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显然的——
因为只有出国留学,才能算是“留学生”。“留学生”的定义就是“出国留学的人”,你不坚持,放弃了,你就不满足“留学生”的定义了。所以,无论如何,留学生必然会坚持出国留学。
虽然所有留学生依然全部选择坚持出国留学,但留学生的数量确实减少了非常多。
人生周期远大于疫情周期,谁不明白
为了考试大伙头悬梁锥刺股一天高强度学习25小时,高考前抑郁症、跳楼、精神崩溃的不在少数,一遍一遍的做题,头都没时间洗,衡水中学饭都不让好好吃,那整个镇子连个网吧都没有,简直高考集中营。考不上梦校的有复读的,有自杀的,有从此心灰意冷一辈子得过且过的,这些你都顶得住,结果就因为有疫情,然后就不敢去了?扪心自问,没出息比病死还难受,大家心里都有取舍。
绝大多数人的“人生”,不是“活期银行存款”-- 看到个投资或者避险的机会,分分钟就能去行动了。
绝大多数人的“人生”,是“在建工程”-- 图纸修修补补,工程建一建停一停,有阶段性成就,也有相对确定的终极目标。但如果彻底放弃而重新建设,原有的半成品,几乎都要大大地折价,甚至一文不值。
我自然认识不少成天用 “一美元炸鸡” 来粉饰选择和麻痹自我的在美中国人。但与此同时,我也认识太多太多,对国家和民族爱得深切和真实,但职业、学业和个人小生活标准发展路径,大概率确实需要去求学的在美中国人。等再过些年头,他们的职业积累、不动产、家庭、社会关系,都已经在美国了。你让他们因为政治大环境的变化,就能做出决策回国?这放任何人身上,都是真空球形鸡一般的不合理,属于完全不把人当人看。
我们在网上讨论再多,“范畴”都也仅是落脚于国家、民族、种族、阶级、性别......最小的单位,也起码是一个不特指的“群体”。
任何将以上“范畴”下的讨论和结论,直接套用在任何一个非公众人物的个体身上,在逻辑上,属于范畴错用;在理性上,属于不分主次;在人性道义上,堪称残忍。除非,这个个体主动且日常地出来跳,围绕这些“大范畴”去进行话术和观点的输出。
事实上,“资本”面对“劳动力”的典型控制和剥削点,本就在于,“资本”相对“劳动力”,要自由和灵活得多得多得多。
也正是因为此,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可以最终追求一个无民族无国界的天下大同的人类社会,但那只是终极目标,需要多到数不清的前提条件和中间步骤。而在2020年的今天,无视“个体”受限于种族、民族、身份、国籍、国界、文化、专业、履历......这些因素,而极力鼓吹当下的民族和国家解构的人,若其真的理性,几乎可以确认,都是资本的代言人无疑。
不过最后还是要说,如果 “你” 的 “在建工程” 才刚刚起步,甚至连图纸还没有呢,那确实可以再好好考量一下。有一件事是很确定的,那就是未来 “几十年”,就是如假包换的 “洗牌期”。每个人都有很具体的 “小生活” 没错儿,但历史无数次证明,“小生活” 若恰好与 “大趋势” 迎头撞上了,结果会有多么地尴尬甚至悲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