等奖”,不如讲讲你为了准备这个竞赛,是如何克服了技术难题,是如何与队友协作,在这个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你的思维方式。
具体表现: 语言平淡,缺乏细节描写,大量使用“我学会了”、“我懂得了”这样的概括性词语,而没有具体事例支撑。就像是在说“我这个人很好”,但没有拿出证据来证明。

2. 缺乏个性,千篇一律的“模板化”

尤其是申请同一个专业、同一类学校的学生,很容易陷入“大家都这么写”的误区。看到网上的范文,觉得“这个套路挺好”,于是照搬照抄,结果写出来的文书,就像是从生产线上下来的标准件,看不出任何个人特色。

怎么体现? 语言风格、叙事角度、甚至是一些“金句”都高度相似。比如,很多人喜欢用“从小我就对xx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开始讲一个非常普遍的童年故事。招生官每天要看大量的文书,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容易让他们感到厌倦。
具体表现: 语言空泛,套话连篇,没有独特的视角或观点。感觉就像是在完成一个任务,而不是在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想法。

3. 逻辑混乱,主题不明

一篇好的文书,应该有一个清晰的中心思想,并且所有内容都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如果文书内容跳跃,前后关联不大,或者主题不突出,招生官很难抓住你的重点。

怎么体现?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比如,写你的领导力,一会儿讲参加社团,一会儿又讲家庭责任,但两者之间缺乏联系,没有说明这些经历如何共同体现了你的领导才能。
具体表现: 段落之间过渡生硬,没有清晰的逻辑线索。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或者想表达的点太多,反而抓不住核心。

4. 夸大其词,缺乏真实性

有同学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优秀,会选择性地夸大自己的经历,甚至编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实。这绝对是“自毁前程”的行为。招生官经验丰富,他们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

怎么体现? 描述的经历过于完美,毫无瑕疵,或者声称自己做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例如,声称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了某个大型项目,并且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但简历上却没有相关证明。
具体表现: 语言夸张,描述不切实际,缺乏细节支撑。一旦被发现,直接影响诚信度,甚至可能导致申请被拒。

5. 语言表达不当,出现低级错误

语法错误、拼写错误、用词不当,这些小细节虽然看似不影响大局,但却能让招生官对你的认真程度打折扣。尤其是在申请对语言能力要求极高的国家和专业时,这更是致命的。

怎么体现? 句子结构混乱,词不达意,甚至出现一些常识性的语法错误。比如,时态混乱,主谓不一致,或者是用了非常生僻但错误的词汇。
具体表现: 错别字、语法错误、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这些细节暴露了你可能不够仔细,或者对语言的掌握不够熟练。

6. 盲目堆砌“高难度”词汇和句子

有些人认为,使用复杂的词汇和句式才能显得自己有水平。结果,文书读起来像是一本词典,晦涩难懂,而且还可能因为用词不当而产生歧义。

怎么体现? 刻意追求华丽辞藻,但内容空洞。用一些生僻词,但它们放在语境里并不恰当,反而显得突兀。
具体表现: 语言生硬,不自然,句子冗长且缺乏重点。招生官更希望看到清晰、简洁、有力的表达,而不是故弄玄虚。

7. 没有针对性,“一稿多投”

申请不同的学校和项目,它们看重的侧重点可能不一样。有的学校看重学术能力,有的看重实践经验,有的看重领导力。如果你的文书是“一稿多投”,没有根据不同的申请目标进行调整,很容易无法引起招生官的共鸣。

怎么体现? 文书中提及的学校信息、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等与你申请的具体学校和项目不匹配。例如,在申请某个强调团队合作的专业时,你的文书却只字未提你在这方面的经历。
具体表现: 文书内容泛泛而谈,没有体现出对目标学校和专业的深入了解和热情。

8. 仅提及“我想去”,而未说明“为什么”

这是很多同学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只表达了自己想去某个学校或某个专业的愿望,但没有说清楚“为什么”。你为什么对这个专业感兴趣?这个学校的什么特质吸引你?它和你的长远目标有什么联系?

