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出国留学如何写申请推荐信?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出国留学的申请推荐信这事儿。这可不是件小事,一封好的推荐信,往往能给你的申请加不少分,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同学可能觉得,找个平时关系好的老师写就行了,或者让老师随便写写,意思到了就好。其实不然,一封有分量的推荐信,是需要仔细构思和准备的。

首先,咱们得明确,推荐信到底是个啥?

简单来说,推荐信就是由你认识且信任的人(通常是你的老师、导师、领导等)来为你写的一封信,客观地评价你的学术能力、个人品质、潜力等等,并“推荐”你给招生官。它不像你自己的陈述,充满主观色彩,而是由第三方视角来“证明”你的优秀。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一封让人眼前一亮的推荐信呢?

这需要我们从几个关键点下手:

一、 选对“推荐人”:这是重中之重!

别以为随便一个认识你的人就行。选择推荐人,就像给你的申请找了一个“背书人”,这个人选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信的“含金量”。

深度了解你: 这是第一要素。推荐人必须非常了解你的学习情况、你在课堂上的表现、你的学术潜力、甚至是你参与的科研项目。一个仅仅认识你名字的教授,写出来的推荐信会非常空泛,甚至适得其反。
你在他/她心中的“位置”: 最好是那些你曾经上过他/她的课,并且表现出色,能给教授留下深刻印象的学生。比如,你在他/她的课上积极参与讨论,作业完成得非常出色,甚至主动找他/她交流学术问题。
职位和名气: 当然,如果能找到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或者你申请的专业领域内声誉不错的教授,会更有说服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一个了解你、愿意花时间为你写详细、真诚推荐信的普通教授,比一个写流水账的“大牛”教授要好得多。
关系要“恰当”: 别找那种你只见过一次面,或者 apenas 认识你的人。最好是那种你至少在他/她的课程中获得过比较好的成绩,或者合作过项目,让他/她对你的能力有切身体会。

二、 “引导”你的推荐人:别指望教授们有读心术!

很多同学觉得,找了推荐人,然后就等着就行了。错了!教授们都很忙,他们可能同时要写很多封推荐信。如果你不提供一些“线索”或者“提示”,他们很难知道你想突出什么,或者你申请的学校和专业到底看重什么。

提供完整的申请材料: 这是最基本的。你得把你的个人陈述(PS)、简历(CV)、成绩单、你申请的学校和专业信息(包括专业的特点、看重哪些能力等)、甚至是你要申请的学校的要求(有些学校对推荐信有特定的格式或要求)都整理好,一并交给推荐人。
列出你的“亮点”和“关键经历”: 别害怕“讨好”教授,你得提醒他/她,哪些方面是你希望他/她重点突出的。你可以准备一份“备忘录”,上面列出:
你的学术成就: 比如你在他/她课程中的具体表现(GPA、某个项目做得特别好、某次演讲让他/她印象深刻)。
你的研究经历: 如果你参与过科研项目,要详细说明你在项目中的具体贡献、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解决的,还有从中学到了什么。
你的课外活动和领导力: 如果你担任过学生干部、组织过活动、或者在某些比赛中取得过成绩,也要说明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你的个人品质: 比如你的学习态度、求知欲、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毅力等等。
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和这个学校: 最好能结合推荐人的专业领域,说明你为什么对此感兴趣,以及这个专业对你的意义。
提供“范本”或“例子”: 如果你之前有看过一些写的不错的推荐信,可以分享一些思路,但切忌直接抄袭! 重点是让推荐人明白,你希望推荐信的内容是具体的、有例证的,而不是空泛的赞美。
提前沟通: 在正式提交申请之前,最好能和推荐人进行一次简短的沟通。你可以问问他/她是否愿意为你写推荐信,并且告知你即将开始申请,希望他/她能提供帮助。这次沟通也是一个好机会,让你了解他/她是否真的对你比较熟悉,或者是否能为你写出有分量的推荐信。

三、 推荐信的内容:细节决定成败!

