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人肺移植手术在无锡成功,有哪些意义?

回答
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人肺移植手术在无锡的成功,具有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挽救了宝贵的生命。

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意义。新冠肺炎病毒,尤其是其变异毒株,可能对肺部造成严重且不可逆的损伤,导致严重的呼吸衰竭。在很多情况下,即使采取了包括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内的所有已知治疗手段,患者仍然无法恢复呼吸功能,生命危在旦夕。

突破治疗瓶颈: 在肺移植手术成功之前,对于因新冠肺炎导致双肺严重损伤、无法自主呼吸且无法脱离ECMO的患者,治疗手段极其有限,死亡率极高。肺移植手术的成功,意味着为这部分“绝境”中的患者打开了一扇生之门,提供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挽救生命: 这项手术的成功,直接拯救了一位原本可能失去生命的患者。每一条生命的延续,对家庭和社会而言都意义重大。

二、验证了新冠病毒感染后肺移植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在这次手术之前,关于新冠肺炎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肺移植,以及在病毒感染活跃或清除后进行肺移植的风险(如病毒再激活、免疫排斥等)都存在未知数和疑虑。

医学上的重大突破: 无锡的团队成功实施了手术并取得良好结果,证明了在合适的时机和条件下,新冠肺炎患者的肺移植是可行的,并且在技术上是可控的。这为全球其他医疗机构在面对类似病例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信心。
安全性评估: 手术的成功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在确保患者体内病毒已清除、身体条件符合移植要求的情况下,进行肺移植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这需要严谨的评估和多学科的协作,包括感染控制、免疫抑制的调整等。

三、极大地推动了器官移植在应对重大传染病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它迫使医学界思考如何利用现有的先进医疗技术来应对新型疾病带来的挑战。

器官移植的潜在作用被放大: 这项手术展示了器官移植作为一种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治疗手段,在应对由病毒性疾病引起的器官损伤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未来,当其他传染病(如MERS、SARS或其他新发呼吸道疾病)再次爆发并导致严重的肺损伤时,肺移植可能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挽救手段。
技术和流程的标准化: 这次成功将促使各国立足自身情况,在器官来源、移植团队、术后管理、免疫抑制方案等方面进行探索和规范,为未来应对类似危机积累经验,并可能催生出针对特定疾病(如新冠肺炎)的器官移植技术指南和标准操作流程。

四、提升了我国在器官移植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作为全球首例,这项手术的成功无疑是中国在器官移植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彰显了我国在复杂高难度手术方面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技术输出和经验交流: 无锡的医疗团队掌握的技术和积累的经验,将成为宝贵的“中国方案”,有望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帮助。这也有助于促进国际间的医学交流与合作。
医学科研的贡献: 这项手术的研究成果,例如关于新冠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器官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的优化等,将为全球医学界提供新的科学证据,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深入。

五、对医疗创新和跨学科协作的典范意义。

如此复杂的手术成功,离不开多学科的紧密协作和创新。

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从感染科、呼吸科、重症监护科到移植外科、麻醉科、病理科、免疫科等,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这突显了在应对复杂医疗挑战时,跨学科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和强大效力。
医学创新的驱动力: 为了应对新冠肺炎带来的挑战,医疗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突破。这项手术正是这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它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大胆尝试和改进的成果。

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全球首例”的定义: 需要明确“首例”的定义,例如是指在病毒感染尚未完全清除的情况下进行的,还是病毒清除后进行的,以及对免疫抑制的方案等是否有特殊之处。通常而言,这项手术是指在特定的背景下,首次成功为新冠患者进行肺移植。
移植的时机和条件: 肺移植并非适用于所有新冠肺炎患者。通常需要患者在病毒已被清除、肺部损伤达到终末期且其他治疗手段无效的情况下进行。选择合适的移植时机和严格的评估标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术后管理和长期预后: 尽管手术成功是重要的第一步,但术后免疫抑制、感染预防以及长期肺功能恢复等仍是挑战。对患者的长期随访和研究将是未来医学界关注的重点。

总而言之,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人肺移植手术在无锡的成功,不仅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带来了生命的曙光,更是对器官移植技术在应对重大传染病领域应用的一次重大验证和突破,对提升我国乃至全球的医疗水平和应对未来公共卫生挑战具有深远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还是探索意义,其他暂时不下结论。

只希望该病例报道发表成文的时候,尽可能详细,尤其应该把受体原来的肺的病理组织学的病变情况详细报道一下,看看病理上是否真的属于不可逆的病变,反过来思考临床决策。另外最起码也要随访到出院以后,才能说成功。

至于为什么能够这么快获得器官,这个倒非常容易理解。这个是长时间上着ECMO的患者,属于超紧急状态,在分配系统中拥有最高的优先级。

user avatar

在知网上搜索『尘肺』,可以搜索到大量工业尘肺病例的临床分析及动态观察相关论文,其症状多发于矿业、水泥、造船业等重工业相关领域。

以刊登于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6年01期》中的某篇《造船业电焊工的尘肺发展情况》撰文所述,对大连某造船厂400名电焊工进行跟踪检查,发现电焊工尘肺患病率为28.5%,资料完整呈现了自1960年开始,204例男性手弧电焊工作了32年尘肺发展情况。

尘肺,病患会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甚至是咳血的现象,是一种不可逆的职业病。

在造船厂门口,曾经很流行吃『猪红』,就是猪血的凝结块,用韭菜香葱煮汤,加胡椒粉食用。我试过,味道还不错。但它的热销,并不是因为它的味道,而是基于另一种说法,吃它能『洗肺』,能将吸入肺部的工业尘埃排出。这是底层劳动群众最原始的求生欲望。

