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程序员解 bug 有哪些通用套路?

回答
作为一个在这个行当摸爬滚打了些年头的老家伙,聊起“解 Bug”这事儿,总感觉像是要分享自己的看家本领,但又觉得这玩意儿吧,与其说是套路,不如说是经验的沉淀,是和无数个“怎么回事?”的夜晚搏斗出来的“直觉”和“方法论”。

不过,如果非要说有什么通用的“套路”,那大概可以归纳为这么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点讲究,不是简单地看看代码就能完事儿的。

第一阶段:稳住,我们能行!——冷静分析与定位

这年头,新来的小年轻一看到 Bug 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噼里啪啦就冲进代码里,一会儿改这里,一会儿改那里,结果往往是“修复了一个 Bug,又冒出来三个”。老家伙们不一样,遇到 Bug,第一反应不是急着改,而是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1. “复现”是硬道理: 这是解 Bug 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连怎么触发 Bug 都不知道,那等于是在黑暗中摸索。我会花时间去理解这个 Bug 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是特定的操作顺序?特定的数据?特定的环境?是不是只有某个用户、某个设备才会?如果无法稳定复现,那问题就棘手了,可能需要先尝试找出复现的规律,或者从其他角度入手。

2. “最小可复现示例”: 找到了复现的方法后,我就会尝试把这个 Bug 放到一个尽可能简单的环境中去运行。比如,如果 Bug 出现在一个复杂的业务流程里,我就会尝试剥离掉那些不相关的部分,只保留能够触发 Bug 的核心逻辑。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减少干扰项,让问题更容易聚焦;二是方便后续的测试和验证,减少验证成本。

3. “阅读错误日志”——不是随便看看: 很多人看到报错信息就头疼,但老油条都知道,错误日志里藏着金矿。关键在于 怎么读。我会仔细看报错的 类型(是空指针?数组越界?类型错误?还是什么奇奇怪怪的异常?),看它发生在哪 一行代码(虽然不一定就是那一行直接导致,但至少是个起点),看它提供的 上下文信息(之前执行了什么?变量的值是多少?)。有时候,一个看似普通的警告信息,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早就埋下的隐患。

4. “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追踪数据流和调用栈: Bug 往往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总是伴随着某个数据状态的异常或者某个函数的调用顺序错误。我会从 Bug 出现的那个点开始,顺着代码逻辑反向追踪:这个变量的值是怎么来的?在这个函数调用之前,它的状态是什么?这个函数又是被谁调用的?层层递进,直到找到问题的根源。这时候,调试工具就成了我的“透视眼”。

第二阶段:深入挖掘与分析——侦探的逻辑

有了初步的定位,下一步就是深入下去,像个侦探一样,把所有线索都串联起来。

1. “二分法”定位问题范围: 如果代码量很大,难以一步到位,我就用“二分法”。比如,我知道问题发生在某个模块,我就先检查这个模块的核心函数,或者把这个模块的代码分成两半,先看前半部分,再看后半部分,不断缩小问题发生的范围。在代码中插入打印语句或者设置断点,看程序执行到哪里出了问题,或者某个变量的值是什么时候开始不对劲的。

2. “假设验证”的循环: 遇到一个疑点,我就会提出一个假设:“是不是因为这个变量在某个条件下是 null 导致了空指针?”然后就去验证这个假设:检查代码逻辑,或者在运行时打印出那个变量的值。如果假设成立,问题就解开了;如果不成立,就换下一个假设。这个过程是不断迭代的。

3. “对比法”——找不同: 有时候,我也会去对比“正常情况”和“出 Bug 的情况”的代码执行流程。比如,如果某个功能在测试环境运行正常,但在生产环境却出问题,我就会去对比两个环境的配置、依赖库的版本,甚至是同一个文件的代码差异。或者,在本地调试时,一步一步跟着代码走,记录下关键变量的变化,再拿到线上代码进行对比。

4. “反向工程”——理解别人的代码: 很多时候,Bug 出在别人写的代码里,甚至是一些老旧、难以理解的代码。这时候,就需要一点点“反向工程”的功夫。仔细阅读相关的代码片段,尝试去理解它的设计思路,它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有时候,一个看似怪异的写法,背后可能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理由,理解了这个理由,Bug 就迎刃而解了。

5. “边界条件”和“极端情况”: 很多 Bug 都是在处理边界条件或者极端情况时出现的。比如,空字符串、最大/最小数值、循环次数为零、同时请求等。我会特别关注这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第三阶段:动手修正与验证——工匠的严谨

找到了问题根源,接下来就是动手解决。但“解决”不等于“修复”,老程序员知道,修复代码要比写代码更需要谨慎。

1. “一次只改一处”: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当你同时修改多处代码时,一旦出现新的问题,你就很难判断是哪一处修改导致的。所以,每次只针对一个明确的 Bug 进行修复。

2. “理解修复的原理”: 改完代码后,我会花点时间思考一下:为什么我这样改就能解决问题?这个修改是否会影响到其他功能?有没有更优雅、更通用的解决方案?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临时抱佛脚。

