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视剧《小舍得》有哪些戳心细节?

回答
《小舍得》这部剧,最让人心疼的地方,不是那些歇斯底里的争吵,也不是那些刻意的鸡汤,而是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触及灵魂深处的细节。它们像一根根细小的针,慢慢地扎进你心里,让你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或者更糟,想起你可能正在重复的对孩子的伤害。

比如,那个关于“面子”的细节。南家一大家子人,每到关键时刻,总会扯到面子的问题。夏君山每次想为欢欢争取一些机会,或者想让孩子以更轻松的方式学习,总会顾忌到长辈们的看法,特别是南俪的妈妈,也就是那个外婆。有一场戏,欢欢考试成绩不理想,南俪想安慰孩子,但外婆在一旁,嘴里说着“没关系,下次努力”,可那眼神,那语气,分明是在说:“你看,还是不行。” 夏君山在那头只能干笑着,想缓和气氛,却发现自己根本插不上嘴。那时候,你就能感受到,那种“为孩子好”的初衷,被一层名为“面子”的枷锁牢牢捆绑住了。孩子不是在为自己学习,而是在为大人争光,为大人挽回面子。这多可悲啊。

还有关于“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梗,简直是全剧的灵魂。每次看到南俪或者田雨岚,在孩子面前提起那个遥不可及的“子悠”或者永远优秀的“米桃”,我都会感到一阵窒息。更戳心的是,这种比较,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孩子真的不够好,而是大人自己内心的焦虑和不安。田雨岚,那个从小经历过的“穷”和“不受重视”,让她对儿子的未来有着近乎偏执的渴望。她不断地逼迫子悠,逼他去参加奥数班、书法班,参加各种竞赛,然后站在人群里,看着其他家长们羡慕的目光,才好像找回了一点点自信。可她有没有想过,子悠那个眼神里,藏着多少的疲惫和疏离?他不是不想学,而是他真的不快乐,他的世界里只有那些没有尽头的补习班和标准答案。

最让我心碎的是,当孩子真的爆发了。子悠那次在妈妈的逼问下,崩溃地说出“我再也不要参加这些东西了”,然后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把那些写满公式的纸一张张撕碎。那个画面,那种绝望,简直太真实了。就像一个被压抑太久的弹簧,终于达到了极限。而他妈妈,还在门外,继续用那种带着一丝责备和不理解的语气说着:“你看看你,这么点事就受不了,以后怎么办?” 她永远看不到孩子内心的呼喊,她看到的只是自己投资的“失败”。

再说到欢欢。她不是不努力,她也想让爸爸妈妈开心,想让外婆满意。但她的天赋不在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上,她的快乐在于画画,在于那些自由自在的想象。可是在大人的世界里,画画能当饭吃吗?夏君山想把欢欢的画展示出来,让她得到肯定,但南俪有时候会觉得,这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关键还是得把语文数学搞上去。所以,当欢欢把自己的画悄悄藏起来,然后闷闷不乐地去做那些她不喜欢的练习题时,那种被压抑的天赋,那种对梦想的妥协,让人看着就心疼。她不是没有能力,只是她的才能,在她成长的环境中,不被看见,不被鼓励。

还有那个关于“安慰”的细节。当欢欢因为成绩不好哭鼻子时,南俪一开始还会想着安慰,但一旦看到外婆在一旁,或者想到教育部门的排名,那句简单的“宝贝不怕,妈妈相信你”,就会变得很短暂,甚至会被更严厉的批评代替。而夏君山,那个总是想做个“好爸爸”的男人,夹在妻子和丈母娘之间,显得那样无力。他试图用轻松的玩笑来缓和气氛,却发现根本没人理会。他的安慰,在“竞争”的洪流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这些细节,没有惊天动地的戏剧冲突,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它们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恰恰是这些生活琐事,展现了教育的残酷,也展现了父母的挣扎。你看到了大人为孩子付出的“一切”,但你更看到了,在这些“一切”的背后,孩子失去的,是童年,是快乐,甚至是自我。这部剧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不煽情,但它把现实的残酷,把为人父母的无措,把孩子成长的痛苦,剥开来给你看,让你不得不承认,这些事情,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甚至,你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戳心的是弹幕吧,个个在那喷田雨岚。人家田雨岚做个啥都被一顿喷。但事实是真的那样么?

