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缺少针对大众的古典音乐教育吗?

回答
说实话,在中国,面向大众的古典音乐教育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断层”和“缺失”。这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但相比于普及度和深度,离“足够”还有挺长一段路要走。想把这个问题说透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

一、 受众群体与认知的鸿沟:

首先,得承认一个现实:对于很多普通老百姓来说,古典音乐还是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它不像流行音乐那样随处可见,歌词朗朗上口,旋律容易记住。古典音乐往往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大众对古典音乐的认知度不高,参与度也自然受到限制。

你想想看,平时听广播、刷短视频,你能听到多少古典音乐?偶尔听到,可能也就是某个经典片段,而且还不一定知道它出自哪位大师、哪部作品。这种“隔膜”让很多人觉得古典音乐是“懂的人才听的”,而不是“人人都可以享受的”。

二、 教育体系的侧重点:

咱们国家的音乐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虽然都包含音乐课程,但侧重点往往在“普及基础知识”和“培养专业人才”这两端。

小学和初中阶段: 主要还是以基础乐理、简单歌曲演唱和器乐体验为主,更偏向于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而对于系统、深入的古典音乐赏析和理解,往往是蜻蜓点水。很多学校的音乐老师本身可能也并非古典音乐的专业科班出身,难以提供更具深度的引导。
高中阶段: 如果不是艺术类高中,音乐课程更是边缘化。即使是艺术类高中,也更多是为专业音乐院校输送人才做准备,对大众审美和普及的考虑就更少了。
大学阶段: 音乐学院和综合性大学的音乐系,那当然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教学体系非常完善。但问题在于,这些体系主要面向的是未来要从事音乐工作的人群,而非广大非音乐专业的普通大众。

三、 普及渠道的不足与形式的单一:

尽管近年来涌现了不少音乐普及活动,比如音乐会、讲座、线上课程,但总体而言,面向大众的、真正能触动“心巴”的普及渠道还是不够多,形式也相对单一。

音乐会: 音乐会虽然是欣赏古典音乐最直接的方式,但价格不菲的票价、对场地的要求,都让普通工薪阶层望而却步。而且,很多音乐会虽然请来了顶级的演奏家和乐团,但如果没有合适的引导,初次接触的听众很容易在冗长的曲目中感到枯燥。
线上平台: 互联网时代,线上资源是极大的优势。但目前的线上古典音乐内容,很多还是停留在演奏视频、音乐鉴赏讲座等层面。真正能将复杂的音乐语言“翻译”成大众易于理解、甚至引人入胜的形式,还有待提升。很多博主或UP主虽然努力,但专业的深度和普及的趣味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并不容易。
社区与基层: 在社区、街道、老年大学等更贴近大众的场所,提供系统、有趣的古典音乐教育的机会就更少了。这部分人群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同样强烈,但往往缺乏接触古典音乐的渠道和机会。

四、 审美教育的长期性与社会环境:

音乐审美教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需要社会环境的共同营造。

缺少“榜样”效应: 流行文化强势的当下,明星效应、流量为王,古典音乐领域的“明星”相对较少,难以形成强大的“榜样”效应来吸引年轻一代。
“碎片化”阅读的影响: 人们习惯于获取碎片化信息,注意力容易分散。古典音乐需要静下心来聆听、体味,这与当下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信息获取方式存在一定的冲突。
家长观念的影响: 一些家长可能更倾向于让孩子学习那些能快速看到“成果”的技能,比如乐器演奏考级,而对于纯粹的音乐欣赏和乐理启蒙,可能觉得“没那么重要”或者“不实用”。

那么,我们所谓的“缺少”具体体现在哪里?

打个比方,如果把流行音乐比作大街小巷都能尝到的特色小吃,那么古典音乐可能更像是米其林餐厅里的精致菜肴。虽然它美味无比,但普及的门槛、接触的渠道以及大众的认知,都让它未能像小吃那样“深入人心”。

我们缺少的是:

“入门级”的古典音乐启蒙课程: 像介绍不同乐器、不同作曲家风格、不同音乐体裁的趣味课程,能够用生动、易懂的方式讲解,而不是一上来就是复杂的乐理分析。
“生活化”的古典音乐场景: 让古典音乐融入生活的点滴,比如在一些公共场所播放高质量的古典音乐,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音乐厅。
“互动性”的古典音乐活动: 比如针对普通大众的音乐游戏、音乐猜谜、以及更具参与感的音乐体验活动,而不是单纯的听。
“通俗化”的解读方式: 能有更多真正懂音乐又擅长传播的人,用大众听得懂的语言,讲述古典音乐的魅力和故事。