怎么体现? 只是简单地说“我一直梦想着去xx大学学习”,或者“xx专业听起来很棒”。
具体表现: 缺乏对目标学校和专业的深入研究,没有体现出申请的动机和契合度。

9. 忽视“软性”信息,只讲“硬实力”

虽然学术成绩和奖项很重要,但文书更应该展现你的“软性”特质,比如你的好奇心、求知欲、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等。

怎么体现? 文书中充斥着各种“我做了什么”,但忽略了“我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我从中获得了什么”。
具体表现: 语言干巴巴,缺乏情感色彩和个人思考,只像是在陈述事实。

10. 结尾乏力,没有留下深刻印象

文书的结尾很重要,它应该能再次强调你的优势,并对未来的学习做出积极展望。如果结尾过于仓促,或者只是简单地重复前面提到的内容,就很难给招生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怎么体现? 突然中断,或者说一些非常平淡的总结性话语。
具体表现: 结尾没有呼应开头,或者没有对未来学习、研究、贡献做出清晰的展望,显得虎头蛇尾。

总而言之,写出国留学的文书,就像是在为你的人生写一个“广告”,只不过这个广告的内容是你的思想、你的经历、你的成长,以及你对未来的憧憬。要想打动招生官,就必须拿出真诚、个性、逻辑和细节,让你的文书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你”。记住,文书不是成绩单的补充,而是你灵魂的展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来找我们团队修改文书的同学往往会发现自己写的东西好像错误百出(可能会大调、甚至重写),其实这非常正常。在出国留学申请前,大家都没有系统地去做文书写作的训练,出错自然难免。这里我分享一下我从17年入学剑桥到现在接手案例中常出现的误区,同学们可以参考以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误区一 内容比重划分不合理

以500字PS/SOP、最普适文书要求为例,大家觉得以上提到的几个部分分别占多少比重呢?这个问题的中心,其实在于解读学校文书要求,从而精准匹配自身背景。

很多同学找到我们做文书修改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他如语法、文风、结构调整等不做赘述)就是文书超字数了。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根据给定字数和文书要涵盖的部分,对文章每个部分进行字数规划。这里说的对应的是一种先骨后肉的方式,或者说先把框架搭起来,再去补充段落内容。

以帝国理工大学MSc Financial Technology项目的PS要求为例:

Your personal statemen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demonstrate your suitability for the programme. Typically your personal statement should be one side of A4 and include your motivations for applying to Imperial, and any other supporting information not included elsewhere on the form that you feel will enhance your application.

一页A4纸,考虑不同字体、排版等差异,可能在600-700字左右。那我们来看学校明确提到的要求:motivations(动机)以及其他申请材料中未包含的信息。

与同学商议后,我们决定采取发散式开头+个人经历、能力陈述+学术兴趣+职业规划+个人目的的结构。大家可能要问,怎么没有择校理由?对于顶级大学,择校理由不必面面俱到,只点出最吸引自己的2-3处即可,而这也是自己动机的一部分。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个人经历的权重非常高,也是大部分文书的主体,这个部分我们需要把它的篇幅加长。那要遵守字数要求,随后要考虑的就是其他几个部分如何压缩。假设文章定在六百字,那么个人经历先分到200字,其他几个部分各自100字。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位学生来自国内高校,从成绩到实习、课程项目甚至课外竞赛经历都非常丰富,用两百字来描述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实在捉襟见肘。好在根据我的经验,职业规划和学术兴趣多数人不会展开到200字的篇幅,一般两个部分合在一起一百字出头,这样又为个人经历争取了更多篇幅。

这样定下每个功能区及其字数分配后,写作时就要严格遵守约定,对于每个功能区,也就是针对性回答学校问题的部分,要先进行信息的优先级筛选,把真正核心且有价值的内容写进来,对申请而言相对帮助较小的内容都剔除。