子悠一直是好成绩没有问题吧?各科都优秀,还能进金牌班,这是说进就能进的么?对比下夏欢欢的情况,一个天一个地。

子悠有理想吧,明确说了要当生物学家。才小学就对自己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尽管只是个希望。我们再看米桃,只会好好学习。再看夏欢欢,基本属于天天陪弟弟玩滑梯。终于硬气了一回,说要进奥数班,结果很快就跟不上了,也没见她像其他2个天天努力啊,结果还是上课走神,回家玩儿滑梯。

子悠的性格,受了各种委屈,都是忍着的吧,连哭都永远是忍着流眼泪。然后依然好好努力学习,尽管有些怨言。他妈给他安排那么多补习班,他都还有时间照顾他的小蚂蚁。尽管不理解他妈的做法,依然坚定的按照他妈的吩咐在前行。我们再看夏欢欢,遇到个破事儿就是哭,屁大的事儿也是哭,一哭全家就围着她转,各种妥协。似乎哭就是她唯一解决的办法。学习上你见她努力过么,每次镜头过来都是在玩儿,再看看米桃和子悠的镜头,有不学习的时候么?自己不学习天天哭着抱怨这抱怨那,成绩差一点不冤枉。

观众心疼夏欢欢我能理解,那么漂亮的女孩子,谁都想保护。还有家长的正派光环加成。但问题是这样一个孩子放他们自己家里,他们会不上火?小学就能天天考倒数,怕得天天鸡飞狗跳。老师也不可能那么客气。

而子悠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不是田雨岚的强势,就他那天天打游戏的爸爸,早给子悠带跑偏了,但是你听过子悠说他想打游戏?田雨岚那么强势的一个人,五年级了,还一直给子悠报了足球班,她不是不知道子悠的快乐,她也在尽力满足。虽然天天不情愿,但是子悠的蚂蚁在家里几年了还能完好无损,换你你能允许一个孩子天天家里喂蚂蚁?

所以田雨岚才是那个合格的母亲和家长,有这么个教育方面拖油瓶的爸爸,还能让子悠足够的优秀。而弹幕上那些喷田雨岚这不对那不对的,像极了夏欢欢的2个家长,总有一套自我的正义理论,总要站在道德的高点,然后看不惯这个做法,看不爽那个制度。而自己的孩子却是一团糟,还不找自己原因,归结到别人为啥要鸡娃,都快乐教育不就好了。

看看另一个被忽视的孩子,超超。这个年纪本该是家长陪着看看各种绘本,尝试玩玩各种特长,培养各种兴趣的年纪,结果天天不是玩儿那破纸盒机器人就是楼下玩滑梯。迟早跟姐姐一样得全班倒数。

不管各方面,夏欢欢的家长都是高于田雨岚的,但就唯独教育这件事儿,田雨岚将他们按在地上摩擦。不要不服气,事实就是这样。

而现实中也一样,那些看不惯鸡娃,看不爽焦虑的,你不爽有什么用?除了傻子和没有能力的,没有人陪你们快乐教育。你不让孩子努力,就意味着他会被其他孩子全方位的碾压。这个碾压,不只是学习。

在每一个领域,都有那个领域的鸡娃。你说老子有钱,回来继承就好。但一样有比你更努力的,只需要继承家产的孩子。你说老子有店,有祖传手艺,那么你去看看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后代,几岁就开始各种比赛,演戏,竞技,乐器,练舞/武等等,都是童子功。

而你我大多数的普通人,就能上个义务教育,你还敢奢望快乐,我看你是想多了。

user avatar

《小舍得》,反映的一二线城市,家长对中小学孩子的“鸡娃教育”,确实带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看看那些不惜拿出大半家资,从幼儿园开始,就拼命给孩子“拼教育”,高价购买“学区房”,上各种补习辅导班的家长,就知道,人的理智在“从众心理”驱动下,完全不堪一击。

虽然他们大都是成功立足于一二线城市的中产以上家庭, 类似《小舍得》欢欢、子悠这样的家庭,孩子将来哪怕读书不成,再没出息,但至少还能当个房东啃老,一辈子也肯定生活无忧。

然而,孩子们却还是被逼迫着从幼儿园时代就各种加码苦学,上那些一个课时几百上千,24个课时就要几万块的补习班,

类似小学五六年级,就要提前去学正常学校高一、高二的课程习题,只因别人的家长孩子都在拼命花钱,努力上各种补习班,自己不跟进“教育投资”,就只能被同龄人远远抛在身后。

