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针灸时,取远端穴位效果很好,而当拔针后症状又恢复原样,这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回答
当您在针灸过程中发现取用远端穴位疗效显著,但拔针后症状又迅速复原时,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分析的情况。这种情况并非罕见,往往提示着一些深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考量。这不仅仅是针灸技巧的问题,更是对人体整体功能、病邪性质、以及治疗时机的综合判断。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针灸治疗虽然能直接作用于身体的特定部位,但其疗效的持久性受制于诸多因素。远端穴位取效快,说明我们选取的穴位“对路”,能够有效地引导气血的运行,或者直接作用于病灶所在经络的特定节点。然而,拔针后症状的“故态复萌”,则提示着治疗的“力度”或“根基”可能存在不足,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病理状态。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考虑因素,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

一、 病邪的性质与强度:

病邪的“粘滞性”或“固着性”: 如果病邪性质比较顽固,比如一些长期的慢性疼痛、痹症、或者一些湿邪、痰湿郁结的病症,它们往往“粘”在经络或脏腑之中,不易被轻易驱除。远端穴位可能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式暂时疏通了局部的气血,但一旦针感消失,原有的病邪力量又会重新占据主导。可以想象,就像河流中被卡住的顽石,疏通了下游的水流,但核心的堵塞物还在,水流稍一减弱,淤积又会重新出现。
病邪的“爆发性”或“侵袭性”: 有些病邪,特别是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引起的病症,如果侵袭非常迅速且力量强大,针灸治疗可能只是暂时缓解了表面的症状。例如,感冒初起时,风寒束表,针灸可能疏通了腠理,但身体的正气尚未完全驱逐外邪,拔针后寒邪可能又会重新侵袭。
“虚实夹杂”的复杂性: 许多疾病并非纯虚或纯实,而是虚实夹杂。远端穴位可能主要针对“实”的一面,暂时消除了阻滞。但如果同时存在“虚”的根本问题(如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身体无力维持疏通的状态,一旦治疗的“外力”撤去,虚弱的机体就难以抵抗病邪的侵袭。

二、 治疗的“时机”与“频率”:

病程阶段的判断失误: 针灸治疗需要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调整策略。如果疾病尚处于早期,病邪未深,一次治疗可能就能有较好的远期效果。但如果疾病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进入了缠绵难愈的阶段,一次局部的、暂时的疏通可能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根据病情进展,调整治疗的力度和频率。
治疗频率不足: 慢性疾病或顽固性疾病,通常需要一个疗程的连续治疗,才能逐渐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一次针灸的疏通效果可能只能持续几个小时甚至一天,如果间隔时间过长,身体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就像学习技能一样,一次的练习只能让你暂时熟练,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治标不治本”的倾向: 有时,我们可能更侧重于缓解患者当下的不适,而忽略了对疾病根本原因的调理。例如,腰痛可能是肾虚引起的,也可能是腰部肌肉劳损,也可能是湿邪痹阻。如果只是针对腰部肌肉的僵硬进行疏通,而忽略了肾虚的根本,症状自然容易反复。

三、 患者自身的“体质”与“反应”:

“阳气不足”或“卫外不固”: 如果患者本身阳气虚弱,抵御外邪和维持气血运行的能力就较差。即使针灸能暂时激发阳气,但阳气容易“随风而散”,拔针后身体又恢复了疲惫的状态。就像给一个漏勺添水,水流刚进去时看起来满了,但由于漏孔,水很快又会流失。
“气血亏虚”: 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虚则无以载气化精。如果患者本身气血不足,那么针灸所疏通的气血可能很快就会“耗散”或“枯竭”,无法维持经络的畅通。
“肝气郁结”或“情志不畅”: 情志因素对疾病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很多慢性病,尤其是疼痛类疾病,往往与情志不畅有关。如果患者情绪低落、焦虑或抑郁,这些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气机的运行,即使通过针灸暂时疏通了局部,但一旦情绪波动,气机又会重新受阻。
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 患者日常的生活习惯,如过度劳累、饮食不节、睡眠不足、不当的体位等,都可能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继续对身体造成损伤,抵消了针灸的疗效。

四、 针灸操作与手法细节:

