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针对「病媛」新闻有博主晒病例回复「我确实做过甲状腺手术,我没化妆」,有哪些值得关注信息?

回答
关于“病媛”新闻,有博主晒出自己的病例并回复“我确实做过甲状腺手术,我没化妆”这件事,这背后牵扯出的信息点其实挺多,值得我们细细咂摸。

首先,“病媛”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意思。 它通常指的是那些在社交媒体上,尤其是在一些展示个人形象的平台上,通过包装自己生病、病弱的形象来博取关注、同情甚至是一种“人设”的女性。这种现象的背后,可能反映了部分人群对“病弱美”的迷恋,或者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关注和情感满足的替代方式。也可能是一些人在社交媒体上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病”这个标签来建立连接。

博主晒出病例并澄清“没化妆”,这一下就触及到了两个核心点:

一、 关于“真实性”的辩论,以及社交媒体的“滤镜”效应。

博主的回应是捍卫“真实”的姿态。 她明确了自己确实有医学上的疾病(甲状腺手术),并且强调了自己“没化妆”。这个“没化妆”尤其关键,因为“病媛”的形象往往伴随着一种精心打扮的、带点凄美感的病容。比如,那种看起来苍白但又带着一丝楚楚可怜的妆容,或者在病痛中依然保持精致的形象。博主强调自己没化妆,是在直接反驳那种“为了博眼球而过度包装”的质疑,是在说:“我不是在演戏,我只是一个生病了的普通人,而且我连装病都不屑于。”
社交媒体的“美颜”和“滤镜”无处不在。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社交媒体平台充斥着各种美颜相机、滤镜、P图软件,可以轻松地让一个人看起来更年轻、更漂亮、肤色更均匀,甚至可以模拟出某种特定的情绪或状态。在“病媛”的语境下,这些工具更容易被用来放大病痛带来的“美感”或“脆弱感”,制造出一种“即使生病了也依然美丽动人”的表演。
博主的回应实际上是对这种“表演”的抵制。 她可能是在说:“我生病是事实,但我不会用化妆或过度包装来‘演’我的病,我希望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不加修饰的自己。”这是一种对“真诚”的呼唤,也可能是在表达对那些纯粹以“病”为噱头、却不真实表达的博主的批评。

二、 个人隐私与公众视野的边界,以及疾病的污名化。

疾病的隐私性。 疾病,尤其是像甲状腺手术这样的健康问题,本来是高度个人化的隐私。然而,一旦当事人(尤其是公众人物或有一定粉丝基础的博主)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就进入了一个公共领域。
“病媛”标签的出现,意味着对这种分享的“定性”。 当有人被贴上“病媛”的标签时,意味着她的分享已经被解读为一种“表演”或者“博取关注”的手段,而不是一种真诚的分享或求助。
博主的回应,一方面是回应“病媛”的指责,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公开”了自己的病情。 她晒病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真”,但这也意味着她将自己的医疗信息暴露在公众视野下。这其中就有一个微妙的权衡:为了洗刷“病媛”的污名,是否需要付出暴露更多隐私的代价?
对疾病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 “病媛”现象的出现,也可能加剧了对一些疾病(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不那么“严重”或影响外观的疾病)的误解和污名化。人们可能会怀疑,得了这种病的人是不是都在“装”,是不是在利用病情博取同情。博主的出现,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抵制这种“一概而论”的看法,告诉大家:生病是真实的,而且生病的人也有权利不被污名化,即使他们不是“病媛”。

更进一步的思考:

“病媛”现象的社会根源。 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去“扮演”一个生病的人?这可能与社会对“坚强”的过度推崇有关,人们可能觉得直接表达脆弱和需求是“软弱”的表现。或者,在某些文化语境下,病痛确实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从而成为一种“变相的资源”。
社交媒体的“注意力经济”。 在一个充斥着海量信息的社交媒体时代,如何获得别人的注意力成为了一门学问。有些人会选择通过各种“人设”来吸引眼球,而“病弱”或“身患重疾”无疑是一种能迅速引发情感共鸣的“人设”。
区分“真实分享”与“过度表演”。 这是一个很难界定的界限。一个真正生病的人,在分享自己经历时,是否可以略带“美化”?而一个只是想吸引眼球的人,又该如何界定他的“表演”程度?博主的回应,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划清界限,试图将自己与那些“虚假”的“病媛”区分开来。
网络讨论的复杂性。 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往往是碎片化、情绪化的。一个简单的“病媛”标签,背后可能包含了很多的揣测、误解和道德评判。博主的澄清,也是在试图将话题拉回“事实”层面,但也很难完全扭转已经形成的公众印象。