当然,说“缺少”并不是否定已经有的努力。很多音乐机构、个人都在为普及古典音乐做着贡献,而且效果也越来越好。但和庞大的国民基数以及中国文化多样性的潜力相比,这股力量还需要进一步壮大和深化。

总而言之,我国确实存在着针对大众的古典音乐教育的普及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问题,更是社会环境、传播方式以及大众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真正让古典音乐深入大众生活,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需要将艺术的殿堂“搬下神坛”,让更多人能够平等地、愉快地享受这份人类文明的瑰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用“缺失”这个词可能不太合适,因为广大的音乐教育从业者们确实已经做了这件事了,只不过还没做到那么好。大家关注的古典音乐教育的同时,我觉得更需要关注的整体音乐素质的教育。

音乐教育从理论层面来讲,一般分为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而针对包括古典音乐教育在内的素质音乐教育,更主要还得靠学校音乐教育来实现。

我曾经在硕士阶段做过一个课题,调查一个地级市8所小学的音乐课中关于民族音乐的学习情况。通过调查后,有几个问题的反馈值得大家思考:

问题1:小学生喜欢音乐的类型。

53%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19%的学生喜欢钢琴音乐,16%的学生喜欢民族音乐,7%的学生喜欢艺术歌曲,3%的学生喜欢说唱音乐,2%的学生喜欢交响乐。

问题2:写出你喜欢的中国音乐家。

48%的学生写了周杰伦、TFBOYS、鹿晗这些流行歌手,32%的学生写了聂耳、冼星海等中国音乐家,20%的学生写了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音乐家。

问题3:尽可能的写出你知道的民歌作品。

39%的学生一个首都不知道,32%的学生能写出1个,17%的学生能写出2个,10%的学生能写出3个,2%的学生能写出4个。

类似的问题课题中有20个,但我觉得这3个问题就可以反映出一些问题。不光是题主所提到的来自西方的古典音乐,就连我们中国自己民族的音乐,现在的小学生也都学不好,记不住了。

其实,我们光看这几道问题会想,这样的答案不是很正常嘛,现在正常人有几个还能接触到民间音乐呀。但这个事可怕也就可怕在这,因为我们调查的每一位小学生,都在当时接受调查问卷的学期内的音乐课上,学过至少4首不同民族的民歌作品,也了解过中国音乐家的故事。

那问题出在哪呢?

正如我在之前说的,我们如果排除调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层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学校音乐层面的问题出在哪。一般来讲,学校音乐教育的因素可以分为四个:教材、学校、教师、学生。

1.教材:我看到有其他知友列举了七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内容,大家通过他的回答可以看到,我们中国音乐教材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包括了中外代表性的作品和体裁内容,如果我们能把教材上的内容学好,那已经是相当好的水准了。并且我个人觉得,能给全国义务教育出教材的,一定得是我们音乐教育专业的大佬,而且是一群大佬,教材内容的确定,都得是经过大佬们多次讨论后决定的。所以,我们这些音乐学术小透明能想到的绝大多数内容,他们都一定考虑过。所以,在教材上,完成音乐素养教育,让学习者了解中外古今音乐的基础常识,是没问题的。

2.学校:我觉得在学校层面,有一些问题是比较难处理的。我在硕士期间到连着做课题加实习,先后在几个中小学呆过几个月,当时主要做的事就是听课和教课,在学校待久了,你会慢慢习惯一件事,就是音乐课真的不重要

首先,音乐科目还没纳入到升学考试体系中,所以在学校整个学习氛围中,主课要比音乐课重要的多,所以你在学校里,如果看到在期末一个老师在学校里满脸笑容,花枝招展,没有错,那一定是课都被要走了的音乐老师;

其次,学校每年的经费是有限的,要是有钱的学校还好,可以批给音乐美术教研组一些钱买一些教具啥的,要是没钱的学校,音乐美术体育这些课基本就是能省则省;大家要知道呀,学音乐这个东西,能够实际操作或见到或听到一些乐器的感受还是不一样的。

再次,在这种氛围下,作为一个音乐老师,你的观念会逐渐发生改变,会慢慢变得消极。在音乐教研组,你如果看到一个老师精力充沛,每天都在写教案设计课程,那这个老师应该是刚毕业新来的,因为老教师们没课的时候一般都在玩手机。在这种状态下,你说人家数学老师说有一张卷没讲完,想管你要一节课,你说你好意思不给吗?