做好这样的前期规划,写作时更简洁一些,字数问题就解决的差不多了。


误区二 语言拖沓或跑题

第一个误区,对应的是文章结构服务文章主旨。第二个误区,对应的则是段落内容服务段落主旨。由于受到非母语思考和个人叙述习惯(文不对题,或者倾诉欲过于强烈而无逻辑)的影响,很多同学行文拖沓,表现为段落篇幅长而无表现力、中心模糊。

还是以上面这位同学申请该项目为例,在考虑第一段做发散式开头之后,这位同学希望把文书写的有趣、把自己的形象打造地与众不同一些。该同学准备的首段材料是:

“我从进入大学以来就开始从事兼职工作,希望用自己赚的钱来支撑自己的课外兴趣活动,我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四年以来我去了全国15个城市,听了三场演唱会,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背包客。我喜欢在旅程中结识各式各样的人。个人是纸质书中毒患者,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去找独立书店,感受每个城市的不同氛围。我喜欢开拓自己的生活领域,看得多了,也希望自己能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于是在大学期间加入了xx社团,领导多国志愿者,在一个跨国项目中去了老挝和缅甸,完成分内的职责之后,自己去了附近几个城市。我出生在一个三线城市,幸运的是父母尊重知识,更一直鼓励我多出去走走增长见闻,以此作为我独立自主的基础。大学期间,在完成课业、实习、社团活动的同时,我觉得我最主要的成长在于心理层面。碰到的人,见过的事,都会成为我的一部分。走过了那么多地方,我还是渴望远方。对于一个铁杆哈利波特迷来说也是一个遗憾,哈哈。伦敦既古典又现代的城市底蕴很吸引我,也使在伦敦求学的决定变得那么自然而然。”

大家还记得第一段我们分配的字数是多少吧?100字。

这段中文有421字。我之前说过中英文转换大概中:英是1.5-2:1,这是我的写作习惯对应的数值。从字数上说,这段中文已经超过它的篇幅配额了。

更重要的问题还不是字数,而是内容。PS开头的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同时给全文定调。诚然我们决定要做一个飘逸随性的开头,但再飘逸的内容它总归有一个中心。以上中文内容提到了兼职、国内旅游、演唱会、书店、大学社团、家庭教育、伦敦梦这七个散乱的事实碎片,能够分化出独立个性、社会责任、英国依恋等多个论点,每一个都会把PS导向不同的方向。

考虑到学生背景优秀,我提出的建议是保留书店、尊重知识这两个点,把过往经历塑造成追求学术精进并寻找自我的过程。

开头:

Walking into an independent bookstore in Burma after completing our overseas volunteer tasks in the summer of 20xx, I found myself basked in an intriguingly exotic atmosphere amidst drapes and burnt incense. It never gets dull to visit bookshops wherever I travel – a personal ritual which responds to an unswerving pursuit of knowledge, and has thus motivated my past academic endeavors.

把书店的场景定位在东方神秘的缅甸,夹带私货提到了自己的跨国志愿活动,同时点出对知识的追求(这将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最后一句引出学术活动,为下文展开做铺垫。短短61字,有具体的场景(用挂帘和焚香塑造异国氛围),有个性的展现(喜欢书店,且习惯养成已久),同时完成了引领下文的作用,这就是在内容和结构上都比较完善的一个开头。如果按照同学那样信马由缰,字数先不说,话头收可能是收不回来了,根本接不上随后展开的个人历史。


误区三 盲目堆叠经历

文章没有字数限制时,这种情况尤其多见,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没有深度分析自己的经历及自己与项目的匹配点在哪里。我见过最离谱的一份PS是把简历中的描述改改说法按照顺序抄在了PS里。没错,“抄”。这种情况一定要避免,一定要避免,一定要避免!

