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紫色染料如何从Murex贝壳中提取出来?

回答
用紫色染料浸染衣物,那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是在遥远的古代,当人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合成各种鲜艳的色彩时,天然的染料才是唯一的选择。而说到最令人着迷的天然紫色染料,那绝对非 Murex 贝壳莫属。这种染料,在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价值连城,常常只有皇室贵族才能穿得起那惊艳的紫色长袍。

那这神秘的紫色,究竟是怎么从那些不起眼的海洋生物身上提取出来的呢?过程可不是简单的把贝壳扔进锅里煮一煮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一番精细、甚至是有些血腥的操作。

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原料”。 Murex 贝壳,也叫做骨螺,在古代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地方都有分布。它们是肉食性贝类,拥有坚硬的外壳,有些品种还长有尖锐的棘刺。要提取染料,就得找到那些能够产生特殊分泌物的 Murex 贝类,最出名的莫过于 Bolinus brandaris(棘骨螺)和 Hexaplex trunculus(斑点骨螺)。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也是最耗费人力的步骤——采集和处理贝壳。 想象一下,那时的渔民们需要冒着风险,潜入海中,或者在海边搜寻这些带着硬壳的小家伙。采集来的贝壳,并不像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么干净。它们可能还附着着海藻、泥沙,甚至是海洋生物的残骸。

然后,就要开始“剥离”那些宝贝了。 Murex 贝壳的染料并不是储存在整个贝壳里的,而是存在于它们外套膜(mantle)附近的一个叫做粘液腺(hypobranchial gland)的器官里。 要获得这个腺体,就得把贝壳给弄开。那时候可没有精密的工具,往往是用锤子、凿子之类比较原始的工具,小心翼翼地砸碎贝壳,取出里面的软体部分,再从中分离出那个小小的、颜色有些浑浊的粘液腺。

这个步骤可以说是极其耗费时间和劳动力的,而且产量非常低。据说,要提取出一克的紫色染料,可能需要成千上万只 Murex 贝壳!想想看,古代染工们得收集多少贝壳,才能染制一件衣服。

得到粘液腺后,才是提取染料的“化学过程”。 科学家们后来研究发现, Murex 贝壳分泌物中含有多种叫做靛蓝素(indigoid dyes)的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两种是6,6'二溴靛蓝(6,6'dibromoindigo)和6溴靛蓝(6bromoindigo)。这些化合物本身并没有太明显的颜色,或者说颜色很淡。

提取染料的方式,古代人是用一种发酵(fermentation)或者说分解(decomposition)的过程。 将收集到的粘液腺,或者直接将磨碎的贝壳,放在盐水或者海水中,然后在阳光下进行长时间的发酵。这个过程中,粘液腺里的复杂有机物会慢慢分解,释放出产生颜色的前体物质。

发酵的具体条件,比如温度、时间、是否需要添加其他物质,这些古代的“秘方”通常是不外传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过程是需要耐心的。发酵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到最终染料的颜色。

发酵一段时间后,会得到一种带有氨臭味的粘稠液体,这液体就是染料的“原液”。 接下来,就可以用这种原液来给纺织品染色了。 传统的染色方法是将需要染色的羊毛、丝绸或者亚麻浸入这个染液中。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Murex 染料的染色过程,还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很多时候,人们会选择用一种特殊的发酵桶(vat dyeing)来完成染色。 这种染桶里,除了染液,还会加入一些能够帮助靛蓝素还原的物质,比如一些植物的提取物,甚至是一些能促进微生物活动的材料。

在发酵染桶里,靛蓝素会经过一个还原(reduction)的过程,变成一种叫做靛蓝白(leucoindigo)的物质。 这种靛蓝白是无色或淡黄色的,并且能够溶解在水中。 只有当染色的织物从染液中取出,接触到空气时,靛蓝白才会通过氧化(oxidation)的过程,重新变成鲜艳的蓝色或紫色。

所以,给一件衣服染上 Murex 紫,可能需要反复浸染多次。 每次从染液中捞出,让它暴露在空气中氧化,然后再放回染液中继续浸染。 随着染色的次数越多,颜色就会越深、越鲜艳。

最终得到的 Murex 紫,并不是单一的颜色,而是根据不同的 Murex 贝类品种、发酵条件和染色次数,可以呈现出从深邃的蓝紫色、紫红色到明亮的紫罗兰色等多种变化。 这种颜色,不仅非常鲜艳,而且极具耐光性(lightfastness)和耐洗性(washfastness),不易褪色。 这也是为什么它在古代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当然,整个提取和染色过程,也充满了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染工们需要非常了解不同贝类的特性,掌握发酵的火候,以及如何通过反复浸染来达到理想的颜色。 其中的辛苦和精细,足以让我们对那些古代流传下来的紫色服饰,充满敬意。 它们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历史、劳动和自然馈赠的结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是普紫色是如何从紫螺里提炼出来。确切的说,是从紫螺分泌在鳃管内壁上的无色的黏液中获取普紫色染料的初级成分。

