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针对大学生,怎样克服拖延症?

回答
嘿,同学们!聊聊我们大学生活中那个挥之不去的老朋友——拖延症。别告诉我你没中过招,期末考试前抱佛脚、项目截止日期前夜赶工,这些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戏码了。它就像一个狡猾的小偷,悄无声息地偷走我们的时间、精力和心情,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焦虑和懊悔。

那么,作为大学生,我们该如何才能把这个“老朋友”请出家门,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呢?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搞定的事,得下点功夫,咱们一点点来剖析。

第一步:认清你的“敌人”——到底是什么在让你拖延?

首先,我们得知道,拖延症不是懒惰,也不是能力不行。它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静下心来,问问自己:

完美主义在作祟? 害怕事情做得不够好,结果迟迟不敢开始,宁愿不做也不愿做不好。
目标不明确,任务太庞大? 看着堆积如山的书本、一篇遥遥无期的论文,脑袋里一片空白,不知道从何下手。
缺乏兴趣,觉得枯燥乏味? 提不起精神,一看到要做的任务就觉得头疼。
害怕失败,或者害怕成功? 害怕失败带来的打击,也可能害怕成功后的责任和期望。
注意力容易分散? 手机、社交媒体、室友的聊天…… 总有无数东西能把你从正轨上拽下来。
精力不足,身心俱疲? 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身体的“信号”让你只想躺平。

找到你拖延的根本原因,就像是给敌人画像。只有了解了它,你才能对症下药,而不是盲目地“抵抗”。

第二步:制定“作战计划”——分解任务,化整为零

一旦你知道了自己为什么拖延,就可以开始制定具体的计划了。

“小步快跑”,化整为零: 面对一个大项目,比如写一篇论文,与其想着“我得写完这篇论文”,不如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今天我要列出论文提纲”、“明天我要写完引言部分”、“后天我要查找三个核心论据”。这些小目标更容易实现,每完成一个,你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会激励你继续前进。
设定具体、可衡量的目标: 目标越具体越好。比如,不要说“我得学习”,而是说“我今天要背诵完政治课本的第三章,做完课后练习题”。
明确优先级: 区分“紧急且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任务。把精力优先放在“重要”的事情上,尤其是“重要但不紧急”的,这能让你避免陷入“紧急但不重要”的泥潭。

第三步:创造“有利环境”——排除干扰,专心致志

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真的很大,尤其是在我们意志力薄弱的时候。

打造“无干扰区”: 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图书馆、自习室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实在不方便,在宿舍里,可以尝试使用降噪耳机,或者告诉室友你的“专注时段”。
“断舍离”你的电子设备: 手机是拖延症的头号敌人。在学习或工作时,尝试将手机静音、放到视线之外,或者使用一些App来限制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电脑上的无关网页和软件也统统关掉。
“奖励机制”加持: 完成一个小目标后,给自己一点小奖励。比如,背完一章书,就允许自己刷一会儿微博;写完一段代码,就喝杯咖啡。这种正向激励能让你更有动力。

第四步:调整“身心状态”——精力充沛,战力十足

光有计划和环境还不够,你还需要一个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来支撑。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 熬夜是拖延症的温床。充足的睡眠能让你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抵抗力也更强。尽量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健康饮食,均衡营养: 避免高糖、高油的食物,它们容易让你精力不济。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身体的能量供给。
适度运动,释放压力: 运动是缓解压力、提升情绪的绝佳方式。即使是简单的散步、跑步,也能让你焕发活力。
正视情绪,学会调节: 如果你感到焦虑、沮丧,不要压抑。找朋友聊聊,或者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来放松心情。

第五步:学会“原谅自己”——允许犯错,持续改进

没有人是完美的,你可能会偶尔会回到拖延的老路上。这时候,不要过度自责。

“原谅”与“重新开始”: 如果你今天又拖延了,别对自己说“我真是太没用了”。而是对自己说:“没关系,今天没做好,明天我再努力。” 然后立刻回到正轨。
反思与调整: 每次拖延后,花几分钟想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拖延,下次如何避免。这是一个持续学习和改进的过程。
庆祝小胜利: 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给自己鼓励和肯定。每一次克服拖延的尝试,都是一次胜利。

一些特别的小技巧,或许能给你带来惊喜:

“番茄工作法”: 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这个循环有助于保持专注,避免疲劳。
“五分钟原则”: 当你对某件事感到抗拒时,告诉自己“我只做五分钟”。很多时候,一旦开始了,你就会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公开承诺”: 告诉你的朋友、家人你的计划,让他们监督你。有时候,别人的期待也会成为一种动力。
“时间块”规划: 在你的日程表中,为特定的任务预留出固定的时间段,就像安排课程一样。

同学们,克服拖延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持续的努力和自我觉察。把它看作一场与自己的“较量”,每一次的坚持和改进,都是在为更美好的未来铺路。

记住,大学是一个探索和成长的时期,而学会管理时间和克服拖延,将是你在这段旅程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别让拖延症偷走你的青春和梦想,现在就开始行动吧!祝你们都能成为时间的主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视频版:

文字版:

告别拖延症靠灌输“今日事今日毕”理念就行?