一封好的推荐信,不是简单地陈述“某某学生很优秀”。它需要有血有肉,具体生动。

明确的引言: 开头要清晰地说明推荐人的身份、认识你多久、以何种身份认识你。
具体的例子支撑: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与其说“某某学生学习刻苦”,不如说“在我教授[课程名称]期间,某某同学在[某个具体项目/作业]中展现出了极强的钻研精神,即使遇到[遇到的困难],他/她也能够积极主动地查找资料,最终提出了[提出的解决方案],取得了[具体成果],这让我对他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印象深刻。”
与申请专业挂钩: 推荐信要能说明你为什么适合申请这个专业。比如,如果你申请的是计算机科学,而你的推荐人教授你的课程,可以重点强调你在编程、逻辑思维、解决复杂问题方面的能力。
比较和评价: 推荐人可以将你和其他同龄学生进行比较,比如“在我教过的所有学生中,某某同学在[某方面]的表现位居前列”。
总结和展望: 最后,推荐信应该有一个总结性的评价,重申你的优秀之处,并对你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展望。

四、 递交推荐信的“时机”和“方式”:

提前申请,留足时间: 很多学校的申请截止日期是固定的,你要提前至少一个半月到两个月联系推荐人,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来写。
了解学校要求: 有些学校要求推荐信直接上传,有些学校是要求推荐人邮寄。务必提前了解清楚,并告知你的推荐人。
及时跟进: 在提交申请后,可以适时地(但不要过于频繁)和推荐人沟通一下,确认他/她是否已收到申请学校的链接,或者是否已经成功提交。
表达感谢: 无论结果如何,一定要及时地向推荐人表达你的感谢。一份感谢信或一封感谢邮件,会让你的推荐人感受到你的真诚。

一些“避坑”建议:

千万别自己代写! 这是绝对的禁忌,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别找那种“人情”推荐信: 如果推荐人只是碍于情面,敷衍了事,那还不如不写。
别写“流水账”: 推荐信不是你的简历的复述,要突出你的独特性。
别只说“好”不说“缺点”: 有些老师会指出一些“建设性的”小缺点,然后说明你如何克服的,这反而会显得更真实可信。当然,如果你的推荐人愿意指出,那是他/她对你的了解程度和信任度的体现。

总而言之,写一封出色的申请推荐信,是一个需要你主动沟通、认真准备、并且与推荐人共同努力的过程。你的认真态度,也能让推荐人感受到你的重视,从而更愿意为你花费心思。祝你申请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怎样的推荐信才是我们想要的?

什么叫成功且有效?我理解为要到的推荐信一定要是强推,至少是一封supportive letter。所谓的强推,就是推荐人的身份,推荐的力度,你和推荐人的关系都没问题,至少推荐的力度、你和推荐人的关系都是OK的。

推荐人的身份,也就是说推荐人的身份会对推荐信加成(如蜚声国内外学术界的教授、世界知名的企业家,就是超强的推荐人)。这种人假如真给你写推荐信,只用写一句“他是我见过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就可以得到常春藤名校的追捧。当然牛人也可以是某一领域的杰出人物,推荐信简单一点一样给力。

推荐信的力度,也就是好话说到什么程度,既不能太夸张不真实,又不能中庸等于什么都没夸。

申请人和推荐人的关系,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很多同学过于追求推荐人的身份,而忽视了和推荐人的关系并不熟悉,如果是这种情况,不论是推荐人亲自写还是自己写,都会面临着切入角度难以说服人的困境,毕竟你和这个推荐人只有一面之缘,他又如何来证明你的优秀呢?


二、找推荐人的基本逻辑

回到题主的问题,如何要推荐信才是成功且有效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解决如何选择合适的推荐人的问题。虽然国外的招生官往往是“title协会”,但如果陷入到一味追求牛人给自己写推荐信的误区,那就是没明白推荐信的重点。在影响推荐信含金量的因素中,推荐力度、申请人和推荐人关系才是更加重要的(更加基础的),而牛推往往可遇不可求,是属于加分项。

因此,我们的推荐人应该首先找那些和我们有比较多互动,对咱们有印象,且有好感的推荐人。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追求title比较牛逼的推荐人(假如有的话)。

通常,申请master生或PhD一般都需要3封推荐信。

按照大多数人的情况,找推荐人的套餐就是:课程指导老师+院系领导+公司的直接领导。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描述申请人的优点,学校对申请人的了解更加全面。

但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不一样,比如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读学生/已经毕业工作的申请人……而不同群体找推荐人的组合是有区别的。