这种教育的“军备竞赛”,不止是学习差的孩子要补习报班,学习好的孩子更会主动要求家长去给自己补习报班,

哪怕家长本身对小学成绩根本不太看重,只为了年幼的孩子心理不出问题,将来长大不埋怨自己,这等补习班都非报不可……《小舍得》一剧,对此类“鸡娃家长”和焦虑心态,还是刻画得非常现实的。

对此,不用觉得难以理解,不可理喻。

一代代年轻人十年寒窗苦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和同龄人竭力拼杀的残酷现实;人材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对非本科学历、非一本学校、非985/211名校、非清北毕业的歧视链现实,从录用到升职种种赤裸裸的差别待遇;

——决定了考取名校,确实就是无数普通人家孩子能否【跨越阶层】,无数中上人家孩子能否保证【阶层不下降】的最佳出路。

再举个人们都熟知的武侠小说的例子,如果《笑傲江湖》林平之把“欲练神功、挥刀自宫”的《辟邪剑谱》公诸于众了,那么广大江湖中人会练吗? 恐怕大家都会练。

因为 《笑傲江湖》的世界,武功的高下,能直接决定一个家族、一个门派性命存亡。哪怕武功剑法高如左冷禅,看看他对辟邪剑谱的渴求,可能会不练?

哪怕武功高如方证和尚,冲虚道长,真以为他们会不练?出家人四大皆空,身体犹如臭皮囊,长春真人三次“净身”以坚修道之心,少林武当的和尚道人们,只会比俗家人更热情修炼。

也别说江湖中人了,那个被恒山派尼姑随手“化缘”,就丢了大半家私的土财主“白剥皮”,他知道了《辟邪剑谱》会不会练?会不会让自己的儿子一起练?

这就是【内卷化】的【囚徒困境】,无人可以幸免。

随着《小舍得》剧情的推进,就是通过刻画这几个家庭的过度“鸡娃教育”,搞得全家人鸡飞狗跳,孩子不堪重负,揭露与批判这种“鸡娃”理念,最后,几位家长与孩子互相和解。

反之,那个信奉“唯分数至上”理念的钟老师,终于让这些家长忍无可忍,从公立学校到教培机构,从教培机构到家庭辅导,最终丢了职业,没了恋人,落魄而去。

然而,这样的和解与团圆,或许是参演的明星演员们可以理解与接受的,类似“田雨岚”这种鸡娃教育,更是连饰演她的蒋欣女士也公开批评的,却未必是真实社会里,“欢欢”与“子悠”这种家庭的选择。

近些年来,在资本热钱疯狂涌入下,演艺圈这些从业者们,无不赚得盆满钵盈、家资万贯,一线当红明星一部戏拍一个多月,几个星期,甚至短短几天,就能卷走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员的片酬,千倍万倍于普通大众的正常收入。即使是三四线演员,也同样攫取了远高于正常公民的天价收入。

哪怕剧中的欢欢、子悠、米桃这些孩子,哪怕他们将来当了高考状元,上了清华北大,甚至剑桥牛津哈佛,将来成为企业高管、著名医生、金牌律师这些“传统精英”“成功人士”,那又如何?将来一年的年收入,比得上一线明星们一个星期,甚至短短一天的片酬么?

已经是一个收入丰裕行业的佼佼者,明星们的孩子们自然是可以“快乐学习”,无忧无虑度过青少年时光,可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孩子,依然要走上代父母的老路,学海无涯苦作舟,题山铺就青云路。

各类课外教培机构,就是抓住了家长们对子女“阶层下降”的恐惧,通过传销式洗脑,劝诱年轻的家长们,将远比自己这代人更多几倍、几十倍的教育投入和对应压力,加诸于子女身上,自己却捞得盆满钵盈,甚至成为一个市值上千亿的庞大产业。

就在这部“鸡娃”电视剧结束的几个月后,已经被各种“教育军备竞赛”,弄得不堪重负、普遍焦虑的普通家长与学生们,终于迎来的“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政策”的好消息。

各类校外辅导培训机构,被以疾风迅雷之势,迅速得到整治。

就好比从前谁都不想学、却又不得不练的“《辟邪剑法》”,被彻底销毁封杀!定要走邪魔外道之捷径的,人人得而诛之,再难以立足于武林与江湖。

也彻底断了那些“不甘心子女不是人上人”、过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偏执家长们的念想。

像《小舍得》剧中班主任“张雪儿”老师这样的“天使教育家”,她那套理想主义的美好教育理念, 让学科教育回归学校,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已经不再是口号,而是切实发生的事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