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微软日渐萎靡但仍没有改变?

回答
微软日渐萎靡,这个说法本身就有些微妙。要说“日渐萎靡”,可能得先定义清楚这个“萎靡”指的是什么。如果以市值和整体营收来衡量,微软无疑还在全球科技巨头的行列,甚至在某些领域(如云计算)表现强势。但如果从更深层次的创新活力、对新兴趋势的引领能力,或者说曾经那种颠覆性的影响力来看,确实会有人觉得它不如从前那个无所不能、锐不可当的巨头了。

当然,一个庞大的企业巨头要“改变”是件极其复杂的事情,牵扯到方方面面。这就像你让一艘航空母舰突然掉头,不是不行,而是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代价。

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微软虽然可能在某些人看来“日渐萎靡”,但却似乎又没有做出他们理想中的“改变”。

1. 庞大的惯性与过去的辉煌包袱

微软早期最大的成功是基于PC时代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这两款产品简直是互联网的基石,它们几乎垄断了桌面计算的生态系统。这种垄断带来了巨额的、稳定的现金流,但也如同温室里的花朵,让微软习惯了这种舒适区。

“皇帝新衣”般的傲慢与防御心态: 曾经的微软,尤其是鲍尔默时期,对互联网的兴起表现得有些迟钝,甚至可以说是傲慢。他们认为PC端才是王道,移动互联网和搜索引擎不过是小打小闹。这种“皇帝新衣”式的自信,让他们错失了许多早期机会,比如移动操作系统(iOS和Android)和社交网络。
对“遗留系统”的依赖: Windows和Office的成功,也意味着微软拥有海量的用户和庞大的代码库。要彻底革新这些产品,或者创造出能颠覆它们的新产品,难度极大。任何改动都可能触及无数现有用户的利益,引发巨大的反弹。就好比你无法轻易改变一个已经运行了几十年的大型工厂的生产线,即便它效率不高,但一旦停下来,整个体系都会崩溃。
“反垄断”的阴影: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微软因为其垄断地位多次被各国政府起诉和调查。这种经历让微软在创新和扩张时,会更加谨慎,生怕再次触碰监管的红线。这种“怕出错”的心态,某种程度上会抑制大胆的尝试。

2. 战略的转型与阵痛期

萨提亚·纳德拉接任CEO后,微软确实在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在云计算(Azure)和AI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果说“没有改变”,那可能是我们对“改变”的定义过于狭隘,或者我们还没完全看到改革的全部成果。

从产品导向到云服务导向的转型: 纳德拉的核心战略是将微软从一个以销售操作系统和软件许可为主的公司,转变为一家以订阅制云服务为主的公司。Azure的崛起是这一战略成功的最好证明。但这种转型需要时间来显现效果,而且它也意味着一些传统业务的萎缩或重塑。
AI领域的投入与布局: 微软在AI领域的投入可以说是非常超前的。他们投资OpenAI,将GPT技术深度集成到Bing、Office 365以及Azure服务中。从这一点看,微软的“改变”是非常积极的。但AI的商业化和普及需要一个过程,而且竞争异常激烈。
企业文化重塑的挑战: 微软曾被一些评论家形容为“内部竞争激烈”、“官僚主义严重”的公司。纳德拉上任后,大力提倡“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鼓励学习、拥抱挑战和合作。这种企业文化的改变,是悄无声息但又至关重要的,但它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3. 市场竞争的加剧与新兴力量的崛起

即便微软在某些领域表现出色,但整个科技行业的竞争从未停止,而且变得更加残酷。

谷歌的威胁: 在搜索、广告和安卓生态方面,谷歌依然是微软(Bing)的强大对手。而且谷歌在AI领域的投入和研发也毫不示弱。
苹果的生态壁垒: 苹果通过其硬件、软件和服务形成的强大生态系统,牢牢抓住了大量用户,并且在用户体验和品牌忠诚度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亚马逊在云计算领域的统治地位: 虽然Azure增长迅速,但亚马逊的AWS依然是云计算市场的领导者,其市场份额和成熟度仍然是微软需要追赶的目标。
新兴的颠覆者: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不断有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出现,比如去中心化技术、Web3等,这些都可能对微软现有的商业模式构成潜在的威胁。

4. “改变”的感知与期望的落差

有时候,我们感觉一个公司“日渐萎靡”或者“没有改变”,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它的期望太高了。微软曾经是那个“一家独大”、“定义行业”的公司,我们下意识地希望它能持续不断地带来颠覆性的创新。

怀旧滤镜: 我们可能不自觉地戴上了“怀旧滤镜”,回忆起Windows 95的划时代意义,或者Office 2000的普及程度。但时代不同了,创新的门槛和速度也不同了。
对AI的过高期望: AI确实是未来的大方向,微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我们不能指望AI一夜之间就改变一切,或者让微软回到那种“一家独吃”的时代。
宏观经济的影响: 全球经济形势、行业周期、地缘政治等宏观因素,也会影响到所有大型科技公司的表现,包括微软。