在读学生一般建议选择专业课任课老师、论文指导老师以及院系领导这样的标准组合。

学术上的能力可以通过专业课老师和论文指导老师的推荐信来表现,而院系领导的推荐信中可以体现你的领导力、沟通力等等。

除了院系领导可能对你不是那么了解外,专业课老师和论文指导老师都跟你有比较多互动的机会,你稍微表现好一点,拿到推荐信的几率是非常大的。

如果是申请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任课老师和实验室老师是比较标准的选择;

如果是申请商科专业的学生,一般都要需要表现自己学术能力外的能力,比如沟通能力、团队领导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所以需要实习经历,而实习时的主管、领导的推荐信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当时就是要了专业老师、实习上司的推荐信,实习上司的推荐信应该是对我加分比较大的;

对于已经工作的申请者,如果工作的领域和专业十分相关,那么直接领导或者高层领导的推荐信对申请也非常有帮助;

至于牛人,比如中科院院士、名企主管、总裁之类的,可遇不可求,即便有机会拿到别人的承诺,也需要你能合理说明你和牛人的关系,以证明他们有给你评价的资格,让这封推荐信具备可信度。


三、以什么样的方式要推荐信?

实际上国内学生的困难不在于如何要到推荐信,而在于自己如何以教授的视角写推荐信。众所周知国内很多教授虽然愿意做推荐人,但是不善于也不愿意写推荐信的。这里我的看法是如果不是那种本来就在国外留学过的大牛,其实还不如自己写,因为国内的很多教授都没有推荐信的写作训练,要恰当地表达你的优点还是有一定困难。

自己写推荐信一样会面临很多问题,鉴于大多数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经验都欠缺,推荐信写得过分夸张或者过分平庸就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也是大家需要中介的原因。17年我入学哥大到我自己进入留学行业这段时间,已经帮助过很多学弟学妹做申请、写文书,这期间就看过不少学生自己写的推荐信和中介给学生写的推荐信。学生自己写的推荐信大多数都存在视角、力度等问题,而中介写的推荐信则往往是过于模板化。


这里我举几个学生自己写推荐信存容易出现的问题:


问题一 无事例可写

国内不可忽视的情况是,即便是踊跃参加学术比赛、课外活动的同学,当选择三位定位不同的推荐人时,也很可能出现实际生活中与推荐人除了上课没有任何互动的问题。本科期间一门课的重难点内容多数用一段话就可以描述,要如何撑起一篇推荐信呢?

如前所述,大家在选择推荐人时已经对每封推荐信的内容做了一定的规划。假设这是一封与专业非常相关的推荐信,选择的是重要专业课的授课老师,那么首先可以考虑的就是学期项目或者自己以前做过符合该门课内容的小项目,作为科内评估项目使用(注意时间线的调整)。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表现学生的能力,丰富了整篇推荐信的层次。另外还可以考虑,在自己的参赛经历中寻找与老师研究方向相符或者有关联的项目,把推荐人写成自己的指导老师。当然,考虑参赛时间和课程时间,两人结识的前因后果可能会发生变化。

以上处理的前提是自己的经历是真实的,只是在经历中引入了推荐人作为指导老师的角色。如果确实没有相关经历,就只能考虑增加一个较为薄弱的事例,那就是学生咨询了申请该方向海外研究生的问题,探讨了未来的学习方向,并对xx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一定的知识基础。

今年有一个学生就做了这样的调整,但是他的原因并不是没有互动经历可写,而是与老师有互动经历的这个比赛是PS中要重点描述的,我们沟通过后发现留给推荐信可写的内容并不多,于是考虑把另一个含金量高的比赛作为与老师合作过的经历来写。

During preparation for the Challenge Cup, she also showed strong teamwork and research skills. As team leader, she took time to familiarize herself with team members' strong suits, and based on them assigned different and yet matching tasks. For starters with less experience in such events, she was patient and supportive to help them quickly build up competence for regular practices like running simulations. Since the get-go, she has honored our agreement of submitting weekly reports, in which I saw their continual efforts and progress. From brainstorming, through conducting experiments, to enriching their project proposal, she led the whole process and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every detail.