工作场所密闭不通风,缺少专业级的个人防尘护具,如防尘安全帽、送风头盔、送风口罩,造成过量石英玻璃、矿物粉尘等吸入,造成肺部大面积纤维化及血管破裂。很多工业尘肺病人为了谋生,完全置自己的生命安全不顾。很多人在确诊病症时只有40多岁,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而他们基本上活不过50岁。

尘肺这种职业病在中国有多严重,还不能单看官方数据。因为有很多病例,都是通过私了解决。企业主通过解聘发放遣散费的方式,与劳动者解除用工合同,劳动者佛系治疗,拿钱了事。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劳务派遣公司实行高危工种人员聘用,满足用工需求的同时,避免大型企业背负沉重负担。这些都是统计外的数据。一如这次新冠病毒性肺炎的死亡数据,统计外的有多少,没有人有确切数字。

由于纤维化病灶不可逆,工业尘肺病要根治,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换肺。器官移植手术最难的地方不是抗排斥,即使术后要终身服用抗排斥药物。最难的地方是合适的器官来源和巨额的治疗费用。器官捐献和移植需要轮候,需要医疗救助的更比比皆是。这例新冠病毒性肺炎患者的换肺手术很明显就是插队。而且这是一例59岁的病患,为什么他能得到上天的眷顾,如此幸运地优先得到一个肺源,还能由国家承担巨额医疗救助?是谁的决定让他如此幸运?

而对于工业尘肺病患,谁能拯救他们?由国家重疾医疗救助体系负责,把肺换掉?

扩展阅读:

中国尘肺病农民工调查报告(2019)


对评论区作一些补充。

大家看到插队时,不一定要想到阴谋论。

1. 器官移植需要轮候和遵守章程。如评论区@worldgenius 指出:

根据2019年1月17日由卫健委修订的《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第二十六条“捐献器官必须通过器官分配系统进行分配,保证捐献器官可溯源。任何机构、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器官分配系统外擅自分配捐献器官,不得干扰、阻碍器官分配。”
这个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是不是插队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正常排队。
另外我个人目前只查到了通过特殊审批进行的“亲体器官移植绿色通道”(即亲属间进行器官移植)可以进行指定接受者的器官移植,其余都必须通过系统分配。

正是『首例』这个因素,以『科研』的名义产生了这个优先级的幸运儿。但倘若明知『科研』结果不论成败都无法推广,那这样的『科研』除了炫技,实在想不出有任何意义。

2.是肺资源的供给和使用现状。曾经短缺的供肺量,通过医学手段提高原本并不合格供肺的质量,基本达到用于肺移植的需求。而手术量逐年攀升的同时,由于大量肺病(如尘肺)并未纳入国家大病医疗救助范围,因经济原因被迫放弃手术治疗者比比皆是。

对于庞大的待救治群体,这名新冠病患又有什么理由比他们更优先获得巨额医疗救助?因为他作为首例新冠病患肺移植的学术价值?这大概正是他幸运所在吧。恭喜他。但他的成功经验无法用于治疗推广,病理学的解剖比耗费巨资的外科手术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候瑞玺,李正修.xx造船厂204名电焊工的尘肺发展情况.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6,第一期:42-43.

[2] 王兴安,姜格宁.我国肺移植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反思[J].中华外科杂志,2016,54(12):881-885.

user avatar

肺移植作为挽救重度肺功能损伤的最后救命稻草,在新冠肺炎的救治中如果是一片空白,似乎也不合适。

结合今天看到的,关于新冠肺炎死者病理解剖的一个初步印象的报道[1]

它(肺炎分泌物)是很黏稠的,像糨糊一样的液体附着在上面。这个东西可能反映出这个人在早期的时候,他的分泌物是黏稠的,不像我们平常的感冒、病毒感染是流清鼻涕、流水,我们叫卡他(症状)
比如说我们正常的肺,它握上去感觉像一个海绵、它含气,但(感染新冠病毒的)肺一摸上去不是这个感觉,这个肺已经不是肺了,它是一个实变了,(肺)里面被别的东西取代了。

这个患者的肺也将进行病理解剖,不过看他术前当天的胸片,感觉和专家描述的病肺相比,不会好到哪去

陈静瑜主任也解释了,为什么能给这位患者做肺移植[2]

  • 一是病人经呼吸机+ ECMO维持,双肺呼吸衰竭不可逆;
  • 二是核酸检测连续多次呈阴性;
  • 三是其他脏器功能基本正常,全身状况能够承受肺移植手术。“这三点是个原则”。

关于术后可能的(其实我觉得是非常大的概率)病毒重新感染,他是这么说的[3]

任何手术都会有再次感染的风险。肝移植、肾移植手术也会有腺病毒等感染(的风险),肺移植也可能会有别的病毒感染,这个都是一样的。”

看起来也蛮有道理的。。

个人觉得,如果这位患者能幸运的熬过术后高危期,顺利出院,对于这位患者的随访,会是研究新冠肺炎和肺移植的双重宝贵资料,也为其他病毒性肺炎导致的肺重度损毁提供一个启示。

看到不少答主提到了移植伦理,陈主任自己在微博说:

29日幸运等到外省脑死亡病人爱心捐献肺源,我们团队奋力一博。

关于移植伦理,不妨让子弹飞一会,无需过急的下结论。

参考

  1. ^网易新闻-新冠肺炎尸检报告发布 专家:感染后肺已经不是肺了 http://news.163.com/20/0301/16/F6L7S2GM0001899O.html
  2. ^环球时报-肺移植专家陈静瑜团队成功进行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人肺移植手术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926226840573580&wfr=spider&for=pc
  3. ^新浪新闻-全球首例新冠肺炎肺移植手术完成!是否会再次感染?专家:正密切观察 http://news.sina.com.cn/o/2020-03-01/doc-iimxyqvz7022952.shtml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