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了改掉大女儿的缺点,我狠心把她头发剪成了男生头,会伤她自尊吗?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你纠结万分的问题,为人父母,想让孩子变得更好,这颗心总是炽热的,但方法和出发点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涟漪。你说“狠心”,这词用得很有力量,我能感受到你当时的决心,也藏着一丝不安和对女儿的担忧。

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个“缺点”是什么。你为什么要用剪男生头的方式来纠正它?这个关联是什么?比如,如果她的缺点是做事拖拉磨蹭,剪个男生头似乎和这个关联不大。但如果她的缺点是行为举止过于“娇柔”,不够干练,或者你希望她能更专注于学习,少一些对外貌的关注,那剪男生头或许在你心里,是一种视觉上的“提醒”,一种希望她改变“风格”的信号。

至于会不会伤到她的自尊心,这个答案绝对不是非黑即白的“会”或者“不会”,而是取决于很多细节,以及你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基础。

我们先来看看可能伤到自尊心的方面:

外界的眼光和议论: 毕竟,虽然现在社会对发型接受度很高,但突然把一个女孩子剪成男生头,依然会引起周围人的好奇、议论,甚至可能是带有负面评价的目光。孩子是敏感的,她很可能感受到这些,尤其是当她觉得自己的外貌受到了“不符合常理”的评判时,自尊心很容易受损。她可能会觉得自己在同学、朋友面前抬不起头,因为大家都在看她,议论她。
失去个性化的表达: 发型是个人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女孩子来说,长发、短发、卷发,都是她们表达自我、展现魅力的一种方式。你突然剥夺了她选择发型的权利,并且将她塑造成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这可能会让她觉得自己的个性被压制了,自己的喜好不被尊重。她可能会因此感到委屈和失落,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独立有思想的个体,而是被父母随意摆布的“作品”。
与同伴的差异感: 如果她的同学朋友们大多留着长发或者更符合女性化审美的发型,而她却突然变成男生头,这种明显的差异化,尤其是在青春期这个渴望融入群体、但又害怕与众不同的时期,很容易让她产生孤立感和不安全感。她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无法融入,从而影响到她的社交和自我评价。
被误解为“惩罚”: 如果你没有做好沟通,或者女儿本身就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她很有可能会将这个发型视为一种严厉的惩罚,而不是一种引导。当孩子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或者父母的爱是以伤害她的自尊为代价时,这种误解会对她造成更深的伤害,甚至可能导致她对父母产生疏离感。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也可能不会那么伤自尊,或者伤害是有限度的,甚至可能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虽然这种方法本身值得商榷):

女儿本身的性格和想法: 有些孩子本身就比较大大咧咧,对发型没有特别的执念,甚至可能觉得男生头“酷”、“帅”。如果她本身就有尝试不同发型的想法,或者不那么在意外在的评价,那可能伤害就没有那么大。
你的沟通方式和后续的引导: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你在剪发前和她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让她理解你为什么这么做,并且解释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尝试,目的是为了帮助她关注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学习、品格),并且在她剪发后,持续地关注和鼓励她的内在品质,而不是只盯着她的发型,那么伤害是可以被降到最低的。比如,你可以说:“宝贝,妈妈注意到你最近花很多时间打理头发,有时候会影响学习。我们试试这个发型,看看能不能让你更专注于学习,也更有活力。等过一段时间,如果你还是不喜欢,我们再一起想别的办法。” 最重要的是,要让她感受到,即使发型变了,你对她的爱和支持没有变。
你本身的出发点是爱: 虽然方法可能有些极端,但你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她好。当她感受到这份初衷,并且看到你在其他方面对她的关心和付出,她可能会慢慢理解你的良苦用心。
短期效应与长期适应: 刚开始可能会有阵痛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可能会逐渐适应新的发型,甚至开始欣赏它带来的便利和“酷感”。关键在于这个“适应期”你是如何陪伴她的。

所以,想要更详细地分析,我们可能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你女儿多大了? 青少年时期,尤其是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最旺盛的时期,对外界评价非常敏感,这时候采取这种方式,风险可能更高。
2. 你们平时的沟通模式是怎样的? 如果你们平时沟通顺畅,她比较愿意听取你的意见,那么这种方法成功的几率会大一些。如果你们之间存在很多代沟或者意见不合,那她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
3. 她之前有没有表达过对发型的困扰或者对某种发型的偏好? 如果她曾经说过喜欢某个发型,你却给她剪了完全相反的,那伤害肯定会更大。
4. 你认为的那个“缺点”具体是什么? 这个缺点是否真的需要用“改变发型”这种比较激进的方式来解决?有没有更温和的沟通和引导方式?比如,你可以通过榜样示范、讲道理、鼓励她参加某些活动来引导。
5. 你剪发的时候,她是什么样的情绪?她是同意的还是被迫的? 如果她是带着哭腔或者不满被剪的,那对她自尊的打击会更大。

