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出国留学真的比在国内读书好吗?

回答
这个问题太大了,真的很难用一句“好”或者“不好”来简单概括。就像问“吃米饭真的比吃面条好吗?”一样,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个人,还有你想要什么。

我认识不少出去留过学的,也有一直都在国内读书的朋友。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而且听起来都挺有道理的。

从“出去读书”这个角度来看,大家最常提的有这么几点:

视野开阔,接触多元文化: 这个绝对是留学最直观的好处。在国内,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和思维方式相对比较统一,尤其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但在国外,你真的会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他们有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惯,甚至对同一个问题,他们提出的观点都可能跟你完全不一样。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挑战,但慢慢地,你会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不再觉得自己的想法就是唯一正确的。我有个朋友说,她在国外第一次参加辩论赛,对方辩友用了一种她从未想过的逻辑角度来反驳,当时脑子都快炸了,但事后回想起来,觉得特别刺激,也学到了很多。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更是生活上的,你会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那样做,那样想。

学术资源和研究环境: 这点其实要看具体国家和学校。有些领域,国内的研究确实还在起步阶段,而国外的一些大学,尤其是在欧美和少数亚洲国家,他们的科研设备、图书馆资源、教授的专业造诣,可能确实是领先的。你想做某个前沿领域的研究,可能国外提供的机会更多,接触到的大牛也更多。比如某些顶尖的科学实验室,或者某个特定艺术流派的源头地,你去那里学习,感受会完全不一样。还有一些国家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启发式和互动式,鼓励学生提问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接受知识。这培养的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言能力提升: 这个就不用说了,人在国外,想不把语言练好都难。每天都要用外语交流,从生活琐事到专业讨论,你的口语、听力、写作都会在实战中得到极大的锻炼。很多朋友回来后,虽然不一定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但一口流利的英语(或其他语种)能给他们的职业生涯带来很大的便利。

个人独立性和生活技能: 离开了父母的照顾,你在国外的一切都要自己来。从找房子、交水电费,到自己做饭、处理人际关系、应对突发状况,这些都是在国内可能接触不到的锻炼。你会变得更独立、更有责任感,也更懂得如何照顾自己。我一个朋友刚出去的时候,连个像样的菜都不会做,只能靠方便面和外卖。几个月后,已经能做得一手好菜了,而且还能把自己的小公寓打理得井井有条,连她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未来职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有些跨国公司或者外企,会更看重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候选人,认为他们更能适应国际化的工作环境,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这可能是一个敲门砖,也可能是在同等条件下更有优势的选项。

但是,在国内读书也有国内的优势,而且不比留学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好:

熟悉的环境和文化: 毕竟我们从小在这里长大,对这里的文化、社会规则、人情世故都更熟悉。不需要额外的适应期,可以更专注于学习本身。而且,身边有家人朋友的支持,遇到困难时,有人可以倾诉,有人可以帮忙,这种心理上的支撑是无价的。

成本效益: 留学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学费和生活费,这对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在国内读大学,尤其是公立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相对低廉很多,毕业后几年就能把学费挣回来,甚至还可能攒下一些钱。这可以大大减轻经济压力。

国内就业市场和人脉: 很多人在国内读书,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内的就业市场需求,并且在读书期间积累了国内的人脉资源。这些校友和师生关系,在毕业后找工作、职业发展中可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国内的大学往往也有很多与本土企业合作的项目,毕业生更容易对接国内的就业机会。

“专才”与“通才”的选择: 有些国内的教育体系,可能更侧重于培养某一领域的“专才”,如果你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国内的教育能满足你,那也未必需要出国。而留学更像是一种“通才”的培养,让你接触更广泛的领域,更注重思维方式的塑造。

国内的进步和机遇: 现在国内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很多新兴领域、很多机会都是在国内才能直接接触到的。比如互联网科技、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等等,在国内深耕,往往比在国外更能抓住这些机遇。一些国内的大学在这些新兴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也在飞速进步。

所以,什么才是“好”?

