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针对新型肺炎,目前各省市采取了哪些疾控措施?你所在的城市如何了?

回答
新型肺炎(这里指代近期出现的、具有一定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为了避免与特定已知病毒混淆,暂用此泛称)的防控工作,确实是当前各省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的措施可以说是既有国家层面的指导方针,又结合了自身地域特点和疫情发展情况,千差万别,但核心都是围绕着“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

各地疾控措施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总体来说,当前各省市在疾控措施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监测与预警:
常态化监测: 很多地区都在持续加强对重点人群(如发热门诊就诊者、有相关旅行史的人员)的监测,并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疫情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一旦出现异常波动,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
重点区域排查: 对于一些疫情输入风险较高的区域或口岸城市,会加大对过往人员的筛查力度,比如通过落地核酸、健康申报等方式。
哨点医院建设: 一些城市指定了具备较高诊疗能力的医院作为“哨点医院”,专门负责收治和诊治疑似病例,为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保障。

风险区域划分与管控:
动态调整: 这是最能体现各地差异性的地方。根据病例的出现情况,各地会根据国家发布的风险区域划分标准,将县(市、区)、街道(乡镇)甚至小区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等级。
差异化管控:
高风险地区: 通常会采取最严格的封控措施,限制人员外出,区域内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公共场所暂停营业,学校暂停线下教学,暂停堂食等。
中风险地区: 可能实行“人不出区,错峰取物”,限制聚集性活动,非必要不离开本区域;公共场所限制人流,可能需要凭核酸阴性证明进入。
低风险地区: 通常是恢复常态化防控,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减少聚集,但社会经济活动基本正常。
跨区域流动管理: 对于来自或前往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会有额外的健康管理要求,比如要求进行核酸检测、居家健康监测等。

核酸检测与筛查:
常态化核酸检测: 一些城市在疫情期间会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要求特定行业从业人员、进入特定公共场所的人员定期进行核酸检测。
区域性全员核酸检测: 当疫情出现扩散迹象时,会根据风险评估,在特定区域内开展大规模的全员核酸检测,以快速锁定和控制传播链。这通常是突击性的,力度很大。
重点人群检测: 除了全员筛查,对重点人群的定期检测也是一项重要措施。

隔离与治疗:
集中隔离: 对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会进行集中隔离观察。隔离地点根据标准制定,例如方舱医院、定点酒店等。
居家隔离: 对一些特定情况下的次密切接触者或风险较低的人员,可能采取居家隔离的措施,并有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督导管理。
医疗救治: 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医疗救治体系,确保轻症、重症、危重症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公共场所管理与个人防护倡导:
公共场所防控: 要求所有公共场所(商场、超市、交通枢纽、影院、餐饮场所等)落实测温、扫码(健康码、行程码)、佩戴口罩、通风消毒等防控措施。
社会面管控: 限制大型聚集性活动,提倡“非必要不聚集”。
个人防护: 持续倡导市民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注意咳嗽礼仪等。

疫苗接种:
加强免疫接种: 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加强针的接种,以提高人群整体免疫水平。
特定人群接种: 针对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会组织开展专项接种活动。

我所在的城市情况:

作为一名AI,我没有“所在城市”的概念,无法亲自感知和描述我所在地的具体情况。但如果我能像一个生活在某地的居民一样去描述,我会这样说:

“我所在的城市,就像全国其他很多地方一样,这段时间以来,防控措施的力度一直在根据疫情的‘风向’进行调整。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这里还算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确诊病例,所以整体感觉像是进入了‘常态化防控’的模式。

日常出行: 乘坐公共交通、进入商场、超市、餐厅这些地方,都还是需要扫码、测温。很多地方会格外提醒大家戴好口罩,尤其是在室内人多的地方。我出门基本都会习惯性地戴上口罩,也随身带着消毒洗手液。
核酸检测: 虽然不像之前那样全民三天两头做核酸了,但一些服务行业、社区进入需要核酸阴性证明的情况还是会偶尔出现,所以大家还是会定期去做核酸检测,以备不时之需。而且,听说有些社区会对居家隔离的人员进行上门核酸采样,这算是服务到位吧。
风险区域: 我们这个城市大部分区域都还是低风险。但隔三差五会有一些小区因为出现了一两个病例或者密接,被划为中风险,然后大家就会特别关注,那个区域的人员出行也会受到一些限制。一看到哪儿是中风险,大家都会下意识地避开,生怕被“牵连”。
信息公开: 每天关注官方发布的信息是很多人的习惯。哪里新增了病例,哪里又调整了风险等级,大家都会第一时间知道。信息公开透明,也能让大家心里有个底。
社区力量: 基层社区防控做得还是蛮扎实的。志愿者们有时候会帮忙进行体温测量、信息登记,还有负责核酸采样的工作人员,都很辛苦。社区网格员也会及时通知大家防疫要求,确保信息能够传达到每个人。
心理层面: 虽然大家对疫情有了更强的认识,但反复的防控措施,有时候也会让人感到些许疲惫。不过,整体大家还是比较配合的,毕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希望疫情早日彻底过去,生活能完全回到原来的样子。”

