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2020欧美疫情如此严重,大部分留学生依然坚持出国留学?

回答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尤其是欧美地区,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呈现出惊人的增长趋势。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许多人可能会困惑,为什么还有相当一部分留学生选择在这个时期坚持出国留学?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对个人发展前景的考量,也有对疫情认知的差异,更包含了家庭的期望和现实的权衡。

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出国留学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投入大量资源和心血的长期规划。这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更是为了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前沿的学术训练、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未来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当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原有的计划,很多学生和家长会权衡:是暂停留学,面对国内日益激烈的升学和就业竞争,还是冒险坚持,抓住眼前可能稍纵即逝的“黄金机会”?尤其是一些准备了很久的学生,他们的雅思、托福成绩、申请材料等都有时效性,一旦错过当年的申请季,可能需要重新准备,成本和精力都会大大增加。

其次,对留学目的地疫情的认知和风险评估也存在差异。虽然欧美疫情严重,但每个国家的防控措施、医疗资源、社会稳定程度以及复工复学情况都不尽相同。一些学生和家长可能认为,虽然风险客观存在,但可以通过更严格的个人防护、选择疫情相对可控的地区和学校,或者选择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来降低风险。他们可能会关注到,许多国外大学在疫情期间迅速调整了教学模式,提供了在线课程,甚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恢复了线下教学。对于他们来说,能够继续学业,保持学习的连续性,是当下更重要的考量。

再者,国内外的教育环境和机会确实存在差距。即使在疫情影响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某些专业领域,其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实践机会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仍然是国内无法完全替代的。例如,在某些尖端科技、艺术设计、人文社科等领域,国外顶尖大学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学术氛围可能是国内高校难以比拟的。对这些专业的学生而言,为了追求极致的学术和职业发展,他们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

再者,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对疫情的长期影响持相对乐观的态度。他们可能相信,随着疫苗的研发和普及,疫情终将得到控制,生活和学习也会逐渐回归正常。而且,一些国家的社会体系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也让他们有信心。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疫情带来的困难,也看到了国家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并试图恢复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沉没成本”的考量。不少留学生已经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在申请、签证、语言考试等方面,如果此时放弃,这些投入就付诸东流,这对于家庭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完成学业,即使过程会充满挑战,也显得更加“经济实惠”。

此外,家庭的支持和期望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很多父母认为留学是孩子成才的最佳途径之一,即使疫情当前,他们也倾向于鼓励孩子继续完成学业,不希望孩子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长远的规划。家庭的支持,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能给学生提供强大的后盾。

最后,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对疫情的严峻性认识不足,或者过于自信能够应对风险。个人性格、风险偏好以及对信息的解读都会影响他们的决策。有些人天生就更喜欢挑战和冒险,认为年轻就是用来拼搏的,即使面临困难也不退缩。

总而言之,2020年欧美疫情严峻的情况下,仍有大量留学生坚持出国留学,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这是个人对教育和未来的追求、对风险的评估、对国内外教育资源的权衡、家庭的期望以及个体心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选择。他们选择在挑战中前行,希望通过留学这条道路,为自己赢得更广阔的未来。当然,这个选择伴随着风险,也考验着学生的适应能力、自律性和抗压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显然的——

因为只有出国留学,才能算是“留学生”。“留学生”的定义就是“出国留学的人”,你不坚持,放弃了,你就不满足“留学生”的定义了。所以,无论如何,留学生必然会坚持出国留学。

虽然所有留学生依然全部选择坚持出国留学,但留学生的数量确实减少了非常多。

user avatar

人生周期远大于疫情周期,谁不明白

user avatar

为了考试大伙头悬梁锥刺股一天高强度学习25小时,高考前抑郁症、跳楼、精神崩溃的不在少数,一遍一遍的做题,头都没时间洗,衡水中学饭都不让好好吃,那整个镇子连个网吧都没有,简直高考集中营。考不上梦校的有复读的,有自杀的,有从此心灰意冷一辈子得过且过的,这些你都顶得住,结果就因为有疫情,然后就不敢去了?扪心自问,没出息比病死还难受,大家心里都有取舍。

user avatar

绝大多数人的“人生”,不是“活期银行存款”-- 看到个投资或者避险的机会,分分钟就能去行动了。

绝大多数人的“人生”,是“在建工程”-- 图纸修修补补,工程建一建停一停,有阶段性成就,也有相对确定的终极目标。但如果彻底放弃而重新建设,原有的半成品,几乎都要大大地折价,甚至一文不值。