我觉得,关键在于 “适合” 你的情况和目标。

你的经济状况如何? 留学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你要想清楚这笔投资的回报和你承受能力。
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你是为了追求某个领域的顶尖学术研究,还是想体验不同的文化生活?
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你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倾向于国内还是国际?
你的性格和适应能力如何? 你是否能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是否能独立处理各种问题?

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并且明确知道自己想通过留学获得什么,那么留学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它能给你带来很多在国内无法轻易获得的经历和成长。

但如果你对国内的大学教育感到满意,对国内的就业市场有清晰的规划,并且希望更稳健地发展,那么在国内好好读书,一样可以有非常光明的未来。而且,在国内读书,同样可以注重培养国际视野、学习外语、锻炼独立性,这些能力并不是留学的专利。

总而言之,别把留学神化,也别低估了国内教育的价值。最重要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然后在这条路上扎实地走下去。 无论在哪里读书,最终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说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让我们缩小一下比较范围,仅谈高等教育的话,欧美的学校确实在很多层面上领先于国内高校。

就我个人而言,在浙大读本科的时候,遇到过如下情况(并不是偶然个例):


1)乱打分

当年我有一门课做了给杭州电动汽车共享系统的未来设计,出品了一个非常炫酷的概念片,导致放映了之后好多人都要求以后要跟我组队,结果这个作品最后竟然只拿了60分。

佛系的我平时也没少被老师打低分,总以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很少去质疑。那次我真的怒了,明明课堂上放映的时候大家都一片惊叹的。

于是找到老师询问为什么给我这样的低分,老师没怎么解释反手就给了我一个满绩,看来这分数是随机分配的无疑了。


2)不重视学生,没有一对一交流的机会

整个本科阶段我跟教授一对一交流超过5分钟的情况是,零次。 下课的时候见不到老师的人影,没有所谓的office hour和答疑时间。


3)上课质量太差,或口音太重、或毫无热情或职业素养/表达能力不行

没有热情,也许是老师在还房贷无法燃起对生命的热爱吧;表达能力不行,也可以推脱说他们当年受到的教育不注重表达;可是那看起来像是10块钱从盗版网站上买来的课件,那根本无法听懂的方言(是的,完全无法分辨的那种),这真的是所谓的一流高校应该给学生提供的课堂体验吗?


4)课程与时代严重脱节

上面说的那种10块钱从盗版网站上买来的即视感的课件,好像从教授第一天上岗就沿用到了20年后,浓浓的时代感。什么都变了,只有课件没变过。

他们真的不知道这样的东西,是在浪费正处在人生的黄金学习期的这群聪明努力的学生最宝贵的认知资源吗? 他们的良心,如果有的话,不会痛吗?


5)不重视学生的反馈/ 压根没有反馈途径

没有人问过我们学习的体验如何,上课喜不喜欢,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当然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去哪反馈。当时,并没有人觉得作为教育的“接受方”,我们是有权利提出要求和反馈的。


诚然,后来我跟很多清北、复旦的朋友交流发现,他们的本科体验比我好很多,至少一致认为自己遇到过一些研究和教学都可圈可点的教授,对他们后来的人生也产生了长足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有更优越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从小收集信息的意愿和能力也比我强,而且毕竟是清北,top的人才如果回国执教的话,自然也会首选那里。所以他们的本科体验更好,是很合理的。

而我只能代表一个没有太多社会背景的普通人,当年在浙大的本科体验。

有人也许会说,每年6000rmb的学费就不要要求什么质量了,这种观点恕我不能认同。人家法国、德国还有免费的本科教育呢,也没见质量低下呀。

低质量的教育给人造成的负面影响、浪费的智力资源,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 作为这个国家最聪明也最有抱负的一批年轻人之一(这么说不算夸张吧),这样的教育质量,是对我们智力和治学态度的一种侮辱。