总而言之,这位博主的回应,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它触及到了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真实性、个人隐私、疾病的社会认知以及网络讨论的复杂性等多个层面。它让我们反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如何去辨别信息,如何对待他人的分享,以及如何避免简单粗暴的标签化和污名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林黛玉葬花后,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花媛”;李清照写词后,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词媛”。差不多是这样的意思。上次“佛媛”概念大火之后,媒体迫不及待地把“病媛”安排上了。你要火个新闻,你有点实事求是的素养啊,随便找了张“人美、病床、比V”的照片,就往主题上靠,这跟在大街上想“那女的穿得花枝招展必是浪荡”有什么区别?!你说人家披着“佛”“病”的皮物欲横流,难道随便给人安个名头引去全网咒骂就是高尚了?吃相过分难看。

一边批人羊头狗肉、装病带货,一边明火执杖、“流量大师”。

这一回,病媛未必,病媒是板上钉钉。

user avatar

发声明这位,确实没有看到她带货,带货的是其他几位女性。

只是她可能在病床上气色和表情都非常不错,就被误认为是摆拍用生病博关注借机带货,实际完全是“躺枪”被冤枉了。

媒体工作者们以后应该更加严谨,别为了追热点就不经查证随意找照片充数,一旦扩散会对当事人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如她所说,“媛”这个词本来并不是一个不好的词汇,但现在开始有了污名化的趋势。实际上,这并不是外界其他人的问题,而是部分女性自己造成的!

从一开始的假名媛,到现在的各种,比如豆瓣“小象乐园”小组里的一些女性成员,这几天就发明了“拳媛”的说法,她们自称“拳媛”恶人,显得自己很不好惹,还表示要一拳一个男性。



拳媛,她们起的这个称呼,无疑是对“媛”这个字的最大污名化!给女性树立了一个蛮横不讲理的形象,同时还宣扬暴力解决问题。

就是豆瓣“小象乐园”组的这群集霉,一直在抹黑咱们女同胞原本不错的名声,别看这些人数不多,但想法却相当极端,同时还很会煽动人群使用暴力,广大女性们务必要警惕!远离这种极端思想,切勿被忽悠影响了!

对于其中,污名化女性为“拳媛”、宣扬使用暴力的言论,本人认为,应向有关方面投诉举报!!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user avatar

我坚决反对装病博同情,骗财,但是现在互联网上有个奇怪的观点:病人不能化妆,不能有精气神,尤其是一些相对严重的病。

仿佛在某些人眼里,病人必须邋遢、精神萎靡。已经不止一起这类事件了。

而且这个事主就一个甲状腺手术,可以说很小的手术了(当然并不是说可以随便做),媒体炒作挺没底线的。

在医院,除非是不适合化妆的疾病(比如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等),病人化妆与否没人管的。

在医院,通常来说,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受到鼓励的,以前如果一个癌症患者以乐观的状态和我们聊,我们基本上会对ta的这种心态表示出肯定的态度。

而且哪怕是癌症,在癌症被控制的阶段,整个人除了要定期吃药,其实和普通人不会有太多区别,不过不能劳累,耐力、爆发力肯定比不得从前,但日常生活是看不太出来的。

哪怕是脱发,最多是治疗期间头发会稀疏一些,后面也会恢复。(部分患者秃头,那是病人自己选择剃掉,因为难打理,并且总是看见脱发影响心情)。

希望在抨击某些乱象时,不要扼杀普通患者的分享。

user avatar

病态媒体的大型翻车现场。

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统天下的时代下,只要是新闻够“快”,就是一切致胜的流量密码。

不需要核实真相,不需要了解具体事情,取⽽代之的是:媒体不明真相的听风就是雨。

那些追求深度、广度、复杂性、严肃性和逻辑性的表达,在这个时代迅速瓦解,变成了:据说、网传、据某网友指出、某不知名专家报道……

其实多半都是噱头。

流量思维下,媒体人的职业素养都丢了……


回归正题:不否认真的会有“病媛”所在,但不是所有的在医院拍照的美女都是“病媛”。

尤其是没有核实的“证据”更不能当论据。

质疑别人有病好好治的时候,请先治治病态的媒体吧,简直滑稽至极!



补充一下:这篇新闻的出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