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内疫情什么时候才能彻底结束?

回答
预测国内疫情何时能彻底结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相互关联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提供一个确切的时间表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帮助你理解其复杂性:

一、 定义“彻底结束”:什么才算结束?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彻底结束”的定义。这可能意味着几种不同的情况:

1. 零病例: 即全国范围内再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且境外输入病例也能被有效控制到零,或者连续一段时间(如数月)没有出现本土传播。
2. 低风险常态化: 疫情不再构成大规模爆发的威胁,病例数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能够通过常态化的检测、追踪和隔离措施迅速扑灭任何局部爆发。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基本恢复正常,不再受到大规模封锁或限制的影响。
3. 病毒共存但可控: 病毒成为一种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类似于流感,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病例出现,但其对公共卫生的冲击可控,重症率和死亡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医疗系统能够应对。

目前来看,考虑到病毒的变异性和全球传播的现实,第一种“零病例”的定义在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非常低,甚至在可预见的未来都难以完全达到。因此,更现实的“彻底结束”更接近于第二种或第三种情况。

二、 影响疫情结束的关键因素

有许多关键因素会影响疫情的进程和最终的“结束”时间:

1. 病毒本身的特性:
传染性(R0值): 病毒的变异可能会导致其传染性增强或减弱。如果出现传染性极强的变异株,防控难度会加大。
致病性: 病毒的变异也可能导致其致病性增强或减弱。如果致病性显著增强,即使病例数不多,也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压力。
免疫逃逸能力: 病毒变异是否会显著降低现有疫苗和自然感染产生的免疫效果,是决定是否需要频繁更新疫苗的关键。
潜伏期和传播方式: 了解病毒的传播链条是有效防控的基础。

2. 疫苗接种的普及度和有效性:
人群覆盖率: 达到足够高的人群疫苗接种率(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脆弱人群)是建立群体免疫、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疫苗的有效性: 疫苗对预防感染、传播、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如果现有疫苗对新变异株的保护作用显著下降,可能需要加强针或更新疫苗。
疫苗的生产和分发: 稳定高效的疫苗生产和分发能力是保证接种率的关键。

3. 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与持续性:
检测、追踪、隔离(TTI): 这是控制疫情早期爆发的核心手段。其效率、覆盖范围和响应速度直接影响疫情的扩散。
社交距离、佩戴口罩、通风等非药物干预(NPIs): 这些措施的执行程度和公众依从性对降低传播至关重要。
口岸防控: 阻止境外输入是维持国内低风险状态的关键。
政策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政策需要根据疫情形势、病毒变异和科学进展进行动态调整,避免“一刀切”或反应滞后。

4. 全球疫情的演变:
病毒全球传播: 只要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传播并产生新的变异株,国内就无法完全摆脱输入性风险和外部压力。
国际旅行政策: 放宽国际旅行限制可能会增加输入风险,但也对经济复苏至关重要。

5. 社会经济因素与公众心理:
经济压力: 长期严格的防控措施会对经济造成压力,可能促使政策调整。
公众疲劳和接受度: 持续的限制措施可能导致公众出现“防控疲劳”,降低依从性。
医疗系统的承载能力: 医疗系统的韧性决定了应对高峰期病例的能力。

三、 对中国当前情况的分析

中国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采取了“动态清零”策略,这在早期有效地控制了病毒的传播,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疫苗研发和接种争取了时间。然而,随着病毒的变异(如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其高传染性给“清零”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2022年底,中国对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逐步转向更加侧重于“保健康、防重症”的策略,并放宽了大部分限制措施。这一转变是基于对病毒致病性的变化(奥密克戎变异株总体上致病性减弱,但仍对脆弱人群构成威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承受能力的综合考量。