时过境迁,我依然觉得这是我生命中最遗憾的一段时光,当时受限于自己和家庭的眼界+经济基础,没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只能在此分享一二,希望其他人选择的时候能比当年的我更主动的去获取信息。

最后,我的本科体验也不是全然一无是处,至少浙大的同学还是很有趣、聪明且有实干和创新精神的。同时我也在浙大遇见了设计这个学科。有这两样,也不算毫无收获了。

———

作为对比,下面说说后来我在哈佛和MIT(麻省理工)的一些经历。


1)教育是一种目的明确的消费,学生是顾客,顾客是上帝。

记得在哈佛第一个学期过半的时候,我收到几个外国同学的邮件,表示对某堂课接下来的教学安排不甚满意。

这些外国同学都是辛苦攒了几年血汗钱来读书的,自然对每个学分到底学到了什么特别“计较”。

他们提出,根据其他学校和行业的动态,这堂课下半学期应该更侧重于介绍各行各业参数化设计的“实际应用案例”而非理论,并投票选出了最想学的内容:游戏行业的应用案例力压其他选项排名第一。

于是我们一起跟老师和系里开会,拟定了下半学期的教学大纲,保证所有教的内容都是学生自己要求的,并且每两周跟进一次。

要是还不满意的话,估计这些外国学生能做出抗议并让学校退钱的事….

这次经历给我很大触动。相比于给我什么就学什么、从来也不问是不是我最想学的和我需要的内容那种被动的接受,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主动选择的,在某些情况下它还是很昂贵的选择。因此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有足够的理由“挑剔”。


2)老师对课堂体验精雕细琢,就像导演花心思筹备一场开幕式一样。

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参加过一些特别有X格的公司的举办的面试或活动,主办方为了让大家获得最佳体验而尽心尽力make everything awesome and pleasant.

比如提前发给你精心设计的流程表,准备贴心的小礼物,甚至录视频欢迎你,并提前向你介绍其他参与者/面试官等等,每个环节都让参与者感受到 I am in good hands. I am being taken good care of.

在Harvard和MIT上的某几门课程就给我这样的感受。老师对课堂体验的极致追求让我折服。包括什么时刻放什么背景音乐都是有台本的,某门VR课甚至每次课前,都会请隔壁伯克利的小哥们来演奏音乐搞气氛。

单单是这些细节上,我就感觉自己被重视、被尊重,像宝藏一样被对待。


3)课程的独创性

这当然是重中之重了。一些教授真的是用生命在演绎和传授着他们的学问。他们的博学和传道授业解惑的热情,让人由衷的敬佩。

本身就是某个领域的开创者或先驱,站得高看得远。更难得的是一直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内容。

这些独一无二的课程,是教授的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们生命的凝结。说白了,有趣的人,才会做出有趣的学问。

随便举些例子吧。

我在Harvard上的课《Nano,Micro,Macro》,专门从“尺度”这个概念去审视科学和工程、乃至艺术领域的各种创新。

这堂课可谓天马行空,从哈佛的纳米研究中心出发,一直上到太空探索为止,而串联这一切内容的,就是“scale”(尺度)这一个关键词。

类似的,哈佛有一门本科生的课,讲measurements(测量技术)对科学的影响,这门课带学生纵观不同时代的人们测量各种物质的科学尝试,以及这些手法对人们认知和科学史发展的影响等。最终给学生们的作业是,设计一种方法或仪器,去测量一种目前还未被人测量过的东西。

有些历史悠久的课,在老师的精心打磨后,又经过好多届学生的“迭代”,已经成了校园传奇的一部分。

例如哈佛的CS50,Stanford的Design Thinking课程,MIT的how to make almost everything,CMU的BVW(Building Virtual Worlds)等等…..