鉴于在简历里该参赛项目名称一目了然,足够涵盖其内容,同时也给出了得奖名次(体现优秀程度),那么在推荐信中我们着重写了同学在研究小组中的积极作用,其中体现的主动性等品质是在研究生阶段至关重要的技能。

不管是推荐人,到互动经历的选取,一定要灵活。推荐信是比PS更加fit-for-purpose的写作。提前明确每封推荐信的作用,对于事例的铺开、性格的挖掘,都至关重要。


问题二 无法把握老师口吻

如果现在让你以任课老师的身份给班里一位同学写一份评语,或者以主管的身份给同期实习的人写评价,你会怎么写?

推荐信就是这样的存在。虽然个人语言习惯会有偏正式和偏口语之分,但是上下级、师生关系下的评价,语言是有其规则的。比方说,作为老师,可能会说“该生项目完成超过了我的预期”,却大概率不会说“该生项目完成超过了我的想象”。这是很多同学纠结的点:“度”。

对于自己的优异表现,多高的认可程度和言语间的表扬是合适的,而哪些是不必说、不能说的?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要遵守的原则就是,尊重事实,客观评述。如果你真正了解在写的事例,知道自己的实际水平和项目的实际难度,想必用词不会过于夸张。

如果选取的是没有对应量化评估体系的,如上课的活跃程度、课后对于课外知识的大量补充等等,这种就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就说上课“非常活跃”、课外知识“大量补充”,而不必非要写成“最活跃的” (除非事实确实如此)、“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海量学习”。

总的来说,如果推荐人与学生非常熟悉,互动很多,语言上可以些许放松,有些个人特色。如果是很专业的学术互动,建议是准备严谨的书面表达。在这方面,基本举过的推荐信案例都可以作为推荐人口吻而参考,这里就不再补充了。


问题三 表达雷同

这一点其实是很多同学写作时没有注意、而我在修改稿件时经常碰到的问题,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推荐信中使用了与简历或PS中相同的内容表述

注意,正规的申请流程中,多数项目中推荐信是由推荐人自行上传,cv和PS则是同学自己上传,理论上两者之间没有任何重合的可能。简略的学术事实和术语这部分不做要求。

2. 推荐信与PS语言风格相似

3. 三封推荐信格式相同、语言风格相似

有同学这样问过我,说觉得语言风格是很飘渺的一个概念;即便如此,还是感觉自己写的三封推荐信、推荐信和PS一看就是一个人写的。确实,这个问题是我们自己写作多个稿件时必定要面对的问题,针对它,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调整。

(1) 语言选择。如单词、词组搭配的选择,表述上可以有非常正式、偏正式、偏口语的区分。

(2) 文章结构。推荐信的结构是介绍写信目的、自己与被推荐人的互动历史、展开描述1-2个事例来表现被推荐人的可取之处。第一部分作为功能性论述,不要三封都一样。第二部分基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况,这里不做说明。第三部分,也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从上课到项目、从科内到课外是多数同学选择的路径,但是三封事例展开的思路不要雷同。

举一个通信专业学生的例子,他选择了两位专业课的老师作为推荐人,两封推荐信的而三段如下:

推荐人一:

My courses were scheduled in their sophomore year, when XX distinguished himself with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class discussions. After classes, he often consulted me about questions stretching beyond textbook principles. His opinions and answers showed his solid researches and preparations on the topics. I have praised his industrious learning attitude in the class many times.

For the experimental module in the Advanced Circuit Analysis course, he had always completed the pre-lab exercises before the class began, and was often among the first few students to finish the experiments. To illustrate with a filter design experiment, students were tasked to build LPF, HPF and BPF. XX came to the lab and completed most of the tasks the night before the class. The dedication and self-discipline were impressive. On the next day, unexpected waves emerged. XX maintained his logical thinking and trouble-shooting abilities. After examining each component and deducting causes of the abnormal waves, he located one misplaced resistor.

推荐人二:

Over the past semester, I have known XX as an enterprising and innovative person. He often raised 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s in class, which not only reflected his grasp of the textbook knowledge, but enhanced other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essential topics and principles of the course.

Currently he is conducting the graduation project on modelling two-dimensional neural networks with MATLAB and building the algorithm through FPGA. Hardware coupled with algorithm engineering imposes high demands on practical skills, and so far, XX has preeminently completed all the assigned tasks. He shares confusion and progress with me on a weekly basis, and I shall say his project has already yielded promising results.