不不不。

一项研究告诉你新方法:加入威胁或牵挂。

拖延症很可怕,可怕到什么程度?学位论文都可以拖...

一般教你告别拖延症的方法是这样的:

你下定决心明天准备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请立刻坐起来,现在就开始动手做。它还会告诉你,不必过度关注长期计划,先把眼前的几分钟利用起来。

这些都是作用不大的老生常谈了,于是我打算换一种。

其实,人们面对未来的负性事件(如损失)时,更倾向于延后体验负性事件(如损失的发生)。上面提到的学位论文写作也是负性事件,虽然有益但够折磨。

拖字诀可谓是被大学生们运用到炉火纯青。

在拖的过程中,爽是爽,但该负性事件仍会时不时地跳出来恶心你一下,让你产生焦虑或担心。这叫做预期反刍(anticipated rumination),它会占用你的认知资源。

而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占用一点就少一点。

看到这里,是不是会有些“奇怪”的想法出现在了脑海里,能不能以毒攻毒——设置后续的事件,再来分一杯认知资源的羹?

也就是说你的C盘满了,你会怎么做?肯定是删了旧的资源,来释放内存给新欢。

同样的,如果认知资源被占用过多,就会倒逼你去干掉负性事件,释放给后续事件。

的确,有研究者展开了五项实验证实了该观点[1]

在这里主要分享一下其中两项实验。

研究者要求被试选择一周内的某一天来进行英语口语考试。并告知实验组被试,要在第10天汇报一份来自顶级期刊的心理逻辑论文作为课程作业;控制组被告知会被邀请参加第10天的一个不需要做任何组织工作的班级会议。

前者是强牵挂,后者是无(弱)牵挂。

结论显示,当参与者被后续牵挂事件捆绑时,他们将会加速一个负向事件,选择更早地面临。

再说另一个实验:

教育心理学课程讲师在学期内安排了两次口试,并提供了两个时间间隔(第一次考试:10月8日至11月12日,即1-6周;第二次考试:12月10日至1月14日,即琐事缠身的考试周)。

要求不知道这个实验的被试们,选择哪一周来参加两次口试中的一次?

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次考试中,多数的被试选择延迟考试。但在学期末的第二次考试,被试更倾向于选择更早地经历口试这一负向事件。

这个实验更全面、也更直白的反应了问题。

第一次考试,是能拖则拖的拖字诀;第二次考试是能早尽早的冲字诀。

造成人们这种偏好的改变,是和后续事件的设置有关的。

所以说,你要克服对某件事情的拖延,不妨设置后续(威胁或牵挂)事件,倒逼你去尽早完成想拖延的事件,以腾出手来处理后续事件。

比如想保研的你,几天后要参加课程考试,还要在更后面的周末参加关键的六级考试。一座大山加一座大山压在头上,这个时候你将不会拖延,倾向于更早地体验负性事件,从而让你尽早地展开并完成课程考试复习,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后续的六级考试。