这些课程里走出过改变世界的企业,也孕育了无数荡气回肠的故事。某种程度上,它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

就像,如果你还没看过CMU计算机与人机交互系教授,兰迪·波许(Randy Pausch, 1960-2008)的讲座《最后一课:真正实现你的童年梦想》的话,强烈建议去看一下。Randy是CMU游戏技术中心ETC的神课- 《BVW:Building Virtual Worlds(打造虚拟世界)》的开山鼻祖。

从他去世前的最后一个讲座中,可以窥见一个把自己的生命和热情完全融入到一门课中的教授,是什么样的。


4)行业大牛争着来给课堂讲座

欧美名校的课堂讲座资源,简直不能更奢侈了。

比如,我曾在知乎专栏里详细介绍过Media Lab的Hacking XR这门课的体验。作为XR领域的招牌课程,所有混合现实行业的从业者,从创业公司的ceo到艺术家到技术大牛,都把能到这门课上来给讲座,看成一种荣耀。

听我们的老师,一位极其和蔼的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的女教授说,每节课她都有至少好几位candidate报名想来做嘉宾,而她不得不拒绝很多大牛,只因课堂时间不够。

举个例子,当我们提到XR领域的前沿视觉效果时,是神作《2001太空漫游》的视觉总监来讲解他的新发明;当我们好奇XR如何与社会公平扯上关系时,是联合国前数字创意总监来介绍他如何帮难民营拍摄360度视频筹款的…..

这门课从叙事、视觉、听觉、触觉、体感硬件等角度把XR世界庖丁解牛,而每一项,都请来了细分领域的NO. 1 来介绍,可谓是游目骋怀,极彩纷呈。


5)大量1:1交流时间

读研期间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导师Panagiotis了。他的知识和敬业程度、还有心远地自偏的性格,都让人起敬。

每周都会跟他有一到两个小时的闭门交流时间。在kirkland那破旧的木头老房子里,他的办公室除了书架和电脑桌以外空无一物。毕竟,Pan可是“even the dust in his room is in order”那样的男人。

记得我最初谈到想做ARVR作品时,他反问我,难道带上蓝牙耳机、走在街道上时,你所叠加的音乐世界不算AR吗?难道看小说、闭上眼睛沉浸在的作者所建构那个虚拟世界不算VR吗?

当我懒于思考、试着用一些表意空泛的词汇来掩盖思维的困顿时,他会温和的质疑我。

当我在创意的世界里上下求索,偶有收获却不成体系时,他会高屋建瓴的提点我。

尽管我们只谈作品,不谈人生。但他的精神气质早已经影响了我。

如今,在偶尔指导一些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做项目时,我观察到,自己提问的角度,启发别人思考的方式,乃至对语言的精准要求,都跟Pan如出一辙。


6)纯粹的知识盛宴

说个题外话,其实在哈佛,我最喜欢的是独立研究学会- Redcliff Institute。

这个不务正业的学会整天都有些奇奇怪怪的讲座。最贴心的是,他们考虑到学生课业繁重,把各种讲座打造成lunch event。让学生可以一边跟讲者共进午餐,一边吸收知识。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

跟一位瑞典历史学家共进午餐,听他谈瑞典的殖民史(是的,震惊!),以及这段历史至今仍在许多土地上留有的痕迹;

跟艺术家徐冰共进午餐,听他讲自己如何筛选创意和commit;

跟一位女诗人共进午餐,听她讲语言的“时效性”和她在语言层面的反叛;

…….

如果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浸泡上四年,很难思维狭隘,也很难自大自负,因为这个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知识的广袤无垠。

PS: 以下这些答案里,提到了我在H&M的更多求学体验,可以一并参考。

超强的学习能力是怎样练就的?
(在MIT上课的体会)

是否真的存在天才?
(一些奇人异事)

你去过的哪些博物馆特别吸引你?
(哈佛小确幸)

一个人怎么样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
(HM 1:1)

哪些思维方式是你刻意训练过的?
(MIT的天才教授boyden所传授的心法)

有哪些你认为越早明白越好的人生道理?
(同学们的故事)

如何做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 presentation?
(当年在H学到的奇技淫巧)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 Media Lab 有哪些有趣或厉害的事情?
(如题)



最后总结一下:

一方面,一分钱一分货。欧美名校应和了那句“it’s the best education you can buy with money”.