在新的政策框架下,“彻底结束”的理解会更加侧重于“低风险常态化”或“可控的病毒共存”。

1. 当前的常态化阶段: 疫情进入了常态化防控和应对阶段。意味着即使出现零星病例或局部聚集性疫情,也能够通过快速响应和精准措施(如区域性检测、隔离)将其控制住,而不必采取大规模的社会管控。
2. 病毒的长期演变: 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范围内变异。未来可能出现具有更高传播力或免疫逃逸能力的变异株,但同时也可能出现致病性更低的变异株。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也在持续进行,以应对病毒的演变。
3. 疫苗接种的持续推进: 特别是针对脆弱人群(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的疫苗接种和加强针接种工作,是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减轻医疗系统压力的关键。
4. 医疗资源的优化: 加强重症监护能力,储备充足的药物和医疗设备,是应对可能出现疫情高峰期挑战的重要保障。
5. 社会经济的逐步恢复: 随着大部分限制措施的放开,社会生产生活正逐步恢复正常。这有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更科学、更精细化的防控措施来平衡公共卫生与经济社会发展。

四、 预测的挑战与不确定性

正如前面提到的,预测疫情何时“彻底结束”面临巨大挑战:

病毒变异的不确定性: 未来的变异株可能带来新的未知数。
全球疫情的联动性: 除非全球疫情都得到有效控制,否则输入性风险将长期存在。
政策调整的节奏: 国内政策的调整需要时间来观察效果,并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公众行为的变化: 公众的防护意识和行为模式也会影响疫情的发展。

结论:

目前来看,中国国内疫情很难在短时间内回到“零病例”的绝对状态。更现实的“彻底结束”,是指疫情不再对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造成大规模的、常态化的、难以承受的干扰,而是进入一种可控的、与病毒共存的常态化管理模式。

这个阶段的到来,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取决于以上提到的各项因素的综合作用。它不会是一个突然的“结束”,而是一个“适应”和“常态化”的过程。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能够有效应对零星疫情、保护脆弱人群、并与国际社会保持必要交流的常态化防控和医疗体系。

因此,与其问“什么时候彻底结束”,不如关注“我们如何与病毒长期共存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 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科学的决策、持续的努力、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社会的共同适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短时间内不会结束了。

最近乌俄战争学到了一个新词:战略定力。

我开始真心的摒弃什么的民选了,牵扯到国家民族复兴的大问题,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吧。

user avatar

我不理解有些人的答案。如果我理解错了,也请大家海涵,在评论区指出我的错误。图片已打码,被人当挂人举报了……


我的粗浅理解,喷大&他的评论区似乎在暗示国内出于经济利益选择了低技术力的疫苗线路,而没有选择高技术力的mRNA疫苗,没本事自己做也因为百万漕工不予通过国外进口。但是被问及为何有mRNA的美国抗疫拉胯时,又说只有疫苗是代替不了严格防控的。再被问及为mRNA+严格防控的新加坡怎么也拉胯的时候……

如果最终答案是中国防控+美国疫苗,那么哪边更重要呢?引入一个灭霸控制变量,一个没有外部输入病例的平行世界显然国内疫情早扑灭了;但是一个没有外部输入病例的美国,估计不会好多少,内部感染怕是仍然层出不穷。那么中国抗疫+美国抗疫仍然全球疫情不止,责任显然全在□方。

抗疫到底是个科学问题还是键政问题?如果是键政问题,想把一些措施当成“反乌托邦化”加以抵制,我劝您省省吧。我不评价这些措施是好事还是坏事,我只是想表达911事件之后美国的安检层层加码,可没见减负过。爱国者法案咔咔咔都整上了(911之后的10月26日就生效了,对于美国简直是闪电速度)。北京奥运会之后,北京地铁的安检可能流于形式了,但是从未裁撤过。social credit梗我只能说各国政府都在干,棱镜计划和对标物是大家都在做的(中美俄欧四家都在做),我有信息来源你爱信不信。疫情只是加快了一小步,在这个百年计划里可能也就加速了5年,谈疫情结束了一切措施取消没意义。

健康码这种玩意你以为元宇宙都敢搞的扎克伯格做不出来?把全国人口划到自己APP下,没APP都出不来门,他不想搞吗?只是慢性脑死亡的美国被疫情拦着办不成事儿而已。幸运或者不幸,自己理解吧。

user avatar

我想问问将防疫和经济对立起来的人,对下面的数据怎么看?