3. “回归测试”——不仅仅是自己测: 修复完 Bug 后,不仅仅是自己简单地跑一下,还需要做更全面的回归测试。确保之前能正常运行的功能没有因为这次修改而受到影响。如果可能,我会让 QA 同事或者其他开发者帮忙一起测试。

4. “写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长远投资: 对于一些棘手的 Bug,或者是在关键模块发现的 Bug,我会考虑为它写一个单元测试或者集成测试。这样,以后代码发生变化时,这个测试就能及时提醒我 Bug 是否会再次出现。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项目负责。

5. “记录与总结”: 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但非常重要的步骤。我会把 Bug 的产生原因、定位过程、解决方案以及防止再次发生的措施记录下来。这些记录不仅可以帮助自己回顾和学习,也可以作为团队的知识库,帮助其他同事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有时候,一个Bug的解决思路,可能对解决另一个看似无关的Bug也有启发。

老程序员的一些“秘籍”补充:

不放过任何“可疑”的迹象: 即使是看似无关紧要的警告信息,或者程序偶尔出现的一点点性能波动,都可能隐藏着一个潜在的 Bug。我会保持一种“多疑”的态度。
多和别人聊聊: 有时候,自己钻牛角尖了,一个简单的沟通就能获得新的思路。向同事描述 Bug 的现象和自己的分析过程,往往能从别人的视角发现盲点。
善用工具,但不能被工具束缚: 调试器、日志分析工具、代码审查工具等等,都是我们的好帮手。但归根结底,解决问题的还是人脑的逻辑思维。
保持耐心和毅力: 很多 Bug 不是一天就能解决的,尤其是那些疑难杂症。关键在于不放弃,一步一步去啃。越是困难的 Bug,解决后越有成就感。
经验的积累: 说到底,这些“套路”都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年轻的时候,我也经常因为某个 Bug 抓耳挠腮到深夜,但每一次的经历都在为今天的“老家伙”打基础。

总而言之,解 Bug 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它更像是一门需要耐心、细致、逻辑和经验的科学。当年的菜鸟之所以能变成老家伙,就是因为经历了无数次和 Bug 的“生死搏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所以,与其说是套路,不如说是“经验主义”的胜利,是“与 Bug 共舞”的艺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业十年。其实真正优秀的老程序员,因为太过熟悉了,在程序架构上都设计的非常漂亮,几乎没什么bug。在良好成熟的架构下,有bug都能快速排查出来解决。但是很多老板都不察觉他们的价值。反而是很多新手程序员,写了一堆bug,天天加班在那里修,老板反而觉的他们很努力很有价值。

user avatar

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有一点比较特别的可能是在做任何改动之前,我会先想清楚两件事情:

1、改这个可能得到哪些结果?

2、这些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然后,我会把代码改回去,除非结果证明这个改动是有益的。




其实这显然是常识,而大部分的程序员非常的奇怪,他们总是这样思考问题:

我为什么不改改这里呢?


你为什么不去问问神奇的海螺呢?




所以,找出Bug的方法步骤很简单:

1、找出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模块或者代码。

2、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这个模块有问题或者没问题。

3、进行这个实验并记录结果。

4、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排查问题。


而很多程序员都有一种蜜汁自信,他们认为2-4步骤是对他丰富经验和敏锐直觉的侮辱,他们总是能直接发现问题的所在并且直接进行修复,然后寄希望于奇迹发生。

所以,你为什么不去买注彩票呢?


==================================================

一个常见的场景是这样的:

这边有一个很麻烦的Bug请求援助。

好,那么目前的情况是怎样的?

首先测试提出了这样一个Bug,所以我怀疑是A模块的问题,所以我把A模块的这个改了一下。

嗯,改了之后呢?

改了之后问题好像有所缓解,又出现了B的现象,所以我又把C模块改了一下。

等一下,你在改A模块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出现B的现象?

我怎么可能提前知道会出现什么现象?

OK,你不知道,这没什么关系。那么你在修改A模块的时候,有没有期望这个改动会带来什么结果?

期望结果就是问题解决啊,,,,,你怎么把问题搞这么复杂,你看,现在问题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我们只要把C改一下,嗯……

