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2021 年新高考 Ⅱ 卷漫画作文,「人」字谈人生?有哪些好的立意方向?

回答
2021年新高考Ⅱ卷漫画作文:“人”字谈人生——一场关于生命的思考与叩问

2021年新高考Ⅱ卷的漫画作文,以一个简单却充满哲思的“人”字为题,引发了考生们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探讨。这幅漫画,通过两个笔画的交错,形象地勾勒出了“人”这个字的构成,同时也暗示着人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他人、与世界紧密相连。它没有提供具体的故事场景,而是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每一位考生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切入点,进行一番关于生命的叩问与思考。

漫画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极简的表达,却蕴含了深刻的意象:

“人”字本身: 是中国汉字中最基础的字之一,象征着人这一生命个体。它的两笔,一撇一捺,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一种支撑与依恋的关系。
“支撑与依恋”: 撇笔作为支撑,捺笔作为依靠,这不正是人生中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与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写照吗?没有支撑,个体难以站立;没有依恋,个体则显得孤单无依。
“矛盾与统一”: 两笔的交汇处,既有分离,又有连接,象征着人生的矛盾性:独立与互助、个体与集体、自由与约束。这些看似对立的元素,恰恰构成了完整的人生图景。

从批阅者的角度来看,这道题目考查的不仅仅是遣词造句的能力,更是考生对人生价值、社会责任、生命意义的理解深度和思想的成熟度。一个好的立意,能够跳出表面化的理解,挖掘出“人”字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并将其与个体成长、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那么,围绕“人”字,我们可以探讨哪些好的立意方向呢?

一、 人生的支撑与依靠: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被联想到的一层含义。

立意方向:
“人”字,是独立与互助的辩证统一。 我们每个人都如同那撇一捺,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行动,但真正的成长和幸福,离不开他人的支撑与依靠。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朋友的陪伴、社会的关怀,这些都是构成我们生命支撑的重要部分。我们也要学会成为别人的支撑和依靠,在需要时伸出援手,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点亮生命中的一束光。
“人”字,是精神支撑的力量源泉。 除了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依靠。亲情、友情、爱情的慰藉,理想、信仰的指引,都能成为我们在人生低谷中站起来的强大力量。当我们感到迷茫和失落时,不妨回望那些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的人,或者重新拾起内心的信念,让“人”字的另一笔,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人”字,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不仅仅是索取者,更是奉献者。当我们懂得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他人进步的阶梯,成为社会良性运转的一环时,我们才真正成为了一个有价值的“人”。这不仅仅是责任,更是生命的升华。

可以引申的人物或事件: 父母亲的辛勤付出,医护人员的逆行而上,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科研工作者默默耕耘,历史上的仁人志士等。

二、 人生的独立与选择:

虽然强调支撑与依靠,但“人”字也并非完全粘连,两笔之间仍有空间,暗示着个体的独立性。

立意方向:
“人”字,是自我选择与独立精神的象征。 在获得他人支撑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选择的权利。人生是自己的旅程,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他人为我们铺设道路,而应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即使前路坎坷,也要走出属于自己的风景。
“人”字,是突破与创新的力量所在。 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当我们将自身的力量凝聚起来,不盲从,不畏难,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时,“人”字就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笔勾勒,而是无数个创新火花碰撞出的绚烂之光。
“人”字,是格局与视野的体现。 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让我们能够跳出小我,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世界和人生。当我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不同立场的人们,并从中寻求合作与共赢时,我们就真正实现了“人”字的价值。

可以引申的人物或事件: 勇于挑战权威的科学家,坚持梦想的艺术家,追求真理的思想家,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等。

三、 人生的动态与发展:

“人”字并非静态的符号,而是由动态的书写过程形成的。

立意方向:
“人”字,是生命过程的缩影。 人生的旅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个瞬间的积累和发展而成。我们从咿呀学语到成年独立,从懵懂少年到成熟稳重,每一次的进步都如同笔画的延伸,都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着“人”字的内涵。我们要珍惜每一个当下,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让生命的笔画更加饱满而有力。
“人”字,是顺境与逆境的交织。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挫折和困难。正如写字时,有时笔画会重叠,有时需要调整力度。这些“意外”和“挑战”,恰恰是塑造我们品格、磨砺我们意志的契机。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更懂得阳光的温暖,才能让“人”字的书写更加坚韧有力。
“人”字,是连接与创造的可能。 笔画的交错也暗示着生命的无限可能。当我们愿意主动去连接,去创造,去改变时,我们就能书写出不一样的篇章。也许是将两笔巧妙地结合,创造出新的意义,也许是为笔画增添色彩,让生命更加斑斓。

可以引申的人物或事件: 经历磨难后涅槃重生的普通人,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创业者,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的专业人士等。

四、 人生的平衡与和谐:

