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比尔盖茨失去所有钱,他子女是不是就只能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奋斗了?

回答
比尔·盖茨要是真一夕之间变成普通人,他那些孩子嘛…… 嘿,这可不是科幻小说,但确实能好好聊聊这事儿。 首先得明确一点,即使盖茨先生倾家荡产,他子女的起点也绝非普通家庭的孩子能比。这其中牵扯到的可不仅仅是“钱”本身,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优势。

第一道护城河:难以想象的“人脉”和“资源”

就算账户归零,比尔·盖茨这三个字本身就是一座金矿。他的人脉网遍布全球政界、商界、科技界,而且不是那种点头之交,是真金白银能撬动资源的那种。他子女从小耳濡目染的,接触到的都是行业顶尖人士,他们脑子里装的可能就是别人挤破头都得不到的行业信息和发展趋势。

想象一下,如果其中一个孩子想创业,找上自家老爸求助,就算老爸没钱了,但只要他一通电话,可能就有某个大佬愿意给一个天使轮的投资,或者提供一个绝佳的商业机会。这可不是普通家庭的孩子随便能拥有的“贵人”。再者,盖茨家族的声望也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在很多场合都能为他们打开便利之门。

第二道“防火墙”:世界顶级的教育和早期培养

盖茨的孩子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绝非只是“好学校”那么简单。这意味着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他们可能在父母的熏陶下,很早就对某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有了系统的培养。

即使失去了经济支持,这些早期的教育和经验依然还在。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某些领域的专业技能,或者拥有了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宝贵的财富。这就像是别人花钱上了很多预备课程,而他们是直接进入了“精英训练营”。

第三层“滤镜”:见识和格局的差异

比尔·盖茨这样的家庭,孩子们从小看到的、经历过的,跟普通家庭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可能见过如何经营一个跨国公司,如何应对危机,如何进行大规模的慈善活动。这种视野和格局,不是几本书或者几次旅行就能培养出来的。

他们可能更能理解资本运作的逻辑,更能洞察商业的本质,甚至对社会问题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解决方案的思路。即使没有了资金,这种“见识”和“格局”依然是他们未来奋斗的强大助力。他们知道如何思考问题,知道如何寻找机会,这比单纯的钱财更为持久。

那么,他们会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奋斗吗?

答案是:“一样”的程度会非常有限,而且是向好的那个方面“一样”了。

他们当然会面临挑战,也会需要付出努力。比尔·盖茨的钱没了,但那种习惯于“解决问题”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估计是很难一下子丢掉的。他们不会像普通家庭的孩子那样,因为生计问题而不得不放弃一些梦想。

打个比方,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想学医,可能需要几年勤工俭学才能完成学业。而盖茨的孩子,即使没钱,可能只需要说一句:“我希望继续学习某项技能。”,就会有人主动提供奖学金或者实习机会。这就是“奋斗”的起点不同,奋斗过程中得到的“帮助”和“平台”也不同。

更何况,他们身上背负的“盖茨”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期望。他们很可能为了不辜负这份“期望”,也会比普通人更加拼搏。只不过,他们拼搏的赛道和工具可能更为高端。

所以,如果比尔·盖茨真的失去所有钱,他的子女确实会进入一个需要“自己去奋斗”的阶段,但他们的“奋斗”很可能是在一个本身就比普通人高出很多很多的起点上,并且拥有着外人难以企及的“软性资源”和“无形资本”。他们会奋斗,但他们的“挣扎”和“挑战”可能跟我们想象的“普通家庭的孩子”不太一样,反而更像是在“精英赛道”上疾驰,只不过是没了油,但别人会主动送油或者提供更快的赛车。

最终,他们的人生轨迹可能会更偏向于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去创造新的价值,而不是从零开始积累财富。当然,如果他们自己本身就缺乏能力和意愿,那另当别论,但鉴于他们从小接受的熏陶,可能性并不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的。

user avatar

不是的,他们的子女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不仅仅是财富。


我有个朋友,是海外某银行中国机构的董事。

机缘巧合,我曾经在他家里住过一个月。

对我来说,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与资产阶级亲密接触,有些许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