中证网讯(记者 赵白执南)海关总署3月7日公布数据显示,据海关统计,今年(2022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6.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3%。其中,出口3.47万亿元,同比增长13.6%;进口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2.9%;贸易顺差7388亿元,同比增加16.3%。

只要外贸立得住,全社会现金流是正的,后续可以用补贴解决第三产业受损的问题。

参考:

“动态清零”对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建议对第三产业补助

美国经济被新冠后遗症拖累,导致劳动力不足,缺工较为严重,影响产业链效率



所谓“西方产业链已经恢复”,“再不放开经济就会下滑”是不是造谣?

user avatar

看官方什么时候宣布结束

user avatar

当你发现所有人都在逆行的时候

user avatar

俄乌战争确实把台湾吓着了。

最近1450的经费很足啊,不过我提醒各位网特,如果你因从事渗透破坏等工作被认定为间谍,将来是不享受战俘待遇的哦。

user avatar

拜托语言大师抓紧时间想想办法!

现在急需发明一个新概念,既要不谈“共存”,也要坚守“清零”,还要和已经用过的“社会”、“动态”区别开来,但实际表达的就是那个意思。

除了上海这种郑智地位超然医疗资源雄厚的城市敢于走文宏路线,小地方既不敢也不能真正做到精确防疫,还是草木皆兵动辄大面积封控的休克疗法,而小城市恰恰又是经济最脆弱的。这样搞下去,除非奥密克戎嗖的一下神秘消失,我们今年的防疫成本将远超去年。

特效药到目前为止都是针对已病,是基于共存策略准备的。清零策略除了面对变种拉垮起来的疫苗,还没有什么强力的医学工具。需要博大精深的中文来破局解套。

我为国家献一计:

第一步,设计中西结合的疫苗套餐全民打一遍。

原则上以科学为基准采用事实防护率最高副作用可控的疫苗,同时考虑大是大非的国际合作精神,大不了另一部分用生理盐水。

第二步,迭代防疫概念。不提共存,不提共存,不提共存,但也不是休克式清零。是一种全新的概念,有待语言大师发明。

第三步,迭代统计标准。

有这套组合拳,我们可以实现防疫的阶段性胜利,把这篇翻过去。

user avatar

疫情短期内不可能完全结束。

甚至在长期来看,我们不可能回到疫情之前的生活。


现在很多人说防疫措施影响了很多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请想一想,如果不防疫,就不会影响生活造成影响了吗?

当然不可能。

不信看香港……

如果他们安居乐业,海上会有那么多大飞?


疫情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但是无论何种病毒,变异速度如何,我们总能找到遏制他的方法。

不论是降低毒性,还是降低传染力,或者别的什么。


人类不一定能战胜病毒,但是肯定可以遏制,但这需要时间。

在这个时间之前,苟住是最优的选择


没错,最终人类不会灭绝。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机会

在疫情期间,我国的外贸增长非常的迅速。这是因为几乎所有国家都被疫情打垮了,只有我们控制住了疫情。


当然有人会说,此一时彼一时,目前疫情已经全球肆虐,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并且外贸的增长也已经停滞,但这实际上是因为疫情导致的世界消费能力下降导致的。


但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安全的地方之一,或许可以去掉之一。


继续控制好疫情,相信马上会出现新的机会。

当然,就算没有新的机会出现,等到人类可以遏制病毒,对我们来说也是有利的。



至于抱怨防疫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别幼稚了,现在立即躺平你的正常生活照样被影响,甚至更糟糕。

例如一个小感冒就能让你疑神疑鬼,发热门诊永远都是供不应求,真假试剂盒哄抢一空,何地安全只能靠小道消息……



医护人员的确是辛苦了,但我想任何人都知道,瘟疫的防范远比治疗轻松容易。捅喉咙这种事情,可以由志愿者或者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完成。但是拍X光片,进行肺炎治疗,隔离肺炎患者,这些事情,也可以让志愿者来干?