同学与第一位推荐人只有上课互动,因此从课上起手,说到实验课,并举了一个问题解决的例子来表现学生的勤奋和动手能力。第二位推荐人是同学的毕设导师,当然也是授课老师,虽然也是从上课开始说,采用不同的表述方法,并过渡到目前同学在做的项目,虽然都是从理论到实践,观感却大不同。

(3) 信件格式。 推荐信一般是以电子邮件成文,尤其自己固定的格式。但在这些要求之外,推荐信的格式不要完全相同。比方说推荐人联系信息这一栏,即便是同一个系的老师,由于个人习惯的不同,该部分不一定完全相同,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是不同的。除了在语言上做好区分,格式也应该调整。


问题四 边界问题

这里说的边界,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即你打算写的内容,推荐人是否真的可能知晓。这个问题比较微妙,也最难为学生所发现,因此放在最后供大家参考。

首先,有的同学是工作后再申请研究生项目,或者快毕业找了大一大二的老师,与推荐人已很久没有联系。这种情况下,除非学生当时留下了非常夸张的印象,不然老师是否还会记得你上课“坐在第一排”等细节值得考量。

其次,很多同学在学术推荐信里夹带私货,盲目列举个人的其他活动。如最近在修改的一位传媒专业的同学,在学术推荐信的倒数第二段是这样的写的:

While at school, XX had excellent performances in all subjects of studies and demonstrated great potential, she is more than a knowledgeable bookworm. She joined many volunteer activities, such as 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FIRST Youth Film Festival, where she showed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ability of dealt with problems when facing directors and other honored guests, and won their applaud at the end. I remembered in 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she picked up directors and actors at the airport and arranged their schedule perfectly, and hosted the Question and Answer part after showing the film, and the whole process was fluent.

这位推荐人的材料里没有行政职位,只是学生的毕设导师,是否真的会知道同学参加志愿活动的细节呢?通过进一步与学生沟通,我得知这位老师当时是志愿社团的指导老师,必须先补充这个重要细节,这一段才不显突兀。

Despite her academic excellence, XX is no bookworm. As designated supervisor for the Youth Volunteer Association, I have witnessed her efforts in many volunteer activities, such as the 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FIRST Youth Film Festival. She showed good 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when receiving directors and other honored guests, and won their high recognition at the end. I remembered during the 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she picked up directors and actors at the airport and arranged their schedule perfectly, and hosted the Q&A after showing the film. The whole process was fluent and pleasant.

以我个人为例,在第二封学术推荐信中,我补充了个人课外体育活动的经历,信中只说了一句老师也是体育项目的相关负责人。这一点在官网个人页面没有任何说明,但是老师的邮箱头像是穿一身球衣、带着裁判证在球场边的照片,这些细节加在一起,也是足够有说服力的。不管是推荐信还是PS,都要做到自圆其说。成文后应该反复审视其中的逻辑、事实链是否完备。

当然,像这种微妙的问题,交给我们专业的人来做是更省心和高效的。

当学生需要自己撰写/起草推荐信时,在能力和经验都欠缺的情况下,求助中介似乎就成了不得不面对的选项。但中介文书模板化的问题一直就存在,而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中介的文书老师都存在资质和能力的问题,很多文书老师来自国内本科的英语专业,其水平和经验并不见得比学生自己好。这当然也和中介本身对文书的不够重视有关,后来越来越多机构去尝试在这一块做得专业,像我所在的admitwrite这样的线上平台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18年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加入这个平台,担起北美留学版块的重任,其中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招募留学生导师。

其实前辈带后辈这种模式从一开始就存在,只不过早期大家在各个论坛贴吧询问前辈,很多时候我们没办法做到高效及时地获取信息。而我们平台的工作就是要把前辈的经验和能力直接带到大家面前。我们通过几年时间累计了500+的优质稳定的导师团队,他们是来自美国top30甚至常春藤、英国G5的学霸,在留学这条路上,他们的经验是最直接有效的。就拿推荐信来说,在国外留学的他们很清楚推荐信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学校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推荐信,同时也清楚国内大家写推荐信的现状。这种经历、认知加上他们的写作经验,一封滴水不漏的推荐信很容易就能写出来。