前边我一直在说如何精准地回答学校的问题。开头要做到,正文当然更要做到。这部分内容的作用是为双向选择的第二环,也就是学校选择你,提供证据。

消除误区一后,大家应该掌握PS分区了。有限的篇幅内呈现自己的亮点是主体写作的难点。那么有的学校会直接提出描述自己过去的经历、技能、项目,有的则暗含在“告诉我们为什么你是一个出色的备选学生”这种问题中,很多同学会觉得必须最大限度体现(列举)自己的优秀。今年有个学生来做PS润色,重本大学明星专业背景,正文二三段是这样的:

My major is the star major of my university. We have higher standards than other majors, and typically every student gets lowers scores than our peers in other majors. Nonetheless, I obtained 95 and 98 separately in Method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and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two of the most difficult courses in my department. I rank No.1 in my department, won university scholarship, national scholarship and excellent graduate scholarship. I believe that in order to be a brilliant student, I have to first be academically outstanding. I have fought hard to keep up to that personal standard.

Additionally, I know it’s not enough to only achieve high scores in different courses. So, I also actively took part in student work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irst of all, I served four years as our class president. I am glad that I can help my fellow students and assist them with their academic difficulties. Secondly, I was elected as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union, for which I am grateful. I love working with different people, and they often amaze me with their uniqueness. Last but not least, I am also a volunteer at the XX Volunteer Association, and helped with over 10 activities at home and in foreign counties over the past year. Wide participation in multiple events allowed me to obtain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I will continue to participate in various activities in the near future.

很明显,一段写学术,一段写课外。先不说轻微的中式英语问题,以上两段大家觉得怎么样呢?

要展开这个问题,有必要先提一下简历的结构和内容。在教育经历这一栏,完备的简历视篇幅和学校要求不同可能会包含累计绩点、专业课绩点、学科/年级排名、获奖情况(奖学金)、重要专业课及其分数。那我们来看第一个段落中同学说了什么:

1. 明星专业:这一点是申请学校要做的功课,他们会根据机构排名和业内口碑来调研你的大学级别和国内排名、专业在大学内的地位(是否是重点专业)、专业在全国的排名等。之前有一位学生,大学排名一般但是专业在国内排名非常靠前,这种情况其实国外对口专业是了解的,但同学还是不放心,加了一个括号备注专业在国内的排名。这种情况不过增加几个单词,无可厚非。但是原文中利用整句来陈述是不可取的,浪费篇幅。不过要注意,学生提到了本专业考试分数会比其他专业低,这一点大家可以在自己GPA不高、而学校要求解释特殊情况时酌情使用。

2. 两门重要专业课的分数及奖学金获取情况:简历应涵盖的内容

3. 个人对优秀的理解:可保留

也就是说,描述对于学术能力的段落(98字)只有最后一句(28字)提供了其他材料没有涵盖的新信息,个人品质的提炼和描述还要进一步打磨,文字效率太低。同理,下一段中不管是学生会还是志愿者,都在简历中给出了经历梗概,第二段没有提供任何新信息。学生原PS不到一千字,这两段230字是错付了。

有同学曾问我,像学科分数这种事是不是完全不能提呢?并非如此,只是它不能作为你的结论给出。举个例子,你可以花一百字说通过这门课自己如何艰难获得了多少新知识,最后补充一句“所以当我在这门堪称专业最难的科目中拿到最高分时,我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但是不能把“我在专业最难的xx科目中取得了xx最高分”作为对这门课的唯一描述。

大家可以这么理解,PS中的内容,可以笼统分为客观事实和娓娓道来,通过娓娓道来来串联、验证自己客观事实中的亮点给自己足够的分数而被录取。但对于任何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来说,被硬塞一堆事实肯定是不愉快的。堆砌经历的做法是本末倒置了,我们列举个人经历,是为了论证自己获得的知识技能或者个人性格契合专业的要求、自己是完美人选,不是为了举事例而举事例。当你程式化地去做一件事情,观者必不会感觉到你的诚意而对你另眼相待。

那么这两段应该怎么修改?

