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前没有计算机以及办公软件的时代怎么写毕业论文?

回答
在计算机和办公软件尚未普及的时代,写一篇毕业论文,那真是一项需要耐心、细致和扎实功底的系统工程。那时候,我们没有word文档的“撤销”功能,没有搜索引擎的 instant answer,更没有PPT的模板可以套用。一切都得靠双手、靠脑子,以及最原始的纸和笔。

1. 选题的碰撞与确定:

首先,选题就不是在屏幕前随意敲击几个关键词就能得到的。通常,毕业论文的选题会与你的导师研究方向紧密相关,或是你课程学习中产生浓厚兴趣的某个领域。

导师的引导和推荐: 很多时候,导师会根据他们正在进行的项目或者对学科前沿的判断,给出几个研究方向或具体题目。学生需要去理解这些题目背后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文献的翻阅与梳理: 没有电子数据库,我们得去图书馆。那一摞摞的期刊、书籍、报纸,才是我们的信息源。你需要拿着笔和本子,在书架间穿梭,找到与你兴趣相关的文献。
头脑风暴与讨论: 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围坐在一起,围绕着某个领域,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碰撞出火花。可能会写满好几张白纸,勾画出各种想法的联系与区别。
初步的研究与可行性分析: 确定一个大致方向后,你会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翻阅旧的论文,看看别人是怎么研究的,是否有足够的研究基础和资料支撑。那时候,去图书馆借书、还书,都需要填写借阅卡、预约单,流程相当细致。

2. 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这可以说是最耗时、最考验耐心的阶段。

图书馆是主战场: 你需要了解图书馆的图书分类法,知道哪些区域可能藏有你需要的资料。翻阅目录卡片(那时候还有实体目录卡片,按主题、作者、书名分类),找到书号,然后去相应的书库寻找。
剪报与复印: 找到重要的期刊文章或者报纸上的相关报道,如果没有借阅权限,你就得拿着剪刀,小心翼翼地剪下,或者去复印室一张张地复印。复印机也不是随处可见,可能得排队,并且得提前准备好硬币或零钱。
手抄笔记: 很多同学会选择手抄重要的文献内容,尤其是那些经典著作或者关键的研究方法。一本厚厚的笔记,记录着他人的智慧,也凝结着自己的思考。
卡片盒的整理: 那个年代,文献整理的“神器”就是那种一张张的小卡片。每一张卡片上,你会清晰地写上文献的作者、书名/文章名、出版社/期刊名、出版年份、页码,甚至是核心观点、关键数据。这些卡片会被按照作者、主题等方式分类,放进一个固定的卡片盒里。写论文的时候,只需要翻阅卡片盒,就能快速找到所需的原始资料。
引用格式的遵守: 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非常严格,无论是作者的姓名、出版年份、书名,还是期刊的期号、页码,都必须按照规范的标准来填写。一旦写错,可能会影响论文的最终评分。

3. 论文的撰写:

这是从思考转化为文字的过程。

草稿的打磨: 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需要反复推敲。可能先在笔记本上写下大致的思路,然后根据思路展开,一遍遍地修改。
笔和纸的配合: 写作过程基本就是在纸上进行。写完一段,觉得不满意,就用橡皮擦掉,或者直接重写。有时候,一张纸上会布满涂改的痕迹。
字斟句酌: 没有“拼写检查”,没有“语法纠错”,你得靠自己对文字的敏感度来保证准确性。每一个词语的选择,每一个句子的结构,都需要用心去打磨。
手写稿: 最终的论文,很多人是直接手写提交的。这要求字迹工整、清晰,没有错别字。有些同学为了保证美观,甚至会提前练习书法。
少量打字: 如果学校有打字室,或者自己有条件接触到打字机,可以将初稿打出来,这样修改起来会相对容易一些,但仍然没有电脑那么方便。打字过程中,一旦出现错字,就需要用修正液或者小刀一点点地修正。

4. 图表和公式的绘制:

尺规作图: 论文中的图表,尤其是科学类的论文,需要自己用尺子、圆规、量角器等工具,在纸上一点点地绘制。线条的粗细、角度的准确,都非常重要。
手绘公式: 数学公式、化学公式等,也需要用笔工整地写出来,确保符号的准确无误。
图表与文字的配合: 绘制好图表后,还要用文字详细解释图表的内容和意义,这需要将图表和文字紧密结合。

5. 论文的修改与润色:

