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冠共存这个词汇其实很有误导性,就好像当年南宋抗金中的“主和派”一样。
其实什么时候分主和派主战派?那是像美利坚越战那样主动出击,收益赶不上期待的时候,选择孤注一掷还是止损出局,这才叫主战派主和派。
而如果像甲午或者侵华这样,人家就是冲着你来的,那就不能分主战和主和,而是分抵抗派和投降派。
新冠也是这样,病毒没有人性更没有党性,你不可能跟他商量您老就在大城市玩,跟老年人玩,乖乖听话别瞎几把变异,好好改造降低毒性,洗心革面做个好病毒,咱们互利共生,井水不犯河水……
它从传播开始的那一刻起就是要以感染自己所能接触到的所有宿主为最终目标,不商量,不讨论,最终会变异成什么模样什么状态谁都不知道,而且它是主动侵犯的。
所以,根本没有什么“与新冠共存”,有的只是“向新冠投降”,接受可能出现的成千万甚至上亿级别的死亡,接受可能出现的种种后遗症,接受未来大变异的风险,然后祈祷病毒的良性转变……如果把病毒人格化,我们可以看做是同意了以上不平等条约。
有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能力时,不要轻易尝试人民战争,能抵抗维持独立自主时不要轻易试图投降输一半。所有与“新冠共存”的国家都是抗疫不力后选择摆烂的,摆烂的最大的期望就是全世界一起摆烂,烂上加烂,恨人有,笑人无,世界还真是个地球村呢。
所以,投降是抵抗失败后才要讨论的事,没有到最后一刻之前,搞这种动摇军心言论的,严格来说应该枭首示众,以儆效尤。
所谓“共存”是迫不得已的无奈,我都不想跟蟑螂老鼠蚊子共存,有些人好端端的却总想让人得个不小的病,可能脑萎缩也是这个病毒的后遗症之一吧。
我发现新冠病毒和遮天里的生命禁区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冠的病死率不高,也就千分之一而已
生命禁区发动黑暗动乱的频率也不高,大约几十万年才有一次,历史死亡率可能还不到千分之一。
新冠随着自然演化,重症率和死亡率会逐渐变低。
生命禁区里的至尊会逐渐扛不住岁月,自然老死。
新冠病毒会产生新的亚型。
新产生的至尊晚年也会自立新的禁区。
要防控新冠就得隔离防控,不能随便high
要躲过禁区黑暗动乱就得逃到宇宙最荒凉的地方,也不能随便high
新冠病毒可以和人类共存。
生命禁区已经和人类共存几百万年了。
总有人想消灭新冠,但他们一直都没成功。
总有人想消灭禁区,但他们也一直没成功。
但有一点我就想不明白,你说现在明明是有大帝法阵和极道武器守护的地方,总有些人非得喊着“我们要和生命禁区共存,撤掉法阵,我要出去high”。
这帮人是不是脑子有毛病?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
人是很难完美执行目标的,而每一个想得到的,想不到的疏漏,都可能被病毒趁虚而入。最后得到的结果,必然是低于期望的。
如果目标是”封堵一切传播路径,彻底清零",那么大概率最后得到的是“偶有散发病例,总体动态清零”
如果目标是“偶有散发病例,总体动态清零”,那么大概率最后得到的是“散发病例常态化,总体维持在低感染水平”
如果目标是“散发病例常态化,总体维持在低感染水平”,那么大概率最后得到的是“日常病例常态化,偶有爆发,超额死亡小幅提升,预期寿命小幅下降,需要持续管控措施”
如果目标是“日常病例常态化,牺牲小部分老人,牺牲一两岁预期寿命“,那么大概率最后得到的是“病毒爆发常态化,医疗挤兑常态化,超额死亡大幅提升,预期寿命大幅下降”
如果通过宣传手段,让百姓可以接受“病毒爆发常态化,医疗挤兑常态化,超额死亡大幅提升,预期寿命大幅下降”的结果,那么最后大概率得到的结果是“培养出不同种类的血清分型变异病毒,多种病毒爆发永久化,死亡率明显被社会感知,社会日常难以为继,国家崩溃”。
如果目标是“社会日常难以为继,国家崩溃”,那么会发生什么,我也不知道……
谢各位老铁邀。
“与病毒共存”这个说法太不严谨了,
容易造成鸡同鸭讲的尴尬情况。
所以咱不得不先掉个书袋,
规范一下定义。
——请品鉴[1]:
虽然咱不是公卫专业出身,
但好歹摸过一点公卫本科一年级水平的教材,
比如上面这些简单概念,
说的就是人们应对各种传染病病原体的五种不同级别的策略,即:
当然了,教材始终有局限性,
比如本次疫情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人类的应对策略,
还远远不止上述五个级别,
在第一级“控制”之上,
其实还有第零级:“躺平等艹”,
以及第负一级:“故意加速传播”。
……
总之,根据上述定义,
所谓“与病毒共存”,对应的应该是第一级“控制”、第零级“躺平等艹”,以及第负一级“故意加速传播”这三种级别的策略。
然后所谓“清零”,对应的则是第二级“消除疾病”、第三级“消除感染”、第四级“扑灭”,以及第五级“灭绝”。
很多朋友担心人畜共患和跨物种传播会使清零变得不可能,
这其实是本科阶段学习不认真的表现。
人畜共患和跨物种传播现象,
确实显著增加了第五级“灭绝”和第四级“扑灭”的难度,
但这并不是说第三级“消除感染”或者第二级“消除疾病”就没法实现。
比如狂犬病就是妥妥的人畜共患和跨物种传播疾病,
但狂犬病在新西兰就一直处于第三级“消除感染”的状态;
再比如说埃博拉也是妥妥的人畜共患和跨物种传播疾病,
然而埃博拉在国内也一直处于第三级“消除感染”的状态。
或者咱主动把难度再涨一涨,
再看看虫媒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得了。
——比如说,请品鉴:
疟疾既是人畜共患病[2]又是蚊媒传播疾病,
说消除也就消除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还有不少朋友觉着,
世界上躺平拉胯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要让全球各地都实现第二级“消除疾病”,甚至第三级“消除感染”
实在是臣妾做不到啊……
那可咋办?