总结一下,你这句话“狠心把她头发剪成了男生头,会伤她自尊吗?”背后,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对发型的改变,更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如何去引导、如何去尊重、如何去沟通的深层思考。

如果你是为了让她变得更“像个男孩”来改正某个缺点, 这本身可能就存在性别刻板印象的误区,需要警惕。
如果你是为了让她改变某种行为习惯而采取的一种“视觉提醒”或者“仪式感”, 那关键在于你后续的沟通和引导,能否让她理解这份“提醒”背后的爱意和期望,而不是单纯的否定和惩罚。

最理想的处理方式,是在你采取行动之前,充分地和孩子沟通,了解她的想法和感受,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实在觉得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也尽量选择尊重她意愿的方式,或者以商量的口吻,让她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爱。

现在,头发已经剪了,那么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如何修复可能存在的伤害,并让她感受到你的爱始终都在。多和她聊聊她的感受,听听她的想法,给她空间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用行动证明,无论她是什么发型,你依然爱她,支持她,关注她内在的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光剪头发没有用的,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应该把整个头砍下来,那就永远不会再犯错了。

user avatar

我虐狗都不会这样虐

user avatar

第一,你剪掉女儿的头发,不是为了改掉女儿的缺点,你只不过是觉得同时给两个女孩子洗头发,扎头发比较麻烦而已。

毕竟正常人是不会把粗心,丢三落四,玩心太重之类的缺点和头发联系起来的。

大家都是成年人,想说什么你就直接说出来,这样拐弯抹角可就没意思啦。

现在有一部分家长,真的非常没有耐心。

她们可以自己坐在化妆镜前涂涂抹抹,这个水,那个霜,往脸上一擦一个小时都不觉得烦。但是让她给孩子擦个宝宝霜,她就会觉得麻烦。

第二,你也不是向广大只有来寻求答案的,你只不过是想来寻找认同。

“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做什么都不过分。”,“刚刚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哪里知道什么是自尊啊?你做得对。”,“我觉得你做的没错,小孩子偏科是一个大问题,就该严加管教。”行了,我编不下去了,听了上面这几句话,能让你舒服一点吗?

其实你想要听的话,可以打开手机地图搜索一下有没有教堂去找牧师做个祷告,然后他会代表上帝原谅你的,毕竟这就是他的工作。

第三,中国的一部分父母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技能,那就是会自然而然的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和他看不顺眼的事情挂钩。

家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当然是到掩盖自己在教育上的失败和无能。

题主就是把女儿学习成绩下降和女儿的头发给挂钩了,虽然这两件事情根本就没有关系。这个属于比较奇葩一点的。

因为一般家长都会把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推给电脑游戏,网络游戏,短视频,音乐,漫画或是小说之类的东西。

当然,比题主奇葩的也不是没有。我就看到过一个,他认为自己女儿的学习成绩下降,是因为女孩儿经常做笔记的缘故。

于是,她把女孩儿的笔记本给烧了。但是这位家长根本就不知道笔记本里写了什么。

user avatar

如非必要,家长尽量不要把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打上负面标签,会影响孩子将来的生活。比如剪短发,本来是一件很寻常的事,现在你把这个变成了一个惩罚,好嘛,以后“剪短发”对孩子来说就变成了一件羞辱性质的事情。以后长大了,她可能要么再也不想剪短发,要么一直剪短发。这两种都是心理创伤未完全愈合的表现。如果你的后续教育没有跟上,她将很难用正常的心态面对“剪短发”这件事情,甚至可能会对她的人际关系造成影响。