孰轻孰重分不清楚?

user avatar

为避免误会,本文作者是一个码农,这是我即兴创作,里面李医生是我虚构的人物,其他事例则结合了疫情以来的一些新闻。以下是正文:

——————

本文是2019年开始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参与过支援武汉、香港等防疫工作的一线医务人员,在感动中国大会上作为年度人物发表的演讲,论述这些年为何要对新冠疫情进行动态清零策略,对因为反对清零策略的各种偏见进行辩驳,论述动态清零是正义之举,与病毒共存策略下冤魂无数。以下是医生演讲全文: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生李继先。我参加过支援武汉、香港等防疫工作,作为曾多次在一线参与防疫工作的医生,我将陈述本人对防疫策略的看法。我要强调指出,我所陈述的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有些人就是无视这些明显的事实,因为这些事实与他们头脑中的偏见不符。

在新冠疫情还没结束的此刻,作为正在经历了这段历史的人们,我要陈述我的思考、观察和结论。我相信上级做出的对新冠疫情执行动态清零策略的决定不仅符合情况,而且具有压倒其它可能选择的道义上的必要性。像我们这一代绝大多数人一样我最不希望发生的一件事就是让病毒肆虐、让疫情带走身边的人。我们这个民族对自由也有无穷无尽的向往,但同时也对自己该负的责任义不容辞。而当我国在被突如其来的病毒攻击打得措手不及慌乱挣扎时,美国开始了对我们的断航,当然这是无可奈何的,但同时对我们人民没有真诚地怜悯——美国商务部长罗斯接受美国福克斯闻网采访时,居然说中国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将“有助于”(“help”)加速制造业回流到美国。

若罗斯先生是私下在自己的社交网络里这么谈论疫情,我不评价这种行为.但他作为一位美国官员这样的表态,当我看到这侧新闻时,我被国际社会的残酷和美国官员为维护自己国家人民利益时不择手段的责任感深深地震撼了。

但现实很快教育了我,国际社会或许是残酷的,但美国官员不见得有多少责任感。美国在2020年3月底突破10万感染人次,在隔年5月底突破10万死亡。对普通人来讲,这可能只是一串数字,但对医务工作者来讲,这是个极其震撼的、血淋淋的事实,我早年曾通过交换生的形式在美国学习,惊叹于美国医疗技术和医疗医药研发上的强大实力和人均医疗资源的雄厚,从技术到资源、从学术到临床都不是我们中国能够相比的。但就是这样强大的国度,却付出了比我国要惨痛得多得代价,到了2021年底,因为美国没有执行我国坚决彻底的防疫策略,尽管他拥有远超中国、冠绝全球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资源,还是以全球5%的人口付出了15%的新冠死亡病例。这些都是事实。

尽管清零政策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同时也需要许多人的付出。在旷日持久的防疫工作中,我们一线工作者首当其冲,疲于应对,其中辛劳困苦难以言尽,所以我更能理解同情反对清零策略,希望停止清零实施“共存”策略的人们。但因为清零策略的不便就去觉得拥抱病毒可以实现“共存”则是害人害己的偏见。,只有通过群策群力改进清零策略,才是当下最正确的做法。

越南,我们的邻国,在2020年时也执行了比较严格的防疫策略,整体疫情基本受控,偶有零星爆发也很快被遏制,当时越南媒体十分自豪的说“如果电线杆有腿,都会从美国跑回来。”然后很遗憾,在2021年5月后,因为变异病毒有了更可怕的传染性,同时越南的防疫工作却有所松懈,在一点失控变成四处失控之后,已经事实上变成了“和病毒共存”了。即便不看感染数字和死亡数字,光比较越南2020年防疫成功和2021年与病毒“共存”的经济数据,也能发现放任新冠病毒,不但能通过感染直接伤害人的也能通过打击经济间接伤害人。

真正严格作过防疫,而后提倡“共存”国家也有不少,韩国和澳大利亚在初期都很好的实行了严格地防疫措施。后来也因为和我国反对清零的人们以相同或类似的理由搞开放共存,后续因为无法承担疫情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劳动力损失而又反复收紧调整防控措施。在这一过程中,新冠患者将不可逆的进入无法清零状态。当新冠患者超过一定阈值之后,当地的医疗资源将彻底被击穿,整个地区的新冠防疫治疗标准将会大幅简化以降低总体医疗资源的支出,许多人将失去本来可以在清零策略时通过应收尽收得到救治,从而加大重症乃至死亡的人数。这也是在全球各地不断发生的事实。