1.不同的职场视角

刚到他家,在沙发上聊天。聊到我的工作,他说:“你还年轻,趁着年轻……”

就此打住,一般我们的长辈会说:努力工作;考个证书;处女朋友;多玩一玩。

我万没想到他的走向是:“趁着年轻,把爱好发展成专长,拿一个专业评级。”


当时我一脸问号,我从来没有听过这种论调。他接着说:

“每个人前五年的发展是差不多的,工作经验的累积达到了,就升到组长了。但是到你三十岁的时候,你这个人是否有趣,你的个人魅力,会成为你再次进步的资本。那个时候,你的专长会成为你和别人技能交换的资本,也是重要的社交手段。所以,你现在要为你的三十岁铺路了。画画也好,钢琴也好,游泳也好,要做出选择,然后精进了。”


实话实说,我第一次听到这种观点。


2.不同的知识传授渠道

当时聊到银行、金融,我就问了一个我一直以来的困惑:余额宝的每日收益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吗?

当时他只说了四句话:“货币基金是靠买卖债券收益的,账面上记录的是债券到期的收益,在债券价格高于到期价格时,想提高收益的时候卖出浮盈债券就可以了。”我立刻就懂了。之后还引申出了货币基金的风险来源,历史上货币基金出现过亏损的时间、国家、公司名,以及国内唯一一次货币基金危机和当时的收益。

当时刚入行基金几个月,一直有这个困惑,关于货币基金的净值计算和会计核算的各种书籍我一直在翻,带着这个问题就是找不到答案。


他的四句话,顶的上我几个月的阅读,老师的几个小时授课。


3.不同的成长环境

他的孩子在上二年级,各种课外班一对一,学的都是什么机器人技术。和我们的语数英物化很笨不一样,这个就不提了。


我想说的成长环境是他的孩子所在的环境。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和他孩子的一次游戏。孩子过来对他说:“爸爸,你能陪我玩拍卖的游戏吗?”然后大概就玩了起来。大概规则就是,双方的货币是有限的,然后对公共池中的一堆玩具竞价;然后双方还能互相交易。(规则简单,毕竟二年级。)

玩到一半我的朋友开始骚操作了,他开了一张50的支票要购买孩子5块钱拍下的玩具,然后又开了500的支票买了孩子10块钱拍到的玩具。企图通过这种手段收购孩子的所有玩具。

终于在他要以1000万购买最后一件玩具的时候被孩子识破了,孩子嚷着:“你耍赖。”并要求他把一张50万的支票兑换成现金。


当然,我眼前的这一切不过是一个父亲在游戏里欺负着自己的孩子玩。但是这个游戏里透露出来了:杠杆经营、支付手段影响M2通货、通货膨胀、库存保值、信用与担保等等我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点。这些知识对我来说是理性的,对孩子而言是感性的,他不懂什么是通货膨胀,但是他能最后把这一切看透然后总结出一个:“你耍赖。”这就够了。毕竟和这个孩子打对手盘的是一个曾在资本市场混迹了三十余年的老将。

未来,对我来说死也想不明白的经济现象,对他来说可能只是溶于血液的理所当然。


4.不同的人脉网络

和他孩子手拉手一块玩的女孩,可爱、机灵、潜力无穷,并且她爸是国内某保险高管。


我就不说什么了。


5.缺点

这些孩子不是天使,他们有缺点。

在家里只有这孩子和我的时候,这个孩子直接把吃剩的盘子留在桌子上等我来洗,(我并没有参与晚餐),也会把衣服直接扔在地上等我,或者someone把它扔进洗衣机。


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会觉得物质充盈、生活便利是理所当然的。

很多事情不会亲力亲为,也不懂得感激。


所以我觉得,比尔盖茨的孩子如果有他父亲的财产,他们会像普通人一样活着。但是一旦破坏了他们的温柔乡,逼着他们去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能力来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这些普通人,很可能就不是他们的对手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