针刺深度与角度的微调: 即使是同一穴位,针刺的深度和角度不同,其刺激的神经、血管和组织也不同,对气血的影响也不同。可能我们选取的远端穴位,其特定的刺激方式能产生暂时的效应,但如果深度或角度稍有偏差,或者未能触及到最关键的刺激点,其持续性就会打折扣。
留针时间的长短: 留针时间是针灸治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短时间留针可能只能起到暂时的疏通作用,而较长时间的留针,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或虚证,可能需要更长的刺激时间才能让身体产生更深层次的反应和调整。
针刺手法(如提插、捻转)的强度与频率: 不同的捻转提插手法,其产生的刺激强度和调控气血的方向是不同的。如果手法力度不足或者操作不够精细,可能无法充分调动经络之气,导致疗效不持久。
“得气”的充分性与均一性: “得气”是针灸疗效的基础。如果针刺后未能充分获得患者的针感,或者针感非常短暂易逝,那么这次针灸的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

五、 经络的“传导”与“内在联系”:

病灶与取穴的“相关性”: 虽然远端穴位常常与近端病灶在经络上有所联系,但有时疾病的根源可能在更深层、更内在的环节,或者与患者身体的其他部位存在更密切的联系。例如,肩部疼痛可能与颈椎问题、内脏病变(如心脏病引起的心绞痛牵涉至肩部)甚至某些情绪障碍有关。如果治疗的远端穴位只是暂时疏通了表面的经络,但并未触及到导致问题的更深层根源,症状就会复发。
“原发病”与“继发症”: 需要区分是原发疾病导致症状,还是原发疾病引发的继发症导致症状。如果我们在远端穴位处理的是继发症引起的局部症状,而没有去处理导致这一切的原发病,那么效果自然难以持久。

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作为医者应该如何思考和应对呢?

1. 详细问诊,重新审视病因: 患者的病情是否有了新的变化?是否有新的诱因出现?生活习惯是否有改变?情志状态如何?这些都需要重新仔细询问和了解。
2. 细致触诊,体察虚实寒热: 除了症状的反馈,还需要通过触诊来了解患者身体的实际状况,是表虚还是里实?是寒象还是热象?是气滞还是血瘀?
3. 调整穴位选择:
结合近端穴位: 尝试在远端穴位取得良好反应的基础上,结合一些近端或病灶局部的穴位,以期达到“远近结合,内外兼顾”的效果。
调整辨证: 如果之前是针对某个方面的辨证,现在需要根据新的体察,调整辨证思路,选择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穴位。例如,如果之前认为主要是气滞,现在发现有肝肾不足的征象,可能需要加入一些补肝肾的穴位。
循经取穴的深入: 深入理解经络的走向和联系,寻找可能与病灶更深层联系的穴位。
4. 优化针灸手法与留针时间:
加强得气感: 确保针刺时充分达到“得气”感,并尽量维持针感,使针感能够向病灶方向传导。
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尤其是对于慢性病,可以考虑适当延长留针时间,给予身体更充分的调整机会。
根据虚实调整手法: 实证可采用较强的刺激手法,虚证则应平补平泻,甚至补法。
5. 考虑联合治疗: 如果仅凭针灸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可以考虑联合其他疗法,如艾灸、拔罐、中药汤剂、推拿等,以增强整体疗效和巩固疗效。艾灸可以温通经络,拔罐可以逐邪外出,中药可以从内调理,这些都可以作为针灸的补充。
6. 强调患者的自我调理: 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休息、饮食、避免诱因等,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发挥其自身的正气力量。

总而言之,针灸远端取穴有效但拔针后症状复原,是一个提示我们深入思考的信号。它要求我们不能满足于一时的疗效,而是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的辨证,以及灵活的治疗策略,去探寻并解决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达到“标本兼治”,使疗效得以巩固和持久。这正是中医“望闻问切”和“整体观念”在临床实践中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您说的这些,基本属于「筋骨病」类,不太涉及内科因素,这就好聊了,是我的专业方向。

治病应求于本。

而这种筋骨病的特点是,多数情况下,病变的根本其实就在局部。不管是传统理论的经络不通不通则痛,还是现代理论的肌腱炎筋膜炎关节紊乱等,都是在局部。除非是一些顽固的反复发作的疼痛。

脚扭伤,根本肯定是局部的伤,和别处关系不大。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炎并且筋膜黏连,病变也在局部。