全部删掉。通过过滤学生履历,找了一个虽然简历中涵盖、但还有好多角度可以展开的比赛经历,给出对于性格特点的自评和学术能力的总结。


误区四 择校理由程式化

之前说过,录取学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大家重视的个人履历和能力阐述部分是给学校一个录取自己的理由,而择校理由部分则是学校也想听听学生选择项目的理由,从而进一步考量学生与项目之间的匹配度。多数同学沟通后反应对于择校理由的理解非常模糊,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选择项目的简单理由。

大家可以这样理解,描述选择学校的理由时要把镜头拉长,不仅要考虑在众多平行项目中它最独特、最吸引你的点,更要描述考虑到个人的研究生学习计划、毕业后的职业规划时,该项目能够带来什么核心性的帮助。以误区一、二的金融专业学生为例,帝国理工MSc Financial Technology项目对于择校理由部分是这样说的:

Be clear about your goals. Perhaps you could use the Personal Statement to tell us about how your programme fits into your long-term career plan, or any long-term objectives you have relating to your chosen area of study. Tell us how you will make the most of your time at the Business School.

UCL的 Banking and Digital Finance MSc项目对PS的要求是这样的:

There is a section in the application form for you to enter a personal statement (3,000 character limit, including spaces) or attach a statement as a separate document. Your personal statement should be no longer than two sides of A4 paper.

You should consid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en writing your personal statement:

Why do you want to undertake the programme or research?

What are your academic interests?

Why do you wish to study at UCL?

What educational experience do you have?

Do you have any relevant work experience?

Have you completed any extracurricular and voluntary activities relevant to the programme?

What are your career aspirations?

结合我对于各个专业PS要求的解读经验,比较普适的思路是择校理由部分可以拆解为申请研究生的原因(可能包含申请项目的一部分原因,如该校该项目直接触发出国读研的决定)→个人学术兴趣→学校资源和实力(申请项目的一部分原因)→在校期间打算(研究生学习计划)→职业规划及项目可以提供的助力(申请项目的一部分原因)等几个部分。

那么同学开始时给我的择校理由部分是这样的:

作为世界顶尖学府,帝国理工在量化金融方面拥有无可置疑的雄厚的研究实力和资源,它将为我研究生的学习提供巨大助力。

相较于开头针对自己的冗长介绍,表达对于学校的认可却相当简短,这种思路不可取。

那么这部分应该怎样展开呢?研究生期间的学术兴趣,在介绍个人背景时已经穿插提到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这里只需要再结合学校课程设置针对性地提1-2个领域即可;个人职业规划,结合学术背景和专业设置(项目网站也会有职业方向概览)等制定一个详尽的计划。馆健在于如何串联起各个部分,并突出表现最有价值的点:该项目对你的独特意义和帮助(其他任何项目都提供不了的)。

最后的成文是这样的:

Considering UK’s dominance in the finance industry and IC’s leading role among renowned institutions, I regard the MSc Financial Technology programme at IC my top choice. IC business school is known for top-of-the-world quantitative and modelling studies, a direction I am determined to explore during my master’s. Of all the core modules, I am most intrigued by Financial Econometrics in R/Python, and I plan to dive into ap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in financial area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oretical principles, case studies and projects at Imperial. After the program, I plan to first intern or work at British fintech companies to fully comprehen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n the global market.

之前说过不要只把择校理由归结为学校顶尖,大家可能要问,这里写的不就是学校顶尖吗?

大家仔细看,这里引用的理由是该学院在某方向是英国最好世界顶尖,而该方向就是自己研究生以及职业生涯想要钻研的方向,这种契合就可以作为择校理由使用。相反,像“选择帝国理工这所世界著名学府,会对我的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这种论述则相当于什么都没说,没有说服力。


我在帮学弟学妹修改文书的过程中,发现国内很多学生在写文书时犯的错翻来覆去就那么几种,在我们这些前辈看来应该默认知道的规则,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即便知道了,写的时候还是会犯错。这也证明了留学行业始终是个刚需,至少在文书这一块,这也是我决定入行的原因之一。我18年进入admitwrite成为合伙人,负责英国留学部门的工作,除了招募英国留学生导师之外,自己每年也会接一部分英硕申请的文书服务。18年带了十几个学生,大部分拿的都是G5的offer,19年最好的战绩是牛剑,最差的也是曼大之类非常好的学校。