当然,这都是针对国内的情况。如果你是海本的学生,国内这套自己写推荐信的做法就不适用了。而且如果你跟推荐人并不熟悉,那么他大概率是不会答应做推荐人的,这一点和国内的情况很不一样。所以海本学生找推荐人的前提是找熟悉的、对你有好感的推荐人。

(但好感不是平白无故就有的,这需要我们平时多在对方的课堂上、项目里表现好一点,利用好office hours去和教授聊天,或者平时保持email联系,到时候要推荐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在要推荐信的时候,要注意时机,因为教授一般都很忙,如果不提前打招呼,很可能他们就没办法在按时写好。一般12月递交推荐信的话,建议11月初就开始打招呼了。我们有两种比较直接的沟通方式:邮件和面谈。

面谈当然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这也是我更建议大家选择的,因为只要你跟对方关系不是太差,一般都不会被拒绝,而邮件则有被搁置和无视的可能。当然,这也要看对方的习惯,有的教授喜欢通过邮件沟通,有的则更倾向于面谈。很多时候我们是先通过邮件来确定对方的意向,再邀请对方面谈的(直接通过邮件沟通最终拿到推荐信也是可以的)。本文也主要集中于如何通过邮件来向海外教授要推荐信。

在请求推荐信之前,我们再确认一遍我们要表达什么内容:

让教授清晰了解,你想要的是一封强推;
向教授说明,为什么你觉得这封推荐信应该由TA来写;或者为什么你认为这位教授合适做你的推荐人;
向教授坦白说明你期望申请多少所学校,以及大致的申请截止时间;

一般来讲,我们的第一封邮件主要是确定对方的意向,因此内容不必太复杂。对方确定接受请求后我们再据此展开下一步的行动。


初次沟通

首先,邮件的主题要直接(否则很容易被忽视)。一般我建议“Recommendation for [your name]”或者“Request for Recommendation for [Your Name]”这样的形式。

正文:

Dear Prof. [Surname],

In the 1st/2nd term of 20xx, I have taken your course XX, where I found your enlightenment extremely inspiring. Determined to further study xx, I am applying for the XXXXX program in [Country], and I was wondering whether it is possible for you to write a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for me.

开头介绍自己与教授的过去交集(以防老师无印象)并说明邮件目的。

I have familiarized myself with xx and developed abundant research experience during [project(s), or a certain period]. I am prepared for an advanced postgraduate program. Given your expertise in the field and previous assessment of my performances, your recommendation would be of great help to support my application and sincerely appreciated. For your reference, my resume with more details is attached.

简单介绍自己的学术背景和能力,为老师的推荐提供事实基础,同时对老师可能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最后别忘了附上自己的resume,这有助于教授快速掌握你的细节信息,更好地完成推荐信的写作。当然光resume可能还不够,为了减少对方的工作量,我们往往还需要提供:

成绩单,推荐人可以通过你的综合成绩情况,对你的学术能力有更全面的认识;对于有些课程成绩的特殊情况,也最好附上说明;

个人文书初稿,或讲述你的申请动机,以及你未来的职业规划/学术目标;

已发表或在撰写的学术论文/专利等;


最后——

Thank you very much.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Best Regards,

XXX


后续跟进

后续跟进可能是约个时间面谈,也可能是继续通过邮件沟通,比如提供教授需要的材料,确认推荐信提交的时间等等。你要做的就是及时回复邮件,为教授撰写推荐信提供各种支持。


最后的感谢

教授的推荐完成之后,自然少不了感谢。一封简短的感谢信非常有必要。

Dear Prof. XXX,

Thank you so much for spending time and effort on my recommendation.

感谢信顺理成章地想到用感谢式的开头。

The practical discourse will not only facilitate assessment of my abilities and potentials, but bolster my credibility as a courtesy of your background. It will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the next stage of my academic life. I will keep you updated about my progress in applying to graduate schools. Thanks again.