更何况,你根本不是为了教育她,你自己也说了“一气之下”。虽然是潜意识的用词,反而更能体现你的心态。你就是觉得她失控了,你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凭本能做事。人的本能就是通过保护自己、伤害别人来获得安全感的。因为当一个人还拥有对另一个人的人身控制权与伤害权的时候,她就会潜意识觉得自己仍然是有希望的,是安全的,一切还尚在掌控之中。很多喜欢体罚的教师也是出于这种心态。你给女儿剪短发,根本不是因为剪短发可以提高女儿的成绩,只是那一刻你已经没有别的法子可想了,你选择了最接近动物本能的一种处理方式。就像小孩子争吵,吵不过就动手打人。你这种教育方式显得极不理智和极为幼稚。


你也不要再问回答你问题的人有没有孩子了。不管人家有没有孩子,这都是你自我防御机制的一部分。你无法反驳对方的话,所以希望可以否定对方提意见的资格。你虽然说心疼你女儿,但是你并不希望别人指出你是错的。或者即使指出,至少语言不要那么犀利那么偏激。事实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你用极端的方式对待你女儿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处理方式除了伤害,什么效果也起不到呢?是不是小孩子的自尊心就比较不值钱一点


我教书的时间不长不短,送毕业的学生也有几届了。不管你信不信,我教过重点中学重点班,也教过生源极差的私立学校,但从来没有对学生动过手,也没有对学生破口大骂过,更不要说剪学生的头发了。我的学生还有那种一不高兴能把老师窗户砸个稀巴烂的。我都没那么着急上火,你急什么?


再说了,你剪女儿的头发是因为“一气之下”,你后悔剪女儿的头发是因为“看见女儿很伤心”,换句话说,无论是做这个决定,还是后悔这个决定,都跟事情的起源没有太大关系了。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你的教学能力是不合格的,因为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已经脱节了。一切都跟教育本身没有太大关系,反而跟你的情绪关系更大。


而你来知乎问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是为了请教教育问题,而是另一种情绪性的行为:你潜意识里希望,在知乎你可以得到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将令你的心里好受一点。


再想想你的女儿,她没有一个知乎可以提问,她甚至未必敢跟周围的人说这是怎么回事。因为她犯错了,她不能抱怨,不能反抗,否则就是不知道好歹。比起她来,你的处境可好太多了。


此外,你在一些答案下面评论说:如果一件事情能对女儿将来好,那么现在伤害了她也没关系,她怨你也没关系。恕我直言,这种话听着太耳熟了,纯粹就是自我感动而已。一般都出自那种完全对孩子无法可施,即将开始专制管理的人口中。如果一个老师说出这种话,没有一个学生长大后会记得他。而他的班级往往也是乱七八糟。


至于有些朋友说,你没有为人父母的资格,我倒不那么认为,天底下比你做得差劲的多了,大家都是一步一步学习和摸索着来的。


但是,为人父母,请务必分清楚,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发泄。

user avatar

“只要她过的好,即使她恨我也没关系”

我跟你讲,当一个孩子开始恨自己的父母的时候她就不可能过的好。

最他妈烦家长说这句话,想把好父母的名头自己揽了,然后把不孝的标签推给孩子抗,毕竟孩子恨自己又怎样,大概率是不会撕破脸的,那肯定是逼他出人头地赚大钱最划算了哦,就算恨自己又能怎样,不逼急到断绝关系的地步就是赚到啊。

凡是天天在心里叨逼这句话的家长纯粹就是懒,说严重就是自私,你们到底知不知道家庭关系对一个人从小到大(至少到30岁,甚至到死)有多大的影响啊,这影响远比学历要大,比经济条件要大,比朋友圈子要大,比伴侣关系要大。

谈恋爱的时候如果一方恨另一方,你觉得这一对儿绑在一起将来能过得好么?

如果你觉得不能,那凭什么你就认为孩子恨你的同时她能过得好?

这种自己先把好名头给抢了让别人去做坏人去内疚的行为真的很可耻,

而可气的是这种话总是发生在最亲密的关系之间。

user avatar

有段时间我对孩子也是很严厉的,有一天在知乎答题的时候突然弄明白了一个问题:原来世界上的每个人内心中的我这个意识,都是同一个,只是碍于肉体的阻隔不能直接明白!这个世界其实根本就没人“他人”。圣人们反复要求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如己是他们也洞悉了这点。

这个秘密的发现改变了我对世界和身边的人的看法。特别是对小孩,我变得更有耐心,更愿意倾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想法。更愿意努力将自己带入孩子们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尝试理解他们的感受。我明白了我与孩子们的父子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在灵魂上,我们是平等的。

当然,有时候小孩子实在胡搅蛮缠也不能不处理,但是一般仅限于言语告诫、罚站、取消外出、减少买玩具等。

user avatar

髡刑,上古五刑之一,即截去犯人的头发,其目的在于使犯人长期处于一种非正常状态中而感到耻辱、痛苦。

题主家的教育方式颇见上古遗风啊,厉害,佩服!