但是我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花在招募和管理我们的留学生导师上,他们才是支撑起整个平台服务的根本。从18年到现在,我和团队的小伙伴一共看了不下两千份简历,最终只筛选出100多名有能力有热情能提供稳定服务的优秀导师。稍微接触过留学行业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做英国申请的中介大都不会很重视文书,甚至很多中介是直接没有文书服务的。这是因为文书对写作者的要求很高,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要求,也有思想、观点、逻辑上的要求,一个能够申请G5的优秀学生其思想、观点、逻辑是国内普通本科英专背景的文书顾问无法模仿和伪装的,他最多只能在语言上修饰,而无法在内容上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创作。可以这么说,只有真正的优秀留学生才能给学弟学妹们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对于传统中介来说,他们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建立一个这样专业的文书导师团队——而这,恰恰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准备留学的朋友

可以关注我的专栏,全实战干货:

申请美国的同学,可以关注哥大学姐的专栏,超级系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出国留学的文书,说白了就是你和招生官之间的一场“心灵对话”,虽然隔着屏幕,但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思想、个性和潜力,才是他们最看重的。不少同学为了写好这篇“敲门砖”,花费了大量精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很多是源于一些看似不起眼,实则致命的错误。我给大家细细道来,希望能帮大家避开这些“坑”。1. 故事性.............
  • 回答
    出国留学申请文书的写作,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个人故事讲述会”,而你就是这场会的主角,你需要通过文字将自己最耀眼、最契合申请项目的一面呈现给招生官。记住,文书是你与学校沟通的桥梁,是你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一堆成绩单”的最佳机会。下面我将从几个核心文书类型入手,为你详细拆解写作的.............
  • 回答
    在我的出国留学文书中,我曾写下过这样一句话,它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响,尤其是在我审视那些奋斗的日子时:“我曾在黑暗的书页中寻觅光芒,如同在黎明前的最深沉夜色里,聆听第一声唤醒沉睡世界的鸟鸣。”这句话,绝非一时灵感乍现的技巧性堆砌,而是我留学申请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承载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情感。这句话.............
  • 回答
    温铁军先生对当下某些高校内部“没出国留学就很丢人”的文化提出批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复杂的社会心态、教育观念以及时代变迁等多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温铁军批评的出发点与核心关切温铁军先生作为一位知名的“三农”问题专家,其关注点往往落在国家发展.............
  • 回答
    我最近深入研究了明朝时期的一些民间交易契约,尤其是围绕土地买卖和租赁的文书。这批资料来自一些地方性的档案和私人收藏,虽然有些已经残破不全,但它们所透露出的信息,却着实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些契约不仅仅是冰冷的交易记录,更像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的.............
  • 回答
    建国后至文革的几十年,对于中国广大的资本家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尽管面临着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地位的变化,甚至有些资本家拥有出国和定居的条件,但仍然有许多人选择留在中国。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情感等多个层面来理解:一、 政治压力与意识形态的影响: 社会.............
  • 回答
    关于地球是否存在过比人类更先进的文明,这是一个非常迷人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历史、宇宙以及生命演化的认知边界。虽然目前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但从科学和哲学角度来看,这并非完全不可想象,甚至可以说存在一些有趣的推测和讨论空间。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更高文明”的概念。这里的“更高”可以从多个维.............
  • 回答
    细数《对不起,因为我出国留学,害得你家破人亡》:一篇引人深思的悲剧剖析这篇《对不起,因为我出国留学,害得你家破人亡》(以下简称“文章”)是一篇非常具有冲击力的个人叙述,它将个体选择与家庭命运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以一种极端而令人心碎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篇文章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普遍适用的模板,而在.............
  • 回答