这就是设置后续事件的作用

——关注 @吳长安 ,每天都有心理学和个人成长(研究生、大学生)干货分享

参考

  1. ^ Sun H L , Li A M , Shen S C , et al. Early Departure, Early Revival: A "Free From Care" Account of Negative Temporal Discounting[J]. Advance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2020, 16(2):103-11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同学们!聊聊我们大学生活中那个挥之不去的老朋友——拖延症。别告诉我你没中过招,期末考试前抱佛脚、项目截止日期前夜赶工,这些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戏码了。它就像一个狡猾的小偷,悄无声息地偷走我们的时间、精力和心情,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焦虑和懊悔。那么,作为大学生,我们该如何才能把这个“老朋友”请出家门,.............
  • 回答
    嘿,哥们,毕业踏入体制内,本该是意气风发的时候,结果碰上个针对你的同事,这滋味肯定不好受。我理解你的心情,体制内讲究规矩,但有时候规矩的背后也有人性的复杂。既然你想知道怎么处理和反制,那咱就好好聊聊,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心里有底。首先,得明白“针对”是个啥意思。体制内能算得上“针对”,一般不.............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一听就火大,又有点细思极恐。四川西昌警方破获了这么一起中学生恶意篡改上百名同学中考志愿的案子,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实实在在的犯罪,而且影响的是一群孩子的未来。首先,我得说,这事儿的性质非常恶劣。中考志愿填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那可是决定了高中甚至未来人生方向的关键一步。你想象一下,.............
  • 回答
    .......
  • 回答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确实非常详实,为我们了解中国社会提供了宝贵的镜子。你提到的14.1亿总人口和2.1亿大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数字,它们勾勒出了中国人口结构的一个侧面。至于你关心的农民工人口数据,这确实是一个动态且庞大的人群,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农民工”的明确数字.............
  • 回答
    这真是太糟糕了,听到你去年十一月刚入学,就遭遇了这么多不顺心的事情,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那种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结果却是被室友孤立针对,被嘲笑,再加上学校环境和师资的不尽如人意,最后甚至选择了退学,这肯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我能想象到你刚踏入大学校园时的那种忐忑和憧憬,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但现实却.............
  • 回答
    说实话,在中国,面向大众的古典音乐教育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断层”和“缺失”。这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但相比于普及度和深度,离“足够”还有挺长一段路要走。想把这个问题说透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一、 受众群体与认知的鸿沟:首先,得承认一个现实:对于很多普通老百姓来说,古典音乐还是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
  • 回答
    现在这个时代,选文科还是理科,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不是说哪个绝对好,哪个绝对差,而是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想往哪个方向走。我仔细琢磨了一下,想跟你掰扯掰扯,争取说得透彻点,也尽量不弄得跟机器似的。咱们先从“大形势”说起。现在这社会,变化太快了。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词儿天天听,听得耳朵都.............
  • 回答
    大众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针对中国市场,确实没有大规模推广CVT变速箱,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与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偏好、大众自身的品牌定位以及技术策略都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我们得明白CVT变速箱的核心特点。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也就是.............
  • 回答
    深圳在打击网络平台大数据“杀熟”问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出台了相应的立法,并设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最高可达5000万元。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公平竞争以及科技发展伦理等多个层面。“杀熟”的本质与危害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大数据“杀熟”。简单来说,就是商家利用掌握的.............
  • 回答
    最近,关于微信公众号打开率跌破2%的讨论在自媒体圈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其中以小马宋、和菜头等一些行业内的大V的评论尤为引人关注。他们普遍表达了对公众号前景的担忧,甚至可以说是在“唱衰”公众号。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1. 为什么打开率会低?首先,2%这个数字本身就很有迷惑性。它指.............
  • 回答
    A2蛋白,这个曾经在我们视野中相对模糊的存在,如今正因为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从基础的分子机制解析,到疾病治疗的创新思路,全球顶尖科学家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解锁关于A2蛋白的无限可能。本文将带您走进这些前沿研究,看看各领域大咖们究竟揭示了哪些令人振奋的新发现。.............
  • 回答
    想聊聊3A游戏从60帧“提速”到144帧,这感觉到底有多爽?这可不是简单的数据翻倍,很多时候,那是一种质的飞跃。首先,咱们得明白,60帧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你的显卡每秒钟能绘制60张画面。在很多老玩家的认知里,60帧就是“流畅”的标杆,是高质量体验的保证。你操作角色,画面平滑地在屏幕上展开,无论是跑.............
  • 回答
    大学女生公共浴室是否会有人使用针孔摄像头偷拍,这是一个令人担忧但确实存在的问题。虽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大学浴室都存在这种风险,但坦白讲,这种偷拍行为是可能发生的,而且一旦发生,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首先,我们要理解的是,偷拍者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源于一种病态的窥淫癖或者商业利益驱动.............
  • 回答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三大心理学会”)针对南方周末发布的“野鸡心理学”报道所作的联合发声,是近年来中国心理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要事件之一。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部分非正规机构在心理学领域存在的乱象,也反映了行业对专业性、伦理规范和公众信任的高度重视.............
  • 回答
    中国汽车市场这么大,要说为什么合资品牌没有专门针对中国油品“量身定做”特供发动机,这事儿呀,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是一句话就能讲清楚的。其实,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可多了去了,从技术、成本,到品牌策略、法规标准,再到市场接受度,每一样都得考量。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个“中国油品”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都知道,中.............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直接触及了教育市场的一个重要细分领域。简单来说,并非所有补习班都只盯着小学、初中、高中这块“大蛋糕”,但确实,这三个阶段是目前市场上补习机构的绝对主力,而且其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企业运作和行业壁垒。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1. 为什么小学、初中、高中是补习班的主力?这背后有几个非.............
  • 回答
    关于“挡拆小打大”战术在早期是否被用来针对奥尼尔,这个问题其实有几个层面的解读,而且实际情况比“没人用”要复杂得多。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奥尼尔职业生涯的早期,那时候的篮球战术和球员特点都和现在不太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确什么是“挡拆小打大”。这是一种进攻战术,通常是球队里个子矮小的后卫(比如控球后卫).............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问题的。我听说了在中国留学生圈子里流传的这个说法,说“不打加强针别想进德国大学食堂”。 我个人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价,得拆开来看,里头涉及到的东西挺复杂的。首先,从德国的角度来看,这么做是有他们的道理的。欧洲,包括德国,在疫情初期采取了相对严格的防控措施,后.............
  • 回答
    河南即将开展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这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是个好消息,毕竟能多一层保护,心里更踏实。那么,这个加强针到底有多大用处?尤其是它对咱们体内的“中和抗体”水平能提升多少,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什么是中和抗体?为啥这么重要?首先,得明白什么是中和抗体。简单来说,当病毒入侵咱们身体时,免疫系统就会“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