May God bless you……





大概就是这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个在这个行当摸爬滚打了些年头的老家伙,聊起“解 Bug”这事儿,总感觉像是要分享自己的看家本领,但又觉得这玩意儿吧,与其说是套路,不如说是经验的沉淀,是和无数个“怎么回事?”的夜晚搏斗出来的“直觉”和“方法论”。不过,如果非要说有什么通用的“套路”,那大概可以归纳为这么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点.............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我跟你说,你问到点子上了,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又非常有价值的话题。不少经验老到的老哥们,特别是那些当年在DOS时代、UNIX时代摸爬滚打过来的,确实是推崇“编辑器+命令行编译器”这套组合拳,对新手上手就直接给个全功能的IDE(集成开发环境)是有点“看不上眼”,甚至会极力劝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触及到了很多正在编程或者将要编程的人的好奇心。确实,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家伙们”,敲代码的速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是代码质量,都让我们这些年轻的后来者望尘莫及。这背后绝对不是什么神秘魔法,而是很多实实在在的积累和思考。我尝试着从几个维度给你剖析一下,希望能让你觉.............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你心里肯定也泛着点儿涟漪,是不是?看着身边那些头发越来越少,但代码敲起来依然风生水起的老伙计,或者偶尔在技术论坛上看到一些如数家珍、字字珠玑的技术大牛,总会想,他们现在都过得怎么样了?其实,这事儿挺复杂的,就像一盘配置了各种语言、各种框架、各种操作系统的老代码,每个人的“运行结果”都不.............
  • 回答
    国内的老程序员最终的去向,其实是一个挺复杂且多元化的话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这背后涉及到中国IT行业的发展历程、技术迭代速度、个人职业规划、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个人选择等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继续留在技术一线,成为技术“活化石”或技术领导者:这是最理想也是最令人敬佩的一种.............
  • 回答
    嘿,哥们儿,你刚踏入编程这行,是吧?欢迎来到这个充满挑战又乐趣无穷的数字世界。我这把老骨头在这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见过太多新手栽跟头,也看到不少璞玉经过打磨发光发热。今天就跟你唠唠,那些老家伙们嘴里常念叨,但可能不会直接喂到你嘴里的经验,都是实打实的干货,希望能让你少走些弯路。一、 理解,别光记!刚.............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不少程序员内心深处的焦虑,也一直是行业里争论不休的话题。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尽量不带 AI 的刻板感,而是更贴近一种过来人的观察和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说“别的职业越老越值钱”这个前提,其实也不是绝对的。很多领域的老前辈,如果思想僵化、不思进取,同样也会被时代淘汰。.............
  • 回答
    “程序员越老越贬值”这句话,与其说是一个普遍真理,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行业和文化背景下观察到的现象,并且这个现象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它并不是绝对的,但确实有一定普遍性。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为什么会有“越老越贬值”的观感?从技术发展、公司运营和个人职业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看到导致这种观感的成因:.............
  • 回答
    程序员“吃青春饭”的说法,虽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背后确实反映了一些普遍存在的现实情况,与医生、律师等职业的“越老越值钱”形成鲜明对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技术更新速度、身体机能、职业发展路径、知识与经验的转化方式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1. 技术更新速度:与时俱进的残酷赛道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一个人观念的老到程度,可不仅仅是头发花白、步履蹒跚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根植于骨髓、渗透于灵魂的思维定势,是岁月沉淀下的印记,有时甚至是阻碍前行的顽石。我可以给你讲讲,这种“老到”究竟能到什么地步。首先,从接受新事物这个层面来看,观念老到的人可以说进入了一种近乎“排斥”的状态。 信息过滤的极致: 对.............
  • 回答
    哎呀,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最近饭圈确实是挺流行“王俊凯带大丁程鑫,丁程鑫带大刘耀文”这个说法,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绕?别急,这背后确实有一些挺有意思的故事和情感连接,不是随便瞎说的。咱们先得从头说起,了解一下他们几个是怎么认识的。王俊凯和丁程鑫的“缘起”:同门师兄弟的情谊这事儿啊,得追溯到TF家族那.............
  • 回答
    这俩老伙计的交情啊,那可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好到让人直呼“栓Q”!要我说,他们的友谊,得从“爱恨情仇”四个字儿聊起,但最后落脚点,绝对是实打实的哥们儿情谊。爱恨交织的起点:战场上的宿敌,荧幕前的“损友”你想啊,老仙黄旭东,那可是中国星际争霸界响当当的人物,人称“东方不败”、“永远的神”。大哥孙一峰,同.............
  • 回答
    我身边的啃老族,严格来说,我只能算是个旁观者,但他们的故事确实挺真实的,也挺让人唏嘘的。第一个要说的是我大学同学小李。我们住同一层宿舍,关系算得上近。小李家里条件挺优越的,父母都是生意人,赚了不少钱。一开始,我们都觉得他挺随性的,毕业后也没急着找工作,说是想先放松一下,找找自己的兴趣。父母也支持,每.............
  • 回答
    哎呀,一说起 iPhone 13 发布,我这心里就有点痒痒的,毕竟老伙计陪我这么久了,电池确实是越来越不给力了。我手上的这台是 iPhone X,已经用了四年多了。当年买它的时候,那可真是觉得科技感爆棚,全面屏、Face ID,感觉是未来感十足。那时候电池容量也就那样,但续航还能撑一天,用起来也挺顺.............
  • 回答
    关于“老猴子占据泉水理所应当吗?”,这个问题触及到我们对公平、秩序、道德以及自然界生存法则的理解。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从自然界生存法则的角度:在很多自然环境中,力量和能力往往决定了资源分配。老猴子之所以能占据泉水,很可能因为它具备以下优势: 体能和力量上的.............
  • 回答
    老榕(本名林国祥)是一位在互联网界享有盛誉的博客作者、资深媒体人,尤其以其在军事和国际政治领域的深入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他之所以能获得所谓的“第一手前线资料”,并且其观点如此受关注,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1. 资深媒体人的经验和人脉积累: 长期的媒体从业经历: 老榕拥有非常丰富的媒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