在一个知名的中文互联网高质量的问答社区上,我听到一些颇有影响力的答主,认为清零策略是没有必要的,声称有些人是想用疫情吓唬普通人。还有些人提出,全世界都已经在共存了,病毒无法被消灭,没有必要继续执行严格的防疫措施。然而,基于同样的判断,我们首善之地辛亥首义的武汉当时的执政者曾严重低估了疫情的危害,在2019年底就下结论说疫情可防可控。这是一个灾难性的错误判断,其结果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相当公正的结论是,根据现在病毒变异的情况,可以合理地预期现在的新冠病毒将是比2019年底2020年初更可怕的威胁。

最后,有一种理论认为,根据美国等地的死亡率,推算出「中国新冠死亡病例有170万」,而因为中国人更“听话”,所以死亡人数只少不多。因此执行“共存”策略后,只要死上1700000人就够了。只不过是1700000!你能够想象这种论调的冷酷吗?仅1700000人,好象这些是无关紧要的中国人的生命,这当中有谁的爷爷奶奶、谁的父母子女、谁的兄弟姐妹、谁的同窗同袍?而且这样的论调也透露出无知,因为中国人口密度比美国高,人均医疗资源比美国弱很多。实际上死亡人数只多不少。

在此时此刻,我要承认,我不清楚在坚决彻底的防疫工作中将有多少人的生活受影响,但我希望大家能理解,这些影响是病毒带来的,不是防疫工作造成的,若没有严格彻底的防疫工作,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已经不在这里了。谢谢大家。

演讲全文完

user avatar

当大家都在吹共存的时候,疫情就结束了

user avatar

昨天修改了答案加了个感觉好玩的图,就放下面了,是我不严谨,但是我也不打算删,有兴趣的看下下面的链接,图片想表达的就是新冠这个不是某些人说的只是单纯的一个大号流感

更下,我做评论筛选的目的就是为了净化评论区,并不是为了屏蔽掉意见相左的观点。

毕竟上来不拿数据,也不说出逻辑漏洞,就直接扣帽子,讲一些没用的负面情绪的言语,对探讨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



那些鼓吹躺平防疫的70%就是国外的一些留学中介+移民仔,前者为了生意,后者共富裕不行共患难怎么能不想起国内的同胞们呢

剩下的30%还有一堆1450,若干反调王子们

70%的人群里,最喜欢用的模板就是,“在某一天难受,做了测试,然后阳性”中间一系列介绍日常,最后不忘强调一句,虽然我得了新冠,但是我很好。他们这部分人都不会明确的表达对国内防疫看法,当然也不会主动提100万美国人的事儿,他们会在某些句子中间某些词语之间夹带着那么一点私货,引发联想

至于剩下的1450反调大聪明们,这部分人不入流,我就懒得总结了除了自由隐私之类通用的论调外别无其他。

以上如果有异议咱们先放后面,毕竟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假设躺平,我们将要付出的代价有多少?

新冠死亡率目前处于较低状态平均值为1.63%。从综合统计来看新冠死亡率为1.39%~2.71%

中美之间医疗条件的差距某些知乎答主已经分析的很明白了。

差距在这里,又没有美国那样十艘医疗船做后盾。只能把这些患者输送到各个医院。现在所有省市的重点医院基本上床位都比较紧张。不信的可以去住院部的走廊瞅瞅。人口最密集地区的医院这个情况就更夸张。毕竟某些欧美答主也说了,美欧死去的都是些慢性病加其他疾病的患者。所以,医院跟正常病患混住这个选项就得排除掉。那么要接纳这些患者就得单独给新冠的患者提供病房+专业医生+专业护士+配套的硬件设备

其他先不说,就专业医生一项,从哪儿凑?总不能把骨科大夫请过来给你看呼吸科?

就这样,还有一部分人幻想着疫情放开,自己的生意就会好起来。嗯,人们都患新冠不去治病都去你那儿消费呢。。。


一次轻度新冠治疗5、6000,医保一般会报销大概7000左右 ,知乎老提的全国还有七亿人收入不到1000,这部分人的治疗费是国家承担呢,还是宣扬躺平的那部分人承担呢?