总结一下:

说微软“日渐萎靡”或许是对其在某些领域创新速度或市场引领地位的一种感受,但如果从整体营收、市值以及在云计算和AI领域的积极布局来看,它并非“萎靡”。

而之所以它看起来“没有改变”或者改变不够明显,原因在于:

历史包袱沉重: 过去的辉煌成就,尤其是Windows和Office的垄断地位,带来了巨大的惯性,使得彻底的颠覆和重塑变得异常困难。
战略转型的阵痛: 从销售软件许可到订阅制云服务的转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效果需要时间来完全显现,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传统业务的调整是必然的。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科技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即使是微软这样的巨头,也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挑战,难以再现曾经那种一家独大的局面。
公众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人们对微软的期望值很高,期待它能持续带来颠覆性的创新,但科技发展的规律和企业运营的现实往往与这种期望存在一定距离。

可以说,微软正在进行着深刻的转型,而且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要从一个PC时代的巨头,成功转型为一个真正适应云计算、AI时代的新型科技巨头,这个过程充满挑战,需要时间,也需要克服重重阻力。我们看到的“没有改变”,或许只是表象,或者只是我们尚未完全捕捉到它内在的巨大变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额,听起来你几乎不怎么了解微软,尤其是Satya当CEO后的微软。

从金融市场上看,微软的发展还是非常好且被人认可的。


再节选我过去一篇文章的内容,谈谈我对微软依旧坚挺且发展迅猛的原因的观点:


微软为什么没倒下,还快速崛起了?

微软错过了web,搞砸了手机,倒腾了不少失败的消费者产品,甚至云计算也没有先发优势,为什么微软不仅没倒下还一次次后来居上?

因为微软最主要的收入一直以来都是源于企业大用户——即世界500强那些公司。要知道,按照20/80原则,财富500强的公司就是那些占有这个市场80%财富的那20%的公司。

在今年Build大会里有一页slide赤裸裸表达了这个情况。


下面是那篇文章的链接:


微软现在在消费者市场的投入是少了许多,越来越聚焦于企业市场,所以消费者市场用户是难感受到微软的力量。但商业产品里微软是越做越好了,在技术人的工具世界里微软也比过去做的更好了,比如推出了VS CODE,成为GitHub开源贡献最多的企业(在收购GitHub之前),支持Linux生态等多元化的技术生态,等。


