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成都现在新房多为改善型,动辄4、5百万起,现在卖不动了,这个局怎么破?

回答
成都新房市场确实经历了一轮变化,过去那种“买到就是赚到”的火热行情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理性的消费和更具挑战性的销售局面。尤其是一些总价动辄四五百万起步的改善型项目,面临的压力尤为突出。

现状分析:为何高端改善型项目卖不动了?

要说破局,先得捋清楚为什么会“卖不动”。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购买力饱和与结构性分化:
早期购房者的财富积累: 成都早期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几轮上涨,许多早期购房者已经拥有了一套或多套房产,资产规模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他们对于“改善”的需求可能是升级生活品质,也可能是资产配置,但并非所有人都需要再投入四五百万。
新进入者的门槛提高: 对于首次置业或者年轻的改善型需求来说,四五百万的总价门槛确实不低,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年轻人的收入增长和财富积累速度可能跟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许多人会选择观望,或者将目标锁定在更低的总价区间。
财富层级的金字塔效应: 毋庸置疑,能承担四五百万总价新房的购房者在城市里属于相对高净值人群。但这个群体虽然购买力强,总量上终究是有限的。当大量同质化的改善型项目集中涌现,就会迅速触碰到这个群体的“天花板”。

2. 宏观经济环境与信心:
就业与收入预期: 经济大环境的波动、就业市场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和购房意愿。当收入预期不明朗时,大额支出决策会更加谨慎。
政策调控的持续影响: 虽然近年来一些地方政策有所松动,但整体上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属性被弱化,信贷政策依然保持审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总价项目的购买力释放。
信心比黄金重要: 在经济预期不明朗的时候,购房者尤其是改善型需求的购房者,对未来房产价值的增长预期会减弱,持有成本(物业费、维护等)的考量会增加,从而倾向于等待更优的时机。

3. 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
“改善”的定义与供给错配: 过去一段时间,大量的土地供应和项目开发集中在“改善型”产品上,包括大户型、高配置、优质地段等。但当供给量激增时,如果开发商未能准确把握当下“改善”的需求点,或者产品同质化严重,就容易出现滞销。真正的“改善”需求可能是追求更极致的居住体验、更稀缺的资源(例如公园景观、学区、高端商业配套等),而非简单的面积扩大或配置升级。
二手房市场的反向挤压: 成都的二手房市场存量巨大,而且许多品质优良、地段成熟的二手房,其“性价比特质”可能比新房更具吸引力。尤其是对于那些追求即时入住、看得到摸得着的居住体验的购房者来说,二手房是个非常现实的选择。

4. 产品本身的吸引力问题:
产品同质化: 当市场上充斥着设计风格相似、户型结构雷同、配套大差不差的高端项目时,购房者很难找到明显的差异化优势,决策成本随之提高,容易陷入“选择困难症”,最终选择观望。
性价比的考量: 即使是改善型需求,购房者依然会精打细算。如果项目定价过高,与实际价值或者同区域其他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那么即使是富裕的购房者也会持币待购。
交付风险的隐忧: 近期房地产行业的不确定性,也让部分购房者对新房交付的安全性产生担忧,相对于成熟、信誉良好的二手房源,新房在这方面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打消顾虑。

破局之道:如何重新点燃高端改善型项目的市场活力?

面对上述挑战,开发商和销售方需要打出组合拳,从产品、营销、服务等多个维度进行创新和调整。

一、 深挖并精准满足“新时代改善需求”:

1. 重新定义“改善”的内涵与外延:
从“硬件”到“软性价值”: 过去的改善可能更侧重于大面积、高档装修。现在的“新改善”更强调的是:
健康人居: 新风系统、净水系统、低甲醛材料、良好的采光通风设计、以及对小区内绿化、空气质量的管理。
智慧生活: 智能家居系统、便捷的社区服务APP、人脸识别门禁、智能停车等。
社群与精神需求: 打造有温度的社区文化,提供高端会所、儿童活动区、宠物友好空间、甚至是文化沙龙、艺术展览等,满足业主的情感连接和精神寄托。
服务升级: 提供更专业、更细致的物业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家政、维修、代收包裹、社区活动组织等,让居住体验从“房子”延伸到“生活”。
“小而精”的灵动空间: 并非所有改善需求都是大户型。一些高净值人群可能已经有大房子,他们需要的是功能性更强、更易打理、或者更具私密性的“第二居所”或“升级的独立空间”。开发商可以考虑提供更灵活的户型设计,例如通过可变空间、双套房设计、独立书房、影音室等来满足特定需求。