另一方面,我认为,教育最重要的还是走心。

从心底里热爱分享知识,用自己的真诚和热情去感染学生,才会触动灵魂。毕竟,知识可以google得到,但人与人的连接和影响却无法代替。

教育不仅仅是pass on knowledge,更是inspire和spark love。

Shame on那些只会念ppt领工资的僵尸。

Respect for那些影响生命的真诚而炽热的师者们。

user avatar

鉴于题主要求,我来答一下。开门见山,题主你对美国教育和美国社会规则真的理解太浅薄了。先谢谢各位支持以及 @刘小木 的点名表扬。客观理性的看官还是知乎主流。我对美国留学圈还是颇有发言权的。接下来让我逐一分析原题观点:

1. “美国高中确实比中国高中轻松,理科科目绝对没有中国高中难度强。闲暇时刻我们留学生之间也就是打游戏,这样的教育是在毁一个人吗?”

环境很重要,我在美国顶尖高中教过一年书,我学生美国顶尖私立高中背景的学生也比比皆是。我没有听说谁天天打游戏的。他们担心的是如何进入个好大学。圈子很重要。你在打游戏,不意味着其他优秀的留学生也在打游戏。那些最终以美国高中背景最终进入美国名校的留学生有多少个是闲暇时间都在打游戏的?这比例奇低无比。


美国高中轻松是因为你的高中不行或者圈子不行。在我任教的高中,学生7点到3点上课,下课进行体育或者课外活动。5点多回家。然后作业要做到8-9点。剩下时间准备SAT, AP, SAT II。哪有什么时间打游戏?时间是你自己的,做什么随便。但求你不要再以偏概全,抹黑那些在Phillip Exeter, Deerfield, Milton等顶尖私立高中和其他高中每天努力并且累死累活的留学生群体了。

2.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高考的难度与残酷。经历过高考,连这么多繁重的压力,工作量都能撑下来的中国本土学生,难道真的不比在国外只贴一层食用金箔的留学生厉害吗?”

中国高考撑下来也许磨练了毅力,也许成为了考试机器。美国至少考验你全方位的能力。文凭含金量我想不必多说。一个美国顶级学校文凭至少不会比那些国内名校差。大趋势现在是有条件的好学生往外跑。谁厉害不是靠嘴说的。

3. “或许美国教育更注重于创造力,创新力的培养,可这在实际工作中(假设回国工作)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雇佣一个外国名校毕业桀骜不驯的毕业生,还是一个中国大学毕业奉命执行任何事物的毕业生?”

不好意思,我只能告诉你。对于顶尖公司来说,你外国名校,桀骜不驯不会被录用。中国大学(我默认你说的是普通大学)毕业,奉命行事也不会被录用。现在学历和个人性格同样重要。大公司不需要找一个有缺陷的申请者。所以,现在你想在职场上做人上人,必须做个竞争力很强的人:名校毕业,也不能太桀骜不驯。(靠关系的不算)

4. “美国人际关系相对单纯,美国留学毕业生回国真的能适应的了中国公司里的奉承,马屁,套路和尔虞我诈吗?”