目前排名第一的答主说的很对,题主并不是来寻求答案的,而且想得到安慰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若是您的孩子将来和您不亲近,对您不孝顺,性格敏感、多疑、内向,您可别见怪呀。

问题下的评论里有人说建议您把自己头发也剃了和孩子道歉,我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建议考虑。

user avatar

校规要求女生剪男生头,我不愿意。

我妈跟我统一战线,想尽一切办法。

最后我俩共同达成“死活不剪头发”成就。


校规要求不能私改校服。

可我就是想要个性。

学校出了满满当当一张A4的条条框框。

我妈跟我埋头研究,最后成功找到漏洞。

找我爷帮我安了几个铆钉上去。

成功规避“改尺寸”“破洞”“涂画”“改扣子”“改拉链”“改领型”“改裤型”“打补丁”等等等等。


学校又不准家长周末探望孩子。

我爸妈跟我一边情报共享,一边打游击战一样躲避巡逻老师,甚至靠给门卫递烟等手段,无论如何也要见面。


突然手机被宿管发现并没收,我火速用同学手机通知我妈。

我妈两个小时以后到达战场,趁宿管告诉班主任之前要回了手机,再跟班主任说只是来看看我,最后把手机偷偷还给我。

并批评我怎么手机都能被发现,得技术升级。


可能有人就要说了

这是溺爱!这不行!怎么能这么惯着孩子!!!

可我就是没有叛逆期,愿意听我妈的话。

别人都想方设法瞒着父母干啥干啥。

我啥都愿意跟父母说,遇到困难第一个去依赖的也绝对是父母,不管啥困难。

虽然当年我只是下意识的愿意找我妈商量,但是现在只觉得庆幸。

一个未成年人万一去自己瞎想办法,或者去依赖同样不成熟的未成年人,那还真不一定发生啥。

就不说别的,我收情书都不怕我妈知道,我妈甚至会趁家长会偷偷去确认谁是谁,最后跟我分享哪个比较帅,哪个脸型有点奇怪。



当然,我不觉得只有我这种才是最棒的。

每个家庭都会有最适合的相处模式。

但是这种令孩子出现明显不适的方法肯定不好。

你可以采取任何合法的手段,前提是这个手段适合你的孩子!

假设她不在意别人的目光,也舍得自己的头发。

那你诚恳的建议她剪发,可以。

哪怕她剪完就后悔了,也不至于心里偷偷埋怨你。


而且我真的建议女孩子的妈妈们啊!

多给女儿一些“主权”吧!!

多一些表达自己的空间!

多一些自己给自己做主的权利!

多容忍她们一些奇奇怪怪的任性!

我知道的!

妈妈们是那么不放心自己闺女!

生怕她吃苦又怕她吃不了苦。

生怕她不听话又怕她没想法。


我只能拿我自己举例。

我曾经疑似被PUA,然后觉得。

“你来给我提要求,我一听就感觉这事儿对我不好,我可不会听你的。”

“全世界就你有前途吗?有本事让CCTV来采访采访你。光会跟我叭叭有啥用,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啥?我不好?我工作差?我没前途?我应该学做饭?就为了你?呵呵,886。”

最后这位“出色的男士”还跟我妈宣言说“你闺女再找不到像我这么好的男朋友了!你闺女要跟我分手!还给我拉黑了!阿姨你赶紧处理一下吧!劝劝你闺女!”

我妈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尊重我的决定。

也把他拉黑了。

拉黑以后给我打电话邀功。

顺便问了问为啥分手。

并表示她知道我有个同事很帅,她听我大姑八卦了。

而且看面相就知道是个好孩子。

然后现在我真跟这个帅同事在一起了,快结婚了。

不得不说我妈眼光真的准,确实是个万里挑一的好孩子。


反正我感觉我好幸福。

能做我妈的女儿真的太棒了。



…………………………………………………

我发现很多人好奇铆钉,我实在找不到当时的照片了。只能找了类似的铆钉图片,再分享下钉铆钉的位置。

就是这种铆钉。

买了同色系的不同形状。

然后在裤脚贴着外侧裤缝的位置钉了一些。

固定裤腰带用的那个小带子上也钉了。

裤兜的边儿也钉了。

袖口也钉了,就类似西装袖扣的位置。

并不是那种很酷的铆钉,买的银色的。


然后之前的校服是写了非主流歌词一句。

写了名字的首字母缩写。

意外制造了有点好看的“流苏”一处。

裤腰尺寸改了。(为了不系腰带)