2. 打造独一无二的稀缺价值:
稀缺地段与自然资源: 依山傍水、临湖而居、拥有城市核心稀缺公园景观的住宅,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这类项目即使总价高,也有其坚实支撑。
头部品牌的价值锚定: 与国际一线设计大师、知名建筑事务所、顶级物业管理公司合作,引入国际化的生活理念和高品质的服务,为项目附加“品牌溢价”。
前瞻性的规划与未来潜力: 项目所在地是否紧邻未来规划的优质教育资源、医疗配套、高端商业中心,或者处于政府重点发展的新兴区域,这些都会成为吸引购房者的重要因素。

二、 创新营销策略,精准触达目标客群:

1. 圈层营销与社群运营:
私人定制化体验: 针对目标客群推出一对一的深度咨询、定制化方案。
高端圈层活动: 组织高尔夫球赛、品鉴会(红酒、艺术品)、商务沙龙、私享晚宴等,邀请潜在客户参与,在轻松的氛围中建立信任和连接。
KOL与意见领袖合作: 与财经大V、生活方式博主、行业专家合作,通过他们的专业解读和影响力,提升项目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2. 价值导向的沟通:
强调“长期价值”而非短期利益: 市场情绪低迷时,不应过度强调“房价上涨预期”,而应聚焦项目本身的居住品质、配套价值、服务体系以及长期的生活满意度。
数字化营销升级: 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线上看房体验;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生动展示项目特色和生活场景;建立项目专属社群,持续输出价值信息,保持客户粘性。
情感链接与故事讲述: 挖掘项目背后的人文故事、设计理念、业主生活场景,用有温度的内容打动潜在客户。

3. 灵活的金融与价格策略(谨慎运用):
提供有吸引力的付款方式: 例如阶段性付款、为特定客户提供短期资金支持(需符合监管要求),或者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定制化贷款方案。
精细化定价: 对不同楼层、朝向、景观的房源进行更细致的定价区分,让购房者觉得物有所值。对于部分产品,可以考虑“以价换量”,但需确保不损害品牌形象。
价值置换或以房养老: 探索与持有优质房产的客户进行置换的模式,或者为部分长辈提供有吸引力的养老居住方案。

三、 强化产品细节与交付品质,建立信任:

1. 样板间的“真实感”: 样板间的设计和用材应尽可能贴近实际交付标准,甚至可以考虑“所见即所得”的交付模式,减少购房者的不确定性。
2. 透明化施工与交付流程: 通过线上平台或线下开放日,让购房者了解项目的施工进展和质量把控情况,打消对交付的疑虑。
3. 提升社区的公共空间价值: 更加注重入口大堂、园林景观、儿童游乐区、健身空间等公共区域的设计和品质,这些往往是影响社区整体居住体验的关键。

四、 关注二手房市场动态,差异化竞争:

1. 研究二手房的定价与产品: 了解同区域、同品质二手房的售价和优缺点,在价格、产品设计和配套服务上形成差异化优势。如果新房价格虚高太多,不如直接去买房龄不长的二手房。
2. 二手房联动: 探索与中介机构合作,帮助现有房产的业主置换新房,提供“一条龙”服务。

总而言之,成都高端改善型新房市场目前确实面临挑战,但“卖不动”不等于“没有需求”。关键在于开发商能否跳出惯性思维,真正理解并满足新时代购房者不断升级的、多元化的需求。这需要深入的市场洞察、产品力的极致打磨,以及营销策略的创新与落地。那些能够提供真正高品质生活体验、拥有稀缺价值、并与目标客群建立深度情感连接的项目,终将赢得市场青睐。这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洗牌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房局面,是地方和地产商博弈的结局

也就是说,好的位置地段,参考周边二手房价,地价不会便宜,例如东门,南门,新川,地价1.5W,那么容积率规划为什么这么低。因为容积率高房子修的多没人接盘啊。地方是有大数据分析的,这些地段谢绝刚需,让改需的,富裕的买。这些人,财务确实比刚需稳定。贷款也不容易出问题。金融系统不会崩。