对推荐人的工作进行热情洋溢地赞美,表明会对申请情况作出通知。

Best Regards,

XXX


网申提交中的问题

我们团队在帮学生申请的时候,每年都有一定几率遇到学生的推荐人迟迟不递交推荐信的情况。而临近ddl的同学往往心理都比较焦虑,卡在推荐信环节的心情我也非常能理解。

很多网申系统都有给推荐人发送“reminder”的功能,但我的建议是不要轻易通过网申系统的这个功能来催促推荐人,因为不礼貌,说不定对方心里一凉就不给你这封推荐信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邮件提醒,稍微委婉一点,比如这个星期哪几天有项目due,letter提交链接已经发送了之类的。当然用词要恰当,注意礼貌。如果已经逼近deadline了,那么可以表达得再急迫一点,比如如果不发可能项目那边就不会再考虑我的申请了之类的。


网申提交后的反馈

对了,还有一件事,别忘了反馈你的申请情况,很多同学拿到推荐信后就将教授忘在一边了,作为教授肯定觉得自己推了一个白眼狼。大家也知道在欧美networking的重要性,和教授建立一个长期关系绝对不是一件坏事。我有个同学就是当年拿到海外教授的推荐信后没有后续联系,结果后面申求职时想要这个教授帮忙,对方直接就拒绝了。