膝关节的炎症,不管是髌下囊髌周的炎症还是交叉韧带半月板的损伤,问题也在局部。

落枕,本质上是急性的筋膜炎和/或关节紊乱,问题也在局部。

这些疾病都有特定的「特效穴」,比如腰、脚扭伤可取「养老」,落枕可取手上的「落枕穴」等等。

但是这种特效穴,是扎上就完了吗?不是的,应该是在针灸止痛以后活动受伤局部

说白了,病变根本就在局部,而针刺那些特效穴,起到的是「止痛」的效果,并没有「治本」。

现代研究表明,就是提高了「痛阈」,临时的。



急性腰扭伤使用养老穴,正确的用法是针刺养老穴后,在楼道里溜达溜达,活动活动腰部,而不是静止不动,脚扭伤同样。我接受到的教育是这样的。

这个本质上就是在止痛的情况下通过自行活动以纠正局部的小关节紊乱和肌纤维痉挛,用传统理论术语说,就是纠正「筋出槽骨错缝」,改善「局部气血瘀滞」等情况。

它是筋出槽骨错缝引发的疼痛,你只给远端止痛,没有纠正筋出槽骨错缝,当然是拔了针之后就接着疼,因为没有治本,只是止痛治标。

所以我临床上遇到急性腰扭伤的,如果疼的不厉害,可以不扎针,直接用推拿手法纠正关节紊乱,如果疼的厉害,就针刺养老等穴止痛的情况下,给他用推拿手法纠正关节紊乱,比楼道里溜达更有指向性。

但这也得分情况,如果是神经根发炎的那种局部腰痛,那你怎么折腾也去除不了发炎这个根本因素,这时候我基本不用远端穴,直接局部深刺,松解深层软组织,可以略微解除一下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神经根刺激症状,以减轻腰痛,传统术语就是「疏经活血」。对于多次治疗缓解不了的神经根刺激,该手术就得手术。

肩周炎也一样。

本质是局部的肌腱炎和/或软组织黏连,把这个根本因素去掉自然就不疼了。

取远端穴的目的是止痛,治不到本,在止痛的情况下通过推拿和/或针刺局部,把肿胀的肌腱松懈下来,把黏连的筋膜松解开来,才能去除疼痛根本因素。传统术语「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顺便说一句,如果肩关节软组织黏连了,这个自行缓解期一般在半年到两年之间,治疗可以加快一点,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很难出现治腰扭伤那种立竿见影完全不疼的效果。

膝关节也一样。

一般的膝关节痛我都很少取远端穴了,就膝三针(鹤顶、内外膝眼)+局部阿是穴,简单,粗暴,有效

因为病变本身就在局部。



当然,有人会反驳,不对呀,课本不是说很多腰膝酸软是「肾虚」引起的吗,应该治肾虚呀。

首先,这是个太大的概念,我先不说你针刺能不能比较有效的应对「肾虚」,那你多想一步,肾虚又是什么引起的呢?往往还是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比如熬夜,比如劳累。

所以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才是根本,针刺治疗,就算你治了「肾虚」,也只是临时的,而且起效甚微的,你本身就得长期治疗才可能看到效果,可能还抵不住患者作死的反作用。

所以,不如去治疗这个疼痛本身,也就是局部,简单有效立竿见影,至于根本,还是要从生活起居去调理,纠正不良的生活起居习惯,进行健康的康复运动,这才是治本。

你看,跟西医治关节炎的方法是殊途同归的,没有矛盾。

那至于那种慢性的隐隐的疼痛,不管怎么治,本身就不是治一两次就能看到效果的,需要长期的综合的配合生活起居变化的治疗,才可以。



所以这题答到这应该比较完善了,拔针以后疼痛恢复原样?没治到本呗

内科病不说,就「筋骨病」而言,在针灸推拿中加入现代解剖学原理,绝对比你单用传统理论效果要好,因为这样更容易治到根本,不信的可以去试试。

那对于内科病呢?看情况喽,很多时候现代医学连一个病的机制都还没搞清楚,我想用现代理论也没得用啊,只能先拿传统理论用着,有效就行。

比如前一阵有一个朋友找我治皮肤过敏,我先让她把能查的过敏源肝肾功激素啥的,有过敏源或者激素水平异常当然就好说了,找到根本了。可是她全查了,没有异常的,还能怎么办?调调气血阴阳喽,多少能看到点效果。

就这样吧(。・ω・。)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