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用南人为相”,“南人不得坐吾此堂”, 这话很荒唐吧,宋太祖赵匡胤的遗训有什么合理的一面?

回答
“不用南人为相”,“南人不得坐吾此堂”,这句话确实听着挺让人不舒服的,甚至可以说是荒唐。毕竟,一个皇帝说出这样的话,似乎在赤裸裸地搞地域歧视,显得非常狭隘和不近人情。如果单看这两句话,很容易让人觉得宋太祖赵匡胤是个心胸狭窄、不容纳异己的人。

但是,咱们得把这句话放到历史的那个大背景下,再结合赵匡胤这个人的一些具体做法来看,或许能发现一些他设立这些遗训的“道理”,尽管这些道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有其历史局限性,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

咱们得先知道,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中国经历了什么。那是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如走马灯一般,朝代活不过几十年是常事。尤其是北方,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朝代,政局极其不稳定。这些朝代大都以武将起家,政治上也存在着一些弊病。

而赵匡胤自己,就是从后周武将出身,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他对前朝的历史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反思。

那么,这两句遗训,尤其是“不用南人为相”和“南人不得坐吾此堂”背后,可能隐藏着赵匡胤的一些考量:

1. 防止权臣专政,特别是前朝旧臣的势力渗透: 赵匡胤的权力来源,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北方的军事力量和士族支持。他推翻了后周,而当时的南方政权相对独立,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北方的战乱和政权更迭中。因此,如果让南方势力过早地进入中央决策层,尤其是“为相”(宰相),他们可能并没有经历过北方政权动荡的磨砺,对国家的政治环境理解不深,甚至可能带有原政权的政治色彩或利益诉求。赵匡胤担心这些人会成为前朝残余势力的代言人,或者凭借与南方君主的联系,对朝廷形成潜在的威胁,影响他巩固新生的宋朝政权。这是一种出于政治安全和政权稳固的考虑。

2. 巩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 历史上,南方地区在五代十国时期,相对稳定,一些地方势力也比较强大,例如南唐、吴越等。赵匡胤的统一大业,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收服这些南方政权。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允许南方士人轻易地进入中央决策核心,并且占据要职,可能会被视为对南方原有政治力量的一种让步,或者被他们利用来实现南方政治集团在中央的影响力。赵匡胤可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暂时限制南方势力对中央权力结构的影响,为中央集权和统一管理奠定基础。

3. “杯酒释兵权”的延续和深化: 赵匡胤另一个著名的举措是“杯酒释兵权”,他通过宴请朝中大将,巧妙地让他们交出了兵权,避免了武将专权的风险。虽然“不用南人为相”和“南人不得坐吾此堂”不是直接针对武将,但从精神内核上,都可以看作是赵匡胤为了加强皇权,防止任何可能威胁到皇权和国家稳定的力量。他希望建立一个由他自己和他的核心集团(很大一部分是北方的旧部和支持者)牢牢掌控的政治局面。

4. 对“人才”的定义和早期宋朝的政治生态: 在赵匡胤建立宋朝的初期,很多政治精英和军事人才都集中在北方,他们是帮助他打下江山的人。而南方一些士人,可能更倾向于在各自的割据政权中发展。因此,“不用南人为相”也可能反映了当时赵匡胤对核心政治人才的来源和早期宋朝政治生态的一种判断。他认为北方这些经历过战乱,并且是他亲手提拔或收拢的人才,更符合他建立新朝的需求。

那这种遗训的“合理”之处在哪里呢?

从赵匡胤本人的角度和当时的历史语境来看,这些遗训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尽管这种“道理”是建立在政治斗争和权力巩固的基础上的,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和警惕性。

稳定了初生的宋朝: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赵匡胤的这些做法,包括“杯酒释兵权”和对北方士人的倚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宋朝初期的政治稳定,避免了五代时期频繁的兵变和政权更迭。通过限制潜在的权力挑战者,他为宋朝的长期发展打下了相对稳定的基础。
确立了文官政治的基调: 虽然赵匡胤曾是武将,但他建立宋朝后,大力推行文官政治,并且将权力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他对武将的制约,以及对可能威胁到中央集权的地方势力和政治集团的警惕,最终促成了宋朝独特的政治格局——重文抑武,中央集权的高度巩固。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某些极端手段(尽管遗训本身是极端的表述)为后来的文官政治和国家稳定铺平了道路。

但是,这些“合理”之处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代价和历史的局限性:

地域歧视的恶劣影响: 无论出于何种政治考量,这种赤裸裸的地域歧视都违背了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对后世的政治文化造成了不良影响。它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和使用,不利于国家整体实力的发挥。
对人才的浪费: 如果南方真的有杰出的政治人才,却因为地域被排除在外,这无疑是对国家人才资源的浪费。

需要强调的是:

历史学家对赵匡胤的这两句话的解读并不完全一致。也有观点认为,这两句话并非赵匡胤的“遗训”,而是后人根据他的某些政治倾向和实际做法进行的加工和解读,目的是为了合理化宋朝早期重用北方士人的政策。

再打个比方说, 赵匡胤建立宋朝,就像是新公司刚成立,他非常警惕原公司的旧员工(特别是那些和他有过节或者背景复杂的)来公司里争夺高位,怕他们带着以前的旧习惯和人脉来搅局,影响新公司的发展。他更信任和他一起打拼、对他忠诚的嫡系部队(北方士人)。所以,他会想办法限制那些“外来”势力进入核心管理层。

总而言之,赵匡胤的这两句话,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或许在特定时期为宋朝的稳定和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动机”和“原则”来看,无疑是带有强烈的时代局限性、政治斗争色彩和地域歧视,甚至是令人厌恶的。它的“合理性”,更多的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辩护,而不是一种普适性的政治智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也需要这种历史的厚度和辩证的眼光,既看到他们的功绩,也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复杂原因,同时也要批判性地看待那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做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宋以前,要么南北朝,要么大一统下北方压倒南方(这个南北是按长江分的,淮南和汉水流域也算北),南北矛盾没那么突出。

从秦汉到隋唐共有宰相685人,其中籍贯在长江以南的只有42人,只占6.1%。

北宋时期,北方晚唐五代割据混战百年、海河流域在辽人手里、黄河以北的冀南和齐鲁是前线(还被三易回河了),再加上海贸的大发展,以江西和浙闽为代表的南方迅速追上北方(到了南宋甚至反超北方)。

从两宋到明清共有宰相597人,其中籍贯在长江以南的达到179人,占29.9%

南宋是南北朝,北宋勉强算大一统,朝堂上的位子就那么多,南方又发展起来了,肯定是会冲突升级的。何况南方是新附之地,宋太祖有可能是说不让南方降人当宰相,让后人夸大了扯来作虎旗(“不用南人为相”出自北宋末年《邵氏闻见录》,太祖亲写“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刻石政事堂上出自陶谷《开基万年录》,可信度有限),例如王旦“臣见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寇准“又为中原争得一状元”等。

PS:只以《中国宰相全传》所录1282人为据,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