准备留学的同学

关注我的专栏,申请硬知识(持续更新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出国留学的申请推荐信这事儿。这可不是件小事,一封好的推荐信,往往能给你的申请加不少分,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同学可能觉得,找个平时关系好的老师写就行了,或者让老师随便写写,意思到了就好。其实不然,一封有分量的推荐信,是需要仔细构思和准备的。首先,咱们得明确,推荐信到底是个啥.............
  • 回答
    好,为你整理一份详细的申请指南,希望能帮助你在职业生涯中期,成功开启留学新篇章。打破年龄界限,用经历敲开名校大门:工作多年人士的出国留学申请攻略对于很多人来说,留学不仅仅是年轻学子们追求知识和体验世界的机会,更是职业生涯中寻求突破、提升自我、转换跑道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精英们,.............
  • 回答
    好,咱们聊聊三本院校往届生出国留学这事儿。别把“三本”当成一个过不去的坎儿,关键在于怎么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把劣势尽量弥补。首先,咱们得摆正心态。往届生申请出国,不管你是哪个学校,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你已经离开了校园,学习成绩单上不会再有新的 GPA 提升了。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把过去那点“家当”.............
  • 回答
    2020年留学路上的“黑天鹅”:疫情下的申请与出路2020年,注定是许多准备踏出国门、追逐学术梦想的同学们心中不平静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型肺炎疫情,如同一个意想不到的“黑天鹅”,给原本规划好的留学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不仅仅是关于延期开学、签证办理的简单问题,更关乎着整个留学规.............
  • 回答
    想请非自己任课老师的教授帮忙写推荐信,这绝对是个技术活,但只要方法得当,并且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成功的几率会大大提升。关键在于:让他们了解你,信任你,并且觉得为你写推荐信是值得的。下面我来详细说说怎么做,尽量把每个步骤都说透,让你感觉这是一个人在跟你分享经验,而不是机器在套路你:第一步:精准定位,选.............
  • 回答
    出国留学选学校,这可是一件大事,马虎不得。别看网上信息铺天盖地,真要自己捋顺了,才知道门道不少。我当初也摸索了很久,总结出一些经验,希望能帮到你。第一步:明确你的留学目标和方向这绝对是起点,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别想着“我就是想出国读个书”,得具体点。 你想学什么专业? 这是核心。你对哪个学科真正感.............
  • 回答
    2016年11月17日,中国女留学生在德国耶拿(Jena)遭遇不幸事件,这起事件不仅震惊了中国社会,也引发了关于留学生安全以及欧洲难民问题的广泛讨论。事件回顾(基于公开报道):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一名来自中国的年轻女留学生在德国耶拿(Jena)的一处公园附近遭遇不幸。她据称在跑步时被一名男子袭击,并.............
  • 回答
    出国留学前的英语提升,这是一个至关重要但也充满挑战的阶段。很多人会在申请阶段就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但真正要从“看得懂、能沟通”提升到“流利、自信地交流”,还需要更系统、更深入的努力。与其说是“再提高”,不如说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打磨和巩固,让自己的英语能力更扎实,更能应对留学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很多.............
  • 回答
    疫情下的留学坚持:91% 的数字背后,是对未来的坚定选择新冠疫情无疑给全球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育领域也未能幸免。原定出国留学的学子们,面对着旅行限制、线上授课、健康风险等多重不确定性,他们的留学之路是否还能继续?最新数据显示,高达91%的原定出国留学人群选择坚持自己的计划。这个数字,远比我们.............
  • 回答
    对于家境一般但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说,确实需要从多个角度规划和准备。以下是详细的步骤和建议,帮助你以较低成本实现留学目标: 一、明确留学目标与规划1. 确定留学方向 专业选择: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专业,优先考虑就业率高、薪资稳定的领域(如计算机、工程、医学、商科等)。 国家选择.............
  • 回答
    看到你想要详细了解普通本科毕业生如何出国留学,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别担心,这事儿虽然看着有点复杂,但只要思路清晰,一步步来,绝对是可行的。咱们就唠唠家常,把这个事儿掰扯明白了。首先,别给自己贴“普通”的标签,这事儿咱们得往“怎么能不普通”上使劲儿!很多同学一提到出国留学,就觉得是不是得是那.............
  • 回答
    想走上指挥之路,踏出国门,成为一名指挥家,这绝对是一条需要热爱、毅力、天赋和系统学习的道路。这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多年的磨砺和积累。让我为你细细道来,如何一步步实现这个目标。第一步:奠定扎实的基础——音乐素养的锤炼在考虑出国深造之前,你必须确保自己在音乐领域拥有坚实的基础。这包括: 精湛的乐器.............
  • 回答
    参加工作后出国留学,这无疑是一条更加成熟和稳健的道路,它意味着你不再是凭一腔热血,而是带着工作经验和对未来的清晰规划去追求更高的学术目标。这条路虽然可能比应届生申请更耗时,但回报也更加丰厚,不仅能在学术上获得提升,更能为职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首先,你需要一个清晰的“为什么”和“什么”在你拿到off.............
  • 回答
    好的,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学生,如果你有出国留学的打算,这条路虽然充满挑战,但绝对是值得探索的。下面我将为你尽可能详细地梳理一下整个流程,并尽量用最真实、最贴近学生日常的语言来分享,让你觉得这篇文章就像是你的学长学姐在和你聊经验一样。第一步:认清自我,明确目标(这是灵魂的开端)在冲动地开始准备之前,先.............
  • 回答
    小留学生出国留学,这事儿可真是个说起来滔滔不绝的大话题。我总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好”或者“不好”来概括,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得从多个角度去看才行。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为什么会送孩子出去?背后的考量是什么?1. 教育质量的差异和期待: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不少家长认为国内的教育体制.............
  • 回答
    细数《对不起,因为我出国留学,害得你家破人亡》:一篇引人深思的悲剧剖析这篇《对不起,因为我出国留学,害得你家破人亡》(以下简称“文章”)是一篇非常具有冲击力的个人叙述,它将个体选择与家庭命运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以一种极端而令人心碎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篇文章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普遍适用的模板,而在.............
  • 回答
    作为一名双非普通本科生,想要出国留学,确实需要好好规划一番,毕竟不是名校光环加持,我们的优势可能就在于努力和策略。别急,这事儿一点不比申请常春藤的难度小,甚至更考验你的韧劲和智慧。咱们就一点一点捋清楚,把这出国留学这条路走到明处。 第一步:理性评估,认清自己,找准方向在脑子里“我想出国”这个念头出现.............
  • 回答
    MBTI 各类型出国留学的体验感:一场跨越山海的自我探索出国留学,对很多人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一次深度挖掘自我的旅程。我们带着不同的性格特质,踏上异国的土地,这份体验自然也是千差万别。以下,我将尝试从 MBTI 十六种人格类型的角度,分享一些大家可能有的留学体验,希望能引起你的共鸣,也为.............
  • 回答
    温铁军先生对当下某些高校内部“没出国留学就很丢人”的文化提出批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复杂的社会心态、教育观念以及时代变迁等多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温铁军批评的出发点与核心关切温铁军先生作为一位知名的“三农”问题专家,其关注点往往落在国家发展.............
  • 回答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尤其是欧美地区,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呈现出惊人的增长趋势。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许多人可能会困惑,为什么还有相当一部分留学生选择在这个时期坚持出国留学?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对个人发展前景的考量,也有对疫情认知的差异,更包含了家庭的期望和现实的权衡。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