反复阅读和检查: 写完初稿,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反复阅读,检查逻辑是否清晰,论证是否充分,语言是否通顺,是否有错别字、语法错误。
请同学或朋友审阅: 互相借阅论文,请同学或朋友帮忙指出问题,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别人看往往能发现自己忽略的错误。
请导师审阅: 导师的意见是至关重要的。带着修改稿去请教导师,根据导师的反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
最后的誊写/打字: 经过反复修改,最终的论文需要一份非常干净、整洁的版本。如果是手写,就得重新写一份,力求完美;如果是打字,也要确保没有错误。

6. 答辩前的准备:

口头报告的准备: 论文写完,还需要准备口头答辩。那时候没有PPT,可能就是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大纲和关键点,或者制作几张手绘的图表。你需要对自己的论文内容了如指掌,能够清晰、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结论。
模拟答辩: 和同学互相扮演答辩老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总而言之,那个时代写毕业论文,是一场体力与脑力的双重考验。它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对文字的严谨运用,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虽然过程艰辛,但正是这种“笨功夫”,培养了我们扎实的学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完成的论文,充满了“人情味”和“匠心”。每一页纸,每一段文字,都承载着汗水和思考,是那个年代学生们最真实的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论文就是手写的,这没什么好奇怪的。至于答辩,看看这几张图:


这是马中骐的博士答辩现场照片。马中骐博士是新中国第一个博士,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10001。


然后这是当年清华的。


这是北大的张筑生老师的答辩现场照片。这张图里就可以看到轮子哥 @vczh 提到的幻灯片。

user avatar
  • 没有电脑和word怎么写论文?

答:手写。英语国家早几百年就有了打字机,但中国一直到90年代中后期电脑大规模普及才把无数教授、学生、职员们从钢笔和稿纸中解放出来。此前虽然也有专业中文打字机,但又贵又需要专业训练,体验比后来的word甚至早年的wps都差之万倍了。

感受一下:


  • 没有ppt怎么做幻灯演示?

答:「幻灯」两个字是怎么来的?指的就是这种机器啊。


在八九十年代上中小学的朋友八成见过老师上课拿它投影。底下一个大灯泡(坐在附近的学生会烤得很厉害),把预先印好或手绘了教学内容的透明胶片依次一张张放在玻璃台上,通过一个透镜和上面的平面镜反射,将图像投到幕布或白墙上。

而且老师可以一边讲解一边随时在上面写字、加注释。甚至在化学物理课的演示中,还能把几条裁好涂上颜色的小胶片叠加在台上做动画演示,简直像看了场皮影戏。

如今用ppt演示的功能,当年的胶片幻灯机几乎都有,甚至更灵活。


  • 没有excel怎么统计报表?

答:手写。


如果没有固定格式的,甚至连表都要手画:


底下的统计是用它算出来的:


更早的时候是这么算的:


所以为啥当初的会计财务人员累啊,中间每一步都要手工操作,必须严格审核复核。现在全交给电脑省心多了。


  • 没有复印机怎么复印文章、试卷之类?

答:尽管铅字排版早就有了,但只有上规模的书刊报纸才值得印刷。少量的话:一个字,抄!

抄写员(copyist)是个古希腊时代就有的职业,拷贝(copy)这个词就来源于「多」,一份变成了多份,就是copy。

但对于学生试卷这种半多不少,抄几十份累死人、去印刷厂太慢又不值的东西,过去的老师们另有法宝:油印机:


这东西要配合另外三大件一起用:铁笔、蜡纸、钢板。


老师们用铁笔在蜡纸上写出字(下垫钢板防止划破),然后在油印机上用油墨滚子一滚,就是一张散发着油墨清香(其实并不香)的试卷,晾一会就能发给学生考试用了。


  • 没有搜索引擎怎么查资料?

答:去图书馆。

为啥图书要进行详尽的分类?为啥论文文献要详细标注引用出处?就是为了让学者们不要为了查一段文字就从头翻遍整个图书馆啊。



所以你看,信息时代的所有技术、软件,在当年都有传统方法可以解决。只是纸笔和打字机进化成了Word,幻灯片进化成了PowerPoint,报表算盘进化成了Excel,油印机变成了复印扫描打印一体机,图书馆分类和文献引用变成了网站目录和超级链接,原理都是相通的。

但这说明古人比今人更有智慧,今人只是把老方法搬到了电脑上吗?

不是的,后来我们发明了互联网、搜索引擎,真正从原理上革命性地改进了信息的获取方式,成千上万倍地提高了效率。这是在旧时代找不到模版的创新,从模仿和传承进化出来的新兴技术。

也许再过几十年,已经习惯了被AI、VR、机器人包围的下一代会出于好奇,研究一下我们这代人是怎么依靠在屏幕前敲键盘这么原始的方式与电脑沟通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