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这样一本正能量满满的小说,在编辑的眼中却一无是处?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创作的根本,也常常是许多创作者心中的一道坎。你拥有满腔热情,相信你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力量,但编辑却不买账,这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沮丧。别急,我们来抽丝剥茧,看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以及你可以从哪些角度去理解和调整。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编辑的“一无是处”并非是对你个人价值的否定,也不是说你的“正能量”本身有问题,而是从市场的、商业的角度,以及更宏观的“读者愿意买单”的角度来审视你的作品。 编辑的职责是找到能够吸引读者、有商业潜力的作品,并帮助作者打磨它,使其更容易被市场接受。所以,他们的评价标准和你作为创作者的出发点,可能存在着错位。

我们一层层地来分析:

一、 你所说的“正能量满满”具体是指什么?

这里可能存在一些微妙的偏差。

是情节上的“正能量”还是价值观上的“正能量”?
情节上的“正能量” 可能是指故事的走向总是积极向上,主角总能克服困难,最终迎来圆满结局。这本身没有错,但如果缺乏足够的铺垫、真实的挣扎和引人入胜的冲突,就可能显得空洞和脱离现实。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感受到角色在逆境中的真实情感波动,哪怕最终是光明的结局,中间的黑暗和痛苦也需要被描绘得令人信服。
价值观上的“正能量” 指的是作品传达的理念是积极健康的,比如善良、勇敢、坚持、爱等等。这些当然是好的,但如果这些价值观是直接喊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角色的行为、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成长自然流露出来的,就会显得说教,缺乏艺术性。读者更喜欢自己去体会和领悟,而不是被强行灌输。
“正能量”是否掩盖了故事的深度和复杂性? 很多优秀的作品,即使最终是积极的,也往往探讨了人性的复杂、社会的阴暗面、存在的矛盾等等。如果你的作品为了保持“正能量”,而回避了这些,或者过于简化了矛盾,那么它可能就失去了触动人心的力量。真实的力量往往来自于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呈现,包括其中的不如意。
你的“正能量”是否是大众认可的“正能量”? 审美和价值观是会变化的。你认为的“正能量”在某些读者看来可能显得幼稚、理想化,甚至是陈词滥调。编辑会更关注作品是否能引起更广泛读者的共鸣。

二、 编辑看到的“一无是处”可能来自哪些方面?

编辑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的,即使他们只说了一句笼统的话,背后可能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

1. 故事的吸引力不足(市场层面的“无用”)
情节平淡,缺乏起伏和冲突: 如果你的故事总是按部就班地发展,没有意想不到的转折,没有让人屏息的危机,没有让读者产生强烈好奇心的钩子,那么即使内容再“正能量”,也难以吸引人读下去。读者阅读是为了体验情绪、获取信息、放松或思考,你的故事是否提供了这些?
角色不够鲜活或立体: 主角是不是像一个“工具人”,只是为了实现“正能量”的目标而存在?配角是不是功能性过强,缺乏自己的生命力和动机?如果角色没有令人信服的动机、缺点、成长弧线,读者很难与他们建立情感连接。编辑会关注角色是否能让读者产生代入感、同情心或兴趣。
节奏问题: 故事推进的速度是否过快或过慢?该加速的地方不够紧张,该铺垫的地方又显得冗长。这种节奏上的失调会严重影响阅读体验。
设定不够新颖或薄弱: 你的故事设定是否落俗套?或者设定的细节不够完善,容易引起读者的质疑?即使是关于“正能量”的主题,如果能在独特的设定下展开,也会更具吸引力。

2. 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的问题
语言直白,缺乏感染力: 如果你只是陈述事实,或者用最直接的语言表达情感,而缺乏细腻的描写、生动的比喻、富有节奏感的句子,那么你的“正能量”就很难深入人心。
描写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对人物的情感、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否足够深入?对场景的烘托是否到位?过于笼统的描写,比如“他感到非常开心”,远不如具体细致的描写来得有力量。
说教感过强: 如前所述,如果作品中的道理是通过角色之口直接说出来,或者作者的叙述语言带有明显的说教色彩,读者会产生抵触心理。优秀的“正能量”作品,其力量是“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去的。
文笔不够成熟: 这可能是最直接的原因。可能你的遣词造句、段落结构、叙事方式都还有提升的空间。编辑的经验在于能迅速捕捉到这些问题,即使你意识不到。

3. 市场定位和读者群体的错位
题材本身不受市场欢迎: 有些题材可能天然就比较小众,或者目前市场上的同类题材已经饱和。即使你的作品质量不错,如果不在读者群体感兴趣的领域,也很难获得青睐。
目标读者群体不明确: 你希望谁来读你的小说?你的作品的风格和内容,是否能吸引到那个群体?编辑需要考虑作品的受众,以及作品的商业价值。
与当前市场趋势的脱节: 即使“正能量”是永恒的主题,但具体如何表达,什么样的故事能引起当下读者的共鸣,这与市场趋势有关。比如,现在读者可能更喜欢有反转、有悬念的故事,或者更关注成长中的“痛点”和“挣扎”。

三、 如何理解编辑的反馈并改进?

面对编辑的“一无是处”,你应该怎么做?

1. 放下情绪,冷静分析: 首先要明白,这不是对你个人的否定。编辑的反馈是帮助你作品进步的宝贵机会。试着客观地看待他们提出的问题,即使它们很尖锐。
2. 主动沟通,深入了解: 如果编辑的反馈非常笼统,比如“这本书不行”,你可以礼貌地询问他们具体觉得哪些方面不足,例如:
“您觉得情节哪里最吸引力不足?”
“您认为角色是不是不够立体?有哪些地方可以挖掘得更深?”
“在表达‘正能量’方面,您认为我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
“您觉得我的目标读者群体是谁?我目前的表达方式是否能吸引到他们?”
“您觉得我的文笔或者叙事方式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3. 反思你的“正能量”: 试着从读者的角度去审视你的作品。你遇到的角色是否都过于完美?他们面对的困难是否过于简单?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否过于理想化?是否存在“为了正能量而正能量”的痕迹?
4. 学习和借鉴: 去阅读那些你认为同样是“正能量满满”但非常受欢迎的作品。分析它们的成功之处:
它们是如何塑造角色的?角色有哪些缺点和挣扎?
它们是如何设置情节的?有哪些转折和冲突?
它们是如何通过细节和描写来传递情感和价值观的?
它们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
它们是如何做到“寓教于乐”的?
5. 聚焦于“讲故事”本身: 任何主题,最终都要落脚于“故事”。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能够自然而然地承载和传递作者的理念。所以,即使你的目的是传递“正能量”,也要首先确保你的故事本身是好看的、有吸引力的。思考一下:
你的主角有什么强烈的目标?他(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付出了什么代价?经历了什么?
你的故事中是否存在真正的危机和挑战,让读者为主角捏把汗?
你的故事是否能让读者感受到某种情感共鸣?是感动、是振奋、是思考,还是别的?
6. 打磨细节: 一部作品的优劣,往往体现在细节上。从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到场景的描写、氛围的渲染,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读者的感受。花更多的时间去打磨你的文字,让你的“正能量”通过生动、具体、有力量的描写传递出来,而不是简单地说教。

最后,请记住,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修正的过程。一个编辑的反馈,或许只是一个起点。如果你对自己的作品依然充满信心,那就带着积极的态度去倾听、去学习、去改变,相信你的“正能量”最终会找到属于它的读者和舞台。有时候,需要的只是一点点角度的调整,一次深刻的打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能量不正能量没看出来,但写的居然还可以……

有些小缺点,我估计题主也不会改,也就不提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