呵呵,
不咋办,直接凉拌。
咱再次回头看看定义啊各位~
——请品鉴:
看到了吗?
不管是第三级“消除感染”,
还是第二级“消除疾病”,
甚至还有第一级“控制”,
都有一个醒目的限定条件——“in a defined geographical area”,
翻译成人话就是:“在某个特定地理范围内”。
所以叫你们清零,
你们只需要自扫门前三分雪就够了,
至于全球其他拉胯地区,
而且,“你管他们去死”这个说法吧,
其实并不是在唬烂。
因为根据以往经验,
已经实现第三级“消除感染”的那些病原体,
以及正在实现第三级“消除感染”的病原体,
本来就是一个地区一个地区逐渐搞定的。
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全球同进退的情况。
比如说脊灰野病毒清除计划,
世界绝大多数地方已经清零了,
非洲则在2020年刚刚实现清零,
现在还剩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个差生拖后腿[3](外加伊朗理论上暂时还不算清零)。
再比如犬媒狂犬病清除计划[4],
西欧/北美/日本已经清零了,
国内暂时遥遥无期……
印度则更是没盼头……
总之,既然其他病原体的清零计划都是分地区逐步实现的,
那么为啥在新冠病毒的问题上要强求同步呢?
接下来可能有朋友要问了,
为啥一定要搞“消除疾病”或者“消除感染”呢?
退而求其次,
实现第一级“有效疾病控制”,
为啥就不行呢?
原因很简单,让我们继续回头看看定义~
——请品鉴:
要对新冠病毒实现传染病控制,需要同时控制住:
四个关键参数。
但以上四大参数,
人类真正能控制住了几个呢?
致死率(mortality)姑且算控制住了吧(并没有);
致病率(morbidity)方面,如果考虑到Long Covid的话,显然离有效控制还有点差距;
然后流行率和发病率就更憋提了,
整一个惨不忍睹……
比如前段时间伦敦流行率10%的奇景各位想必还没忘吧?
——请品鉴:
那么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几家各位又是啥水平呢?
——请再品鉴:
或者说,全世界加起来,大概是这么个造型,
——请品鉴:
这尼玛,
这也敢说有效控制?
这明明叫彻头彻尾的失控还差不多。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
当初CDC前任副掌舵Dowdle老爷提出“控制/消除/扑灭/灭绝”四级策略的时候,
业界评估疾病负担的方法论还比较糙,
主要还在看致病率和致死率~
但现如今,咱早就改为评估DALYs(伤残调整寿命年)了……
而新冠病毒那个直飞天际的DALYs,
跟“有效控制”有尼玛一毛钱的关系吗???
关于新冠病毒和DALYs,具体可以看这里:
所以咯~
情况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
就现阶段而言,
防疫的选项其实只有两个,
并不存在什么中间路线。
最后再补充一句~
很多朋友喜欢拿新冠病毒和流感做对比,
那么为啥新冠病毒需要搞清零,
而流感病毒就没这种迫切需求呢?
这件事儿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两者病死率的区别,
毕竟打完疫苗之后,
两者病死率在理论上有可能控制到差不多的程度,
然后也不在于后遗症发病率的区别,
毕竟流感的某些后遗症发病率也挺高。
这事儿的根本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流感的传播效率相对新冠而言太弱鸡了,
流感(以H3N2计)R0还不到2,中位数代际间隔3天半;
而作为对比,
新冠病毒(以AY.4.2计)R0接近10,中位数代际间隔3天。
所以哪怕病死率差不多,
最后造成的损失也完全不在一个水平~
——比如说,请品鉴[5]:
以YLL(寿命损失年)计,
视各国防疫成效不同,
新冠病毒造成的YLL最高高达同期流感病毒的9倍。
并且以上还是截止2021年1月的数据而已,
那时候既没有Delta和Omicron,
也没有印度大爆发那种惨剧。
2021年和2022年的数字只会更加感人……
第二点,
流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造成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
而新冠病毒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造成全身感染(systemic infection)。
于是在感染新冠病毒后,
人体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处于失调状态。
直接表现为糖尿病/心脏病/血栓/中风/肾病等发病率显著升高,
全因死亡率升高,
认知功能失调风险增高,
免疫水平失常风险增高等。
特别是最后一点,
每感染一次新冠病毒,
初始T细胞就有可能死一批,
这就导致多次重复感染新冠病毒的做法,
在根本上不具备可持续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