3.教师:我觉得在教师这,其实也有很多问题。

我得说句实话,我觉得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小学音乐老师,尤其是地方中小学的音乐老师自身也都普遍缺乏音乐素养。因为老师们在毕业就职时,大学学习的中西音乐史呀、民族音乐、世界音乐这些基础课的内容基本忘差不多了,甚至有的老师当时自己在大学的时候也没学好。这就导致老师们在教课的时候,很可能自己掌握的知识也比较有限,所以你让他好好讲,他很可能也讲不出太多东西。

再加上,在我接触的的中小学音乐老师中,绝大多数老师们写的教案,基本都是从网上“借鉴”的。除非是有公开课,或者参加教学大赛,否则很少会自己设计或写作。音乐课其实慢慢就变成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这就让教学质量有所下降。

还有就是课时的事,有的时候其他主课老师管你要课,你是真的不太好意思不给。单位里的同事就那么多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你要是太耿直,也会有一些麻烦事。所以,这个事也挺难弄的。

4.学生:我们在上课时的普遍感受是,学生上音乐课纯粹是为了放松休息的。因为作为一个老师,你能明确的感受到学生们在数学课和音乐课上的状态和氛围差距。其实音乐虽然算是个副科吧,但是音乐学院的老铁们应该都会明白,音乐是需要付出时间练习,比如你学习一首歌,你得回家练练才能唱熟,可能还得花点时间才能背下来。那你说,在当下这个学习状态下,你给学生留一个音乐课作业,让孩子们每天回家背诵五个音乐家小常识,学唱一首民歌,这家长不得来找你吗?还别说,我当时实习的时候还真留过作业,我当时留的是背唱一首民歌,下周抽查,然后到了下周,我真的抽了三位同学,都没唱,场面十分尴尬。最后是我自己含着泪背唱了一遍,才让气氛缓和下来。

所以你们看,想要实现比较高水准的古典教育以及素质教育,是涉及到非常多事的,尤其是在地方的中小学中,很多问题都是难以处理和解决的,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可能不够,这可能需要整个国家或地区的政策来带动这件事的发展。虽然现在的情况不是很乐观,但我相信未来应该会越来越好!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我之前的中小学教育积累主要是在地级市这个层面,我觉得我说的这些问题也许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的重点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还是非常好的,我教过一些西城和海淀重点学校的小孩弹钢琴,课上我会给他们将一些音乐历史和音乐家的知识,给他们上课,我发现他们懂的是真多,你会有一种“交流”的感觉,而并不是单纯的“讲授”,我觉得这和他们在学校的音乐课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全国的音乐教育都能达到这个水准,我觉得类似题主提的这种问题可能就会少了吧。

以上。

user avatar

首先让我们看看国内官方设计的音乐教材,都包含了什么内容:

广度、深度和寓教于乐的程度,有可能跌破你的眼镜,让你怀疑自己初中时上了假的音乐课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

如果继续看八下、九上、九下,内容只会更加精彩、全面。纵观人教版初中阶段的这套音乐教材,我们不难发现:

  • 没有艰深的乐理知识,却将乐理知识的精髓贯穿在了日常教学中
  • 系统带领学生探索西方古典音乐,从巴洛克到印象派,面面俱到
  • 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和传统乐器,不是轻轻带过,而是重点讲解
  • 中西方优秀的流行歌曲,也进行了有深度的剖析

如果音乐老师真的能够在课堂时间,按照教材设计课堂活动,那么我相信我国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欣赏水平,并不会逊色于日韩和欧美。这套教材并不是让学生学会某个乐器或者系统掌握乐理知识,但是却可以提高全国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所以问题又回归到了:你上过这样的音乐课吗?

大家的故事或许都是,音乐课直接被语文课数学课占据了。其实我在高中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棒的音乐老师,他可以按照上述教材的大纲,带领大家做各种有趣的音乐活动,同时对西方的古典音乐史信手拈来,放在今天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科普up主。可惜重点班的学生直接将音乐课看做刷题的时间,以及提前冲出教室跑去抢饭的时间。

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便是我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停留在“唱的高、弹得快”的层面上。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如果看看西方流行的音乐节目(The Voice,X Factor等),能够赚足导师和观众点赞的,也都是停顿一秒后爆发出的“AND I WILL ALWAYS LOVE YOUuuuuuuu”以及I Have Nothing的那个气势恢宏的“Don't make me... CLOSEEEEEEE ONE MORE DOOR”的转调。

全世界观众都在默认选择更好的belter(高音歌手),那些能够更直接带给他们生理听觉刺激的歌手。但是下一代的欣赏水平,能否比高音、更高的音、海豚音、更高的海豚音宽广一些,还是要靠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实际的执行程度。

user avatar

不是“古典音乐教育”的缺失,甚至不是音乐教育的缺失,而是缺少接受非功用目的性的一切教育的闲情逸趣,等到美术课音乐课不再会被数理化占课了的时代,再来谈是否缺少古典音乐教育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