人际关系简单是因为你还没有资格接触到复杂的人际圈。我在国际知名投行工作过,知道同行之间各种常春藤毕业的美国人勾心斗角。圈子里在美国华尔街、硅谷工作的也表示人际关系复杂得难以想象。尤其华尔街的投行中,办公室政治(politics)几乎可以达到“金枝欲孽”级别,毫不夸张。你一不小心得罪了谁,你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就算在一个顶级商学院或者私立大学,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网也极其复杂。记住,只要有利益矛盾或者竞争的地方,就会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有时候,你觉得你没有得罪谁,但是别人看你不爽,也许就会给你使绊子。你以为美国人都是傻大个?聪明的美国人完全不比中国人差。只是你还没接触到而已。

美国一个大公司你不拍马屁,不奉承,你可能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当然,那种小公司或者低端公司也许确实人际关系比较简单(本来也不拿多少钱)

真心谢谢那么多喜欢我答案的的人。我也真心感谢题主承认我的资历和圈子。我其实从来没觉得我自己多厉害,个人选择而已。你在打游戏的时候,我选择了努力。各自活得问心无愧就行。那么多留学生选择的生活方式也都不一样。我完全尊重题主的生活和认知选择。


总而言之,美国的水比你想象得深。美国也有每天都在努力着的留学生。美国顶尖教育各方面绝对不会比中国的差。酸葡萄心理或者散播错误信息都是不可取的。不想这么好的回答没人看到,故删除了很多无关内容。

user avatar

呵呵,美国高中比中国高中轻松?

外国名校毕业桀骜不驯的毕业生?

你在开玩笑吧

user avatar

对绝大多数专业来讲,读中文的专业书籍,纯粹就是浪费时间。现在国内不允许用英文教材。如果你没办法,只能在国内读,建议啃几本英文专业书。

user avatar

根据2015年的PISA测试,中国的北上广苏联队成绩是数学第六,科学第十,阅读第27。美国全国的成绩为数学第四十,科学地二十五,阅读第二十四。考虑到北上广苏属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为中国前列,实际的全国名次可能要略往后移,但是比美国强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

然而,如果按照这种平均排名,美国在发达国家里算是表现比较差的。而芬兰和加拿大的综合名次就比北上广苏联队好,新加坡更是三项第一,那么难道我们可以说去新加坡,加拿大,芬兰留学就一定比去美国留学和留在中国好吗?

这显然这和我们平时的经验不符。问题就在于中国和美国都是人口大国,各地区的教育质量相差非常悬殊(在之前的比赛中,由于中国只有上海参赛,因此蝉联了几次冠军)。因此,单纯的对比中国和美国的基础教育仅在社会学上具有意义,对于个人来说,选对学校要远远比选对国家重要得多。虽然在数据上加拿大平均水平要比中国和美国好。但是根据我身边的经验,中国名校和美国顶尖私校出来的学生都非常优秀,完全吊打加拿大的公立高中教育。而中美顶尖高中的学生可以说是各有长短,中国学生普遍在数学计算和背诵知识点上比较优秀,美国学生则在阅读,调研,presentation上强于中国学生,这点大概数据上也能反应出来。

另一方面,中国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的确要远远高于美国学生。但问题在于,这也侧面反映出了中国教育资源不足和效率低下的现实,因此需要靠时间来填补。美国顶尖私校有专业的一对一辅导,精良的设备,因材施教的选课系统,这些中国高中基本上都是不具备的。优秀的美国学生在课外的时间会用在社团活动、学习乐器、实习、参加各类学习项目上,尽管这些不能直接的反应在成绩上,却是对整个人格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塑造。当然,课余时间用来打游戏的可能比例上还是大多数,但是中国花在完全无用功的重复学习的普高,最后上很一般的教育质量低下的大学的在比例上也是大多数,因此,只有上驷比上驷才有意义。

而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要远远大于美国,优秀高中的数量却可能还不如美国。这也就意味着中国高中的竞争异常激烈,题主只看到中国超级中学培养出的优秀学生,但是你知道费多大努力才能上这些中学么?如果你在美国的习惯就是放学就打游戏的话。。我对你考上中国的好高中真的没有太大的信心。

所以简单总结一下:

有钱有能力的去美国,有能力没钱的留国内,有钱没能力可以选一些教育质量中上,竞争不激烈的地方,没钱没能力的.........自求多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