我自然认识不少成天用 “一美元炸鸡” 来粉饰选择和麻痹自我的在美中国人。但与此同时,我也认识太多太多,对国家和民族爱得深切和真实,但职业、学业和个人小生活标准发展路径,大概率确实需要去求学的在美中国人。等再过些年头,他们的职业积累、不动产、家庭、社会关系,都已经在美国了。你让他们因为政治大环境的变化,就能做出决策回国?这放任何人身上,都是真空球形鸡一般的不合理,属于完全不把人当人看。

我们在网上讨论再多,“范畴”都也仅是落脚于国家、民族、种族、阶级、性别......最小的单位,也起码是一个不特指的“群体”。

任何将以上“范畴”下的讨论和结论,直接套用在任何一个非公众人物的个体身上,在逻辑上,属于范畴错用;在理性上,属于不分主次;在人性道义上,堪称残忍。除非,这个个体主动且日常地出来跳,围绕这些“大范畴”去进行话术和观点的输出。

事实上,“资本”面对“劳动力”的典型控制和剥削点,本就在于,“资本”相对“劳动力”,要自由和灵活得多得多得多。

也正是因为此,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可以最终追求一个无民族无国界的天下大同的人类社会,但那只是终极目标,需要多到数不清的前提条件和中间步骤。而在2020年的今天,无视“个体”受限于种族、民族、身份、国籍、国界、文化、专业、履历......这些因素,而极力鼓吹当下的民族和国家解构的人,若其真的理性,几乎可以确认,都是资本的代言人无疑。