一次重度新冠治疗大概两三万,暂时是免费。躺平后,是国家出还是自己出?家里还有老人孩子,他们都是重症的潜在目标,一般感染都是一个家庭一起的,病毒可不会挑三拣四,一次要消耗多少钱,自己瞅瞅银行卡吧。

最最后,坏处说完了,咱也说说“好处”


所以,彻底结束,要么选择他们的躺平策略,立即结束,要么就耐心等国外的病毒变异到最后可控了,再结束。

user avatar

答案是,或许明天就会结束,又或许......................................................................................................................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假如世界上没有核酸检查,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全世界的医师,严格按照医疗规范或临床指南去接诊患者,面对一种,基本不发烧,临床上,胸片照下来没有发现特异性表现,症状和人鼻病毒、肺炎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引起的感冒相似,以咽痛、鼻塞、流涕、腹泻、乏力为主要表现,具有自限性的疾病,会怎么办呢?

假设他们再去看看多个国家的人口数据,发现许多国家人口增速反而增加了,例如德国2021年德国的生育情况居然比想象中要好,出生人口逆势增长,生育率从2006年的1.3上升到了最近的1.54,北欧的人口出生率也在2021年上升了,没有看到生殖系统被破坏的迹象,他们会怎么判断呢?

实际上假如没有核酸检查技术,或者核酸检查技术没有得到大规模运用,那么,随着发烧患者,以及典型的以肺周为主的磨玻璃改变的患者的逐渐减少,甚至不再出现,人类早已宣布战胜了疫情,恢复了正常生活

实际上,人类社会上万年以来,面对呼吸系统的病毒感染,特别是变异比较频繁RNA病毒感染,执行的几乎都是这样的标准程序:“极其严厉地隔离/远离发烧/重症患者,轻症患者或者无症状感染者居家/家庭医生/赤脚医生/草药医生/部落医生治疗这种模式”,这其实是一个人工筛选的过程,就是毒性强的病毒株,不断被隔离,毒性越来越弱的病毒株,则逐渐在人类社会藏匿下来,无症状/或康复的患者也获得了相应的中和抗体,于是这些RNA病毒就成为季节性感冒,例如冠状病毒家族的四种病毒,HCoV-229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就这样长期在人类社会流行,大概占能引起感冒症状的常见病毒的30%左右。

这其实也是智人这一脉,25万年来与RNA病毒相处下来生存的智慧。

体温表,口罩,X光的出现,只是使得这个人工筛选的过程越来越精确,最终的结果依然是毒性变弱的各种冠状病毒,人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疱疹病毒 ,肺炎合胞病毒,长期在人类社会流行。

几十万年了,上述这些容易变异的RNA病毒,一个都没有在人类社会消失,一个都没有(唯一消失的是不容易变异的DNA病毒——天花病毒)。

但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技术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所以,不再大规模做PCR检查的地区,他们的医疗系统可以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热病例、肺部异常病例出现的多寡,宣布大流行已经结束,而继续做的,很难这样宣布。

Kary Mullis或许怎么也想不到,他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user avatar

疫情不会结束,还得好多年。但政策会变。

如果疫苗特效药之类的开始好使,那自然会结束。

如果经济一直受此影响不行,造成的不良影响比疫情更大,那就会保经济。这时候疫情问题就会放松。

user avatar

不能聚众娱乐,但允许聚众加班

user avatar

取消防控,对应的代价必然是取消免费治疗。

自己掂量掂量,家里人得了病是不是进得起ICU。。。

user avatar

如果当前这问题下所有反对或者对国内防疫政策冷嘲热讽,以及主张“开放”的答主,能够全家主动感染新冠并且放弃治疗,为他们的政治主张牺牲一下他们的健康和生命,我就赞成他们的观点。


别说“开放”会死几百万人,就算仅仅死几万人,我也认为当前这些主张开放反对严格防疫的答主,应该言行合一身先士卒,自己率先成为死亡数字的一部分。


而不是倚仗着自己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优越,把别人当代价。


至于疫情,只要等欧美民众反复感染,然后孵化出一个真•“mild”的流感版新冠了,疫情差不多就能结束了。

在那之前,劳驾欧美民众和这提问下反对我国防疫政策的各位,当好你们的小白鼠吧。

user avatar

现在的论点又来了,新冠是既得利益,中国自己逆行,我们自己最晚知道真相。

当初可是,东方的切尔诺贝利,芳芳日记,西方的媒体监督力度大,湾湾的一碗牛肉换大陆的女大学生。美国光速撤侨,断航,FBI破门抓人医学隔离,秒起名中国病毒,武汉病毒,各种幸灾乐祸呗。天佑美丽坚。这个溜。很像有蓄谋已久。