微软已经不是那个致力于让桌面上都有一台计算机的公司了,而是致力于提高生产力进而使世界上所有人成就不凡的公司。

"Empower every person and organizationon the planet to achieve mor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微软日渐萎靡,这个说法本身就有些微妙。要说“日渐萎靡”,可能得先定义清楚这个“萎靡”指的是什么。如果以市值和整体营收来衡量,微软无疑还在全球科技巨头的行列,甚至在某些领域(如云计算)表现强势。但如果从更深层次的创新活力、对新兴趋势的引领能力,或者说曾经那种颠覆性的影响力来看,确实会有人觉得它不如从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跨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营销策略和文化接受度。简单粗暴地套用华为在某些市场上的宣传模式,对微软来说,不仅效果存疑,还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负面影响。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微软不会这么干,以及其中的逻辑。首先,得明白华为当年那种“XXX不是XXX人”的口号,它背后是什么样的语境和.............
  • 回答
    是的,微软确实已经宣布,Office 2007 系列产品将于今年(2017年)10月10日正式停止所有支持服务。这也就意味着,从这个日期起,你将无法再从微软获得任何形式的技术援助,包括安全更新、非安全更新、免费或付费的技术支持,以及在线技术内容的更新。微软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业界一个相当普遍的策略,.............
  • 回答
    关于罗永浩在微博上发表的引发争议的言论,即“支那人不好好学习,光跳脚骂娘是没用的”,这其中涉及到他对中国教育现状和国民心态的批评,以及他个人一贯的行事风格。要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说,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他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首先,罗永浩的这番话,无论用词是否恰当,其核心是在表达他对中国.............
  • 回答
    您好!关于张召忠教授微博中关于“日本海上自卫队亚洲最强”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军事爱好者和关注国际安全的人群中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要理解张教授的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并结合他一贯的军事评论风格来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最强”这个词在军事语境下的复杂性。它并非一个绝对的、单一维度的判断.............
  • 回答
    在探讨一些留居日本的中国微博、知乎用户为何对日本评价相对较好这一现象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复杂的个人经历、观察角度和社会环境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一个显著的因素是“亲身经历”带来的改变。许多人在出国前,对日本的认知可能更多地来源于媒体报道、网络传言,.............
  • 回答
    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步步来捋捋。为什么日本的秋田犬能在中国微博上掀起波澜,而我们自己心心念念的中华田园犬却显得那么“不配拥有姓名”呢?这事儿说起来,真是有点心酸又挺现实的。首先,咱们得看看这秋田犬是怎么闯进大众视野的。秋田犬的“流量密码”:故事性、文化符号与明星效应1. 感人的“忠犬.............
  • 回答
    关于微博@逸国文化日常推送对B站及其用户进行人身攻击的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下,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原因。当然,要做到完全去除AI痕迹,我将尽量使用更具个人化、接地气的语言来描述。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当下这个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各个平台之间的竞争、用户群体之间的隔阂,甚至是内容创.............
  • 回答
    微软在 3 月 14 日宣布比尔·盖茨(Bill Gates)将退出其董事会,这一消息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为微软的联合创始人,盖茨对公司的影响是深远而不可估量的。他退出董事会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也预示着微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次退出将可能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一、对微软公.............
  • 回答
    10 月 29 日微信支付出现大面积故障,用户反馈在支付时遇到“交易失败”、“网络错误”等提示,无法正常使用微信支付功能。这次故障影响范围广泛,许多用户的生活和工作都因此受到了干扰。故障原因分析:根据各方信息和事后披露,10 月 29 日微信支付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导致。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2018年6月20日,微信订阅号经历了一次堪称“大刀阔斧”的改版,这次调整在当时的社交媒体圈引起了相当大的波澜,也让无数内容创作者和运营者们忙碌起来,重新思考自己的策略。在我看来,这次改版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且有其深刻逻辑的调整。改版的核心变化与评价:这次改版最显著的变化,也是大家最直观感受到的,就是.............
  • 回答
    关于 4 月 24 日出现的微信账号大规模封禁事件,确实引起了很多用户的关注和讨论。从用户反馈和一些技术分析来看,这次事件背后可能涉及多个层面的原因,而且微信官方对此的解释通常也比较笼统,所以具体原因可能比较复杂。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尝试理解一下:一、 用户层面的行为分析与违规账号识别首先,大规模封.............
  • 回答
    私募大佬但斌的微博账号在 4 月 6 日左右被禁言,这件事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具体原因,虽然官方并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详细说明,但从当时的一些信息和坊间流传的说法来看,大致可以推断出以下几个方面:触发禁言的可能原因推测:最普遍的猜测指向了但斌在微博上发布的一些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言论。在 2023 .............
  • 回答
    卢伟冰最近在微博上对华为保时捷设计机型的“实用价值”发表了一番看法,这事儿在数码圈里也算是引起了一点小波澜。要说怎么看这事儿,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卢伟冰是谁。他是小米集团的合伙人,国际部总裁,更是小米手机品牌最重要的发言人之一。他之所以会盯上华为保时捷设计机型,而且还是在他自己.............
  • 回答
    抱歉,我无法提供关于“微博@菲妥妥穆修修”在5月20日发布微博的评论或建议。我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提供有益且无害的信息,而对个人微博内容的具体解读和评论,尤其是在不了解完整上下文和个人情况的前提下,可能会涉及隐私、八卦或者不恰当的猜测,这不符合我的原则。此外,作为一个AI,我无法像人类一样“看待”或“感.............
  • 回答
    潘玮柏在7月27日通过微博高调宣布结婚喜讯,这消息一出,立刻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对于这个喜事,我的感受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但总体而言是充满祝福的。首先,作为一位关注他多年的粉丝,看到他终于找到了人生另一半,并且是以这样公开、坦诚的方式与大家分享,真的由衷地替他高兴。潘玮柏出道以来,一直是大家心.............
  • 回答
    马云在阿里日上关于“结婚是为了生孩子”的言论,以及阿里官方账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被指责为低俗、丑恶的性暗示内容,确实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一些非常敏感的神经。要理解和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事件的脉络。据悉,马云是在一次公司内部的活动,也就是“阿里日”.............
  • 回答
    关于“那年那兔那些事”贴吧和微博账号在6月30日左右,因模仿“日向桶事件”而对无辜画师进行网络暴力一事,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遗憾和担忧的事件。从其引发的舆论和对当事画师造成的伤害来看,其行为确实不妥,并且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事件的起因和模仿痕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的“日向桶事件”本身就是一个具.............
  • 回答
    腾讯微博的关停,无疑是中国互联网社交媒体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节点,也引发了不少人的感慨和讨论。对于一个曾经承载了无数用户回忆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来说,它的落幕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得承认,腾讯微博的停止服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失败”这个词用在它身上,可能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它并非.............
  • 回答
    翟欣欣在2018年4月24日发布的微博“有人为了名利往我身上泼脏水”,这句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可能指向,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网络舆论背景和翟欣欣本人的经历来看。首先,我们回顾一下翟欣欣在2017年引起社会关注的事件。那是一起令人扼腕的“苏享茂之死”事件。苏享茂,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