不过最后还是要说,如果 “你” 的 “在建工程” 才刚刚起步,甚至连图纸还没有呢,那确实可以再好好考量一下。有一件事是很确定的,那就是未来 “几十年”,就是如假包换的 “洗牌期”。每个人都有很具体的 “小生活” 没错儿,但历史无数次证明,“小生活” 若恰好与 “大趋势” 迎头撞上了,结果会有多么地尴尬甚至悲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尤其是欧美地区,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呈现出惊人的增长趋势。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许多人可能会困惑,为什么还有相当一部分留学生选择在这个时期坚持出国留学?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对个人发展前景的考量,也有对疫情认知的差异,更包含了家庭的期望和现实的权衡。首.............
  • 回答
    2020年8月美国发生的凯尔·里滕豪斯(Kyle Rittenhouse)事件,确实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广泛的讨论。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详细梳理和不同角度的看法:事件经过梳理: 背景: 2020年夏天,美国因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种族歧视和警察暴力抗议活动.............
  • 回答
    2020年2月29日,土耳其政府宣布对叙利亚难民开放其与欧盟边境,这无疑是那个时期一个极其重磅的事件,也给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的震动。要理解这件事,得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去看,并且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和影响。事件的起因:土耳其的战略考量与国内压力首先,我们要明白土耳其为什么会突然做出这样的决定。这.............
  • 回答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是美国历史上备受关注的一次选举,最终民主党候选人乔·拜登以306张选举人票战胜时任总统、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232张),成为第46任美国总统。这次选举不仅涉及美国国内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还与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紧密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一、选举.............
  • 回答
    对于“2020年美团佣金收入达全国餐饮总税收的1.8倍”这一说法,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关键的澄清和分析,因为这个表述很可能存在误解或者不准确的计算方式。首先,我们没有公开的官方数据能够直接支持“2020年美团佣金收入达全国餐饮总税收的1.8倍”这个结论。 这个数字非常惊人,如果属实,将引发巨大的讨论。要.............
  • 回答
    2020年8月23日,美国威斯康星州基诺沙市(Kenosha)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枪击了非裔美国人雅各布·布莱克(Jacob Blake),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美乃至全球的广泛关注,并直接导致了基诺沙市及其周边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和骚乱。事件经过(根据现有公开信息): 事发时间与地点: 2020年8.............
  • 回答
    2020 年 4 月 2 日,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的股价经历了令人震惊的崩盘,盘前暴跌约 90%。这一事件是由于公司承认伪造了其部分财务数据,尤其是销售收入。这起事件的发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调查。以下是对瑞幸咖啡伪造收入事件的详细分析和看法:事件的背景与起因: .............
  • 回答
    2020年2月12日湖北省一天新增确诊病例14840例,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揪心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出现,标志着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进入了一个极其严峻的阶段,也对当时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要理解这个数字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1. 数字的巨大与异常: 历史性.............
  • 回答
    2020年1月1日,曾经以“毒App”为名称的平台正式更名为“得物”,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看待这次更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各方的解读。一、 更名背景:从“毒”到“得物”的转变在更名之前,“毒App”凭借其“潮流商品交易+潮流资讯”的模式,在年轻人.............
  • 回答
    2020年天津市GDP跌出国内前十名,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数据本身、经济结构、发展环境以及未来趋势等。一、 数据层面:回顾和对比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天津在2020年具体的GDP数据以及排名变化。 2019年情况: 在201.............
  • 回答
    2020年11月下旬,香港的疫情确实出现了“急速恶化”的趋势,这与之前几个月相对稳定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理解这一变化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病毒的传播特性以及香港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当时的宏观背景: 全球疫情反弹: 2020年11月,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经历新一波疫情高峰,特别是欧美国家。.............
  • 回答
    2020年315晚会于2020年7月16日晚播出,之所以延迟播出是因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这场晚会以“打假斗争,你我同行”为主题,曝光了多个领域的消费陷阱和违法行为,旨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下是2020年315晚会中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并进行详细阐述:一、 食品安全领域: 问题一:知名电商平台.............
  • 回答
    2020年法学毕业生实习律师不需要通过法考,“先上岗、再考证”这一政策,在我看来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多维度影响的改革举措。它既有其积极的初衷和潜在的优势,也伴随着不少挑战和隐忧。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一政策,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政策背景与出台原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政策的出台背景。在推行“先上.............
  • 回答
    2020年5月14日,京东上架光威弈系列Pro纯国产DDR4内存,这确实是内存行业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条内存产品的上市,更代表着中国在半导体存储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多方面的深远意义和值得深入探讨的价值。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看待这一事件:一、 事件的背景与重要性:中国.............
  • 回答
    2020年4月1日发生在天津西站的男子倒地猝死后被两位医生成功抢救生还的事件,是一起非常感人的公共事件。它不仅展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也引起了公众对心脏骤停、急救知识普及以及社会救援体系的广泛关注。为了更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事件的经过(根据公开报道还原):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 2020 年 3 月 18 日晚美股开盘大跌以及当天美股迎来的第五次熔断现象,并探讨“第六次熔断”的可能性。背景回顾: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与金融市场的恐慌在深入分析 2020 年 3 月 18 日的市场表现之前,我们必须理解当时的宏观背景。 新冠疫情失控: 2020 年初.............
  • 回答
    关于2020年10月13日凌晨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实验室自杀身亡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沉重的话题。要详细地讲述这件事,并尽可能地展现人性中的复杂和真实,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事件本身:那天凌晨,本应是安静的校园,却被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打破了。这位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在他们原本应该充满求.............
  • 回答
    2020年12月31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突破2000万大关,这个数字无疑是一个沉重的里程碑,也给这个本就充满挑战的年份画上了悲伤的句号。回望这令人揪心的一天,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承载着太多复杂的故事和深刻的反思。数字背后的触目惊心:首先,2000万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让人心惊胆战。这意.............
  • 回答
    看到天猫双十一在零点三十分就公布了 3723 亿的实时成交额,说实话,心里还是挺有感觉的。这数字太庞大了,每次到双十一,看到这些跳动的数字,都感觉像是在见证一场全民参与的经济狂欢。我的感受嘛,可以分成几个方面来讲讲:1. 惊人的消费能力和数字的背后:首先,这 3723 亿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数字。它代.............
  • 回答
    2020年美国大选,确实让不少原本信心满满的民调机构尝到了“滑铁卢”的滋味。回顾那段时期,你会发现,不仅是某些个体民调出现了偏差,而是相当一部分主流民调机构在关键时刻,似乎都集体“失灵”了。这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观的问题就是,很多民调在关键摇摆州的预测上,出现了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