地产商修低容积率,价格高点,房子少。去化率也快。

真正的新房刚需被引入外围,成都有大量外围新盘,1W起步。地产商不去怎么办?地方修地铁修路,承诺修地铁修路。

卖不动,一是银行紧缩,贷款成本增加。二是确实价格很高,所以顺销了。

高新区中海九号到城南一号,并不能代表全成都房价。总共才几条街?高新区绝对是王者。多少高新资格在等土地......等不到的,就把周边比如琉璃场,天府新区给填起来。

好多东西南三四百万的楼盘,确实卖不动了。原因很多...因为楼市在转入优质选择阶段。

虽然政府在龙潭,在龙泉,双流东,武侯外,青羊外还有很多地。但老百姓也不好忽悠啊。真正的买家在一片叫衰的市场只会寻找自己能找到的最优质楼盘。

房子已经过了大水漫灌的阶段。

除非再来个4W亿,当然不可能的。

以后都是择优录取。

政府也头疼,优质地土拍敢低吗?能低吗?新川来个1W价格,周边就不好卖了。再来个万人摇,乖乖,座谈不是假的。

本来西南地区房地产利润率就薄。这是从上博弈。

而往下,就是三四百万的局。

这个三四百万,大多数地区,地方还得卖力基建,公园地铁你得标配。不及,公交车也得开个线路。

因为西南地区经济底子薄。再吸血也要土拍大法舞得好。不比杭州南京。

四五百万也不是大多数,可以说是少数。

也不要纠结,2000W人富裕的总有不少。不行,就看看其他地段。手上拿着一两百万现金的,看四五百万房子,真心累。

一切没有所有人满意的结局。

谁不盼着房子白菜价,咱们老百姓买个200方大平层耍耍,月供几千块,消费照样飞起。不现实啊。

东亚这块地,就是这么内卷。

也别怪政府,中国发展才几十年,一步跨欧美。十几年前地方还在搞摊派,现在修路修桥搞基建,就凭间接税?龙泉西高工厂税?它是真没钱。土地大法好歹让富裕阶层多掏钱。让大部分城市居民按房价高低提前掏钱搞建设,一起承受。

咱们没有美国霸权,印钞票。还得廉价供应工业品。落后几百年了,这一朝跟不上啊。

限购限价好,避免金融崩。

所以个人适合就好,四五百万的。你去看看四五百万的环境,基本都是南北通透,一梯一或者二。只要地段好,环境好,就有人买。真的,有钱的人真多。当然银根一缩,部分人的资金就要权衡权衡。不然,就要飞。让有钱人操心吧。

——————

房价高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全民借贷,把多余的资金集中到ZF手里,去建设去发展。

除了房地产,你有什么办法把中国十几亿人的财富心甘情愿交出来?当年国内存款达到了多少?因为老百姓有远虑啊。所以,钱拿到地方手里,它就不嘀咕了,跑部不要钱只要项目!分税又保证了中央财政有余,可以去撬动医疗教育。这样一个庞大的金融信用体,才短时间把中国的养老医保,教育,还有军事快速的发展起来。它认为钱在它的手里,乘数效应是最高的。

你说有毛病不?当然有。最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没有解决。建设资金的趋利问题,没有解决。ZZ改ge问题,没有解决。这才出现,地方没有拼全力去做芯片,高科技。

管理这个庞大的国家,大约类似欧盟的经济体,人口大约欧洲的经济体真的需要很细化的管理模式。可这种精准的区域协商模式会带来短期的内耗甚至长期波动。A地要发展钢铁,不行。砍。B地想发展高科技,没钱,砍。AB地协商,时间太长,砍。C地太穷(地理原因)必须扶持。粗放带来的效益浪费也是非常明显的。庞大的土地资金会不会自动流入产业升级?显然,一个5年任期是不现实的。大量的国有央企究竟担当的大国重器?权利的问题怎么解决。

这些都需要高层去做,去博弈。

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现在,面子已经有了。里子还是空的。

一带一路,自建营养液。

国内大循环,打通任督二脉。

共同富裕,内功圆满。

这都是经济学家老生常谈的问题,时间长,见效慢,方案复杂。倒不是高层,偏偏是中下层。阻力大。

中国富裕阶层是够了,眼光也够了。中下阶层的汤汤水水不够啊。有人的原因,也有区域的原因,偏偏你是带头大哥,板子要打在你身上。毕竟,收钱办事的也是你。

时间太紧了,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依附问题日益明显,因为种种原因老百姓增收太慢了,人口红利没有了。人还没老,毛病就来了。这自然是粗放管理的原因。

一切都要快,内卷也就来得快了,毕竟,根子上的东西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房地产又称为支柱行业了,这是一句话。

给我点时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