然后裤腿也同步改细了。


补充的校规是因为学生流行改校服和涂画校服,学校紧急出的。

然后还勒令所有改画过校服的学生重新买全套校服。

甚至有的班主任要求学生写了检讨。


我之前的校服上,主观的“破坏”,只有名字缩写和非主流歌词。名字写在领子内侧,用来区分校服外套。歌词在裤缝那竖着写的,当时觉得竖着这东西很酷 现在想想真的是好笑的不得了

流苏是个意外,脱线这玩意也补不回去,而且意外的好看,我就放着了。

改裤子尺寸是为了不用系腰带,裤腿是裁缝店老板说要改就都改,要不然会看起来很奇怪。


嗯,就这样吧。我并不是帅酷派的

user avatar

尝试答一个。

这个年龄的孩子,是否有完整的自尊心很难说。更多的可能偏向于对已经习惯事物的维持,以及比较宏观的群体认知,比如男孩子短头发,女孩子长头发,这样朴素的认知。

个人这个年纪的时候,被妈妈蓄发好几个月,然后剪了一个女孩子的丸子头。虽然周边所有人都说好萌,但是个人是非常抵触的。抗命三天后家长无奈还是拉去剪回了板寸,立马就感觉灵魂归位。

对这些低龄儿童能感知到的群体差异,尽量不要去特立独行。


女孩子数学下降,是比较正常的情况,因为中国大部分的父亲是不负责女孩子的深度教育,同时小学数学老师基本没有男老师。女孩子想要学好数学,必须要父亲传授男性擅长的非语义抽象能力,这个应该是性别生理差异,女孩子只能从外部习得这个方法。

尤其是问主家里的情况加强了孩子抽象语义环境的缺乏,两个女娃,家庭人口性别男女比1:3,再考虑有老人来帮忙带孩子,估计这个比例要到1:4。很可能问主的老二,在同样的年龄也会碰到这个情况。

================

具体的分析如下:

1,大女儿喜欢看书,说明她有比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就统称为语义还原能力吧,估计她还比较喜欢画画和拍照。这种场景的锻炼能够触发她的多巴胺分泌,导致她对这一场景非常依赖。这说明大女儿的大脑学习功能肯定是没有问题的,甚至还有不错的潜力。好多孩子无法专注做一件事情,那才是悲催。

2,大女儿二年级的转变,可能跟同学间的流行风相关,比如好看的女孩子玩具或者游戏,课后时间大家扎堆交流且过于兴奋,到了上课时间难以平复,又或者是同桌的干扰。作为家长要跟孩子与老师了解情况实际情况,才好指导后面的家长干预。现在小学生跟抖音流行风也很厉害的。

3,家长要去看孩子的教材。目前如果是正规的义务教育教材,它会引导孩子们识别差异与加强分类训练,虽然方法论到位了,但是教材训练不足,以及更加复杂或者灵活的差异/分类占比小。看完教材后,去新华书店看看目前对应年级的奥数教材,它们在差异/分类的内容上面跟教材有哪些不同。

4,测试大女儿目前的数学能力以及困难点。

5分钟口算错误率高,先搞清楚是时间不够,还是进位借位不熟练,还是乘除法不理解;可以让大女儿自己描述清楚,家长也可以通过测试判断,老师应该也能给一点参考。

空间构造和模拟能力。给一个麻将色子,让大女儿在头脑中构造出这个物体,然后问总共有几个面,上下左右几个面的数字,以及他们前后左右相关面的数字。

挑选几道奥数的抽象等价题,看看大女儿的三步走能力:差异识别/分类定界/等效替换能完成到第几步,是否顺畅。然后再抽几道排序题,看看大女儿的宏观/微观的推演思考能力。

上面的题目,最好是父母手写给孩子看,不要直接拿题目甩给她。

5,孩子的情况摸底清楚后,父母看看针对性的进行引导以及传授。对于喜欢读书的习惯,最好让孩子每读完一本书,让她回述一下书本的内容,并做一些正向奖励,时间长了,她对看书的痴迷会有所好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