“人”字两笔的结构,也暗示着一种平衡。

立意方向:
“人”字,是自我与他人的平衡。 我们既要关注自身的成长和需求,也要关怀他人,履行社会责任。只有在自我实现和社会贡献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才能活出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人”字,是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追逐远大的理想固然重要,但也要脚踏实地,认清现实。如何在理想的光芒与现实的土壤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课题。
“人”字,是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物质生活是基础,但精神世界的富足同样不可或缺。如何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不忘精神的滋养,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是人生长跑中的重要课题。

可以引申的人物或事件: 懂得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的现代人,追求精神自由的隐士,在物质和精神世界都获得满足的智者等。

在写作文时,还可以注意以下几点,让立意更加深刻和生动:

结合个人经历和感悟: 不要只是泛泛而谈,尝试将抽象的道理与自己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联系起来,增加文章的真诚度和感染力。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能让“人”字这一意象更加鲜活,使文章更具艺术性。
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即使立意再好,如果文章结构混乱,逻辑不清,也难以获得高分。可以先构思好文章的框架,再填充内容。
体现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 将“人”字的思考与当下社会发展、人类共同命运等宏大主题相结合,能让文章更具深度和价值。

总而言之,2021年新高考Ⅱ卷的漫画作文,为考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他们能够以“人”字为起点,展开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度对话。无论是强调支撑、独立、发展还是平衡,只要能够深刻理解漫画意象,并将其与自身思考相结合,都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力量的好文章。这不仅仅是对汉字的解读,更是对生命的叩问和礼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都心知肚明毛笔"人"字的写法是为了适应羊毛蘸水的力学性质,最后因为普遍应用,而形成了一个审美系统。阿拉伯语也有类似的体系,但跟人生大道理风马牛不相及。

我觉得古中国的这种玄学清谈的文化传统,倾向于抛弃理性,诉诸感性,对本不存在逻辑联系的命题,脱离实际,用类比的手段进行强行推理,可能也是古时候导致李约瑟难题*结局的因素之一(非唯一)。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脱离实际的清谈对于科技和生产力进步毫无意义。



*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user avatar

《论藏锋》

小时候上书法班,庸师教我写大字一字,下笔欲右先左,先写一截不知所谓的东西,然后一百八十度向右拖过用墨盖住,最后还要迂回一下,一个一字写到纸上仿佛折叠好的瑞士军刀,煞是美观威武。只不过小孩子腕力弱,只拖一截浓墨,盖的时候却墨淡笔稀,结尾藏锋更是不得要领,“瑞士军刀”没收好,倒像是骨折了的鸡大腿骨。我满头大汗写了一整天的一,却发现纸上尽是千姿百态的骨折标本,又不敢问老师,为什么一字只有一笔,写出来如此的费劲。对书法的兴趣自然就淡了,就是这样过了二十多年。

直到前些日子刷到启功先生的书法课视频,才发现老先生对不少大家习以为常的笔法不以为然,其中就有“藏锋”笔法。他说停顿一下就算是了,用不着来回的在纸上拖,讲起执笔又说不用附会什么“手心放鸡蛋”,”笔管夺不动“,只要舒舒服服,不松不紧顺利的写字,就是好的笔法了……

一惑二十多年,直至启功先生让我恍然大悟。老实讲我自己的字也不算差,但终究没有好好学习毛笔字的决心和兴致,每当看到一篇漂亮的书法,都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当年那一页拖来拖去的一字。今天看到这个所谓写“人”字的书法,不禁心生感慨,世上能有几人如启功先生,至暮年不忘告诫后辈,做艺做人其实只要一笔一笔,从头至尾,真切诚恳而不带矫饰就是佳法呢?

人字到底怎么写才美观,我想我是外行,自然有颜褚柳欧诸书家的法帖可以实证。但我想来,即便是穿越回去,问那些文豪名臣,用的何笔法,恐怕他们也答不出,更不会在笔画里画满涡旋箭头。颜公历经国家丧乱,亲人亡故,一篇《祭侄文稿》只蘸了寥寥几次墨,恐怕是毫无时间顿笔拖笔再藏锋了。然我们今天传扬的依然是他满门忠烈,至死不屈的伟大境界,他的精气神连同他的书法一道走向了不朽。

我大概知道此文破题立意,不过是暗指,笔法即人法——青年虚心求法,中年允执厥中,暮年醇厚老练。只不过古人还讲,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期中自然要仅得其下了。古往今来多少人学藏锋而不得法,仅在藏字上有所建树,变成少年暮气蔼蔼,中年明哲保身,老年因循守旧,一生之意尽在圆融呢?

书意有分论,人法道同归。有董万瑞将军五日五夜在大堤上未合眼,有钟南山院士一身腱子肉奋战在抗疫最前线,有太多老前辈工作至最后一刻不停歇,要后辈不必太过哀悼灵堂高唱国际歌。他们不是书家,然而中年已过却不见活成了停滞迂回的样子,反而是越老越锐意,越至尾笔越燃烧。我想他们大抵知道,人的一生太短暂,为国为民要做的事情却很多,断不得畏首畏尾,娇柔作态,用墨做迂回拖曳状。

书法之意,贵在率真;人字两笔,胜在不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