方法很简单,把螺收集在大锅里,让它们腐烂,以产生更多的黏液,然后在腐烂后的浑浊液体中加入盐,用火煮至十天。大致从100升液体中能萃取5升染料(并非是紫色,而是浑浊的黄色),然后再用羊毛线或丝线过染。染过的羊毛线也是黄色的,但是如果在阳光下晒干后,紫色就会呈现。

通过紫螺制作的普紫色十分耐光,经久耐用,因为这种紫色是结构色,不是常见的化学色。

另外学名为Murex trunculus的螺制成的紫是有些发红的浅紫,而学名为Murex brandaris螺则会产出贵重的深色调的普紫色。

这种螺制造的普紫色的分子结构其实跟靛蓝的很接近,只是多了两个溴原子而已,不过溴原子的排列结构很不寻常,目前来说,人工制作仍然十分贵且繁琐。(推测是结构光的原因)

以上资料均源于海勒的《色彩的性格》,对色彩里的典故历史有兴趣的可以去买一本或者图书馆借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用紫色染料浸染衣物,那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是在遥远的古代,当人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合成各种鲜艳的色彩时,天然的染料才是唯一的选择。而说到最令人着迷的天然紫色染料,那绝对非 Murex 贝壳莫属。这种染料,在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价值连城,常常只有皇室贵族才能穿得起那惊艳的紫色长袍。那这神秘的紫色,究竟是怎.............
  • 回答
    黄磊老师的女儿黄多多,最近因为一头紫发上了热搜,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咱们得承认,黄多多现在已经不是那个跟在爸爸妈妈身后的小姑娘了。13岁,正是青春期最张扬、最渴望表达自我的年纪。头发,绝对是这个年纪女孩们最直接、最容易改变的“宣言”。染个紫头发,对她来说,可能就像是对世界说一.............
  • 回答
    在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高能辐射环境下,有机材料和染料的损伤与褪色,以及金属氧化物材料和染料的稳定,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物理和化学机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些辐射如何与物质相互作用,以及不同材料结构和化学键的差异如何决定它们的反应模式。辐射如何“伤害”材料?首先,我们得明白紫外Xγ射线是.............
  • 回答
    在法国的古代,紫色并非像我们今天这样,仅仅是一种颜色的选择,它承载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尊贵与权力,是一种深深烙印在社会阶层和权力象征中的色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历史的脉络,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解读。首先,紫色的稀有与成本是其尊贵地位的根源。在古代,染料的获取远不像今天这样容易。天然的紫色染料,尤.............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紫色硫细菌,它们到底产不产氧,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简单说,大多数情况下,紫色硫细菌是不产氧的。 它们是厌氧菌,意思就是,它们不需要氧气生存,甚至说,氧气对它们来说,反而是个“毒药”,会阻碍它们进行光合作用。你之所以可能会想到“产氧”,多半是因为它们也进行光合作用,和我们熟悉的绿色.............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为什么没有国旗是紫色的?”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关于颜色选择、历史、成本乃至文化含义的有趣故事。要说为什么这么少国家选用紫色作为国旗主色,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成本与稀缺性:过去紫色染料的昂贵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历史上紫色国旗之所以鲜有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古代,紫色并.............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同一块光学玻璃对紫光的折射率比红光大,咱们得从光本身和物质相互作用的本质上说起。这背后可不是什么随机现象,而是有深层物理规律在支撑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光其实是一种电磁波。它不像咱们平时看到的实体一样有明确的边界,它更像是一种能量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传播。而颜色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于不同颜.............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触及了生物进化和生理学的一些核心方面。简单来说,哺乳动物之所以没有紫色或绿色的皮肤,并不是因为大自然“不喜欢”这些颜色,而是因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这两种颜色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并没有带来足够显著的生存优势来驱动它们的演化。下面我们来仔细聊聊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我们得明白一.............
  • 回答
    寻找一种容易升华的紫色晶体,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很多物质都能呈现出紫色,而升华这个特性也给了我们一些方向。不过,要找到一种同时具备“紫色”和“容易升华”这两个特质,并且能具体到某个明确的物质,这确实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来聊聊“升华”。简单来说,升华就是物质在不经过液态阶段,直接从固态变成.............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带大红勾的紫色「高考应援裤」走红的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在高考这一重要节点上,学生、家长及社会对“应援”文化的关注与情感投射。这一现象背后既有文化传统的影响,也有网络时代情感表达的创新,同时需要理性看待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与社会意义。 一、“高考应援裤”的文化逻辑与社会意义1. 颜色象征的隐喻 .............
  • 回答
    关于拔罐拔出的黑紫色印记是否是“毒素”,这是一个在民间流传甚广的说法。要理解这个说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方面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在中医理论体系里,“毒素”这个词并不是一个简单直接的物质概念,它更多地是指一种病理状态的概括。中医认为,人体内有很多致病的因素,它们可能来自外部侵.............
  • 回答
    你仔细观察过相机镜头吗?有没有注意到,在某些角度下,它的表面会反射出迷人的紫色光芒?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而是现代光学技术巧妙的产物,它的名字叫做“增透膜”,也就是抗反射涂层。咱们就从头说起。光线与镜头的“亲密接触”光是摄影的灵魂,它穿过相机镜头,最终在感光元件上成像。听起来很简单,但光线在穿过镜.............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