后来,35艘医疗船,瑞维西德疫苗

再后来,群体(牲畜)免疫。

最后,共存。

可是当初不是这么说的,不是说中国缺的不是医疗,缺的是民主么?现在还给我论证清零政策,要不是那些自由民主的政策失误,现在早控制住了,还花钱在这论证。

来解释一下,零元购活动?德特里克堡关闭,电子烟肺炎。来有本事让世卫去看看。

你们缺的也不是医疗资源,缺的是做人的两撇。

user avatar

3.16更新,欧洲在omicron第一波之后开始反弹了。

转一篇拍总的文章,各位可以自己品鉴一下“波谷期”的大阴的医疗挤兑情况有多感人。

当然更感人的是,现在大阴疫情开始新一轮爬坡了。。。。。





以下是原回答

科学的角度讲,鼠疫化也许是最可能的结局。

也就是动态清零常态化。

因为病毒不会跟你讲政治,他只会跟你讲生物学。

鼠疫和新冠都有无法消灭的中间载体(老鼠和外国人),都有极强的对社会的冲击能力,病毒的大流行都会造成社会经济以及人道主义上的灾难,所以类似鼠疫一样的动态清零常态化是目前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最优解。

病毒的变异数和病例数成正比,病例数和传播速度成正比,如果你要接受传播速度会随演化而变大,

你就要接受

病例数和变异速度一定会越来越大,

新变异毒株很可能会越来越多,

疫苗和特效药有效果的时间很可能会越来越短,

这些事实。

实际上ba.1与ba.2是一个非常恐怖的警示,ba.1和ba.2的基因差距甚至大于武汉株和delta的差距,

还有在时代大浪里默默无闻消失的ihu,这个东西之前在法国对delta有1/3的相对传播优势,并且对防重症的免疫逃逸能力也很强,也是个有voc潜力的东西。

这说明什么?

说明病例数上升带来的变异速度的上升导致仅仅4个月时间就冒出了2~3个voc水平的变异株,这个速度大幅快于以往。

至于毒力演化,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微观上侵入细胞能力更强的病毒更具有相对竞争优势,而这种侵入能力很多情况下和毒力成正比,也就是说:

越是体内生存竞争有相对优势的病毒个体毒力很可能越大。

当初所有疫苗都打包票说100%防死亡,到delta时代欧洲各国80%+接种率依然被打得死亡数逐渐接近早期新冠,到现在omicron时代打了疫苗后依然被突破性感染造成的死亡已经屡见不鲜,这是个很危险的信号。

今年1.1以来60天,美国的全人口因新冠死亡比率已经达到了1.3武汉,约13万。

这还是美国至少70~80%病例有疫苗/既往感染提供的免疫力的基础上的。

美国约3.3亿人口,武汉因新冠死亡人口占2021年常住人口约0.3‰,美国达到1武汉死亡率则死亡10万人。

至于医疗挤兑问题,疫苗80%加上大规模既往感染带来免疫力的英国都能被omicron干得1/3癌症患者手术需要拖延至少两个月,荷兰这些国家甚至在omicron出现前就要上triage。

这些问题都是欧美已经是2020年以来常态了,属于是惨习惯了加上媒体缺乏报道而已。

而什么西方马上就要永远解除管制措施,也属于是媒体搞出来的信息茧房忽悠人而已。



白皮每次疫情波峰的时候照样严格管制,等新增下降了就好了伤疤忘了疼,放开管制,然后病毒传播受到阻力下降,新增重新上升,又到波峰,周而复始。

这样仰卧起坐式防疫的结果就是全国经济都会受到反复的影响,失去稳定性,工业根本没办法正常运行,还谈什么产业运行。

其中的一个结果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的cpi已经破7.5,欧洲也已经破5。

而且由于疫情需要把病人隔离,欧美出现常态化的劳动力短缺。

仅美国一国就常态化有1000万现存病例,都需要居家隔离,在疫情高峰期更是超过2000万,上海市才2700万人。

这些隔离的跟国内的出入境人口可不同,这些人是直接参与到各行各业的生产里的。

到现在为止美国的就业人数都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是通货膨胀已经十分严重了,疫情带来的问题靠货币政策是解决不了的。