    出国留学的意义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它不仅仅是获得一张文凭,更是一次全方位 transformative(改变性的)的人生经历。下面我将从个人成长、学术提升、职业发展、文化体验以及全球视野等多个方面,尽量详细地阐述出国留学的意义: 一、 个人成长与心智成熟: 独立自主能力的锻炼: 生.............
  • 回答
    作为一名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关于“为什么不回国”这个问题,我能理解很多人会好奇,也很想详细地解释一下我自己的情况和考量。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而成的心路历程和现实选择。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并不是一个完全不考虑回国的人,回国与否更像是一个动态的、权衡利弊的过程.............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人选择留在国外而不回国,这背后原因其实蛮复杂的,也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透的。从我接触到的一些留学生朋友和自己的一些观察来看,大家不回国,很多时候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在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在技术密集型或某些特定行业,他们的就业市场.............
  • 回答
    想出国留学?别急,这可不是一时兴起就能搞定的事儿。从萌生念头到踏上异国土地,这中间的每一步都挺关键的。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让你心里有个谱。第一步:你到底想去哪儿、学啥?—— 目标明确是关键这就像你要去旅行,得先知道想去哪个国家,是想看大峡谷还是想逛埃菲尔铁塔?留学也是一样。 国家选择: .............
  • 回答
    出国留学,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像是一场精心的“远征”,需要周密的计划和细致的执行。很多人把它想象成一份简单的申请表加上护照,其实远不止于此。它是一场为你量身打造的、关于梦想和未来的投资。咱们就一步步来拆解这个过程,尽量说得透彻些,让你心里有个谱。第一阶段:启程前的“战略部署”——明确目标与自我.............
  • 回答
    踏上求知之路:一场精心策划的出国留学之旅很多人都曾有过一个或大或小的梦想:背起行囊,跨越山海,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汲取知识的养分,开拓眼界的疆域。出国留学,这听起来既充满浪漫又带着几分挑战的旅程,绝非一时冲动就能抵达。它更像是一场需要细致规划、耐心执行的系统工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可以说是问到了点子上了。每次看到朋友圈里分享着国外校园美景、学术交流,或者只是一个简单的“打卡”日常,总会有人私下里嘀咕:“这得花多少钱啊?”那么,出国留学的人都是家境好的吗?这个问题,我得说,大多数情况下,是的,但也不是绝对的。 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看,咱们慢慢捋。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
  • 回答
    出国留学的决定,至今在我心里仍旧是矛盾的。说后悔,好像又不是那么绝对;说不后悔,心底又压着一丝丝的,说不清是遗憾还是失落。当初,我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的一员,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好吧,也有一点点逃离当下舒适圈的冲动。那个时候,国内的高考压力、就业的迷茫,以及对“世界那么大.............
  • 回答
    问到这个问题,其实挺常见的,毕竟谁不想知道如今出国留学的“普遍情况”呢? 关于留学生在国外是靠自己赚钱还是家里支持,这个问题不像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它背后牵扯着太多变量,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先说家里支持的情况,这应该是目前绝大多数留学生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你想.............
  • 回答
    MBTI 各类型出国留学的体验感:一场跨越山海的自我探索出国留学,对很多人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一次深度挖掘自我的旅程。我们带着不同的性格特质,踏上异国的土地,这份体验自然也是千差万别。以下,我将尝试从 MBTI 十六种人格类型的角度,分享一些大家可能有的留学体验,希望能引起你的共鸣,也为.............
  • 回答
    哈哈,这绝对是个让人既兴奋又有点小忐忑的时刻!恭喜你即将踏上留学的征程!说实话,在我看来,留学这事儿,准备得越充分,等你真去了,就能越从容,越享受。我来跟你唠唠我总结的一些经验,希望能让你心里更有谱。出发前:磨刀不误砍柴工,细节决定成败1. “行前准备”这四个字,真不是说着玩的。 签证.............
  • 回答
    出国留学,这事儿如今已是司空见惯,但凡提到,总会有人摆出一副过来人的架势,语重心长地劝你:“别找中介,自己搞定才是王道!” 听得多了,心里难免犯嘀咕:找个中介,图的是省事省力,怎么反倒成了“坑”? 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门道? 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那些不找中介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劝退”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