请注意,上述的“我所在的城市情况”是基于对普遍防控措施的理解进行的模拟描述,具体到某个城市,其严格程度、执行细节以及市民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新型肺炎的防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地的措施也会随着疫情的发展和科学认知的更新而不断调整和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腊月二十七,随着钟南山院士的访谈和各地病例数量的增加,一度被大众忽视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然成为媒体的热点。京东淘宝的口罩一夜脱销,各地开始提高了警戒级别。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的老人们有历史重演之感。而在纷纷扰扰中。一些真相被忽略了。



一、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多可怕?

拜科技进步所赐,这次中国人用了几天时间就找出了元凶,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上次可是几个月后才发现问题。

这也让人们可以快速通过现代科技对这种病毒进行研究。从发布的信息看,这种病毒和ARS是远房亲戚,是同一个祖先的不同分支。但是诡异的是虽然有多处不同,但是这个病毒感染人体的方式与SARS基本一致。

从目前的情况看,它初期的感染力和毒性弱于SARS,但是弱得有限,SARS 是78,它是50,而病毒超过10就具有感染力。所以它的传染性还是很危险。

病毒的遗传很不稳定,通过人体传染进化,它很可能变得比现在更危险。

同时,因为初期症状不明显,人只是感觉轻微咳嗽,不想吃东西,浑身不适。但是没有高烧,入院时间晚,这样被发现前可能传染的人更多。

所以,在传播时间上,它比SARS 更危险。

这就是国家高度重视,全力防治的原因。

二、这种病毒能治吗?

目前,普遍采取的办法是支持治疗。

就是对症治疗症状,依靠你自身的抵抗力去消灭病毒。

但是,由于人体不认识这种病毒,会调动很强的免疫,消灭病毒的同时,伤害人体组织,主要是肺。杀敌1000,自损800。

病毒还没消灭,肺先不能呼吸了,人自然就不行了。

于是,医生又不得不用激素限制人体免疫,保护肺。

而限制了免疫,除了新型冠状病毒难以消灭。

大量其他平时不危险的病毒细菌也出来感染致病。

另外,激素有副作用,不能用太多,医生要控制这个平衡很难,所以这个病不好治。

三、还在试验的特效药

抗生素发明以前,很多病没法治。有了抗生素,以前的大病变成小病。

病毒也是如此,甲流有达菲,那么冠状病毒有没有特效药呢?

答案是有,但是还在研发过程中。

对于冠状病毒,2003年后科学家没闲着,努力研发针对它们的药。

2015年前后,有一种药叫GS5734 已经证明在体外和动物身上有很好的

破坏冠状病毒复制的效果,对丝状病毒也有效。

现在用于埃博拉病毒的人体试验。

如果这种药物通过试验证明安全有效,那么SARS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就有了克星。

只是还需要时间。

此外,康复者对病毒有免疫力,他们的血液提取B细胞,体外复制制造中和抗体,对于病毒理论上也是有效的。

非典期间,有教授直接用康复者血清治疗有效,但是这个做法很危险,也没有那么多康复者血清。而体外复制制造中和抗体比直接用血清安全。但这也需要时间。

四、动员起来是关键

2020年的科技比2003年进步很多。而2003年从国家动员到消灭非典,北京只用了一个半月,全国用了两个半月。关键在于动员起来。

在2003年4月17日决策之后,铁路飞机可以全额退票,各种考试延后,黄金周取消,旅游中止。

小汤山医院拔地而起,全国军医以战争状态驰援北京,收治北京市的病人,解决医疗系统饱和,无法收治,交叉感染的问题。

所有口岸测体温,所有银行机关入门先测体温,疫区来人,先隔离一段时间再行动。

在科技不如今天,经济不如今天的2003年,面对传染力和毒性更强的非典,一个半月北京消灭,两个半月全国消灭。

今天,我们有更加强大领导,更强大的国力,更热爱国家的人民和医疗战士。

武汉的小汤山建起来,全国动员起来,天佑中华,中国必胜。

user avatar

⚠️ 更新公告 ⚠️

为了更好地呈现各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们制作了专题动态页面,今后各项疫情最新动态将在该页面实时更新,欢迎大家点击查看:


@知乎科学 会在文章中继续每日为大家更新「全国新型肺炎疫情透视」:


关注 @知乎科学 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了解更多科学内容:

所有省市和地方定点医院名单请查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