可见的将来,这个问题不解决疫情是解决不了的。


亚特兰大联储对此解释道:

根据GDPNow模型,2022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增长率(经季节性调整的年增长率)从2月25日的0.6%下降到3月1日的0.0%。


世界是物质的,病毒更是物质的。

只要思想一滑坡,借口总比困难多。

但是媒体无论造出多好看的信息茧房,也没有办法改变客观世界的规律。

user avatar

2022.03.05更新:

没想到这么多人对我的观点有共鸣,那就再更新一个今天的最新消息吧,也是和两会有关:中央将2022年GDP增速目标定为5.5%。这个数字很有趣,业内一般来说会认为6%偏乐观,5%偏保守,5.5%这个数值在今年这个全球大环境下属于较激进的,这相当于变相宣布今年将逐步放开疫情防控。

21年第三季度增长率4.9%,第四季度4%,都比5.5%低不少。去年整体也算一个高基数,如果要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不低于5.5%的增速目标,势必要在疫情中找到一个强力增长点。虽然房地产贷款利率近期部分地区有所下调,但全国整体还是处于强管控周期,目前的松绑更像是一种政策性回调,房地产势必不会像之前一样成为经济增长主力马车。

另一个可以考虑的增长点就是去年表现强劲的外贸出口,但如同我原回答提到的,全球范围内放开疫情管控后,CN这种不好掉头的保守谨慎大船,很难跟上外面的节奏,那么势必在外贸出口这里被东南亚等新兴劳动密集型产地抢走一大块蛋糕,很难支撑起5.5%这个增速。

剩下有可能的两个增长点,无非一个投资一个消费。投资方面,之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过,适当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算是会起到一定作用吧,但是各位也清楚,国家债务和地方财政...

消费方面,我国居民的负债率着实已经被房贷拉的没什么开发空间了,强行推动消费贷款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连锁性的消费次贷危机,逾期资产的资金链断裂起来没有任何机构能幸免。

粗略想想真的是一个死局,分析下来突然觉得,也许逐渐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努力让外贸出口少受影响不被抢走太多订单,反而是最有效最有可能的了,毕竟外贸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占30%到40%,实在不敢有什么闪失。

国家既然敢定5.5%这个目标数字,反而是让大家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这相当于变相宣布今年将逐步放开疫情防控。


下面是原回答:

先说结论:完全结束可能不会,但至少会逐渐放宽管控力度,探索“cn特色共存主义路线”,制度优越性反正怎么都是要体现一波的。

本人消费金融从业人员,2021年下半年开始,整个消费金融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逾期率和不良率都出现了至少30%的上涨,即便是微粒贷和蚂蚁这种行业头部也是一样,甚至在22年1月央行持续放水的情况下也没多少改善,今年不知道要有多少家机构倒闭和暴雷。在这放一个预言,今年消费金融牌照和小贷牌照可能会卖出白菜价,坐等2023年回来挖坟。

我一直坚信经济数据不会撒谎,2021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GDP增速仅4%多就已经说明了一切。如果2022全年继续坚持所谓动态清零政策不调整,在国外彻底放开尤其是东南亚放开恢复生产力的影响下,国内经济不出现下滑就已经烧高香了,况且俄乌战争对中欧贸易也是影响巨大的,中欧班列简直躺枪。

其实就TG的谨慎和保守而言,已经在很多地方开始吹风了,今天两会发言里就有很隐晦的暗示。

先是肯定动态清零政策在过去的成效,不排除是对6700e传言的回应。重点在后半句,“高度关注疫情走势、变化,动态研判统筹好生活和生产,力争做到科学精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减少对社会的影响。”已经不要再明显了好伐...

希望2022年内,至少可以开始降低疫情封控的强度吧,缩短跨境隔离的时长,从14+7变成7+7,再到7。防疫爱好者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客观经济规律和政策调整也不以你们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两年的国难玛尼发就发了,差不多得了。

user avatar

这个大神是这样说的。现在大号流感已经过时了,人家直接说新冠不存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